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以劳动教育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3-07-30朱蕾

文教资料 2023年7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析劳动教育

朱蕾

摘 要:《“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由六部门联合编制)进一步明确了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校园生态文明教育的总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将生态价值的理念融入劳动教育的各个方面,确立以“生态”为核心、“自然”为基础、“人”为中心的生态价值取向。高职院校作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应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研究认为,可以通过生态劳动价值取向培育、生态志愿服务践行、生态劳动实践基地搭建、项目式生态课题研究等四个方面加强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 路径探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推动生态环境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进一步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得到更深入践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2021年,《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由六部门联合编制),进一步明确了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在“生态正义”的呼唤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責无旁贷。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日渐深入,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也有所强化,但多停留在德育的宣传、融合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生态文明教育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方能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知行合一”的目的。本文从生态劳动价值取向培育、生态志愿服务践行、生态劳动实践基地搭建、项目式生态课题研究等四个角度阐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劳动实践途径。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及意蕴

劳动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驱动力,是在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下所总结的人类劳动发展规律。《辞海》强调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指出劳动教育是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1]。《教师百科辞典》强调劳动教育的智育功能,指出劳动教育是“向受教育者传播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人民、劳动成果的感情”[2]。随着时代发展,劳动教育的内涵不断充实,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综上,我们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一种具有综合教育价值的思政实践活动。

二、劳动教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直以来,国内学术界倡导“五育并举”“五育并融”,对劳动教育的定位大多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并重,并强调“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3]。由此可见,研究关注最多的是劳动教育对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却忽略了劳动教育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积极作用。

从劳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劳动教育不可能独立于思想和行为之外,必须敬畏、尊重、回归和效法自然,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在实现自由劳动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走向和谐”[4]。同时,大众给予劳动教育的希望是其可以治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融合的、全息的和谐关系,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生态新人”。因此,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是劳动教育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在“美丽中国”新征程建设的背景下,劳动教育应该以“生态劳动教育”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终目标。生态文明理念应该被赋予劳动教育的内涵,生态价值取向也应该被作为劳动教育的目标维度来对待。

三、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深远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生态价值导向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需要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综合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但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不足,开展劳动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内容较为简单,缺乏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和行之有效的实操技巧。许多学校多开展的是卫生打扫、公益服务、内务整理、植树造林等活动,劳动内容针对性不强,劳动时间、组织形式不规范。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对劳动教育的意义领悟不够。“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应该是生态性的,生态劳动是劳动教育的完整生命意义所在。”[5]新时代我们应该赋予劳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生态劳动教育系统。劳动的最终价值应该是人类为了保护、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从而有效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推动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担当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不仅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教育目标、根本价值导向,而且是我国教育的初心与使命。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也强调职业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德技并修,将培养学生品德与技术技能提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从而助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现阶段,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教育环境使得很多高职院校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上,通常忽略了教育中最重要的德育元素,弱化了劳动教育,使得许多大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敬畏自然与生命,最终阻碍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理念是“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因此,高职院校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劳动教育中规范人才培养全流程,完善评价机制体制,搭建生态劳动教育系统,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同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生态素养,推进高职院校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生态新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

(一)在生态劳动价值取向培育中涵养生态文明情感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中,劳动教育面临着由“异化劳动”到“生态劳动”这一新旧形态更迭的历史转机,劳动的价值取向由提升劳动能力、树立劳动意识、孕育劳动精神、培养创新实践能力逐步向劳动的生态价值转化。新时代,基于对“生命化”和“生態化”这两种劳动观及其教育实践经验的深入剖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培育学生的劳动生态价值取向并使之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一是完善生态劳动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将劳动生态价值培育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等环节,建设涵盖知识学习、技能培训、价值观塑造等内容的育人综合体。同时,修订生态劳动实践手册,印发劳动生态素养评价办法,将生态实践纳入学生的课程成绩。如南京林业大学在“材料与结构”“风景园林”等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环保材料、可循环利用废弃物打造别致的意境深远的园林小景等。

二是完善生态劳动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生态价值,高职院校应积极地将生态劳动教育开设为必修课,在全校范围内牢固树立“生态劳动最美丽”这一正确的观念,还可以开设包括公益生态劳动实践课、值周生态劳动实践课、顶岗实习企业生态劳动实践课等在内的实践课。此外,还要开设与生态劳动相结合的心理课、专业课、思政课等课程。

三是完善生态劳动教育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搭建生态劳动教育积分管理平台,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协同合作,真正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考核评价,将生态劳动必修课、生态劳动实践课、家庭生态劳动、公益生态劳动实践课等过程性教育活动纳入积分管理平台,有效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和劳动素养。

(二)在生态志愿服务践行中提升生态文明责任

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不以报酬为目的,自觉自愿帮助他人,为社会提供无偿服务的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不仅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是大学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有效途径。“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志愿服务对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培育生态公民有着重要意义。

