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论的情感异化及其治理

2023-07-25吴珊

今传媒 2023年7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

吴珊

摘 要:在现代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网络技术构建起一种新型媒介生态和社会语境。在新型网络环境下,网络舆情应运而生并表现出多种畸变和异化现象,对网络环境的治理和社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冲击。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媒体不仅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手段,也成为网民情感宣泄的主要途径之一。网民被赋予传播权力的同时,也导致恐惧、愤怒、怨恨等异化情绪的传播,产生了情感优先于真相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网络文明发展。因此,本文对网络舆论的情感异化及其治理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引发的异化情感的治理,释放网络舆论的正面效能。

关键词:网络舆情;情感异化;情感治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7-0008-05

一、网络舆论中情感异化的表现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社会的不断革新。在网络平台中,公众的传播权力得到了提升,公众可以在网络平台发表个人看法、表达自身情感。但是,由于网络舆论场中匿名性等因素的存在,情感的异化风险仍存在于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中。在近年来的网络舆论事件中,引发愤怒、产生焦虑、生成怨恨成为网络舆论中异化情感爆发的主要情感基础。

(一)引发愤怒

从新媒体的叙事策略来看,引发愤怒是指以负面、消极的情感为主的情感基调。在网络舆论中,愤怒这种情绪极易被扭曲化、夸张化。愤怒的循环理论指出,若羞愧的内容是社会共同认可的,这种羞愧感对社会联系的重建就是有益的,若羞愧的内容不是社会共同认可的,而是被社会否认和抑制的,这种羞愧感就会激活羞愧———愤怒循环,对社会纽带具有高度的干扰作用[1]。媒体利用刺激公众神经的舆论事件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加之铺天盖地的传播手段,并通过情感的极力渲染,刺激公众愤怒的情绪,使得个体的情感容易服从于集体情感,并通过塑造集体共同感获得情感共鸣,而这种愤怒情感的聚集,可能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并对舆论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比如,在“MU5735事件”中,部分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获得点击量,在事件真相还未公布的情况下妄加揣测,甚至将此次事件冠以“阴谋论”的说法;还有个别无良媒体消费受害者家属,将家属推到公众面前,对他们造成了二次伤害,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不良媒体迅速激发受众愤怒的情感,加之网络意见领袖不断煽风点火,公众的情感不断积累,在事实真相未公布之前,公众借网络平台不断抨击事件原发媒体,愤怒情感的聚集使受众快速形成情绪共同体,在网络平台形成强大的力量团体。部分公众被异化的情感所控制,在真相面前,他们更在乎的是愤怒的宣泄与表达。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中,受众已不仅仅是受众,他们越来越成为新闻传播的参与者和舆论的营造者。在网络舆论中,适当的愤怒情感可以使舆论得到关注,促进事件的解决,但是一味地煽动情感,而不是理性客观地呈现事实真相,则会引发干扰司法审判、破坏网络秩序等不良后果。

(二)产生焦虑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公众的感官愈发和大众媒介融合在一起。世界各地的风险都会通过媒介的话语和图像进入到公众的感官之中,风险被媒介放大,这也塑造了公众的焦虑感[2]。虽然媒介是公众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受众接收到的通常是碎片化的信息,并且不同的媒介提供给公众的信息很可能是互相冲突的。在此背景下,网络舆论一方面缓解了网民由于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生理、心理上的不适感,另一方面,也传播和扩散了新一轮的焦虑,造成网民情感的异化。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人们的焦虑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焦虑情绪已成为现代网络社会的主要病症之一,进而演变成普遍性的社会心态。

(三)生成怨恨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爆发主要涉及医患关系、贫富差距、女性问题等社会敏感话题,一旦事件涉及类似敏感话题,网络舆论就层出不穷,并迅速在整个社会内蔓延。由于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危機事件恰好成为他们宣泄的突破口,再加上网络身份的隐秘,情感掌控力因缺乏现实中人们的监督而弱化,导致极端怨恨的出现[3]。公众每一次的愤怒都会导致更强烈的羞愧,通过这种方式增长了下一次愤怒爆发的强度。网络舆论就在“羞愧—愤怒”的循环中不断被激化,最终由愤怒生成程度更深的“情感—怨恨”。

