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大学赋能乡村人才振兴路径研究

2023-07-30王珏

文教资料 2023年7期
关键词:开放大学乡村振兴人才

王珏

摘 要: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乡村人才振兴可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开放大学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使命,在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开放大学应从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打造乡村终身教育优质平台,学历、非学历教育协同提升,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契合乡村振兴要求的师资队伍等方面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 人才 开放大学

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人才振兴可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是落实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有力保障和支持,是影响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与成效的关键要素之一。[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需要以一定质量、数量的多元化人才作支撑。[2]

开放大学以“敬学广惠、有教无类”为校训,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使命, 通过技术赋能,在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国民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开放大学长期坚持面向基层培养人才,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组织体系和现代远程教学组织系统,拥有广泛丰富、可服务于乡村人才培养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资源,坚持面向基层为全民提供终身教育服务。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开放大学如何承担历史使命,更好地服务于乡村人才振兴是非常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开放大学乡村人才培养现状

开放大学的前身是广播电视大学,自2004年起广播电视大学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从此拉开了电大系统培养乡村人才的序幕,推动我国远程高等教育的触角向乡村延伸。项目实施以来,为乡村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本土化人才。

笔者通过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获取了杭州开放大学4685名“一村一”大学生基础信息,以了解学员的年龄结构、户籍信息、学历等基本情况。据统计,“一村一”学员年龄位于30岁以下的占10.89%,31—40岁的占31.6%,41—50岁的占40.5%,50岁以上的占17%,学员年龄相对偏大,可见当前农业从业人员中青壮年较少。在4685名学员中,已毕业的占72.4%,在籍生占18.5%,退学和未注册学员占9.1%,退学的比例相对较高。学员有高中毕业学历(含中专、职高、技校)的占比为97%,户籍所在地基本为当地。在开设的12个专业中,选择与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学员占45.3%。选择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明显偏多,我们应引导并鼓励学生多报考涉农应用型、实用型专业。

按照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对杭州地区200名“一村一”大学生进行调研,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78份,剔除5份无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86.5%。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了解“一村一”学员的信息化水平、学习目的以及对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的建议等。浙江省杭州市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率高,所以农村学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高,87%的学员家里有电脑和上网设备,近70%的学员会熟练上网查找资料。学员就读“一村一”的目的主要是提升文化水平,增加收入,结交朋友,扩大交际圈。學员反映“一村一”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数量偏多,教师上课讲授的知识与农村生产实践的契合度不够高,某些课程的作业形式、要求较为复杂。调查显示,只有50%的农民愿意参加技能培训,部分学员参加过一次培训后,不愿意再参加第二次,可见开放大学在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上尚需要精心策划组织。

近二十年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国家开放大学全面深入实施乡村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和经验借鉴,在积累培养经验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诸如学习支持服务不完善、课程设置与地方乡村振兴需求脱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保证困难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开放大学乡村人才培养困境

(一)课程设置与地方乡村振兴需求脱节,教学针对性有待加强

国家开放大学与各分部在业务指导上属于纵向领导关系,因此处于终端的基层教学点在教育供给、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方面等均处于被动状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传统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模式无法对各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做周全考虑。相关涉农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当地特色,教学针对性不强,难以对农民学员的真实需求做到“量身定做”,距离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涉农人才差距较大。

(二)开放教育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未达到村级全覆盖

开放大学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势必要将触角向村镇延伸,在此进程中,乡镇教学点的功能发挥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乡镇电大在人、财、物等政策支持上非常欠缺,许多教学点硬件设施差,缺乏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师资力量薄弱。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某些教学点只能想方设法与其他教育机构合作,所以农民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师资团队专业性不强,涉农专业师资缺乏

开放大学现有的师资队伍与乡村振兴专业契合程度较低。大部分年轻教师都是从高等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任教,缺乏农业生产、农村工作的实践经验;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史财经专业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多,涉农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部分中年教师受职业倦怠影响,缺乏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具有扎实农学实际教学经验的师资成了“香饽饽”,在当前人才市场中引进难、留住难。

(四)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教学质量保障难度较大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项目主要面向农村地区招生,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薄弱,特别是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许多孩子初中毕业之后便中断学业外出务工,成年后接受继续教育的意识相对较弱,大部分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不强,某些教学环节较难落实,要有效保证专科学历教育培养质量显得尤为艰巨,与期望通过学习提升自身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成为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生力军的理想目标相去甚远。

三、开放大学赋能乡村人才振兴路径探索

(一)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结构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目标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课程设置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以“适需”和“够用”为原则调整课程体系结构,突出“应用”和“实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3]课程设置要充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加大农村实用性课程的开设力度,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务实性,满足当地乡村振兴进程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例如某校确立了“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的新农人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传统的二级学院专业设置壁垒,跨学院融合旅游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电子商务等10个专业师资团队,充分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丰富传统农学专业的内涵,适当拓展专业边界,联合组建乡村振兴专业集群。专业群内开设农村电商、乡村规划建设、智慧农业技术、家庭农场经营管理、乡村文化与旅游等课程模块。全校实现基础课程共享、专业课程分设、模块课程互选,并将耕读教育、创业教育贯穿农村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实现乡村振兴需求侧与人才培养供给侧无缝对接。

