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版初高中历史学科衔接的几点建议

2023-07-20王剑谢斯琪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王剑 谢斯琪

摘   要:伴随着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及新版教材的使用,做好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工作需要做到如下幾点:利用好初高中教材通史体例的编排方式,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时空观念;加大对重复性史实的详略整合,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做好历史内容深广度和完整性的统一,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增强教师的衔接意识;潜心钻研课标和教材,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初高中教师应适当增加历史细节,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自身要不断提升认知水平,以优化自身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中学历史;初高中历史衔接;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7-0051-04

历史课程的特殊性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了初高中的历史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需要有效衔接。现笔者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谈几点想法:

一、用好教科书体例和内容编排的优势

历史教科书是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文本载体,在中学历史教育资源中占据中心地位。初高中是中学教育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教科书知识内容层次、难度不同,同时由初中刚刚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心理认知水平也还没有很大的提升,因此,学生学习的成功是需要一位指引者的,同时新版初高中历史教科书衔接上的问题也需要在教师的教学中解决。

部编版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一致采用通史体例,其具有明显的优点,即鲜明的时序性,如此有利于学生以时间为线索,理解分散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进而整体把握各时期的时代特征,梳理出中外历史的纵向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这样的编排也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心理发展规律,有利于构建学生的通史思维。因此要尽可能地用好相同编写体例教科书的优点,即在初中就要构建起一定的通史概念,保持历史知识叙述上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如此可最大程度地与高中历史教科书衔接。以“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为例,初中历史教科书依照时间顺序,以“秦统一中国”和“秦末农民大起义”两课内容叙述了秦朝从建立到巩固统治,再到速亡的史实,其中包括秦统一的原因,秦朝建立起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文字与度量衡,秦的暴政与秦朝灭亡的原因等。高中历史教科书同样按照秦朝兴亡的历史线索编写,呈现出的主干知识与初中教科书相差无几。因此,高中关于秦朝兴衰的历史内容在初中教科书的基础上是不需要精讲细讲的,其更侧重于把握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以及对重点概念的理解。由此可见,初高中两个阶段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时间线索基本一致,这无论是在教师教学,还是在学生使用教科书方面,都有利于历史知识的衔接。因此,要尽可能地运用教科书编写体例一致的优势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

二、加大对重复性史实的详略整合

采用相同的通史体例有利于两个阶段教科书在历史线索上的衔接,但相似的历史主题设置以及按照时间顺序的编排,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知识点有诸多重复,缺乏创新性,容易形成枯燥乏味的简单重述,因此如何处理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重复内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初中历史教科书既注重具体历史史实的详细叙述,又注重史实背景、经过、影响的阐述,而高中历史教科书则对历史具体史实的描述不多,主要侧重历史的基本线索,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专业历史名词、引用更有解读难度的史料。例如,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叙述北洋军阀统治时,出现了初中从未涉及或重点讲述的“军阀派系”“直皖、直奉混战”“府院之争”“张勋复辟”等专业名词,在引用史料时篇幅加长、难度大大增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编写内容的深浅和难易程度进一步斟酌。

高中历史课时有限,但所授内容繁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按照课标的要求,对教科书中新增的知识点进行详略处理,这对统筹历史教科书中的重难点和基于重复内容选取新的立足点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处理初高中教科书内容重复的问题上,教师可以按照教学目标要求的差异,划分初高中两个阶段知识要求的层次和难度,以解决好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与初中历史重复的知识点详略处理的问题,如此可使有限的历史课堂事半功倍,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进而可在学生的认知和心理水平上逐渐培养其历史学习的关键素养。

三、把握历史内容的深广度和完整性的统一

历史教科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就是对史实描述和历史要素介绍的详略、深浅程度。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每课标题下的内容,涵盖这一时期众多历史事件各方面的知识点,往往一课就包含初中数课。例如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包含了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13课到15课的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国民大革命的所有内容。由于新版高中教科书一课的知识点众多,内容量大,所以如何在保证知识完整性的同时,控制好对知识深广度的讲解就成为一个难点。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熟知初中历史教科书编排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而详略处理,对于必要的历史背景知识进行系统化的串联,高中历史在阐述某个历史史实时的详细程度不一定要高于初中,但对于知识点深难度的讲解要高于初中。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数量多、篇幅长、难度大,因此如何解读这些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知识点的生成与应用,就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提升自身阅读、解析史料的能力。在高中生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相对提髙的基础上,适当加大高中教学内容的深难度,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其通过自学或与教师互动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因此,把握好历史内容深广度和完整性的统一,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关键点。