二、网络环境下情感异化的原因

网络舆论的发展过程,也是情感不断变化的过程。新媒体时代,公众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产生了情感、态度与行为的转变,由于公众对情感异化原因的把握不当,由此阻碍了网络舆论的正常传播。因此,探析异化情感生成的原因,有助于理解异化情感的生成与发展路径,从而更好地把握情感治理的路径。

(一)网络的匿名性

网络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距离,促使网络交际成为新兴的交流方式之一。利用网络开展情感交流,只需轻点键盘,便能够与远在天边的朋友促膝长谈,真正地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网络沟通交流的双方在现实世界中是被隔离的,而在网络世界中,他们甚至可以摆脱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和人格特征展开沟通交流。比如,在传统的聊天方式中,那些“性格孤僻”“性格缺陷”的人常处于被动局面,在网络中却可以因为虚拟性而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言论。ID具有保密作用,在进行言语表达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社会道德、现实秩序的束缚,甚至不必担心年龄、地域和职业差异,敞开心扉[4]。但是,正是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匿名性,使得现代公民摆脱了现实环境中的约束,在一个相对自由透明的信息网络场域中,能够自由而随意地表述他们的思想观点和真实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压抑的情感在网络环境中得以释放,这种对自我内心情感释放的需求,影响着公众在网络上的情感表达,使非理性甚至极端的情感在网络环境中呈现井喷式增长,并促使原本开放的网络环境成为纵容公众异化情感生成、爆发的内在因素。

(二)从众心理

在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由于公众受到“沉默的螺旋”影响,情绪很容易产生从众效应。由于场域化的效应,当公众的情感在一个场域中传播并成为主流情感时,他们很容易形成相似的观点,并进行相似的情感表达,这种从众心理使他们会自动过滤掉与场域中主流情感相左的观点,只保留符合场域主流情感并可以强化主流情感的观点。从众心理使公众依赖于他们所在的场域,只接受类似甚至同质化的观点,让公众不知不觉地进入信息茧房的环境中,导致他们接收同质化的信息越来越多,情感极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在遇到网络舆论的传播时,固有的刻板印象迅速在群体内部形成,最终会产生极端化的情感异化危机。皮埃尔·布尔迪厄指出,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由一个个小场域所构成的大场域,不同小场域之间具有极强的关系性,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5]。一种情感一旦在某个场域中得到传播,由于各个场域之间的紧密联系,该情感很容易在其他场域得到普及。当大的场域对这一情感给予肯定并加强传播时,该情感的势头就很难被抑制。

(三)情感议程设置

新媒体的意见领袖将带有情感倾向的事件在网络公共平台上进行有目的的传播,事件在公众观点和情感的作用下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在公民与新闻媒体的关系中,存在着心灵情感沟通机制,在预设和回应公民的情感需求时,新闻媒体叙事能够直接影响甚至是决定要产生什么样的情感,推进什么样的情感进入公共空间,进而影响什么样的情感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互动[6]。由于会联网时代舆论纷繁复杂,“把关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使得意见领袖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部分网民的浮躁、猎奇、寻求刺激性等心理,选择争议性较强、社会议题敏感度较高,以及能够引发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进行大量转发,由此形成了以公众的情感讨论为主的公共议题。在此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的情绪引导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情感的波动和起伏影响着网络舆论生发和演化过程的始末,促使情感对整个网络舆论产生一种驱动的效应,这既是影响个人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深层心态,也是一种生理性和社会性并存发展的核心因素[7]。舆论的波动会引起情感的波动,如果舆论监控管理不当,则会引发异化的社会情感的爆发。

三、情感异化产生的问题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表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总的来说,如果对大众媒介不加以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则会更大[8]。在网络舆论中,因受各要素的影响,公众的情感逐渐被异化,由此给网络治理和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情感异化导致认知偏差

