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2023-07-31王秋夜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职学校管理

○王秋夜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迈进了创新驱动和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高职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离不开教育管理质量的突破与引领[1]。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当前,高职院校治理还面临教师素养不足、干部观念滞后、学生个性异化、学校媒体意识欠缺等诸多新旧问题,传统意义上较为固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与方法已难以适应新发展阶段对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既是教师主动适应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需求的积极行动,也是高职院校转向内涵式发展、化解职业教育老问题、破解新难题的主要实施途径,是学校提升治理效能、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

一、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概念及内涵

(一)学校治理

治理,究其本质来说,是以分权方式运行的、存在多元主体的、由众多层级组织机构或行动者共同参与管理的网络体系[2]。治理主要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形成集体决策的规则[3]。东西方由于政治环境、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和价值取向的不同,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效果等存在差异。西方世界早期注重刚性管理,这一思想源于人的本性“自私”“懒惰”观念,强调靠管理制度来控制与约束员工,限制人天性使然的“好逸恶劳、追求享受”。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下的“以物为本”忽视了管理主体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一种更加高级的体现理性管理策略的“柔性管理(FlexibilityManagement)”应运而生[4]。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对“稳定和变化”进行管理的新方略。我国古代以性善论为基础的道家先祖老子、儒家大师孟子等主张“以百姓心为心”“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可谓“人本主义”柔性管理的萌芽与发端[5]。老子《道德经》语“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推崇“无形”的社会管理,提倡“顺其自然”,认为自然状态是最为适性的状态。即便性恶论思想的儒家大师荀子也主张“人最为天下贵”。中国企业界在借鉴西方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汲取古代柔性管理思想智慧,将“道法自然”精髓运用于企业管理,企业管理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走进企业治理最佳境界。“以人为本”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落实新时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学校治理,又称为学校管理或学校管治,是指学校对本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后勤和师生员工等各项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6]。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学校自身,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进行的教育行政管理相区别。学校通过管理,把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及其组成要素结合起来,发挥整体功能,从而实现学生培养目标和各项工作目标。办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科研管理、安全管理、校园管理、后勤管理和档案管理等。变管理为治理,实现现代化治理,是党的重要理论创新[7]。“治理现代化”这一理论宗旨与其实现方式已经上升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巩固与发展的战略高度[8]。深刻理解现代管理理论的实质内容,有助于深化教育现代化治理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摆在一起,体现了三者融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无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要素之一。“现代化治理”的新理念、新方法也能够引导高校教学管理更快更好发展,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等多维度产生积极效果。高校如何更好地树立并深化“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最大限度激发教师个体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投身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热情和效能,是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教师参与学校治理

“参与式治理”是政府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型升级[9],是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治理,是赋权给利益相关者,强调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责任。在学校,“参与式治理”主要是指普通教师得到学校管理者的赋权,在一定的权利和责任要求下参加学校多项事务的管理。在学校治理层面,学校的开放度、民主化程度以及学校领导层和普通教师构建平等、协商、合作等伙伴关系的成熟度,均不同程度影响着、决定着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参与度[10]。

教师的“参与式治理”也是一种网络化治理,具有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手段的多样性、治理过程的互动性等特点。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学校办学目标、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机构设置和人事体制改革)、教学管理(学校教学评估、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审定、教师考核、奖惩与评聘)、条件保障(教师福利分配、后勤保障、学校安全保障、教学设备增添和改进)等[11]。参与学校管理的教师应该具有参与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即专业知识、决策技巧、对相关问题的丰富经验和一定的领导能力。

二、高职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情况调研

(一)问卷调研

为进一步了解高职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情况,我们编制了《高职教师参与学校治理调查问卷》,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苏南区域10所高职院校为研究样本,采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主要组织形式、实施路径与效果,了解教师对于参与学校治理的认知度、意愿及影响因素、内容及途径等数据信息。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基本信息共10个选题,其中多选题1个;第二部分的参与学校管理情况共27个选题,其中单选题13个、多选题12个、开放题2个。共发出调研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5份。问卷采集基本信息如下:男性195人,占40.21%,女性290人,占59.79%;本科和硕士445人,占91.75%,博士20人,占4.12%;教龄6—10年的占38.14%,11—30年占45.36%;中级职称占58.76%,副高级职称占36.08%,正高职称占6.19%;任教研室主任的占13.40%,双肩挑和二级学院(职能部门)管理工作者占30.93%;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成员占28.04%;国家“双高”计划学校教师占64.33%,普通高职教师占35.67%。参与问卷的教师分布数据基本接近苏南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问卷主要数据分析

