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可视化视角下我国“转型社区”研究的主题趋势

2023-07-21周明黄静晗

台湾农业探索 2023年2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周明 黄静晗

摘 要: 【目的/意义】推动转型社区的治理和发展是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把握“转型社区”的研究主题趋势,有助于为该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研究参考。【方法/过程】借助 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来自中国知网(CNKI)“北大核心”、“CSSCI”文献数据库中与“转型社区”研究相关的文献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关键词聚类、征求专家建议和关键词突现方法,分析了“转型社区”研究的主题趋势。【结果/结论】结果显示,“转型社区”研究热点主题涵盖空间改造、治理转型、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市民化、居住隔离、社区共同体重建等 6 大领域,在城市更新视野下转型社区的城市融入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趋向。

关键词: 转型社区;可视化分析;主题趋势;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 F205;D66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 5617 (2023) 02 0079 06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由 2000年的 36.22% 提升至 2020 的 63.89%。在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背后,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需求的增加,迫使城市边缘的城郊村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并以“土地增减挂钩”的形式服务城市发展与建设。转型社区指原行政村改为居委会社区,正在向现代城市社区变迁的社会单元,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过渡的中间形态。转型社区兼具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特征,“村改居”社区、城中村、城郊村等皆是转型社区的不同形式。目前,我国转型社区数量庞大,仅“村改居”社区的数量就占到城市社区总量的四分之一,并且仍在快速增长[1]。学界围绕转型社区的性质、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治理等重点话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2],转型社区的概念内涵不断丰富、演化路径和更新机制不断完善。在已有的研究中多是以城中村的概念进行探讨,难以突出转型社区“第三社区”的核心内涵和本质特征,也缺乏对转型社区全局性的研究主题趋势的分析。本研究以 CNKI 数据库中的“转型社区”研究文献信息为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借助 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借此了解国内“转型社区”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判断和把握“转型社区”的研究主题趋势,为“转型社区”研究領域的相关专家学者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库为数据来源,以“主题=转型社区 OR 主题=村改居社区 OR 主题=城中村”为检索条件进行高级检索。为保证获得文献信息的代表性、权威性和认可度,选定期刊来源类别为“北大核心”与“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时间跨度限定为 2000 2021 年。检索时间为2022 年 4 月 15 日,共获取 1644 条文献信息。对检索获得的每条文献的摘要、关键词等信息进行阅读和比对,剔除新闻报道、会议综述、访谈等非研究性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信息 881 条,将有效文献信息数据以 Refworks 格式导出,然后导入到 CiteSpace 软件,进行数据转化和可视化操作,绘制知识图谱。

1.2 研究方法

基于 CiteSpace 6.1.R3 绘制“转型社区”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对关键词等文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CiteSpace 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 语言开发,以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普莱斯的科学前沿理论、知识单元离散与重组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能够帮助研究者获取研究领域的关键信息,理顺学科发展脉络,并预测未来研究前沿和趋势[3]。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转型社区”研究的年度发文变化通过发文数量可以看出该领域研究的时间变化趋势(图 1)。我国“转型社区”研究经历了缓慢增长(2000 2004 年)、快速增长(2005 2011 年)、波动增长(2012 2021 年)三个时期。2000 年以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越来越多的农村社区被卷入城镇化进程,撤村建居。在从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的过程中,社区问题集聚,面临普遍性的治理难题。转型社区问题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其中,在缓慢增长阶段(2000 2004 年),发文数量增加不明显,年均发文量为 7.6 篇,研究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的城中村改制,围绕从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转变进行讨论;在快速增长阶段(2005 2011 年),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有续推进,相关研究成倍增加,年均发文量为 46.9 篇,主要讨论社区改制后的转型发展,涉及社区管理体制变革、集体经济改制与发展、村民市民化、空间改造建设等;在波动增长阶段(2012 2021 年),相关研究深度渐强、范围扩展,年均发文量为 51.3 篇,随着对转型社区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政策话语的转变,相关研究开始聚焦改制后的社区治理、社区融合与城市融入等问题。

2.2  我国“转型社区”研究热点与主题分析

2.2.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利 用 CiteSpace 软件生 成2000 2021 年我国“转型社区”研究关键词词频表,其中排前 20 位的关键词如表 1 所示。排名前 20 位的关键词频次都在 6 次以上,词频最高的关键词是“城中村”(350 次),其次是“城市化”(73 次),反映出“城中村”和“城市化”是进行转型社区研究的重要场域。其他热点关键词包括“社区治理”(36 次)、“村改居”(27 次)、“改造”(26 次),以及“失地农民”、“城市更新”、“流动人口”等也表现出一定的热度。

