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民间舞在戏曲舞蹈中的运用和价值

2023-07-13黄畅

百花 2023年5期
关键词:闽剧民族民间舞

黄畅

摘 要:民族民间舞是中华传统舞蹈文化的瑰宝,也是舞蹈艺术创作重要的素材宝库。目前戏曲舞蹈在现代戏创作发展中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文章尝试分析了闽剧《七色石》中闽台民间舞蹈的运用和价值,力图从民族民间舞中为现代戏曲舞蹈的多元化探索提供养分,更好地传播与发展中国戏曲舞蹈,以实现戏曲舞蹈的时代化质变。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戏曲舞蹈;闽剧;《七色石》

戏曲舞蹈是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已经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舞台表演体系。闽剧是扎根于闽台区域文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台民间舞的舞蹈动作为闽剧的舞台表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程式化语言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本文以闽剧《七色石》为例,对民族民间舞在戏曲舞蹈中的运用和价值进行分析。

一、民族民间舞在《七色石》中的运用

闽剧《七色石》由卢浩执导,阮以钦、陈言芳等优秀的闽剧演员参演。作品以“和”为主导思想,讲述了台湾的闽籍移民与台湾当地山民共同生活的故事。它是首部以臺湾山地民生活为背景的闽剧,剧情从台湾山地部落古朴的生活出发,以男二布卡的身世疑云为伏笔,在男主角与女主角渴望和平的情感追求下,串联了部落纷争、握手言和、仇恨交错、冰释前嫌四个情节,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和”的核心思想。这部作品将台湾山地的民间文化融入闽剧,在传统闽乐与山地民歌的交错中表现了闽台两岸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在戏曲程式与闽台地区民族民间舞的交汇中展现了海峡两岸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作品表达的不仅是和平幸福的美好期盼,更是两岸同归的强烈诉求。

(一)独具一格的风格特征

闽海的天然条件和向海拓展历程形成了闽南先民的海洋人文性格,也孕育了闽南民间艺术的海洋文化基因。闽台民俗文化圈赋予了闽剧生命,《七色石》作为以闽台人民为主体的现代戏,充分展现了闽海独特的区域文化色彩,除了传统戏曲舞蹈的程式化之外,还彰显着闽台民间舞古朴自然的艺术气质。

其一,闽台民间舞呈现着“天人合一”的传统审美文化理念,有着阴阳相济、刚柔相生的舞蹈动作风格。《七色石》的舞蹈中,男演员多用蹲裆步、四方步、横移步等动作,昂首挺胸的体态和稳健下沉的重心塑造出部落男子勇猛刚强的形象;女演员则体态轻盈、重心略高,多用拧身、旁垫步、横摆等动作。在第二场男女合舞的片段中,男演员弯腰大步后退,而女演员略微俯身靠步,这种男刚女柔的鲜明对比,突出了闽台民间舞刚柔相生、阴阳相济的和谐之美。其二,闽台民间舞具有上身摆浪与踏地顿足的屈伸摇扭动律特点。《七色石》序幕的男子矛群舞中就采用了闽台民间舞常见的“蹲裆横移”“跺步屈蹲”等动作。随着音乐的转换,男演员们手提长矛,半蹲马步横移出场,紧接着在蹲裆的姿势下压提抬腿,整齐划一的动作再现了部落男儿英勇操练的场面。其三,黄明珠教授在《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中提炼总结了闽南民间舞蹈“横摆动律、蛇腰动律、划圆动律”等主要运动规律。《七色石》序幕中的米筛舞就充分体现了“横摆动律”这一核心运动规律。女演员们手捧米筛,反复地左右迈步转换重心,通过身体腰胯部的左右横向推动,带动躯干、头部的横摆,步伐、手、躯干、头随着腰胯部的摆动呈现出闽台民间舞典型的晃动美感与流动三道弯舞姿,凸显出山地民众悠然自得的生活意趣。

(二)匠心独运的动作语汇

舞蹈以动作为语汇、达情为旨归。《七色石》根据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的需要,对戏曲舞蹈原本的舞姿身段和闽台民间舞动作进行交织融合,更新了闽剧程式化的动作语汇,塑造出阿里山质朴的民俗场景,自然地流露出两岸人民心连心的真切情感。

