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蜀相》中的实、意、情

2023-07-24苗亚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写实写意

苗亚

摘 要 在整首诗当中所构建出来的意境,其实是一个实际场景与诗人内心交织的产物。意,源自于景,发自于情。经由诗人内心当中的千思万绪,最终所凝练出来的这首诗,由此也就成为诗人心意的精练概括。

关键词 《蜀相》 写实 写意 写情

《蜀相》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的春天。彼时,刚到成都的杜甫就去拜访了仰慕已久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尽管杜甫一生的经历颠沛流离,但这并不妨碍其在诗界的扛鼎地位。诗人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为基础,用自己经验的目光去看到自己眼前的诸葛武侯祠,一方面对诸葛亮的才智与品德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另一方面又对自己寸功未建表达了极度感慨。由于诗人这样的经历与心境很容易打动后人,所以这首诗也就成为后人眼中的千古绝唱。在解读这首诗的时候,可以从写实、写意与写情的角度去进行。

写“实”。一般情况下,诗歌尤其是经典的诗歌往往是以写意著称的,尤其是《蜀相》这首诗,即使从诗的名称来看,也可以发现当写的对象是历史名人的时候,多是作者内心感慨的抒发,那又如何谈得上写实呢?

写实未必是写实事或实人,有时候也可以是写实景——这个景可以是出现在眼前的,也可以是根据他人言说构建的。当杜甫来到武侯祠前的时候,诸葛亮早已作古,然而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及其在百姓心目当中的崇高地位,已然熏陶着包括杜甫在内的诸多后人。所以无论是直接走到武侯祠前的人,还是借助于杜甫这首诗来构思武侯祠的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心中形成相关的实景。

诗的一开始写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是一幅多么美、多么有意境的景致啊!作者首先通过自问——丞相祠堂何处寻,然后再进行自答——锦官城外。这样的问答实际上不止存在于杜甫的心中,更存在于所有仰慕诸葛亮的人的心中,通过这样的问答,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是对诸葛亮的无限崇敬与仰慕,在古代交通不变的情况下,或许借着这首诗,能够让更多的人在自己的眼前构思出武侯祠的场景。

这自然是一种写实,当这种写实通过诗的后两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来进一步演绎时,则可以让人面前出现更多的景象。在这个景象里没有花团锦簇,有的只是映阶碧草——这给人一种宁静和肃穆的感觉;有的只是隔夜黄鹂及其发出来的声音——这同样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有了这些感觉之后再进一步来解读诗歌,似乎就能够在自己的眼前出现那个曾经被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的卧龙,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兴复汉室的伟业当中。在读到诗的最后即点睛之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时候,又会让读者忍不住一声长叹,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场景:在历史的长河当中,走过五十四个岁月的智者诸葛亮犹如一颗流星,照亮了曾经属于他的三国天空。

写意。然而一首诗歌是不可能仅仅停留在写实层面的,当人们说“经由思,抵达诗”的时候,更多的是在借助于诗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考。中国古代诗歌有着自己的特点,经典的古诗通常又都是以写意而著称,杜甫这首《蜀相》自然也不例外。当很多解读者认为杜甫是在借助于这首诗,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心绪时,笔者以为完全不必过于如此急躁,而应当将诗歌解读的立足点就放在诗之本身。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杜甫对于诸葛亮是有着崇高的敬意的,否则他不会再来到成都之后不久就来到了武侯祠前。如果非要说杜甫在借助于对诸葛亮的敬仰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的话,那恰恰也说明杜甫在诸葛亮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又或者说诸葛亮这一人物原本就在杜甫的心中映射着某种理想。这样的判断显然是成立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所以同样名留千古,因为在这样的话语当中,有着那颗兼济天下的心。所以如果将杜甫与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重叠在一起,然后再来看《蜀相》这首诗当中所含的意蕴,就可以发现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锦官城外所留下的武侯祠堂,一直是后人心中的精神图腾。即使经过了多年的历史变迁乃至于战乱,即使是在锦官城成都曾经遭到很大破坏的情况下,武侯祠堂却完好无损。这已然能够证明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种定位显然不是凭空得来的,如果说三顾茅庐表现出的是刘备求贤若渴的心理的话,那“频烦天下计”则是那个虽未出山但心有天下的少年英豪的手笔,这何尝不是诸多心有天下人所梦想的场景呢?由于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能够做到“两朝开济老臣心”。只可惜后来“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无论是对于诸葛亮而言还是对于所有敬仰他的人而言,都不免留下一身声长叹,即使是一位英雄,也难免会“泪满襟”。

所以在整首诗当中所构建出来的意境,其实是一个实际场景与诗人内心交织的产物。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再来谈诗人的心意,或许就可以从诸葛亮出师未捷的惆怅当中,读懂杜甫报国无门的遗憾。读懂了这种遗憾之意,似乎又能从其他的描写当中读到更多的意蕴:“锦官城外柏森森”当中固然有肃穆之情,何尝又没有落寞之意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当中固然有幽静之意,何尝又没有一丝惆怅呢?这些实际上也都是“意”的描写。

意,源自于景,发自于情。经由诗人内心当中的千思万绪,最终所凝练出来的这首诗,由此也就成为诗人心意的精练概括。

写情。仅仅写实和写意还是不够的,一首诗歌的生命力还源自于写情。尽管诗人杜甫并不是婉约派的诗人,写不出柳永那种花前月下。事实上,一生颠沛流离的杜甫,与满怀“广厦千万间”遐想的杜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在杜甫的心中留下了什么,后人不得而知。但是从一般规律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落寞还是失意,恐怕都是在所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诗自然也就成为诗人抒发心意最好的载体。那么这首诗当中到底能够读出怎样的情呢?

显然,最具情意的是最后一句。“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是谁?他为什么又会“泪满襟”呢?英雄或许是后来真正的英雄,又或者是杜甫自己,无论是谁,只要面对“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境地,又怎么不感慨流泪呢?这种感慨流泪不是懦弱,而是胸怀天下、壮志难酬的无奈。

将写实、写意与写情综合起来,就能够勾勒出《蜀相》及其杜甫的实景与心境,从而也就为本本解读打开一个新的空间。从文本解读的角度看,任何一篇文本的解读,都不可能完全基于认知的层面去进行,必然还需要情感的支撑。某种程度上讲认知与情感对应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真正有效的教学应当是认知与情感水乳交融、工具性与人文性齐头并进的。

所谓的教学有效,某种程度上講正是文本解读有效。认知与情感的齐头并进,能够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过程当中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指向,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点所在。《蜀相》是为经典,就一定要读出其中的经典之处,在继承传统理解的基础上,由实入意,由意激情,或许是解读这首诗的有效切入点之一。笔者的实践可以证实这一判断是正确的,基于文本解读的课堂演绎,能够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实、意、情的情境当中。

[作者通联:江苏徐州中学]

猜你喜欢

写实写意
板桥词内容浅论
浅析刘小东绘画风格的当代意味
《刺客聂隐娘》中独特的动作美学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中国传统人物画《威武鲁提辖》创作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