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各类情感问题时,不少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网络中寻求倾诉对象和精神寄托,以此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情感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虚拟环境既能帮助人们缓解生活压力所带来的紧张感,也能帮助人们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起到缓解内心压力的作用。但是,通过网络来解决情感问题,会加剧人们对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中的偏差认知程度。若长时间地将心思和精力放在网络上,长此以往,会导致人们过分专注于网络而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各种畸变的情感故事也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这背后的严肃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情感异化导致共情缺失

在“流量至上”的新媒体背景下,部分新闻工作者为了博取公众视线,抢夺第一话语权而漠视采访者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效益逐渐被商业利益所逾越,尤其是部分自媒体的娱乐化报道和人文关怀的缺失几乎成了顽疾。这种失去“理性”的平台,使得公众在面对新闻报道和网络舆论时,逐渐失去了理解他人想法和情感的能力,转而把重心放在自我情感的宣泄上,导致舆论的新一轮恶化。良好的共情力可以使公众产生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塑造,而共情力的缺乏则会使公众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

(三)情感异化导致网络暴力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网络暴力行为是指相当数量的个人、群体或组织,针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某些网络事件,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不理性、不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攻击,包括未经允許公布他人的隐私信息等,从而给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公众的情感异化是导致网络暴力的原因之一。在舆论事件中,公众的情感很容易被刻板印象、媒体的引导、群体的意见影响,导致情感不断异化,在失去理性情感只为宣泄内心怒火的情形下,不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言语甚至行为上的攻击。沸沸扬扬的刘学州事件并没有让网络舆论的参与者有所教训,在各种声音的恶意攻击之下,刘学州含恨离世。在这次“网暴”中,参与的网民在网络舆论的不断演进下,情感早已被异化。

四、网络舆论中情感异化的解决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粘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而情感又是引发网络舆论的最重要一环,因此,网络治理首先离不开情感治理。

(一)政府相关部门

首先,应牢牢掌握舆论阵地的话语权,并对网络舆论进行合理的引导与监管;其次,在事件发生后,应尽快公布事件进展,对网民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回应,堵塞、击破谣言,引导公众理性分析问题、表达情感,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避免造成异化情感在网络空间的盛行。最后,公众的情感是一种社会信号,形成积极正面的情感才是政府进行舆论治理的最终目标。公众在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异化情感,如果缺少排解的渠道,情绪性舆论就会大量集中在社会的人际传播空间,其影响范围和传播速度会快速增长,并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威胁。因此,公众在网络平台进行情感表达与宣泄时,政府不能将公众的情感诉求一味地排除在网络舆论治理之外,此举并不利于舆论治理的进展,而要注意到公众情感背后真正的利益诉求,以此推动社会情感的正能量化;同时还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与治理,避免网络舆论的不断升级,甚至引发异化情感的爆发。由此可见,加强情感治理的重视程度,将公众情感引向正确的方向,有助于政府实现舆论治理的目标。

(二)新媒体平台层面

在后真相时代,比起事实,公众反而更在意事件传播中的情感传播。在此背景下,新媒体不能以媒体利益为导向,而要致力于传播真实、客观的新闻,这才是新媒体的首要任务。首先,新媒体平台不能为了单纯追求时效性而快速发布,应在对网络舆论进行准确调查与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传播。在此过程中,媒体把关人担负着过滤负面信息的传播,并使用大数据算法对用户的喜好进行匹配,从而有意识地推送正面信息发布的重要职责,这样才有利于群体正面情感的生成,避免异化情感的聚集。无论何时,“内容为王”依旧是媒介生产的王道。新媒体只有生产出优质的内容,才能不断提升话语权与传播地位。其次,在网络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不是互相敌对,而是互相成就的关系,新媒体平台应将以传统媒体为阵地的官方舆论场和以互联网为阵地的民间舆论场相结合,打造贯通于两大舆论场的新型主流媒体,最大程度地发挥两个舆论场的积极作用。此外,新闻编辑不能将个人的想法、情感掺杂在新闻文本中,应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提高个人的媒介素养,客观、公正地发布新闻事实。最后,新媒体平台要有明确的责任意识。新媒体平台方不能只要流量不要责任,应主动担负起网络信息识别与网络正面情感引导的责任,由于新媒体与公众之间存在着情感联系,因此,新媒体要发挥好正面的情感引导,加强社会正面情感的聚集,从而彻底根除异化情感传播与发酵的温床。