其一,台湾民间拉手舞分为“小拉手”和“大拉手”。“大拉手”是每名舞者在自己相邻两侧的人身前或身后,与间隔的另一人拉手,双臂锁紧。《七色石》序幕部分就选用了“大拉手”的形式,十二名身着高山族服装的男舞者拉手而舞,描绘了台湾当地山民生产劳作的画面,简洁明了地交代了剧情将在阿里山展开,做到了真正的以舞换景。其二,在《七色石》第一场的女子群舞选段中,选用了竹节作为道具,女演员双手拿着短竹节屈伸出场,拧身互相敲击竹节的动作轻快灵动,颇有朴实欢乐的民间色彩。后多以小跳步、转圈、花梆步等动作配合着轻快的劳作民歌,呈现出山地女子幸福和谐的劳作生活。其三,《七色石》第二场中的两段三人舞巧妙地将闽台民间舞的动态融入戏曲武场面,既有原汁原味的戏曲舞姿身段,如圆场步、跺泥、冲掌、弓箭式等动作,又有闽台民间舞中常见的“蹲裆横移”“压提跺步”等动作元素。这些动作交织形成的舞蹈语汇既新颖又不失传统风采,贴合背景使剧中人物真正地“活”在“阿里山”上。

(三)别出心裁的场面调度

传统戏曲的调度形式比较固定,剧中的群众角色常常被作为活背景而不被加入到剧情冲突中,但《七色石》通过巧妙的调度进行舞蹈叙事和情感表达,群众角色不再是剧情的布景而是活灵活现的剧情表现。第一场男女主演对话的剧情中,后排的女群舞打破了常规戏曲静姿站立的常态,探头探脑的生活化动作和时而分散成三两群落时而排成长队的队形变化,塑造了一群鲜活的淳朴坦率的妇女形象。第二场部落之间重归于好的戏份中,在质朴的民歌声中,闽籍移民与台湾当地山民由左右两个方块分别成长队缓缓形成圆场,有着两地人民放下执念和谐相处的寓意。

二、民族民间舞在《七色石》中的价值

戏曲舞蹈吸收和继承了唐宋民间歌舞和中国古代传统舞蹈的精华,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建立了全新的训练体系和表演方法,具有严谨的范式和精湛的技术。因此,戏曲中的肢体语言成为舞蹈工作者在编舞过程中的重要文化素材库。戏曲舞蹈的创作也可以向各地的民族民间舞借鉴学习。民族民间舞深深地根植于民间生活,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极强的感染力。在现代戏的发展需求下,戏曲舞蹈可以通过吸取民间歌舞的精华来满足创作需要,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创新中探索发展道路。《七色石》作为一部成功的以闽台山地为创作背景的作品,大量闽台民间舞元素的运用有着不言而喻的价值。

(一)现实价值

欧阳予倩先生在他的论文集《一得余抄》中写道:“这些舞蹈天衣无缝地融化在表演动作里面,随着剧情和人物性格灵活地加以运用,从不为舞蹈而舞蹈(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显得极其自如,可以说中国戏曲里的舞蹈动作是生活化了的。”这段话道出了戏曲舞蹈的本质,这种舞蹈是与剧情密不可分地交融在一起的。戏曲舞蹈以表演者的肢体动作为载体,将生活美搬上了舞台。闽剧《七色石》的创作采风于闽台地区,作品以闽台人民的生活为创作原型,大量地选用了当地的民族民间舞元素,通过戏与舞的交织,最终在舞台上呈现的是艺术化的生活内容。在《七色石》戏曲舞蹈的创作中,民族民间舞的融入起着还原社会生活、表现故事情节的重要作用。

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是当地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的缩影,有着别具一格的区域特色。《七色石》的创作起源于闽台民间生活,从风格、动作、动律、调度等方面将闽台民间舞与传统戏曲舞蹈相融合,孕育了饱含闽台风格的舞蹈语汇,鲜活地刻画了闽台山民的社会生活状态,使作品有了独特的闽台区域辨识度。作品一开场,就采用了拉手舞、米筛舞、叶子舞等闽台民间舞元素,呈现了台湾山民的劳作场景。这段舞蹈不仅以自然逼真的方式在序幕交代了故事的背景,还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唤起了观众的亲切感。第一场的成丁仪式,既有极具风格特色的“蹲裆横移”“屈蹲抬腿”等动作,又有戏曲程式化的鲤鱼打挺、直腿后翻等毯子功,闽台民间舞的横摆动律融入戏曲舞蹈,创造了崭新的舞蹈语汇,塑造了勇猛善战、阳刚正气的男儿形象,为剧情中出现的部落矛盾交代了起因,做到了以舞助戏。现代戏反映的不再是古代的英雄人物或神话故事,而是真实的现实生活,在这些崭新的体裁要求下,戏曲舞蹈就应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舞中汲取新鲜血液,真正做到为情节而舞、为生活而舞、为人民而舞。

(二)情感价值

《毛诗序》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的目的是表达情感,戏曲舞蹈同样也将重点放在了情感的抒发上。它大量地运用舞蹈动作、场面调度和面部神情,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内心感情,烘托气氛。《七色石》的导演卢浩提道:“舞台样式尽力反映海峡对岸的那种文化特征,能感动福州观众的,应该也能感动海峡对岸(的观众)。”可见其舞蹈编排,不仅在剧情上通过舞蹈进行表意,还重视面向观众的情感传递。