关键词中介中心性方面,“城中村”“城市化”的中介中心性相对较大,分别为“0.9”“0.22”,是首要的节点。“社区治理(0.08)”“村改居(0.07)” “改造(0.07)”是二级重要节点。这说明以上关键词是转型社区领域研究的重点,也是联系其他研究维度的重要介质。

2.2.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对 881 条文献信息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关键词聚类模块(图 2)。Q 值为 0.7222,表明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S 值为 0.9579,表明聚类是高效率且令人信服的。结构显著、效果理想的图谱有助于对转型社区研究的特征和趋势进行把握和分析。9 个聚类模块分别为#0 失地农民、#1 流动人口、#2 土地征收、#3 城市融入、#4 空间改造、#5村改居、#6 村民市民化、#7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8社区共同体重建、#9 居住隔离。可以看出各个聚类之间的高重叠性,以“村民市民化”为纽带,聚类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延伸性。

依据关键词聚类分析的结果,结合相关专家的建议,本研究将“转型社区”研究的热点主题归纳概括为以下 6 类:空间改造问题、村改居治理转型、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市民化问题、居住隔离问题、社区共同体重建。

(1)空间改造问题。空间是阐释转型社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维度,转型社区的生成,是城市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城市政府和原农村集体等利益集团,围绕空间利益展开博弈的过程,城市政府完成城市的扩张和增值;原农村集体完成从村庄到社区的转型[4]。但转型社区在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城乡差异,作为相对封闭的单元,转型社区在村集体以及村民的主导下,土地利用结构多元且集中,住宅、工业用地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混杂交错[5]。转型社区虽隶属城市区域,但受城市土地规划和利用的影响较弱,存在空间利用不合理、建筑密度大、公共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由于转型社区聚集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庞大的住房需求催生了“一线天”“握手楼”等违规超标建筑的出现[6]。空间改造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土地产权的界定不明晰,产权界定成本高昂;土地利用的不合理,非法用地与合法混杂,以及当前体制下利益分配的不合理等[7]。在转型社区的空间改造过程中,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往往会引起尖锐矛盾和纠纷,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土地属性和用途、采用何种改造方式、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房屋拆迁安置方案,以及征收和拆迁的程序、政策和法律等方面开展讨论[8]。土地的增值利益分配是改造的重难点,也是改造的经济支撑,创新土地产权制度是改造的必要条件[9]。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转型社区问题的本质是一场国家权力下地方政府与村集体的土地产权博弈[10]。按照改造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政府主导、村集体主导和开发商主导三种模式,三者之间存在相互排斥、高成本等问题,因此,需要建构“政府 村民 开发商”的利益均衡机制[11]。改造的目的在于整合优化转型社区土地利用、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物质空间环境。随着城市发展由“增量开发”转 向“存量优化”,转型社区更新改造成为城市规划建设重要内容,在深圳等地的转型社区更新实践中,有机更新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保持时空的延续性、注重常态化的渐进式微改造,而非大拆大建[12]。

(2)“村改居”治理转型研究。“村改居”是我国城镇化的特色路径,“村改居”不仅是将“村委会”转换为“居委会”或将农村户籍转为城市户籍,其内容还涉及管理、组织、公共服务、城市融入等诸多方面。“村改居”社区虽然获得了制度化的外形,但仍然存在治理之困。有学者从结构论出发,将这种症结归因于转型社区的“城乡混合结构”[1],即存在于转型社区中,村委会为代表的村社体制和居委会为代表的城市社区体制,二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了“亦城亦乡”的过渡型社区结构,且广泛作用于社区的各层面,造成了转型社区集体产权关系紊乱、集体经济发展受阻、拆迁改造困难、治理主体权责不清晰、政府和行政力量大包大揽[7]、社区自治能力弱化、社会组织以及居民参与不足、公共服务落后等诸多问题[11]。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社区治理的效果,而且可能引發社区“治理失灵”的风险。部分地区试图通过村改居项目打破城乡分割的状态,简单的将城市管理体制引入农村,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保留了一些低效的制度安排,致使改革效果并不明显[13]。为摆脱治理之困,要针对混合结构及其衍生问题,建构适应性的体制机制。如改革集体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化组织结构、将转型社区的发展纳入城市系统,深度推进城市化,推进村改居协同治理,建构治理重心下移的机制,畅通治理过程的交流渠道,创造社区共同体生活的新平台[14]。

(3)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集体经济发展研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城中村土地飞速升值,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集体资产不断壮大。但产权虚置引发的管理、分配等问题,致使外部利润无法在现有制度安排下得以实现[15],城中村自 20 世纪 80 90年代就自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学界对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集体资产的量化范围、成员资格的界定、股权的设置,股权权能与管理、集体经济组织的重建以及改革后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16]。村民、村干部、集体经济组织等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也是改革推行的难点和痛点[17]。有学者等通过个案研究发现,在改革过程中要深入分析各种经济行为背后的社会根源与乡土社会的运行法则,充分尊重乡土的地方性知识,降低改革成本[15]。要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对城中村再组织的凝聚作用,既要推进集体经济组织双重职能的分离,又充分利用双重职能的合理因素,实现政府、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的合作共赢[18]。

