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力培养应融于不同的作业形式之中

2023-07-18张守艳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16期
关键词:作业数学能力

张守艳

摘要:一线教师在“双减”背景下,一直都在探索、尝试:应该设计什么样的作业形式,才是学生喜欢的呢?如果作业形式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机械、重复地抄写,那么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既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又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力求作业形式的灵活多样,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提高,我在设计作业形式时既有让学生动手写的内容,还增加了一些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画一画和动嘴说一说的题型。

关键词:能力培养作业形式提质增效

在充满活力的育人空间中,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各种能力都能得以提高,作为引路人的教师,就要从思想上彻底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把快乐、高效的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一个更大、更广、更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拥有翱翔的时间和空间。那么,设计什么样的作业,才是学生喜欢的呢?

一、操作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轻负担、高素质”是教育的美好愿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觉学习不是负担,“做作业”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机械重复,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把作业完成了,还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比如,在教学《面的旋转》这一课后,留给学生的作业是动手操作的:分小组分别剪一个正方形、长方形(沿一条边快速旋转),剪一个半圆沿直径旋转,再剪一个直角梯形,沿着高所在的腰快速旋转。观察并想象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分别是什么?学生在家里完成后,我又利用特色课的机会,给他们展示的平台。让展示者说一说自己的作品最终形成的是什么立体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高和底面半径与平面图形的什么有关?经过这样的直观演示与观察,学生们的兴趣极高,效果也很好!

在学生们兴致未了之际,教师又出示了一个三角形,先让一个后进生上台操作“转一转”,让大家观察:旋转后会形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异口同声地说出:“旋转后是一个圆锥,而且圆锥的高就是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而另一条直角边则是圆锥的底面半径。”说得太完美了!紧接着教师又追问:“假如老师给你们这个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数值,你能算出这个圆锥的体积吗?”问题一抛出,学生们就个个跃跃欲试,纷纷争着要上台板演,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二、制作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孩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只有在兴趣盎然的活动氛围中,感受到学习是一件享受的事,他们才会乐于学习。只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才能激发起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要上得有趣又有效,消除那些机械、重复、无效的作业,让他们自由发展,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比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一课后,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上特色课时,我头戴着一顶自制的“博士帽”走进教室,学生们个个瞪大了眼睛,愣愣地坐在位子上,都不知道起立问好了!看着他们好奇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问:“怎么了这是?为什么不跟我问好了?”“老师今天戴的是什么帽?可漂亮了!”“我戴的叫‘博士帽,你们是不是也想有一个?”学生们大声地说:“想!”看着他们兴致高涨的样子,我说:“其实呀,这顶帽子不是老师花钱买的,而是自己动手制作而成的。”学生们一听更是一脸的茫然!我又追问:“你们是不是也想亲手做一个呢?”接下来,我便把帽子摘下来,帮他们分析这顶“博士帽”的组成,让他们仔细观察:这个帽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学生们观察后发现:帽子上面是个正方形,下面是个无底无盖的圆柱。“是的,你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观察得真仔细!但是制作这样一顶‘博士帽,谁知道老师用了多少黑色的卡纸呢?”学生们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又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求正方形和圆柱的侧面积之和。“那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在这样的层层追问下,他们便拿出了测量工具,开始收集数据。就这样,一节动手操作的特色课开始了。他们不仅量出了相关的数据,而且算出了卡纸的面积。在量、算“博士帽”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了制作“博士帽”小窍门。于是,同桌开始合作,互相测量对方的头围大小,有了数据,他们便开始了制作。放学时,班级里陆陆续续走出来一个个戴着博士帽的“小博士”。

这样的作业形式,既让学生充满好奇心、乐于参与,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掌握与运用的能力。

三、活动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把学生们带出教室进行数学活动。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感知合作的力量。

例如,《繪制校园平面图》这一教学内容,是把多个知识点归于一个活动中。此项活动需要运用“图形与位置”“比例尺”“测量”“数据收集”等知识才能完成。需要测量哪些信息?测量校园内的什么建筑物、什么活动场所?这些都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与安排。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便把他们按照能力的不同层次,进行小组的划分和任务的分配,做到分工明确、具体到人,让他们合作时: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进一步使他们明白:此项活动,并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的。只有团结合作,互相配合,才能完成此项活动任务。为了保障安全,我先在教室里强调好纪律及注意事项,才带领他们走出教室,来到校园里,找到每个小组的测量区域,使他们开始他们的活动过程。每个人都谨记着自己的分工,各司其职:有的小组内有卷尺的,他们便会一个人放尺,一个人做记号,一个人做记录,一个人汇总;没有卷尺的小组,小组长便会拿出他们的直尺,先测量出一个组员的步长,再用步量的方法进行测量。总之,测量的方法不拘一格,合作非常完美。这样,有量的,有记的,还有汇总的,真正体现了协同合作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们真真切切地经历了活动的过程,体验了合作的力量与快乐,使其在不知不觉中便掌握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本领,提高了学生们的各种综合能力。

四、绘画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喜欢画画可以说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于是,我就利用孩子们的这一特点,在布置数学作业时,让他们把数学作业“画”下来。在数学课上,我经常结合所学内容,布置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的作业,而且效果很好。