一是强化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队伍建设。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为全面实施“生态育人”工程,通过组建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分队、生态环境知识科普分队和生态文明行为示范分队,形成培育“生态意识”“生态素养”“生态行为”的全方位生态文明志愿服务体系。此外,各高职院校还组织优秀的学生环保团队积极参加各省生态环境厅、文明办、水利厅等部门联合举办的“环保志愿服务交流会”“创青春中国青年公益创意大赛”等各类活动,通过多样化、深层次的宣传营造浓厚的环保氛围,增彩生态行动。

二是丰富生态文明志愿服务内容。各高职院校应充分把握重要的时间节点,依托本地特色,围绕世界水日、国际湿地日、世界地球日、植树节等开展班会、社团活动、实践活动及竞赛等丰富多彩的环保主题活动。此外,我们还应该走出校园,整合省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建立绿色校园与生态社区、美丽乡村项目等多种形态并存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

三是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志愿服务行动。生态志愿服务需要融入当地的生态现实,精准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态困境。例如,江苏共青团针对江河湖泊流域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等现状,分别于2018年、2021年开展了以“保护母亲河”“节减降”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增强了广大青年保护环境、节能降耗的意识。2022年以来,西藏团区委针对西部地区生态破坏、退化严重的现状,将广大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中,通过种植“沙棘”“红柳”等苗木积极建立生态屏障区和生态安全区。

(三)在项目式生态课题研究中增强生态文明素养

与传统学习模式不同,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动态学习模式,通过将学生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研究、交流协作,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劳动教育中利用项目式学习探索生态发展之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态素养,帮助学生知行合一。以下以乡村生态实践教育——“农场+庭院”学习模式为例进行分析。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推动项目建设。劳动教育的每一个具体场景都可能转化为真实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炼出鲜活的主题。如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部分乡村经济衰败,生态被破坏,人们的乡土文化认同逐渐减弱,这与国家倡导的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两山”理念明显不相符,引导学生借鉴生态农业、智慧农场、乡村旅游,提出开展“农场+庭院”学习模式这一课题,鼓励学生通过社会调研、团队协作、头脑风暴、交流分享提出“生态农场内部如何实现生物循环共生”“过度的农药化肥使用是如何破坏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系统的”“如何进行生态劳动”等驱动性子课题。

二是落实实践探索,开展项目实施。针对提出的子课题,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针对性实效性强的项目学习与实践的视角。如开展“生态种养模式的劳动实践”“绿色庭院,田园卧室”“乡村最美景观的生态规划”等设计活动,深度践行了生态理念和绿色理念。

三是依托多维评价,落实项目评估。将项目式课题研究的评价纳入学生生态素养评价体系,注重从“知”“行”“思”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还要完成相应的劳动实践,并通过实践结果思考乡村教育、乡村生态、乡村未来发展趋势等,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一名“生态新人”。

(四)在生态劳动实践基地搭建中践行生态文明行为

劳动实践基地是一种专门的、特殊的劳动实践活动场所。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与建设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同等重要,要逐步加快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鼓励广大青年学生摆脱传统的课堂讲授,更好地体验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建立劳动实践基地是提升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是共建产业学院。产业学院是劳动实践基地的一种新型模式。高职院校应注重开设绿色专业,对现有专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同时,促进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产业学院的绿色职业标准相吻合。如福建林業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福莱飞行学院和园林园艺产业学院;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智慧林业产业学院;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围绕“八大重点产业”进行“美丽云南”建设;贵州职业院校紧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业、新型建筑业等新型产业推进生态劳动育人。

二是共建生态科普教育基地。近些年,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政府在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共享共育、技术服务互通的基础上联合建设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成效显著。如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有6个校外合作型生态科普基地、8个校内生态科普基地;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与沧州大运河农业生态园建设生态科普基地,扎实推进现代农业、生物工程、园林农艺等方面的生态劳动教育,使学生可以充分融入自然、了解自然,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从而构建立体式生态体验。

三是共建生态研学。生态研学是将生态旅游和研学旅行进行深度融合的有效形式,包括自然生态体验、生态关系领悟、人际交流和合作等三大核心内容。乡村田园体验、山地徒步观察、野外实地探访、独立生活营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应当具备劳动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两大基本素养,这既是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将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两者相结合,并强调在劳动教育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是绿色生态校园创建的核心要义。在这过程中,学生自觉成长为有责任担当、有家国情怀,勇于担负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重任的“时代新人”,从而开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83-384.

[2] 《教师百科辞典》编委会.教师百科辞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317.

[3]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 :12-17.

[4] [德]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5] 程从柱.论劳动教育的生命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20(9):30-36.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生态素养培育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2020 SJB0939),2021年度校级党建思政课题“新时期高职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3032021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析劳动教育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