(4)村民市民化问题研究。学界主要研究了村民的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医疗、认同、城市融入等问题。在城市化的演进过程中,失地农民被迫成为市民,虽然获得了市民身份,但各项市民的福利待遇却无法落实[19]。这种福利的不确定性会进一步造成认同问题,最终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村民市民化是一个漫长的道路,背后涉及到思想观念转变、就业转变、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福利待遇等诸多问题。忽略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导致村民市民化的困境[20],这种困境可能会导致原住居民长期处于“半市民化”状态,从而落入“市民化陷阱”[21]。城乡分化的二元结构是影响村民市民化意愿的核心因素。为破解村民市民化困境,需要将城中村村民市民化视为一项长期而系统的社会工程。要着力于提高村民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促进村民的市民化融入[22]。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其中一个研究热点,由于失地农民个人技能的缺失,在城市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很容易陷入“无地种田,无门就业”的窘境。为此,政府应鼓励正式部门创造非正式的就业机会,拓宽多样化的就业渠道,同时,将城中村的非正规经济活动规范化[23]。城中村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也是受到关注的研究问题,一方面,农民的乡土记忆本色模糊了失地农民对于现有户籍身份的认同;另一方面,社会政策的差异化安排加剧了失地农民对于制度身份的模糊认同[24]。为此,需要打破城市互动的区隔,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建构完善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共同促进村民市民化和城市融入[25]。

(5)居住隔离问题研究。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住房市场化程度提高,居住隔离问题日益得到学界关注,对于转型社区的居住隔离研究,主要从流动人口聚集区切入。对于流动人口而言,转型社区是外来流动人口在城市的临时聚集地,为外来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提供了便捷;同时,代替了公共部门提供廉租房的作用[26]。流动人口作为在城市社会体系中典型的边缘群体,经济能力有限,对于低成本的城市生活需求迫切,这种需求与转型社区低廉的房屋租金相契合[27]。从居住空间隔离和社会空间隔离看,转型社区最终形成了“屋以类聚”的居住格局和“人以群分”的社会分层[28]。这种隔离状态一直存续,并未随城市化的发展而消失。居住空间的分异和隔离,加剧了资源的分配不公,固化了社会阶层的同时也拉大了贫富差距。社会空间的隔离,将城市居民与农业转移人口区隔,这种隔离表现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最终造成了社会的高度分化。为实现空间重构和融合,可以从集中居住和多元混居等模式进行路径探索[29]。

(6)社区共同体重建研究。社区公共性是转型社区治理的价值追求,亦是社區治理的秩序基础。快速城市化推动“乡土中国”向着“城乡中国”发展,村落变迁引起社会共同体的式微,造成公共性和集体意识缺失[30]。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潮流的变化不断冲击着转型社区这一“文化场”,城市文化尚未在转型社区扎根,而传统村落文化已经衰微和蜕变,其社区文化处于“空洞”状态[31]。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转型社区的传统公共性不断解体,社区易出现失序的风险,进而造成转型社区的治理困境,影响社区良性运转。由于转型社区“交往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割裂,致使转型社区共同体社会资本流失、居民社区归属感、认同感缺失,社会记忆模糊、社区关联减少等现实困境[32]。如何在转型社区中重塑居民的公共生活,促进社区共同体认同,是学界普遍关注的议题之一。有研究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主张从社会信任、社区互惠规范、邻里关系网络三个维度,重构转型社区社会资本[33]。

2.2.3  关键词突现分析 CiteSpace 年份突现排序结果显示转型社区领域的突现词数量有 5 个(图 3)。2005 2011 年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是“改造”,说明在这一段时间,转型社区改造是该领域研究关注的热点。这一阶段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大量村庄被纳入城市建成区,转型社区的改造成为城市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社区治理”概念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随后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城市社区建设向城市社区治理的转向,转型社区由于转型的高速性和短促性,造成了社区治理制度安排的脱节,引发了社区运行的现实困境[34]。为使转型社区平稳快速过渡到城市社区,转型社区治理迫在眉睫。特别是村改居后,从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转变过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的转型、村民身份的转换、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一体化等备受研究关注[7]。202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在城市更新的诸多类型中,转型社区由于制度的二元、产权的复杂、主体的多元,成为更新的重点和难点,转型社区日益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和城市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治理的对象,加强城市更新视角的转型社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  结语

