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23-07-21陈慧妍

关键词:融入路径革命文化融合发展

摘  要: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新媒体环境对青年的价值观影响日益增大。进一步将革命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通过网络扩大其覆盖面和影响力,逐渐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革命文化是培养厚植理想信念的重要元素,思政课程是传承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网络技术是传播主流价值的重要手段。将革命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通过打造懂革命文化与网络技术的师资队伍、构建革命文化资源共享与育人体系、运用以革命文化为内容的新教育模式等有效举措,将革命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挥革命文化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革命文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径;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融入青年一代的成长教育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成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1]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占有优势,但由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维局限,以及互联网中参差不齐的信息导致的负面影响,也持续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高校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新情况,重视革命文化等教育元素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和网络的特点,因时因势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思想政治育人的工作成效。

一、革命文化与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实践中形成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是“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品格风范和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2]

新时代网络双刃剑的特征越发明显。一方面,青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广泛获取资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创新教育方式;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也容易模糊青年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导致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差,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设置障碍。高校担负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伟大使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更加与理想信念密切结合,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与国家命运密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重要渠道,革命文化是培养厚植理想信念的重要元素,思政课程是传承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网络技术是传播主流价值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强调与时俱进,重视新技术和数字赋能,主动将革命文化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革命文化全方位沉浸式的教育体验,促进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互相融合,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革命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青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关键阶段,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培养成熟稳定的思想认知。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从聊QQ、刷微博,到玩微信、看抖音……网络已经伴随着他们一起成长,嵌入其生活和学习当中。他们的思维方式容易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身处开放的环境中也容易被误导。学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第一环境,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学堂,而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凝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因此,要将革命文化更好地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就不能忽视网络的因素,要迅速占领网络阵地、下好先手棋,在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做好思想政治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挖掘革命文化中的育人资源,靶向施力,真正做到“接地气”“冒热气”,让学生喜欢看、认真听、积极参与,使其深受教育、终身受益,激发出学生投身祖国建设事业的巨大热情,凝聚起共筑中国梦的蓬勃力量。

(二)传承革命精神和文化遗产的需要

革命文化是在伟大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创造、逐步形成的先进文化,也是中国精神在革命斗争年代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无数先烈在革命斗争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直坚持进行革命文化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起点,不断完善创新,形成了一套适合国情且具有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思想政治工作原则理念。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具有相对齐全的教育资源,能够以丰富且有效的教育手段提升学生的政治自觉和政治站位。不可否认,网络技术的运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区别于书中的叙事文字,网络技术可以增加受众人群的视听感知维度,使其身临其境般沉浸式体验,感受更真实、更深刻。另一方面,网络便于传播,短视频、H5、微信推文、原创歌曲等优秀的网络融媒体作品更容易在网上走红,进而声声入耳、家喻户晓。因此,推动革命文化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积极传承革命文化遗产,弘扬革命精神的需要,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刻不容缓的舉措。

(三)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的需要

大学既是衔接中学教育的关键节点,又是培养学生成才走向社会的“临门一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思维层面上处于冲刺阶段,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观念与责任意识的有效手段。其中,思政课程是各大学科的思想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国家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握好高校思政课程这一落实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将革命文化教育与思政课程有机深度融合。通过合理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让思政课程从横向、纵向、线上、线下四个维度发挥出思想引领的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媒介工具在当下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碎片化的时间容易在网络上重组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开放的网络环境容易对学生产生信息冲击,快速的信息传播容易扩大覆盖范围,舆情危机是影响高校学生正确观念的关键因素。因此,要让思想政治课堂活起来,除了选育优秀师资,还应用好教学资源。要善于结合革命文化素材传播革命故事,善于运用网络影响广泛传播积极能量,这对于培养学生树立和巩固正确的历史观,在复杂网络氛围中保持辩证思维和准确判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革命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打造一支懂革命文化、善网络运营的师资队伍

万事人为本,教育需要队伍。“科学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离不开一个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学队伍。”[3]高校应从选拔、培养及考核评价等几个方面,着力打造一支懂得革命文化、善于网络运营的师资队伍。

1.在引进思政老师方面,要考察教师能否运用“新语”“新技”

高校在对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进行考察外,还要对其运用新技术的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考察教师是否能与时俱进,是否能运用“新语境”诠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五史”的深厚内涵;是否能不断创新,运用“新技术”进行课程设计与展示;是否能取长补短,运用“新思维”打造优质的教师协作团队。

2.在师资培训和提升方面,要加强革命文化体验和网络知识培训

既要定期带领教师到校外参观革命文化遗址、红色教育基地等,参加体验式培训和渗透思政建设的学术交流活动,又要加强对网络新业态、数据新算法、技术新运用等网络知识的培训,让数据赋能思政队伍建设,让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3.在考核评价方面,要突出运用网络技术嵌入革命文化的能力