其一,《七色石》开场舞蹈选段中大量采用了原汁原味的闽台民间舞以表现山地人民务实淳朴的生活景象,例如拉手舞、米筛舞、竹筒舞等。第二场的三人刀舞,通过戏曲武打和闽台民间舞常见的“蹲裆横移”“屈身抬腿”等动作,描绘出部落男子狩猎战斗的姿态,烘托出战争氛围,凸显男主人公急于渴望通过战斗证明自己成为部落英雄的情感。后来闽籍移民与台湾山民化解矛盾重归于好的场面,选用了民族民间舞常用的连臂踏歌、围圈舞蹈的形式,闽籍移民和台湾山民各呈两块,随着悠长的音乐响起,两队缓慢地形成圆圈,寓示着人们逐渐放下心中的芥蒂,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美好的向往之情。其二,剧情中突出了闽籍移民与台湾山民共舞的场景,配合上欢歌笑语的神态,将人们追求和平歌颂美好的欢快气氛推到顶点。《七色石》的戏曲舞蹈从闽台民间舞入手采风,以传统戏曲舞姿身段为基础,融入闽台民间舞的横摆动律和屈伸摇扭动律进行创新,探索出具有“闽台方言”式的舞蹈语言。这些舞蹈语汇让人们在观赏戏曲的同时,能够从眼前的舞蹈剧情中延伸,看到闽台一家亲的情缘,看到两岸同胞心连心的执着。

(三)审美价值

戏曲舞蹈有着塑造舞台美感的重要作用,它丰富了戏曲的表演手段,呈现给观众视觉美态。戏曲舞蹈本身取材于生活,将生活中的行为动作美化成形体语言后再搬上舞台。《七色石》是导演卢浩参考了两岸民俗专家的意见,在闽台两岸和平共处的题材上创作的符合当代人民艺术审美的闽剧作品。作品中,人民劳作时的欢乐、打斗时的紧张、和好时的幸福等等场面,都通过“闽台方言”式的舞蹈语言来向观众阐述。闽台民间舞的风格动律始终贯穿着整部戏曲舞蹈,作品在传统戏曲与民俗文化的交织融合中,让观众理解剧情的同时能够在情感上与戏中人物产生共鸣,在意识上产生来源于生活的亲切感。

《七色石》戏曲舞蹈的革新探索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将原汁原味的闽台民间舞搬上了戏曲台面,二是抽取了闽台民间舞中常见的“蹲裆横移”“屈身抬腿”等动作元素并在传统戏曲的舞姿身段中融入闽台民间舞的动律。民族民间舞的融入让戏曲舞蹈不仅有静态的造型美和动态的韵律美,还增加了区域特有的民俗美。《七色石》舞蹈动作的设计与编排既有传统戏曲舞蹈典雅的韵味,也有闽台民间舞古朴自然的民俗风格,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台湾的阿里山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地的人文风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正是戏曲舞蹈所展现出的审美价值。

三、结 语

闽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闽台文化圈宝贵的精神财富。《七色石》在表现手法上,用民俗文化向闽台民众传递着浓浓乡情。戏曲舞蹈作为戏曲表演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够增强戏曲内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七色石》是民族民间舞融入戏曲舞蹈的成功范例,它让观众看到的不仅有剧情故事中的人物,还有现实生活中自身本体的情感延伸。在以区域性的民间故事作为编创题材的现代戏中,可以采用当地的民族民间舞作为戏曲舞蹈编创的素材,通过切实采风后创作出的戏曲舞蹈不仅更贴合故事背景,而且更容易打動观众,和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本文对闽剧《七色石》进行分析,试图从这部作品中获得民族民间舞对于戏曲舞蹈现代化探索的可行性,以求为民族民间舞与戏曲舞蹈的融合提供思路,促进“方言”式舞蹈新语汇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优秀的戏曲作品,推动现代戏舞蹈的发展以求达到质的飞跃。

(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郑玉玲.闽台民间舞蹈的风格动律特征与文化阐释[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3(4):130-134.

[2] 郑玉玲.略论闽台民间舞蹈的艺术审美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1):37.

[3] 黄明珠.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83.

[4] 向琨.高山族传统民俗舞蹈的传承和创新研究[J].戏剧之家,2021(1):112-114.

[5] 张林娜.闽剧中旦角身段的舞蹈特征分析[J].戏剧之家,2022(31):35.

[6] 林奋.戏曲舞蹈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理论),2009(15):31.

猜你喜欢

闽剧民族民间舞
闽剧新秀
“闽剧王子”陈洪翔
闽剧现代戏《生命》首演
周虹 霓虹飞天外 闽剧寄乡音
浅析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时代性
提高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关于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分析
民族民间舞体态研究
闽剧借地气 开启校园季
闽剧传人陈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