本研究以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中 2000 2021 年“北大核心”与“CSSCI”期刊收录的 881 条转型社区文献信息为研究对象,借助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挖掘转型社区热点研究主题,即空间改造、治理转型、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市民化、居住隔离、社区共同体重建。借助关键词突现检测功能,梳理了转型社区从“改造 村改居 治理 更新”的研究发展脉络。

经过 20 余年的发展和演进,我国转型社区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未来的研究中,要基于丰富的转型社区治理实践,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转型社区治理理论。同时,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研究,从系统、宏观、整体的视角关注转型社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转型社区研究始于社会问题,发轫于对城中村问题的认识和探究,多样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跨学科的交流与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于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理论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蓝宇蕴. 论转型社区的“城乡混合结构”[J]. 城市观察,2016(6):5 18.

[2]李志刚,于涛方,魏立华,等. 快速城市化下“转型社区”的社区转型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5):84 90.

[3]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 253.

[4]吴丹. 转型社区的空间重构与治理变革 基于深圳三种模式的比较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6(2):32 41.

[5]张京祥,陈浩. 南京市典型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空间绩效研究 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J]. 现代城市研究,2012,27(6):66 71.

[6]秦瑞英,阎小培,曹小曙.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社区的特征及治理模式探析 以深圳市爱联社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3):48 52.

[7]顾永红,向德平,胡振光.“村改居”社区:治理困境、目标取向与对策[J]. 社会主义研究,2014(3):107 112.

[8]唐鸣,邓维立,张丽琴.“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操作层面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以H市为个案[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2(1):3 18.

[9]谢青,苏振锋,岳亮. 基于土地增值的城中村改造利益分配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6(5):33 35.

[10]万举. 国家权力下的土地产权博弈 城中村问题的实质[J].财经问题研究,2008(5):11 16.

[11]刘鑫,王玮. 元治理视域下的“村改居”社区治理[J].学术交流,2019(5):131 139.

[12]蔡睿. 转型社区治理视角下的深圳城中村更新研究[J].上海城市管理,2021,30(2):38 42.

[13]李棉管.“村改居”: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广东省佛山市N区的个案研究[J]. 中国农村观察,2014(01):13 25.

[14]黃成亮. 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J].中州学刊,2019(2):80 85.

[15]黄静晗,郑传芳,潘扬彬. 城中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利益冲突与平衡 基于厦门市马垅社区个案的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12):99 105.

[16]黄延信,余葵,师高康,等. 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4):8 14.

[17]贺雪峰.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乌坎事件的教训[J].行政论坛,2017,24(3):12 17.

[18]黄静晗. 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转型中双重职能的矛盾与出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125 129.

[19]孙林. 职业、身份与权利的错配:城中村村民艰难的城市化之路[J].宁夏社会科学,2012(6):66 71.

[20]沈新艺. 撤村建居与农民市民化:困境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9(8):22 24.

[21]邓智平,刘小敏. 村改居社区原村民的半市民化问题研究[J].南方人口,2019,34(2):27 37.

[22]潘卓林,刘晔,刘于琪,等. 基于场域理论的城中村村民市民化研究 以广州猎德复建房社区为例[J].热带地理,2020,40(6):981 992.

[23]邵峰.“城中村”失地农民经济生活的新主张[J].经济导刊,2008(4):82 83.

[24]韩丹. 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 以南京市A区村改居社区为例[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179 186.

[25]汪小红,朱力. 失地农民身份认同及其分异 基于生命历程范式的解释[J].中州学刊,2014(4):67 72.

[26]蓝宇蕴. 城市化中一座“土”的“桥” 关于城中村的一种阐释[J].开放时代,2006(3):145 151.

[27]蓝宇蕴. 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功能分析 基于城中村空间改造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12):30 35.

[28]陆影. 社会空间视域下的“城中村”隔离问题[J].学术研究,2015(12):49 55,159-160.

[29]江立华,谷玉良. 居住空间类型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途径 基于空间视角的探讨[J].社会科学研究,2013(6):94 99.

[30]曾艳. 城乡结合部转型社区治理的公共性困境及其重构[J].甘肃理论学刊,2017(4):79 84.

[31]黄锐,文军. 从传统村落到新型都市共同体:转型社区的形成及其基本特质[J].学习与实践,2012(4):75 82.

[32]郭明. 空间变革中“村改居”社区共同体的式微及再造[J]. 科学社会主义,2020(3):131 136.

[33]吴晓燕,关庆华.“村改居”社区治理中社会资本的流失与重构[J]. 求实,2015(8):37 45.

[34]张亚鹏,张建明. 转型社区的治理困境与对策探微[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4):1 8.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
基于大数据的港口煤炭物流可视化分析平台
近十五年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商业生态系统研究可视化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眼动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可视化分析在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