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理路径在骨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3-07-15张晓鑫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13期
关键词:护理人员护理临床

张晓鑫

( 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 江西 吉安 343000 )

骨肉瘤是常见于20 岁以下青少年或者儿童的恶性肿瘤,具有发展速度快、预后差的特征,因此在确诊骨肉瘤之后需要及时实施手术治疗来改善预后[1]。 现代研究认为,骨肉瘤手术创伤较大,在手术治疗后需要对患者实施科学、完善的护理干预来促进康复,这也成为当前临床工作研究的重点内容。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现代化的护理手段,是指由临床路径小组(CPDT)的成员,根据骨肉瘤而制定的一种护理干预模式,在认真执行临床路径表标准化干预流程的基础上,使患者从住院到出院都可以根据该模式接受护理干预,最终实现促进康复的目的[2]。相关学者研究认为,临床护理路径可以实现诊疗过程合理化、流程化,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达到降低医患双方成本的目的,具有满意效果[3]。 现为深入分析临床护理路径的先进性,本文以2019 年12月—2021 年10 月的6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该护理模式的先进性展开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 年12 月—2021 年10 月接收的62 例骨肉瘤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1 例,男/女=18/13;年龄12—19 岁,平均年龄为(15.72 ±2.43)岁;小学生2例、初中生18 例、高中生11 例。 对照组患者31 例,男/女 = 16/15; 年龄 12—18 岁, 平均年龄为(15.64 ±2.39)岁;小学生1 例、初中生16 例、高中生14 例。 2 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学以及影像学诊断确诊为骨肉瘤,患者或者监护人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患者无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或者认知功能障碍等,对护理方案的依从性良好。排除了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手术治疗效果不满意等患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 包括观察患者患肢状态、了解患者病情、遵医嘱协助患者用药等。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干预。 护理方案包括:(1)确定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内容。 以科室为单位,利用晨会时间详细讨论骨肉瘤患者临床护理问题,科室内全体护理人员采用小组讨论法以及文献调查法,并按照骨肉瘤患者护理的特殊性进行组内讨论,每个护理人员提出护理意见后,护士长带领全体护理人员来讨论护理措施的可行性,并形成最终的护理方案。 (2)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 ①强化患者的日常饮食管理:合理的饮食方案对于骨肉瘤患者的康复有积极影响,所以在饮食方案中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做到合理膳食,例如在日常饮食方案中可以多食用具有抗骨肉瘤功能的食物,包括海带、裙带菜、杏仁等;骨痛患者宜食用蛤蜊、核桃、虾等;脾脏肿大患者宜食用泥鳅、甲鱼等食物;贫血患者可多食用黄鱼、海参、芝麻、香菇等。 同时护理人员阐述日常饮食的禁忌,如忌食油煎、肥腻食物或者羊肉、猪头肉等发物。 ②强化术前心理支持:骨肉瘤作为一种常见于青少年的恶性肿瘤,一般在临床治疗中患者面临截肢,而大部分患者与家属难以接受这种现实,所以手术治疗往往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 因此在心理护理中需要护理人员耐心解释,对骨肉瘤治疗的手术程序、环境等,借助成功案例消除骨肉瘤患者的负面情绪,使患者在截肢后也能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愿景。 ③强化护理细节干预:骨肉瘤患者普遍伴有局部肿块,可能会导致关节功能活动受限而导致患者行走不变,因此患者有更高的风险发生病理性骨折。 所以在护理期间要求家属避免暴力搬运,对于活动受限情况护理人员详细介绍协助患者翻身的技巧,避免因为不合理行为加重伤害。 ④术后护理中,护理人员落实护理常规方案:观察生命体征以及各管道通畅情况;密切观察敷料状况,针对渗血过多问题需及时更换;在床边准备沙袋与止血带等,避免动脉结扎缝线脱落而引发大出血等。 在卧床期间护理人员协助患者保持理想体位,例如残端位置需用弹力绷带包裹,加快组织愈合并减少术后残端疼痛问题,确保截肢残端可以尽快达到安装假肢的要求。 ⑤强化疼痛护理:骨肉瘤术后疼痛问题不容忽视,一般在手术当天护理人员遵医嘱为患者提供吗啡类止痛药物,使患者安静休息,之后可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选择转移注意力、暗示等方法消除疼痛。 一般截肢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幻肢觉,针对这一问题护理人员需引导患者做自我训练,维持心理平衡,并实现自我分析、自我控制的目标,例如护理人员可定期安排文娱活动转移注意力,并通过语言鼓励等方法带动患者参与活动,使患者逐步接受、适应。 ⑥必要的术后锻炼:本阶段护理中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功能锻炼。 如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做肌肉主动运动以及残肢关节活动等,最终强化残肢肌力水平。 在截肢后采用牵引或者夹板固定的方法,将残肢维持在功能位置上,避免锻炼期间发生关节痉挛等;同时若患者临床症状满意且残肢残端肿胀明显消退,护理人员即可鼓励患者尽早恢复下床运动。 ⑦做好化疗患者护理:化疗是骨肉瘤患者临床治疗的重要一环,在患者接受化疗治疗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强化巡视,确保可以及时发现不良反应,例如根据化疗期间患者心肝肾功能变化,可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饮水量应超过2 500 mL 以上;针对化疗期间患者脱发问题,可在头部放置冰袋降温,控制毛囊血运,有助于改善头皮组织的血药浓度,进而改善脱发问题。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心理状态评估中使用MCMQ(医学应对问卷)[4]进行评价,项目包括“面对(32 分)”、“回避(28 分)”、“屈服(20 分)”3 个维度,得分越高证明患者心理状态越满意;通过HSS 膝关节功能评分判断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情况,包括功能、肌力、活动度等指标;采用医院自制量表判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评估项目分为饮食控制、运动计划以及用药管理,该量表克伦巴赫系数α 为0.823,重测效度为0.870;护理满意度使用纽卡斯尔量表,非常满意:≥85 分,满意:74—84 分,不满意:≤73 分。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过程由SPSS 14.0 软件完成,其中的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卡方(x2) 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值检验。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比较

