APP下载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2023-07-31郭晓卿樊伟伟陈冬梅顾振华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人才

○郭晓卿 樊伟伟 陈冬梅 顾振华

2019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截至2023年4月底,教育部共授权发布了348家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447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颁布了446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大力推动“1+X”证书制度在职业教育领域落地实施。如何使“1+X”证书制度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有机融合,切实起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得到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普遍认可,是制度的活力所在。

一、“1+X”证书制度实施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人才供给提出新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逐步由快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由过去30年的平均增速10%下降为如今的5%左右。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是通过技术提升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据此,我国制定“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品牌制造”计划,以此实现我国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升级,这需要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支撑[1]。同时,西方等制造业先进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2]。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和先进制造强国的过程,实际上是这些高端技能型、高级技术型和工程型等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作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实现生产过程连续创新的过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使技术技能人才规格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个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3]。所以,需尽快打造一支强理想信念、懂前沿技术、会创造创新、甘牺牲奉献的队伍。

(二)技能人才总量不足比例失调

在国家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背景下,我国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大幅提高,但仍有差距。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近五年(2018年—2022年)我国总就业人数在不断下降,但是技能人才数量和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在不断攀升。截至2022年底,技能人才数量占总人口比例为30%,高级技工占总就业人口的8%左右,这与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西方发达国家技工和高级技工占比数据相差甚远。目前,我国已出现“技工荒”现象,根据2021年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我国技术工求人倍率超过2。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也曾表示:目前,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高技能人才非常短缺。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呈正相关。据西方发达国家统计,工人生产效率提高或降低1%将影响企业的成本投入,而工人的技能等级影响工人的生产效率,等级越高,生产效率越高[4]。工人强则制造业强,制造业强则国强。建设制造强国,今天,谁来当工人[5]?怎么培养?这既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快速发展带来新机遇,也对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高质量就业呼唤人才分类评价改革

为满足产业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2019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6]。“1+X”证书制度使学生在校期间既可以完成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提高职业技能,实现学生的双元化发展[7]。这种双元标准培训制度真正将教育性、职业性与社会性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技能形成体系,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无论在哪种模式的教育下,都要求接受与学历对应的职业训练和考核,实现各种人力资本的转化,以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不同层次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可以说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创新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创新共同的“升级版”,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产物[8]。

二、“1+X”证书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一)顶层设计需完善

1.建立国家资格证管理机构,统筹管理各类证书。目前,我国现有的两大类证书包括由国务院劳动、人事行政部门综合管理的职业资格证和由教育部管理的“1+X”证书。“1+X”证书主要针对学生,职业资格证针对从业者,其目的都是打通技术技能人才与岗位之间的壁垒,提高人才适应岗位能力。不管是职业资格证书还是“1+X”证书的管理均涉及教育部门、行业企业以及学会等机构,需要统筹协调。长期以来,劳动制度与教育制度的分离、行业和企业的缺位已严重限制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国家资格证管理机构,统筹管理各类证书、行业企业、劳动人事等各类机构,制定资格方面的发展规划,从制度层面进行资格证管理。包括日常证书的管理、考证、认证、学分转换等。

2.开发国家资格框架标准体系,建立体系化资格证目录。2021年,我国颁布了《国家资格目录》(2021版),内含72项职业资格。截至2020年4月,教育部发布447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见,我国各类证书种类繁多,但我国并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标准体系,导致各类证书内容互不相通,认证互不对等[9]。因此,建议我国应从顶层出发,首先,根据评价和考核标准,精简证书,形成一体化证书目录,统筹管理各类证书。其次,制定统一的学分转换制度,打通学历教育与各类资格证之间的转换,在国家资格整体框架内开发不同职业与不同层级之间的衔接标准。例如参照德、英、澳等发达国家的职业资格框架体系,构建符合本国实际国情的科学体系与标准。

3.加大建设力度,完善“1+X”证书管理体系。通过对在校的1172名学生进行调研,其中参加证书考试的有557人,占比47.53%。1172名学生中,有501人认为证书对未来就业有很大的帮助,509名学生认为证书对未来就业有一定帮助,认为证书对未来就业有帮助的学生占比86.17%,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愿望考取“1+X”证书。因此,体系完善尤为重要,出台具有实施性指导性意义的证书开发指南,为后期证书的实施及落地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建立稳健的专家团队,包括教学领域的专家,行业、企业权威专家,为证书的开发、培训评价、组织遴选等献计献策。第三,需要有持续稳定的奖补政策。目前,学生考取“1+X”证书,国家不允许收取任何费用,而制度的实施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包括实训室建设、师资培训费用、考核费用以及考试过程产生的各种费用。尤其对于民办学校,没有省财政支持,开展“1+X”试点工作困难重重,需要有一定的财力助推实施试点工作。最后,需要调动学生考证积极性,加大对证书的宣贯力度,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真正实现职业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贯通。

4.高标准建设“1+X”证书制度的质量监督管理系统。“1+X”证书制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契合度大有裨益,要发挥好其作用,须综合协调各部分利益,建立完备的实施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评价组织和高校培养人才的监督管理。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严重者会打乱或拖累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培评组织需强身