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考核,督查教师运用网络技术嵌入革命文化元素进行教学的执行力度,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课程互评和课堂交流,形成浓厚学术氛围。要重视学生期末的教学评价,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完善措施,更贴合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

(二)构建共享革命文化资源、运用革命文化育人的高质量平台

1.要形成以革命文化育人的强大合力

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落实到高校内部的每一位管理者以及教师中。不仅需要高校内部形成以革命文化育人的强大合力,还需要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积极共享,以及自上而下的自发组织和严格贯彻,推进革命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顶层设计,推进革命文化育人体系构建”[4]。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系统整体的思维,明确思政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思政课堂为革命文化培养的主渠道,以课程思政作为配合。此外,教师要在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时强化革命文化在课程中的渗透,将革命文化融合贯穿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课堂教学全过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对学生的吸引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革命文化对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滋养作用。要使思政課程与课程思政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形成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

2.高校之间要共享优质的革命文化教育资源

高校之间可以积极搭建革命文化与思想政治元素融会贯通的教学平台,通过组织教师展示优质的教学课件或推送精品课程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让教育的对象自主化,实现学生学习时间自由化。同时,平台中的教学内容要定期更新,让教学内容紧跟时政热点的步伐,比如在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等重要节日节点,平台可以展示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选取各领域内的爱国人士进行生平介绍,总结爱国事迹。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和展示,向学生传递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奋斗激情。

(三)运用以革命文化为内容、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模式

1.要以革命文化融入网络思政为导向,发挥网络平台的积极作用

网络平台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信息传递工具,是高校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媒介,“可以打破书本理论教条的局限性,通过丰富的资源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5]。网络平台上的内容要紧跟时事热点,及时更新,才能保持革命文化教育的鲜活性,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元素更加多元和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高校要积极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了解大学生的日常喜好,通过学生最常使用的网络平台,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也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通相应平台账号,形成“全员覆盖、上下联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矩阵。此外,还可以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与企业联合的形式,创新应用大数据、VR等新技术,建设智慧思想政治平台,为学生打造集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革命文化学习资源等多功能集合的“一对一”网络思政学习互动平台。

2.要以网络思政“润物细无声”为志向,有效转变教学方式

单纯“讲理论、授知识”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较难让学生产生兴趣,导致学生“抬头率”不高。为保证革命文化深入学生心中,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优质高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将沉浸式教学模式引入其中。唯有亲历体验,才能形成情感,产生意义,化为行动。因此,要注重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从学生的兴趣角度构建革命文化与思想政治课程融合的教学内容。同时,通过设计一系列专题活动,与网络热点相结合,创新学生活动的形式,突出革命文化与思政元素,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充分挖掘学校所在地市及周边城市的革命历史以及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在沉浸式的场景中重温革命历史;在大学生“乐跑”及定向越野活动中,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等“五史”的内容进行关卡设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促进革命文化与网络思想政治的融合。此外,大学阶段不少学科都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建立文化自信。所以,要统筹推动大学阶段革命文化与思想政治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在各个学科内容中都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以不同学科知识为媒介,在大学阶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连接,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指导生活实践,在步入社会之前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

3.要以革命文化促进网络思政育人为方向,丰富实践育人方式

要以实践育人为落脚点,凝练优秀传媒作品,传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融入网络思想政治,归根结底是要契合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着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養。不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还是学生活动,受众均为大学生。因此,依托志愿活动、“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形成传媒作品,既是革命文化融入网络思想政治育人的最佳方式,又是激发大学生弘扬革命文化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途径。加强优秀文化作品创作传播,是促进革命文化融入网络思想政治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优秀的传媒作品通过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融入信息传播,通过情感沟通把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受众,是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赓续革命文化的“活”教材。比如,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红色教育基地等,结合教育实践的实际情况,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懂读透革命文化。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拍摄取材,凝练出视频、照片、海报等不同形式的优秀作品,最后将这些优秀作品通过微信公众号、网页等平台进行展示,不仅是革命文化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也是对革命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有力弘扬,无形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了政治素养。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用好高校网络思政平台,传播好革命文化,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就必须要充分了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特点,利用好网络技术手段,创新活动形式;强化师资队伍,协同各方、形成合力、共享资源;结合社会实践,提升育人成效,促进优秀革命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加快构建具有时代感、实效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0.

[2]杨文华.红色绘本:革命传统教育主题出版的新路径——关于《中国经典红色绘本》(小英雄卷)出版的思考[J].编辑学刊,2022(05):79-83.

[3]劳家仁.论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进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3):70-73.

[4]季海君.论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2-26.

[5]陈前.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1):32-33.

作者简介:陈慧妍,肇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辅导员。*基金项目:本文系肇庆学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课题项目“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JXC202213)阶段性成果;2023年度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全媒体时代西江流域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课题编号:23GJ-1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融入路径革命文化融合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关于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高职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路径的探索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