根据HSS 量表评估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功能、肌力、活动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比较(,分,n=31)

表1 2 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比较(,分,n=31)

组别功能肌力活动度观察组23.35 ±1.82 10.31 ±1.62 18.79 ±1.92对照组19.47 ±1.72 7.41 ±1.44 15.54 ±1.88 t 8.6277.4496.734 P 0.0000.0000.000

2.2 2 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骨肉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数据差异显著(P<0.05)。 见表2。

表2 2 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n=31)

2.3 2 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

比较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前后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结果,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表3 2 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分,n=31)

表3 2 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分,n=31)

组别面对回避屈服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12.09 ±3.1426.51 ±2.7410.61 ±2.6723.42 ±2.928.64 ±1.6715.23 ±1.44对照组12.18 ±3.2023.39 ±2.6410.48 ±2.5819.36 ±2.888.51 ±1.7212.68 ±1.39 t 0.1124.5660.1955.5120.3027.094 P 0.9110.0000.8460.0000.7640.000

2.4 2 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模式下具有更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患者饮食控制、运动计划以及用药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4。

表4 2 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分,n=31)

表4 2 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分,n=31)

组别饮食控制运动计划用药管理观察组86.74 ±3.42 82.31 ±4.57 89.69 ±4.06对照组79.81 ±3.39 75.38 ±4.46 81.35 ±4.16 t 8.0136.0427.988 P 0.0000.0000.000

2.5 2 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 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n=31)

3 讨论

骨肉瘤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该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跛行、肿块、疼痛等,临床治疗上以手术截肢以及化疗为主[5]。 但是因为该病症常见于年龄不足20 周岁的青少年与儿童,因此大部分患者与家属不认可截肢治疗方法,再加之临床干预方法本身对患者创伤较大,所以患者在围术期难以保持良好的心态,这也成为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6]。

临床护理路径是在临床路径管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科学护理管理方法,该方法的核心就是要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约束与引导,最终全面提升患者护理管理水平,促进康复[7]。 与传统护理工作方案相比,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强调在护理工作中能够发现问题,并围绕患者病症及其临床干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针对骨肉瘤临床干预的特殊性,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更是展现出了满意效果,该护理模式按照骨肉瘤患者术前、术后以及化疗治疗要求打造一体化的临床护理路径,所以能够取得满意效果[8]。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干预后,其膝关节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与临床护理路径下的术后肢体功能锻炼有关,该方法可以尽早恢复患者的下肢锻炼,进而改善术后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并且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临床护理路径可以降低骨肉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优势。 研究结果还表明,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面对、回避、屈服评分分别为(26.51 ±2.74)分、(23.42 ±2.92)分、(15.23 ±1.44)分,说明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出现该结果的原因可能为:根据临床护理路径的要求,护理人员了解骨肉瘤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如不接受截肢治疗、对手术治疗方法不耐受、术后疼痛等,所以在临床护理路径下针对上述因素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干预方法,有效减少了不良情绪问题[9]。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骨肉瘤患者在临床护理路径下的自我管理能力更强,这一原因可能为:整个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模式确定了骨肉瘤患者护理的一般要求,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所采取的引导患者参与肢体功能锻炼、强化护理细节干预以及其他术后护理干预方法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患者行为,使患者有更加科学有效的自我护理管理能力,由此可以保障护理工作目标实现[10]。 同时在本次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下,根据患者的状况护理人员也在不断调整饮食管理模式,如对于贫血患者食用海参等,可以引导患者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进而提升自我管理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达100%,数据差异显著(P<0.05),说明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更能得到患者的认可。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基于网络图制定的管理技术模式,早在上世纪80 年代开始被广泛应用在临床护理路径中,可以针对特殊病症患者的干预要求制定清晰明了的常规流程,整个护理工作中包含了循证医学、护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该护理模式可以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与主动性[11]。 同时该护理方法对于构建良好护患关系的意义重大,而护患关系强调构建人本服务理念,在临床路径实施中,护理人员在主动参与的同时不仅能够充分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也能够针对健康教育、日常饮食等方面知识进行有效宣教,最终全面提升患者满意度,这是传统护理模式所难以实现的[12]。 最后该护理模式对于护理人员有积极影响,在整个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下可以使护理人员能够按照计划开展工作,所以整个护理工作的效率有显著提升,并且在护理模式下可以除了要求护理人员执行日常工作之外,还要求其参与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和检查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具有满意性。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满足骨肉瘤患者的护理要求,该护理模式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该模式通过为患者构建良好的护理干预体系来促进康复,符合临床工作要求。

猜你喜欢

护理人员护理临床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