(三)网民自身层面

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网民已经成为网络舆论治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在后真相时代,网民总是会主动接收那些带有情感性的信息,而选择性去忽视不含情感性的信息。究其主要原因:在碎片化时代,公众每天面对的是浩如烟海的信息,那些帶有情感性的信息很容易引起公众的注意,而那些情感性的叙述也更容易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这并不利于网络情感的治理,反而会导致公众理性情感的消解。在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中,取而代之的是理性让位于情感,事件的真相被埋没在巨大的情感声势中。网民作为不明真相的第三者,面对各种思想观点以及不同情绪的持续冲击,很容易丧失个人思考能力,最终引发异化情感的爆发。基于此,网民首先应提升自己的理性判断能力。在面对各种舆论时,要保持清醒客观的头脑,避免被极端情绪倾向所左右。其次,网民要培养起自身积极正向的情感,面对舆论传播,应耐心等待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发布可靠信息,并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有助于缓解公众负面情绪的言论。由于情感具有感染性,个体的积极情感能够带动整个网络群体的积极情感,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在舆论的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造成网民的认知偏差,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对事实的渴求导致他们很容易相信意见领袖的言论,他们的情绪也在有意无意地被意见领袖所引导。因此,网民要对意见领袖所发布信息的真实性进行辨别,寻求真实可靠的信息源,而不是被某些无良媒体刻意打造的虚假“意见领袖”所引导。公众不能单纯为了追求情感刺激盲目地受异化情感引导,而要自始至终地关注网络舆论背后的真相。只有不断提升网民个人素养,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使群体情感到达和谐正向的状态,舆论治理才能得以顺利解决,社会也才能得以和谐发展。

五、结 语

研究网络舆论中情感异化的治理,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情感这一要素在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把情感引入网络舆论及其治理的研究中,可以深刻认识到网络舆论的本质是情感的传播。在当今的媒介环境中,大多数人的认知已经从追求物质的兴趣转移到追求精神享受上来[9]。公众在面对网络舆论时,更愿意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分享自己的情感,也更容易被带有情绪倾向的舆论所吸引。由于负面情感相对于正面情感更容易吸引公众的注意,因此,情感治理不当很容易导致异化情绪的积累和爆发,在给社会秩序带来破坏的同时,也不利于社会及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综上所述,政府相关部门、新媒体平台、网民自身作为网络舆论治理的重要主体,应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在三方合力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健康的虚拟空间交流环境。

参考文献:

[1] 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情感社会学[M].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袁光锋,赵扬.“恐惧文化”的社会建构及其政治社会后果[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0,57(3):82-91.

[3] 兰家兴,李慧,王刚.全媒体时代危机事件情感异化传播探析[J].新闻前哨,2019(6):117-118.

[4] 张桢,庄严.大数据背景下热点网络舆情带给我们的思考———基于人民网100起网络舆情信息的实证分析[J].北方传媒研究,2020(3):50-52+64.

[5] 韩筱涵.浅谈场域理论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延续与重构[J].艺术科技,2017,30(5):122.

[6] 侯毅.情感的呼唤: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共情策略———以《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J].传媒,2020(11):28-31.

[7] 陈华明,孙艺嘉.情感线逻辑下的网络舆情生发演化机理与治理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5):157-163.

[8] 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2-73.

[9] 张骐严,舒敏.论新媒体对人类情感认知的易化作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6):153-158.

[责任编辑:李婷]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研究
微博问政与回应中的政府形象塑造
试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方略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特点及研判机制思考
网络舆情编辑能力构成因素浅析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