(二)发挥“互联网+”教育体系优势,打造助力乡村终身教育的优质教育平台

发挥国家开放大学“互联网+”教育体系办学优势,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打造助力乡村终身学习的优质教育平台;建成集教学、咨询、推广于一体的数字化云端“课程超市”,跨时空立体化提供技术服务;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融会贯通,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类型丰富的课程资源。学员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多元化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可随时在学习平台给任课教师留言。

探索“线上直播课堂+线下集中面授+网络学习资源推送+生产实践实训+约课送教下乡”等开放、灵活、多样的教学、导学、助学组织形式,借助大数据,对农民学员平时的学习行为进行全过程跟踪记录,有效建立个性化学习体系,定期分析教育教学活动效果,根据学员的知识掌握水平,针对学员所认为的学习难度较大的基础学科,推送适当难度的学习资源,比如短小精悍的微课等,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觉得枯燥,让学习更加高效,真正实现教育管理服务的精细化,为学习者提供强有力的学习支持服务。

(三)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融合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协同提升

以需求为导向,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存的办学优势,继续大力开展面向村民的学历教育。[4]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发挥非学历教育功能,积极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通力打造“学历提升+职业技能培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非学历教育方面探索项目精准化培训,调研农民的实际需求,结合农民的知识结构,在培训内容上以理论培训为基础、实地训练为重点、参观学习和跟踪服务为辅助,实现“校园—田园—云端”共联共通,让学员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亲身实践,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为每位农村学员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存储、积累、转化,实现学习对象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内的各类学习成果的统一认定,借助学分银行整合乡村振興各类教育培训成果,逐步完善奖励、兑换制度,使农村学员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激励乡村居民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学分银行这一平台的支持下使广大农村学员产生更多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打通乡村人才成长通道。

(四)拓展实践教学基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是实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目标、乡村人才素质提升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质量决定了乡村人才的培养质量。开放大学应根据专业课程要求,编写与理论知识相配套的实践实训教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新农人培养联盟,由政府出台政策、行业制定标准、学校组织实施、涉农企业共同参与培养,形成多元主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合力,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拓展覆盖农产品物流、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的教学实践基地,打破教学点之间的区域界限,促进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将教学实践与工作情境相结合,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在农闲时节安排实践教学,依托学校与农业龙头企业组建现代学徒制班,按照“个性定制、菜单教学”的培训方式,采取“理论授课面对面+实践教学点对点”的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涵盖现场观摩和顶岗操作等环节,由单纯教师演示型向学员亲自动手操作型转变,培养适应产业链需求的新农人。探索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优势,共建共享虚拟仿真学习环境教学项目,争取部分实践实训课程可借助网络虚拟环境完成,让实践教学不受空间距离、外界环境的影响,方便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五)建立一支契合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素质是提升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开放大学要充分依托现有师资,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既有科学合理的知识架构又具备丰富的实践技能的教师队伍。首先,做好外部人才引进工作,拓宽开放教育涉农专业教师来源渠道,以合理的薪酬待遇和事业编制吸引高端教育人才和一流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毕业生来学校任职,柔性引进当地大型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和发展势头较好的家庭农场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其次,做好内部人才培养工作,引导教师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帮助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校给予经费保障,鼓励专任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主动关心涉农学科前沿和技术革新,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打造优秀教学创新团队和区域特色课程教学团队,筹建乡村人才培养工作室,积极孵化校内人才。

打破传统体制壁垒,建立开放教育体系教师流动机制,借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探索建立开放大学教师下农村实践锻炼制度;鼓励乡村振兴相关专业教师在寒暑假期间深入“田间地头,日下舍前”,提高自身教学实践能力,增强涉农教师的业务素质;对于下农村实践锻炼的教师发放生活补贴,酌情减轻教学工作量,并在职称评聘和工作业绩考核中给予适当倾斜,建立教师下农村实践锻炼质量保障制度,确保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开放大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一)提升开放大学乡村人才培养水平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保障乡村人才培养质量,开放大学需加强基层调研工作,增强内驱力,定期分析研判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努力开发具有区域品牌辐射效应的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产品,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学习教育的主动性、实效性,提高社会对开放教育的认可度。

(二)营造良好的开放教育发展环境

乡村人才振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性伟大工程。要保证此项工程的顺利推进,国家需要在顶层设计中予以充分政策支持,明确开放教育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多方合作,凝聚共识,整合盘活开放教育资源,加大对开放大学办学历史、办学宗旨的宣传力度,让开放大学深深扎根于寻常百姓心中,為开放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建立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现状给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政府要积极探索在农村地区建立各地特色产业,鼓励当地大型龙头企业与乡村建立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战略型伙伴关系[5],并给予这些企业适当税收减免优惠,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逐步缓解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 金华宝.伍科.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J].理论与改革,2022(5):69-81,149.

[2] 陈明霞.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价值、问题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22(1):21-27.

[3] 王建枫.乡村振兴背景下开放大学农民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以浙江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21(15):74-77.

[4] 黄贵英.开放大学参与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J].山西农经, 2021(19):163-164,172.

[5] 苏迪,韩红蕾.乡村振兴战略下开放大学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J].成人教育,2020(9):28-32.

基金项目: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科研课题“开放大学赋能乡村人才振兴路径研究” (HKYZXYB-2022-5)。

猜你喜欢

开放大学乡村振兴人才
人才云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
新媒体时代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