1.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主要数据情况。

(1)教师有意愿参与学校治理,具有安全感、归属感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①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意方面,非常愿意和愿意参与的占64.33%、不愿意的占20.21%;不愿意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原因中,工作负担重、无暇顾及的占69.39%;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必要性方面,认为教师有必要参与学校管理的占52.58%;③教师期望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容方面,教学管理占54.85%,行政管理占20.62%;④认为行政领导有选择地欢迎教师参与和表面欢迎的占56.70%;⑤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方法或途径方面,选择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师座谈会或咨询论证会的占48.66%。

(2)教师的性别、教龄与职务等微观因素影响着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程度,自我效能感较低是最主要的阻碍因素。以“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后对学校管理效能的影响”为例。认为学校管理决策更体现民意、教职工认真执行的占41.24%;对所在学校教师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现状不满意的占47.84%,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形式单一,作用不大;认为教师参与只是一种形式、最后还是领导说了算的占19.39%;认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低和极低的占75.26%。

(3)学校的校方反馈、关系氛围、机构制度等中观系统因素,影响着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获得感。以“⑦参与学校管理的形式”为例。认为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挥的作用不太充分和很不充分的占77.32%,主要原因包括两代会(教代会与工代会)提案征集时间过长、提案处理方式简单、会议酝酿仓促且会中讨论时间极短、代表人数太多使意见遭到稀释、意见建议不能代表全体教师的意见、会议表决方式单一等;认为教代会不能代表教职工意志的占54.64%;认为学校现行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急待改进和有待改进的占61.65%。

(4)教师在学校各项事务中的实际参与程度不高,能够了解并参与的主要是课程教学事务与学生管理事务。以“⑧学校管理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一开放题为例,答案集中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不健全、缺乏民主参与的组织氛围等。

2.问题分析。调研数据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前高职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基本状况。调研表明,高职教育管理存在一些乱象,如轻教学重科研、教师职业倦怠、师资人才流失、优秀管理人才匮乏等[12]。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现状同样不容乐观,问题主要在于教师自身和学校管理者两方面。

(1)教师自身素养不足。随着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对于教育发展大趋势的认知越来越清晰,民主意识及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教师的安全感、归属感与自我实现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面对经济社会和教育领域的新变化、新现象、新热点,仍有一些教师漠然置之。他们对这些热点问题和教育变革的敏锐性不够,固守着“应试”思维的旧观念旧传统,甚至在激烈的竞争中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

(2)学校民主环境建设总体上较为欠缺。行政管理者观念较为滞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不够健全、民主参与的组织氛围有待优化。横向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依然因循着行政化模式,管理的运作机制如同机关,与新时代大学教育应有的教育法则、学校环境、教授治校等尚有一定距离,客观上阻碍了普通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一些学校决策层将领导力简单理解为上级领导的顶层设计、个人智慧、工作魄力,固守着原有的科层化管理思维,忽视教师这一教育“第一资源”的主体地位,习惯于布置工作,没有和教师沟通交流、合作共事的心态。

三、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策略路径

(一)完善参与机制,激发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主动性

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教师参与的意愿合理、参与的方式合法、参与的途径合规、参与的效果合适“四位一体”。而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学校在各项工作中秉承“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构建信息公开、参与激励、协商民主、意见反馈等四大机制。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民主化路径主要有有效协议、平等协商、团队合作等三个方面。有效协议,就是教师、二级学院(或职能部门)等利益方以相互理解与信任为基础,搭起共建共享协议;平等协商,就是以消除可能产生的误解或偏见为目标,构建教师在教代会、工代会、研讨会、交流会中的协商、沟通、交流、互动机制;团队合作,则是面向“知识共享”的智慧库、人际和谐的平台、集思广益的载体,以专业教研室、教学创新团队、科技开发团队、高端人才工作室等校内基层组织搭建形成多种多样的利益共同体。

