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导向创新高中历史教学的探讨

2023-07-27梁智孟

高考·中 2023年3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策略探讨教学创新

梁智孟

摘 要: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迎来变革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历史知识学习,并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学重要性不断提升的当下,历史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模式,以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推动课程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历史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构建高质量历史课堂。

关键词:问题导向;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策略探讨

高中历史课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提升其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关注所提问题的质量与情境,要确定其能够引起学生对知识主体的相关思考,并具有一定深度,使学生可以锻炼其思维能力。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寻答案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思维,使学生熟悉历史知识的过程。当前的历史课程授课中,基于问题导向的授课模式已经十分常见,其优势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高中历史教师所重视[1]。

一、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现阶段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基础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最终学习效果也有所差异。如果学生不能适应教师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知识学习困难,落后于整体进度的情况。高中历史课堂中践行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把班级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设置相关问题分配给各个小组,督促其探索问题答案,以此使学生共同参与到历史学习当中,提升课堂效率。同时,在问题导向的授课模式下,教师应当明确课堂中学生的重要性,从课堂的绝对掌控者变为学生思路的引导者,使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探究问题,并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增进了同学间的交流,学生也在与其他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解决了历史课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也积累了自主学习的经验。而教师则在此过程中了解到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和历史思维方式,为后续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课程设计提供了基础条件,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便于高中历史课程不断创新完善。

(二)建立学生集体意识

当前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大多缺少社会实践,在生活中也没有交流合作的经验。且高中生正处在心理成长的敏感时期,这样的背景下,高中生很容易出现与他人交往迷茫、困惑的情况,既不知道如何与人正常相处,更不知道合作的重要性。借助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学生可以在与其他同学一起探索问题答案的同时,了解团队精神与互相帮助的重要性。要解决课堂中教师提出的历史问题,不能只依赖个别学生的努力思考,还需要其他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共同思考课堂中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在讨论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个人学习的缺点,在合作中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借助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2]。

(三)帮助实现共同进步

受高考压力影响,許多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中,会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班级中其他学生都是竞争者,讨论知识只会为自己制造对手。殊不知,这样的观念是不正确的,任何学习都不是个体孤立完成的,过度的封闭只会造成自身迟迟难以进步。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学生上述观点,使学生明白班级中的其他学生并不是对手,而是共同进步的伙伴。问题导向式教学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分享的途径,学生在总结与分享中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并在叙述过程中进一步思考,使知识内化,拓展知识储备,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一)课堂分组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预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涉及众多知识内容,如果只是为了分组而分组,忽视学习小组在教学中的实际作用,就会出现盲目分配学习任务的情况,小组学生难以完成探究任务,课堂教学也会受到影响。课堂教学中,要应用问题导向的授课模式,教师应当关注上述问题,结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水平与课程任务要求,合理规划课程教学,使学生小组合作能够顺利开展有所收获。同时,教师还需关注不同小组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根据学生水平来设置问题探究任务[3]。

(二)学生学习缺少正确引导

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安排任务,同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交流,以此使学生温故知新,在探究问题答案过程中回顾所学知识。但是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环节大多流于形式,学生秉承自己的看法拒绝交流,或者一味否定其他学生的观点,导致课堂探究活动难以发挥其作用。同时学生组内分工不明,也会导致讨论重复提及相同知识,却陷入瓶颈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

此外,许多高中教师虽然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却仍然没有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这些教师坚持刻板的教学方式,既不扩充课堂教学内容,也不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枯燥的背诵。这样的学习观念下,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虽然能取得一定成绩,但其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思维的发展必然会裹足不前。最终只会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心生抵触,使历史教学陷入窘境。

(三)课堂学习与生活割裂

课程规划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的最终效果。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程规划设计环节大多关注对学生理论知识讲述,以及对解题能力的提升方面,而忽视了对学生历史素养与日常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规划下,教师在历史课堂中也大多只会围绕试题常考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意义等,学生只能被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却难以理解其真正影响和作用。提及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历史事件在当下的影响,学生依然难以应用课堂所学做出回答,历史素养有待提升。

三、高中历史课堂中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践行

(一)调动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际教学,教师不难发现,多数学生会更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内容。但当前阶段的学习中,许多教师并不关注对学生兴趣的调动,或是观察学生的关注点所在,忽视了这些方面在课堂提问、探究中的重要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在提问中常常会根据课程内容进行问题设计,然后鼓励学生作答或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不需要经过探索和思考即能从教科书中找到问题答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没有锻炼主动学习的能力,也没有培养其历史思维,只能简单加深知识印象。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当考虑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问题,并结合实际教学引起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重新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4]。