例如,在刚刚学完《可爱的校园》,即1~5各数的认识后,为了使刚入学的孩子能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白各数字在生活中所表示的含义。我问他们:“小朋友喜欢画画吗?你能把咱们今天学的这5个数字,用你美丽的画面表示出来吗?”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但是,不一会儿,教室里就安静了下来。只见他们一个个紧锁眉头,思索着画面的内容。不一会儿,就看他们一会拿红彩笔、一会拿绿彩笔、一会又拿黑彩笔,看着他们一个个用心绘画的样子,我都不忍心打断他们,唯恐打乱了他们的思路。等我把作品收上来一看,呀!他们的作品真让人羡慕,内容丰富、色彩斑斓,想象力丰富极了。其中有个学生的作品特别有意思:作品正中间画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树下草地上有2只小鸡在争虫子吃,树上面还画有3只小鸟。更可爱的是树上还结了4个大小不等的桃子,可是树叶却是5个大大的圆形,假如不是有那4个桃子挂在树上,很难相信这是一棵桃树。

再如,在学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为了巩固这部分内容,我安排了让学生以“对密码”为题,自主绘画。学生们真是聪明!有的画了一只蜜蜂,在蜜蜂的头上写着密码是几的数字,在翅膀和身体上分别写着相应的算式;有的画了一朵花,在花蕊上写着密码,花瓣上写着算式;还有的画了一个大大的数字迷宫图……总之,学生的作品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还有要考一考你的,真是丰富多样,应有尽有。

低年级时可以让学生画一些简单的图形表示数字。到了中高年级,我对学生的“绘画”要求有了一定提高,即每当学完一个单元的知识点时,便会让他们把“画”的作业,以制作数学手抄报的形式呈现,而且要求图文并茂,还要把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这样的作业形式,一般都是放在双休日或节假日,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布局,去排版。当然选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题型都由学生们自己决定。给他们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每当我把他们的作品收上来展示时,都耳目一新!为了给其他学生以启迪、示范,我会把优秀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作品展示栏内,以供参观。久而久之,我所教班级里的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越来越强了,对知识的掌握也越来越牢固了。成绩也在稳中求升,慢慢提高。

五、表述性作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爱说是孩子的天性,但是,让他们说什么?怎么说?就要靠老师引导了,特别是数学作业怎么说呢?

例如,学生學完“1~10各数的认识”后,我让他们用1~10这些数字编个数学故事说给大家听听。当即就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道:“10月1日是国庆节,星期2,我和爸爸、妈妈3个人都放假了,我们坐6路公交车到姥姥家去。姥姥炒了4盘素菜,5盘荤菜。我拿了7双筷子,又给外公、爸爸和几个舅舅倒好了酒(9),8口人开始吃饭了。”他刚刚坐下,就有一个同学马上反驳道:“你们8口人,怎么才拿7双筷子?”“我表弟还不会用筷子呢!”真是伶牙俐齿,表达得棒极了!经他这么一说,班里可热闹了,许多学生纷纷举手!其中竟有一个小男生急不可耐地自己跑上了讲台。看着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我赶紧把他们分成4人一小组,在组内说一说。在巡视时,我听到他们的话题很多:有说出门旅游的事,有说在家遇到的事……看着他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样子,我想:还是把权利还给孩子好,不要以为他们年龄小!

当然,给学生说的机会还有很多:例如学过“10以内的加减法”后,让他们说说教室里的加减法的问题;学过“位置与顺序”后,我和他们一起玩排队的游戏,边玩边说说“谁在谁的哪边”,气氛非常活跃,以至于都下课了,还有学生在继续玩着、说着。

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多,可把这种“动嘴说”的作业改成“写数学日记”。学生们感到很好奇,只知道语文要写日记,可是“数学日记”怎么写呢?在他们的疑惑中,我便开始了写数学日记的指导环节。学生们的积极性十分高涨!通过这些让学生“说数学”“写日记”的作业形式,我深深体会到:让学生说数学,是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通过合作交流,应使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见解”这一基本要求的。教材中虽然提供了许多让学生说的素材,但只凭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每位数学教师,要善于创造让学生“说数学”的机会,给学生搭建“说”的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六、选择性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同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做相同的作业,有的学生能完成得既快又好,而有的学生却既慢又差。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前者大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感兴趣,做作业能抓紧时间;而后者则反之,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负担,即使老师布置很少的作业,也有完不成的现象。

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设计作业时,经常会把作业分为不同的等次,让不同的学生去选择不同的题型,从来不去硬性规定哪个类型必须做、哪个类型不用做,而是给他们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可以在不同等次的作业中,再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类或两类。总之,让他们觉得见过的、会的可以不做,留下充足的时间去接触更多的知识世界!至于那些没有被选中的题型,我会找学生谈心、沟通,了解他们不选的原因,然后再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这样,既能让基础知识人人掌握,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吃饱”。这样的作业形式,学生们很喜欢,都能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

所以,要想在“双减”背景下,真正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关键和基础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高效率,而这种高效率的基础则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构思,设计出学生们感兴趣的作业形式,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当然,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会有不同的作业形式。

参考文献:

[1]高文佳.小学数学“比”单元教学中类比推理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22.

[2]熊丽琴.“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减”与“加”[J].名师在线,2022(29):1416.

[3]李庆晔.“双减”落地 提质增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与评价[J].小学生(下旬刊),2022(9):121123.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作业数学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作业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