吸纳教师参与学校治理并非简单的赋权。应根据教师不同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同的决策能力赋予他们不同的决策权重,才能使决策效益最大化。要想教师参与学校治理工作取得突破,需要制定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创新参与的形式,增设参与管理的途径,提供参与管理的平台,提升教师参与管理的效果。学校是高级知识分子及教育管理者集中地,所有教师都是有领导能力的[13]。

(二)实施柔性管理,提升教师对治理环境的认同感

高职教育治理面向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大局,工作内容涵盖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与创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服务社会能力等多方面。受长期形成的管理思维及模式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尚存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模式陈旧等现象与问题,而这些短板的化解需要一个渐进的、务实的过程。需要在现有管理模式上推陈出新,形成教育治理长效机制,形成基层治理合力。应推广实施网格化管理,即组织结构扁平化和网络化,压平传统的教育管理“金字塔式”层级结构,实现柔性管理[14],以此营造平等、合作的学校治理环境,降低和消除教师心目中行政化管理的层级落差,使广大教师和学校以及各级职能部门之间形成一种融合共生的关系。实施柔性管理,最大程度上体现对普通员工的尊重、理解与信赖,提升教师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向心力、凝聚力。

(三)增强主体动力,提高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

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动机愿意和程度层次直接体现着教师的主体意识与归属感。思想与情感的“双投入”才能促进教师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在做好自身专业发展与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治理,才会全面融入学校的事业发展。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有利于提升学校决策的有效性。学校应正面激励和强化教师正当诉求,激发教师参与治理的热情和潜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要开展教育治理专题培训,提高教师的相关知识与能力,锻炼教师系统思维能力,及时表扬教师参与治理的行为与成果,激发教师积极参与的内在行为动机与职业动机,提升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还应充分考虑教师性别、教龄、职位与职称的差异,保证教师公平参与的机会,不断提高参与质量。

(四)搭建组织架构,定制教师参与治理的内容与流程

构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不断提升教师参与治理的制度化与组织化程度。通过具体的组织架构将参与内容精细化、流程程序化,避免参与过程流于形式。教师参与学校事务,其内容及程度要综合考虑教师利益相关度、专业能力与期望参与程度。利益相关度较高的主要是教学事务、薪资分配、学生管理、人事安排与财政配置等;专业能力水平主要根据教师自身专业领域或主要研究方向来判断;期望参与程度主要根据教师承担教学工作情况、管理职责情况以及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来分析。例如,强调学科知识的教学方面的事务可以让精通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参加,学生管理事务可以让精通管理学、心理学的辅导员参加,财务配置的事务可以让财务处的管理会计等参加。在最终决策前应通过教代会、座谈会、研讨会、校长信箱、直接反映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召集智囊团进行全方位的研讨分析,增强方案的可接受性。

教育管理信息化为教师更好参与治理带来了有利条件。以信息化赋予教育治理的全新视野[15],利用信息化校园管理平台,不仅能使教师参与治理的流程程序化,更能实现信息采集和信息反馈的即时化。新时代教育治理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多元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应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导向,推动信息化平台和教育大数据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为学校治理提供更有效的保障。基于网络平台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信息反馈机制,构建与教师群体结构一致的教师代表组织化的协商机制,实现教师群体利益的最优化。

(五)促进共同决策,加强教师参与治理的保障

落实“以人为本”的民主化治理理念,拓展参与治理的空间,以教师的参与权助力校领导的行政权正确行使。在多向度领导的参与式治理环境中,组织机构的决策层所注重的应该是高层次的领导,是民主意义上的真正决策者[16]。参与式治理的学校都会鼓励并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决策,与领导层一起承担学校使命,教师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参与者”执行者和“发展者”。高职院校应为教师参与专业领域内事务提供保障,如教学事务、班级管理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等,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价值实现与提升的自由土壤。高职教育面临着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紧迫任务,教师与领导层的共同决策机制的推进,有利于职业院校新的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既是依法自主办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治理效能、培养工匠人才的关键力量。

教师参与学校治理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推进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我国,高校基层治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均强调实施高职教育的现代化治理,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激发学校主体的内生动力,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教师深度参与学校治理,对于更快解决高职教育“提质增效”进程中的问题与短板,加快实现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民主管理理念,不断推进教育治理方式改革,加快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步伐,加快学校事业发展目标与治理主体的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高职学校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学校推介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