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在椎体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3-07-29秦丽娜桑红艳瞿碧霞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14期
关键词:缝隙椎体医护人员

秦丽娜,桑红艳,瞿碧霞

(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常熟215500)

椎体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5%~8%,以胸腰段椎体多见,脊椎骨折可合并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截瘫,甚至死亡[1]。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通过解除脊髓压迫、修复骨折部位重建脊柱稳定。但因手术部位特殊,加之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极易导致患者并发静脉血栓等多种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2-4]。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以患者为护理重心,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案,实施完整、细致性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依从性。侯婷等[5]研究显示,对急诊中毒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肾功能。本文对椎体骨折手术患者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探讨其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80例椎体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椎体骨折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6]椎体骨折的诊断标准,且患者呈现上段椎骨向前移位、椎体前部压缩或崩裂、后方韧带断裂、关节突骨折或脱位的脊柱骨折;②年龄≥20岁;③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④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本次研究并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骨伤者;②严重器质性疾病者;③对本次手术麻醉药物过敏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21~75(48.26±0.87)岁;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1~74(49.11±0.7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措施。①体征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必要时应及时解除气管的压迫。②切口护理。观察切口渗出情况,及时更换敷料,预防感染;保持手术切口干燥清洁,如果有汗液,应及时擦拭干净,再进行消毒、换药;仔细观察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明确是否出现红、肿、热、痛。③并发症预防。医护人员需及时判断患者四肢的感觉运动变化,根据患者的病程进展,协助其制订四肢锻炼计划,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④环境护理。为患者安排安静、卫生的治疗环境,每日定时进行消毒及开窗通风;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内分泌物,鼓励患者咳嗽,促进痰液。⑤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多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与家属协作共同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情绪,确保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 观察组 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①人员排序:整体干预方案需秉承全程无缝隙护理的原则,针对人员安排,以实施12 h工作制、24 h责任制为基础。建立两班交替的工作机制,尽量降低换班需求,以确保临床护理工作量增加的前提下,护理流程仍能够有效运转。②术前护理:术前1 h,医护人员整理手术室,调整温、湿度。提前准备好椎体骨折手术所需的器械、药品,仔细检查各项仪器的灵敏度,按照主治医生的习惯摆放手术用具。③术中护理:医护人员与主治医生密切配合,及时正确的传递器械,辅助医生顺利完成手术。对于高龄患者,术中及时将海绵垫垫于骨骼突出部位;对于体质偏弱者,定时给予局部按摩。根据手术要求,及时调整灯光、温度,并时刻注意患者体位变化、管道脱落等情况。控制手术室内人数,减少人员走动,降低患者感染概率。医护人员及时协助主治医生进行止血处理,配合固定手术器械,并将其归置原位。④术后护理:a.疼痛护理。综合性评估患者疼痛情况,给予适量的镇痛药物;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通过心理指导或播放音乐等形式缓解其注意力、消除患者紧张感及疼痛感。b.康复训练。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程进展制订针对性康复训练计划。踝足锻炼,患者踝关节用力缓慢屈伸,频率为3~6组/d,每组30 min,每次屈伸持续3 s左右。可通过关节运动带动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使手术后炎性介质吸收,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1.3 观察指标 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入院当日、出院后2个月,采用ADL量表测评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选取洗漱(20分)、进食(40分)及运动(60分)3项。评分<15分代表完全残疾,生活完全需要依赖;15~35分代表重度残疾,生活需要很大帮助;36~50分代表中度残疾,生活需要帮助;>50分代表无残疾,生活基本自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强,量表Cronbach′s α为0.871,信效度较好[7]。②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入院当日、出院后2个月,采用VAS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在纸面上划出一条10 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1,代表无疼痛感,另一端为10,代表剧烈疼痛,数字越大表示疼痛感越强烈。量表Cronbach′s α为0.872,信效度较好[8]。③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入院当日、出院后2个月,采用ODI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腰背功能,由提物、步行及干扰睡眠3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6个选项,选择第一个选项得分为0分,依次选择最后一个选项得分为5分,单项问题总分30分,分数越低表示腰背功能越好。量表Cronbach′s α为0.865,信效度较好[9]。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静脉血栓形成、脊髓损伤、腹痛等。⑤围术期指标:包括术后首次下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2 结果

2.1 两组入院当日、出院后2个月VA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入院当日、出院后2个月VA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入院当日、出院后2个月ADL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入院当日、出院后2个月ADL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入院当日、出院后2个月ODI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入院当日、出院后2个月ODI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5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3 讨论

现阶段,手术是治疗腰椎骨折的首选方式,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预后恢复时间。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护理服务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但由于传统护理多重视术后的症状照护,易忽视手术治疗的整体干预,影响患者恢复进程。有研究显示,护理过程中实施全方位的优质护理干预,从心理、生理等多角度出发,确保患者身心达到舒适状态,从而提升救护效果[10]。鉴于此,本研究将全程无缝隙护理应用于腰椎骨折手术患者中,比较两组干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后2个月,观察组洗漱、进食及运动等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全程无缝隙护理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还可降低其疼痛感,减轻患者的痛苦及家庭负担。分析原因: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综合性评估,根据其病程进展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为其详细讲解治疗的意义及作用,使患者能够清晰认识到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能够正视疾病,帮助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11]。在全天无缝隙的监督下,患者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适量的镇痛药物,在心理指导与健康教育的双重作用下,有效减轻了患者疼痛感。同时,与传统护理措施比较,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更加重视患者的饮食指导和营养支持,术前给予口服葡萄糖溶液,可有效保证血容量,确保术中机体血液循环处于平稳状态,从而间接性地缩短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加之局部按摩及康复训练,可改善肢体血液循环,缩短患者首次下床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从饮食、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等全方位、系统化地实施干预,从本源上解决问题,以加强护理效果,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进而改善肩背部功能,提升ADL,减轻疼痛感。与冯春兰[12]研究结果一致。

下肢静脉血栓是椎体骨折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从而减弱静脉回流的肌肉弹性作用,加之外伤手术组织损伤造成大量凝血活酶进入血液循环,利于血栓形成,对患者预后康复造成严重影响。李娜等[13]研究显示,患者经过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后其OD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所改善。本研究观察组通过踝足锻炼及直腿抬高锻炼能够带动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及炎性介质的吸收,有效改善腰背稳定性,增强腰背肌肉功能。同时,在医护人员的按摩及造口管理下,可增加腰背部肌肉的韧性,将脊椎变形的风险将至最低,减少静脉血栓及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出院后2个月,观察组OD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P<0.05),表明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改善腰背功能。

综上所述,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可降低椎体骨折手术患者静脉血栓、脊髓损伤及腹痛等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该模式通过术前、术中及术后全程无缝隙照护,弥补了常规护理的局限性和不足,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本研究仅选取我院手术室椎体骨折手术患者,具有一定局限性,有待将来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的研究。

猜你喜欢

缝隙椎体医护人员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雨的缝隙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
超声检查胎儿半椎体1例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从文本的缝隙挖掘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