目前,“1+X”证书正处于试点阶段,各培评组织实力参差不齐,在资质条件、证书及标准开发基础、培训、考核与颁证工作基础、证书及标准、配套资源开发、培训与考核实施工作等方面差异性很大。其次,部分培评组织缺乏社会责任心,借机营利,降低培训质量,导致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对取得证书的学生就业没有太大帮助。此次调研发现:部分培训评价组织存在逐利倾向,有捆绑销售设备、师资培训价格过高等问题。因此,一要加大培评组织遴选力度,实行准入退出机制,做到宁缺毋滥。二要不断完善培评组织的管理机制,建立纵向横向管理系统,纵向包含国家、省、市级培训评价组织,横向应包含培训机构的各类组织构架,有明确的分工,而不是只注重攻关能力,而轻视培训与评价能力。三要提高培评组织社会认可度。调研发现,56.97%的教师认为“1+X”证书含金量一般或者较差,76.74%的教师认为企业对X证书的认可度一般或者较差。

2023年年初,我国出台了《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退出目录实施细则》。文中明确指出,若评价组织存在文件中规定的违规行为,可按规定取消培训评价组织资质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施资格,且5年内不得参与培训评价组织招募遴选。可见,国家对评价组织要求进一步提高,对证书含金量要求进一步提升。因此,评价组织需增强自身能力,规范组织流程,严把出口关,提高培评组织社会认可度。

(三)院校试点需细实

调研发现,81%的教师所在单位已制定了实施“1+X”证书制度的政策文件,59%的教师所在学校未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56%的教师所在院校资金投入少于10万元,资金投入不足。另外,22%的教师认为与评价组织沟通协作不够顺畅,存在工作拖延、态度不积极等问题。因此,院校试点工作需走向细实与深入,首先做好前期规划,预防各类风险。一是证书进校前了解培评组织社会认可度、证书对学生就业助力情况。二是了解设站标准、教材和学习资源、培训装备和场地要求、培训师资质、收费标准、考核办法等方面的要求、学分与学分银行的认定、积累及操作等方面的要求,据此做好年度资金预算。其次,出台配套制度,构建院校内部的质量保证体系,制定本校引导性制度文件及工作流程。努力争取政府及各部门在宣传、社会受训人员组织渠道、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三、“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改革路径

(一)健全学校管理政策

学校作为“1+X”证书制度实施主体,在实施“1+X”试点过程中应做好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工作。首先,应严格规范证书遴选程序,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标准、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内容匹配度高、培训评价组织信誉好的证书;其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行业需求为核心、专业技能与岗位匹配度为主要内容的评价体系,以此提升证书与岗位的匹配度及证书含金量[10]。最后,实施严格退出机制,加强对培训评价组织的监督、考核,对考核不合格,培训过程中捆绑推销设备、软件,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评价组织实行“一票否决制”和严格退出机制。

(二)构建育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X”证书制度中,“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1],由行业企业主导制定,是教育系统外部标准,是“1”的补充、强化和拓展。“1”和“X”由之前的两套考核评价系统并行转为相互衔接、融通一体是“1+X”证书制度的精髓所在。因此,实施“1+X”证书制度其核心是构建育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时空、标准、课程、师资、实训、文凭、证书等一揽子解决方案,其关键点在于融合专业教学标准与岗位标准,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资源,形成“产教融合建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才”的职业类型教育特色。

(三)重构“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1+X”证书制度推动职业院校根据行业企业岗位要求和典型工作任务,优化课程设置,融合岗位、课程、大赛、证书的标准、内容、评价构建专业核心模块,实现“课程教学——竞赛训练——考证获取——岗位胜任”的融通培养。以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财会系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为例,一是细化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按照最小单元、可考量的原则,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拆分成若干个清晰、可量化的技能点。二是根据多年的参赛备赛经验,将参赛内容进行颗粒化拆分,细化成若干个知识点。三是深入调研学生工作领域,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明确职业能力要求,细分成若干个能力支撑点。四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对比培训内容中可量化的技能点、参赛培训所需的知识点、职业能力要求的支撑点,修订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拓展课程标准,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职业竞赛内容、岗位能力要求完全融入相应课程中。最后,按照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实施教学,引入行业企业优质实训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将整合后的内容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实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竞赛内容、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同步达成。

(四)提高教师课程开发、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

随着“1+X”证书制度的推进,对学校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组建一支“牢知识、懂行业、熟标准、能动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为重要。首先,开展教师职业教育理念培训。“1+X”证书不仅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倡导终身教育理念,同时注重实现“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要加强教师教育理念培训,使其明晰职业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关键。其次,要提高教师行业素养和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1+X”证书倡导“手脑并用”,注重培养在校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要求教师结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需求,真正加入企业实践中,切实开展校企合作,把产教融合做到实处[12],提高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第三,要提升教师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能力。“1”与“X”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中,是“1+X”证书制度的最高要求及最终目的,因此要提高教师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证融通式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五)推进教学条件与优质资源建设

首先,充分调研行业企业生产现场的技术、设备水平,综合考虑“X”证书及与之融通的学历课程的教学培训需要,升级实训条件,使实践性教学、培训尽可能贴近生产实景。其次,分析目标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知识点、技能点与职业素质要求,分析“X”证书与学历课程的融合模式与程度,坚持“课证融通”的理念和主线,校企合作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体系,使教材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紧跟产业发展的时效性和满足教育培训需要的融合性。最后,积极开发生产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工作单、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载体,提高教学效果。

“1+X”证书制度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经过四年的实践,“1+X”证书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显露出一些问题。建议国家层面对试点实施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和总结分析,动态修正与完善宏观政策;学校层面跟踪获证学生发展情况,从管理制度、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资源建设等多个方面完善“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从而落实国家职教改革要求,达成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培养、高质量就业的目的。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人才
WJCI 收录证书
人才云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