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拜谒孔子故里

2023-07-13曾庆棠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13期
关键词:孔子

曾庆棠

金秋十月,日丽风轻,气候宜人,我和仁兄张根太一起,专程来到山东曲阜,拜谒向往已久的孔子故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围上书“万仞宫墙”四个大字的厚重高墙,庄严中透着几分神秘。据传,有人称赞子贡比仲尼贤能,而子贡则明智地说,夫子是数仞宫墙,谁又能逾越呢?这四个楷书大字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笔,正是形容孔老夫子学问智慧之高深。进入孔庙孔府,所见多是孔子所处时代春秋鲁国风貌的建筑群,那一排排、一处处看了就令人肃然起敬的古风古韵,入眼仿佛是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忠良图、孝悌居、仁德厅、礼仪厅、廉洁坊等,处处都留下了孔子当年教育弟子的故事,让我们好像看到了圣人那慈善的笑容,听到了他那凝重的话语,进而感受到他潇洒、温暖、沉思、执着、好学、敏锐等风貌。

接着,导游小孟(我们称她“孟夫子”)引领我们走进了孔子博物馆,这是一座代表中国儒学文化精髓的现代化博物馆。在阔大的一层大厅,抬头一看,上面是一个蓝色的圆形物体,恰如群星璀璨的澄碧天幕。孔子的形象通过照明的变化在幕顶上慢慢呈现出来,真是太高俊、太令人敬仰了!一会儿,《论语》的书页随屏幕翻过,当出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字幕时,孟夫子则面对着我们问:“这段话该怎样理解呢?”不待回答,她即兴趣盎然地解说道:“传统的说法,是讲对待学习、交友和他人能否理解的态度,而这样的理解可能未必准确。它实际上表达了先师对待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的态度。孔子胸怀仁政爱民之道,具有和谐天下的政治抱负,他当然希望自己的主张能得到全社会认可。所以,这段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那不是很令人感到愉悦吗?即使不是这样,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我的学说不被人理解和接受,自己也不怨愤恼怒,这不就是有修养的君子吗?”孟夫子的简洁解说,让我们一时颇有顿开茅塞之感,也更激发了我们对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孔子的敬仰之情。

翌日上午,我们来到以“明礼生活方式”为主题,集文化体验、修学启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景区尼山圣境。

尼山是孔子的诞生地。位于尼山圣境大学堂西侧的孔子塑像,背山面湖,巍然耸立,塑像高72米,基座高18米,海拔273.8米,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孔子雕像。举目望去,那种“可亲、可敬,师者、长者”的圣人形象非常逼真。我恭谨地正步走到巨像脚下,凝神瞻仰,而后双手合十,向圣人再三礼拜,且心中默诵着张载之言,一拜为天地立心,二拜为生民立命,三拜为往圣继绝学,四拜为万世开太平。在虔诚瞻拜之际,我的心扉豁然闪亮,进而产生一系列联想——

我想到3岁丧父、17岁母亲溘然长逝的孔子是怎样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世态炎凉又是怎样在孔子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痛苦的烙印?其母亲颜征在被逼无奈下带着孔子移居阙里时的天空是否飘着细碎寒冷的雪花?在那个让孔子流泪的时代上天为什么会如此不公?也许“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正是孔子于童年苦难岁月中的呐喊。“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那么他15岁以前呢?15岁以前的孔子正看着袅袅炊烟从自家茅屋上升起,正望着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正看着母亲从家中进进出出缝衣补裳,正望着田地的尽头日升日落。

磨难往往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当苦难的日子将孔子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想必会陡然激起他对美好生活的种种畅想。那时,除了奋斗和抗争,他别无他法。15岁的孔子看着母亲渐染的白发和长满老茧的双手,逐渐意识到学习做人和懂得生活的重要性。他开始将田野中的花香和随处翻飞的蝴蝶抛之脑后,静静地坐在母亲身旁听讲动听感人的故事。时光如水,岁月如歌,一年又一年。忽然,慈爱的母亲在一个冬雪飘散的午后悄然离开了人世。那一刻,孔子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他的天空变得冰冷而又凄清。

身心疲惫的孔子终于奋发读书学习,然而他首先遇到的就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在他之前,民间已流传着《诗经》和《尚书》的残简。那些身着红衣、头戴方帽的诗官,正敲着铜钲沿街寻访。

在一个朝阳初起的早晨,孔子突然悟到了一条自己都感到振奋的哲理:只有生活才是知识的源泉。对,应当向生活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村头巷尾,到处是孔子的身影与足迹,他向邻家的老翁咨询处世的经验和生活的常识,向东村的老妪探访鲁国的古文化,向忙碌的村姑寻问河水的暴涨与枯竭,向骑牛的牧童探问吹笛的方法与绝技。他的生活经验随着岁月的过往而积多增广。而在此时,他的注意力开始逐步转向关注国家和政事。

诸侯争霸,战事频仍,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让孔子看到了百姓的苦难,他要用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伟大抱负去力挽狂澜。他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试图扭转乾坤中来,鲁国的编年史《春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了他宽阔的视野。不知史无以明理,不知史无以知当今和未来。孔子这样评价当时的自己:“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站在滚滚而逝的沂水旁,他感到了时光易逝,岁月匆匆,慨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也正是在匆匆而逝的时光面前,孔子逐渐变得强大,“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一路走来,孔子连同他的思想渐渐成熟而丰足起来。他多么想在天下推行他的“仁政”思想,于是,他带上弟子们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这场推行理想之行实在是浩大而又艰难,走过无数的坎坷和泥泞,而孔子始终坚信,他的理想终究会在这片他挚爱着的热土上实现。在鲁国,一直行进不停的智者孔子,看看背后的行囊,终于决定坐下来,启动自己传承思想的伟大工程,广收门徒,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一代又一代,曾子、孟子、荀子、朱熹……他的儒家学说得以像行走大地的阳光一样灿然于天地间,百代流芳。

我在圣人塑像下流连忘返,如饥似渴般期盼,期盼先师智慧的甘泉,涤尽我身上的世俗之尘,使我的心境得以澄明……

猜你喜欢

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爱书
遇水逆,孔子是怎么破的
“孔子曰”之孔子的悲惨童年
孔子在哪儿
孔子避雨处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