四、培养教师的衔接意识,增强历史教学衔接

首先,教师要树立衔接意识,认识到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是必要的,要通读和熟悉初高中教科书中的内容,否则很容易形成初中教师认为某些知识在高中会教,高中教师认为某些知识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情况,这会造成初高中在知识层面上衔接不足甚至断层的现象。教师重视历史衔接问题,必须要先转变其教学观念。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其教学时不能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还要熟悉高中教科书,并针对初中课本上历史知识的讲解和叙述进行适量补充,如此可为学生顺利步入高中历史的学习奠定充实的基础,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深难度。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尤其高一的教师既要了解初中教科书的内容,即要了解初中教科书具体讲述了哪些内容,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把握初高中教科书在历史史实详略、讲解程度深浅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如此可对具体内容衔接不足、衔接过度和衔接合理的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在实际教学中因情况而变,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初中都学过这些知识,这样会使历史知识具有跳跃性,导致学生听得茫然,进而对历史学科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甚至对整个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教师增强历史衔接意识,是历史教科书衔接问题解决的重要一环,同时善于发现、整合书中的知识并奉献给学生,衔接好历史教科书也可以使教师在教中学习,并不断进步。

五、潜心钻研课标教材,设置合理教学目标

莫雷在《教育心理学》中谈到“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想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必须要先潜心钻研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科书编写的依据和指导历史教学的重要方针,初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到的学科核心素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因此,要充分对比和分析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差异,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及丰富内涵,由此具备并掌握科学正确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事半功倍。在充分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丰富内涵后,仍需进一步钻研历史教科书,聂幼犁先生在《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中提到“历史教科书是学生获得历史基础知识、发展能力及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要工具。”教科书是对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具体化,是历史学科的文本载体,也是教师分析和把握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师在充分解读历史课程标准的内涵、了解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按照历史学科的特点,清晰地了解初高中两个阶段教科书的编排意图,并分析教科书各时期内容在课标中的层次要求。然后以时间、空间为基础,了解并梳理历史教科书中增删的具体知识内容,并在各自的教学阶段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以详略处理教科书中的内容,如此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由此可知,教师潜心钻研课标和教材是解决初高中历史教科书衔接问题的关键一步。

六、适当增删历史细节,建立新旧知识联系

初中、高中教师不仅要对本学段的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了如指掌,还要对相邻学段的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学习初中历史教科书时,能很直观地发现初中在阐述一个历史事件时是比较详细的,其围绕事情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全面地讲述。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在一课中因编排密度大,所以与初中相比,不是对所有的知识点展开论述,而是以纲要的形式串联历史史实。因此教师在研读完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后,要在各自的教学阶段关注历史知识的衔接问题。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其要在初中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熟读髙中教科书,然后在教学中适当补充利于衔接高中教科书的历史细节,例如相关人物、重要概念、专业名词、社会发展特征等;并拓展相关史料,丰富史料形式,如文字、表格、图片等等,以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如此可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针对初高中相互交叉的知识,高中教师要尽可能唤醒学生初中已有的历史基础知识,如此可使学生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也要避免过多复述与初中雷同的历史知识,因为缺乏新意的重复会降低学生对高中历史探索和思考的积极性。所以,初中教师与高中教师需要互相探讨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以使学生的初中历史学习可为高中历史学习打好基础,高中历史学习以初中历史学习为依据,即进一步深化理解。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衔接状况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增删历史细节,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才能帮助学生尽快全面认识和把握整个历史所涵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如此可促进学生尽快适应各阶段的历史学习,以达到历史课标的要求。这是做好从初中通史学习到高中通史学习衔接工作的重要策略。

七、不断提升认知水平,优化提升学科素养

历史是一门涉及人文、地理、政治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虽然历史专业知识占着第一重要的位置,但仅有历史专业知识还不足以胜任教学工作的需要。对此作为历史教师,第一,要坚持阅读相关文史书籍,以提高自己的史学素养,并不断积累经验、学习并掌握广阔的历史学科知识;第二,为了学习和拓展在历史教学中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知识,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其他学科教科书的内容,并学习相关的学科理论和知识;第三,在追求知识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同時还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的技巧,不能自己懂得很多知识却不知如何教授给学生,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讲。

在教学前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心中有数,并逐渐把握历史教科书内容与其他学科融合衔接的技巧和策略。如今教师队伍越来越年轻化,因此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与学生的心智步调一致,会成为未来的一大潮流与趋势。对此,历史教师应不断充实自我,在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技能与方法,并充分发挥新版历史教科书的优势之处,探索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方法,同时尽量降低教科书在内容和形式上因设计不足带来的负面效果。简而言之,教师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并贯穿整个教学生涯,同时不断学习吸收历史专业知识,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并在教学中适当注入新成果,用相关学科知识辅助自身历史知识的强化,如此既可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又可不断优化提升自身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莫   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2]姚   晓.部编初、高中教材衔接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3]吴林珠.学段贯通视域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初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12).

[4]聂幼犁.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J].历史教学问题,2009,(1).

[5]李云飞.部编版初高中历史教科书衔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6]刀艳红.初高中历史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研究—以统编版初、高中历史教材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20.

[7]徐   冉.增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初探[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8]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4.

【责任编辑 韩梁彦】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