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部分教学中,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兴趣,然后以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这一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声音,谁能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听到这里,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兴趣,有学生会回答,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抵抗了日本侵略,建立了新中国。也有学生会说看到新闻里提到过,“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经过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可以部分肯定学生回答,之后引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然后为学生讲解这一宗旨在党的行为中的体现。借助这样的提问思考推动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式,既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让学生提升了历史学习效果。

(二)把握合适时机,有效提出问题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当思考课堂中提出问题的时机,找到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发掘学生感兴趣的点,进行有效提问,在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同时,鼓励学生探索问题答案,提升历史学习能力,并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部分内容教学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意识到民族文化的珍贵价值,借助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中展示我国文化中的汉字、节气、茶道和传统节日等,然后再展示周边国家文化中的汉字、建筑和节日。展示完成后,即可提出问题:“中国文化恢宏绚丽,千年传承中对周围国家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青年继承发扬中华文化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并表达其各自观点。提问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再一次深刻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分层设计问题,关注问题深度

高中生已经具有了自我意识,这一阶段学生思维方式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生活经历也不相同,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在规划课程内容,设计课堂问题的过程中,关注问题的针对性和问题深度,要在基于学生学习特性的基础上设计问题。对于历史学习效果欠佳的学生,教师需要关注对其基础的建设,使学生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拓展历史知识储备;而对于历史学习较为擅长的学生,教师需要减少基础理论教学,关注对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在历史学习中更进一步[5]。

例如:在进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部分教学时,为了突出课程重点,使学生掌握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政权的迭代与演变,教师可以基于学生思维设计相关问题:“《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有没有看过的同学可以简单说一说它的内容呢?”“《三国演义》的结局是什么,有谁知道之后又发生了哪些事吗?”“纷争之后的少数民族大融合给我们当前国家建设带来了哪些启示?”借助这些问题,让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促进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對比知识内容,促进学生理解

高中历史课程中涉及知识内容时间跨度大、涵盖范围广,许多知识内容相似相关,学生记忆十分困难,对比记忆可以让学生有效区分并加深印象。此外,高中历史课程学习也需要与学生生活相关,基于这一特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件、场景,把课程内外知识进行对比,使学生更易于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在进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部分内容学习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我国法治体系,教师可以特意邀请附近的人大代表来到课堂中为学生进行简单的工作介绍。可以和人大代表沟通,使其简单讲述人大代表的职能和参与会议经历等。同时要求学生提前熟悉教材中的对应内容,对于人民民主专政建立初步印象,在讲述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谁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样行使权利?”通过这样问题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教材中的知识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学生感悟,提升学习质量。

(五)巧用课堂总结,鼓励思维发展

课堂总结是高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完成授课后,引导学生有计划地梳理课堂内容,并借助简单提问或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常见的课程总结是在课程结束后,其基本包含课程中所有内容,教师在这一环节可以结合知识内容,根据总结需要进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回顾课程整体知识内容,掌握知识脉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内容并对其进行运用,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

例如:在进行《明清经济文化》部分内容教学时,课堂总结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让学生对比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发展差异,然后提问学生,“根据上面的发展情况对比,该怎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发展?”让学生做出回答,对课程整体建立宏观认识。值得注意的是,课程结束后的总结不是对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应当借助提问,使学生回顾所学知识,通过思考迁移重构来回答教师提问。教师在课堂中为问题提问创设出相关情境,使学生在其中拓展思维,从经济、文化、政治等角度系统地梳理明清发展脉络,对比西方国家同时期发展,暗示其潜伏的危机,使学生建立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立足历史背景,客观看待历史事件,设身处地关注当时明清社会的动荡,理解这段历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深刻影响。

结束语

综上,教育的不断发展,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逐步走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更为显著的优势。实际教学中要更好地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式,需要教师秉承创新开放的教学理念,从问题设计、问题提出、课堂总结等方面,关注学生兴趣所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提升活跃度,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升其历史水平和历史素养,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熊国荣.基于问题导向的高中历史“学习中心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2022(10):30-32,22.

[2]冯李军.沉浸与层进:“大问题”导向的高中历史深度学习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21(34):49-51.

[3]燕鹏.基于问题导向的高中历史深度教学实践: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1(25):64-66.

[4]胡靖华.基于问题导向的高中历史学科党史教育策略探究: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教学为例[J].辽宁教育,2021(13):22-26.

[5]王兴元.高中历史“创设情境+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探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10):55-57.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策略探讨教学创新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思考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