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的概念内涵、发展愿景与现实效益研究

2023-07-13孙葆丽孙葆洁叶凡希张昊彭博涛牛奔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运动

孙葆丽 孙葆洁 叶凡希 张昊 彭博涛 牛奔

摘 要:2022年北京冬奧会的成功举办为北京市创造出了诸多有益的冬奥社会遗产,成功带动了北京市社会文明的进步。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探讨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的概念内涵,梳理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的发展愿景,分析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愿景实现过程中产生的现实效益。研究表明: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蕴含丰富的奥林匹克思想内涵,以人为本是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创造与治理的根本理念,促进社会文明全面进步是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的使命担当;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发展愿景包括深化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提振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助推残疾人事业纵深发展和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总体来看,目前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已取得诸多积极的现实效益,即北京市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得以巩固与拓展,志愿服务事业实现质量和数量双提升,残疾人事业取得综合性全面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获得新提高等。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北京冬奥会;冬奥遗产;社会遗产

中图分类号:G811.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23)03-0001-09

Concept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Vision and Practical Benefits of Beijing Winter Olympic Social Legacy

SUN Baoli1, SUN Baojie2, YE Fanxi3, ZHANG Hao4, PENG Botao5, NIU Ben6

1.Research Center for Winter Olympic Culture,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 Division of Sports Science and P.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3. School of Management,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4. China Ice Sports College,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5.Foreign Affairs Unit, Chinese Badminton Association, Beijing 100010, China; 6. School of Clothing Art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105, China

Abstract:The successful hosting of the 2022 Beijing Winter Olympic Games has created many beneficial Winter Olympic social legacies for Beijing and successfully promoted the progress of social civilization in Beijing. The research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conceptual connotation of Beijing Winter Olympic social legacy, sort out the development vision, and analyse the practical benefits generated during the realization of Beijing Winter Olympic social legacy vis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ocial legacy of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contains rich Olympic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people-orient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concept of the creation and governance of the social legacy, promoting the overall progress of social civilization is the mission of the social heritage. The vision of Beijing Winter Olympic social legacy development includes deepening youth Olympiceducation, boos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lunteer service, promoting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the disabled and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On the whole, the social legacy of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has achieved many positive practical benefits, including that the Beijing Youth Olympic education has been consolidated and expanded,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volunteer service have been improved, the cause of the disabled has made comprehensive and comprehensive progress and the degree of social civilization has been improved.

Key words:Olympic Games; Beijing Winter Olympic Games; Winter Olympic legacy; social legacy[DZ)]

“奥运遗产”的概念源于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并于2003年被国际奥委会正式写入《奥林匹克宪章》。2018年国际奥委会发布的《遗产战略计划》指出,奥运遗产是愿景的产物,它包括因举办奥运会为人民、城市或地区及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的所有有形和无形的长期利益[1]。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遗产》中指出,作为无形奥运遗产的奥林匹克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相互理解、友谊精神、团结公平、尊重道德原则,且杜绝一切形式的种族、宗教、政治和性别歧视[2]。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冬奥会)所创造的社会遗产为主办城市提供了一个将奥林匹克价值观推广到社会之中的契机,生动地诠释了团结友爱、公平竞争、相互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为主办城市社会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持久的冬奥遗产效益。此外,国际奥委会在《遗产战略方针》中明确了社会遗产的作用机制,将通过体育运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作为长期效益愿景,指出了社会遗产在促进公民健康、推动奥林匹克教育、增强社会包容性等领域起到的积极影响[1]。以往届冬奥会为例,2018年平昌冬奥会与韩国教育部共同启动了平昌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目标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冬季运动与健康生活意识,以亲身参与的方式探索奥林匹克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该教育计划在筹办期间直接惠及了130万韩国青少年,间接惠及550万青少年,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3];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以促进社会包容性为宗旨,设立了奥运历史上首个由土著群体组成并参与到奥运赛事主办决策过程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4大东道主原住民部族(The Four Host First Nations Society)[4],该组织为温哥华土著社区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有效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因此,围绕奥林匹克运动创造的社会遗产能够对主办城市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是冬奥会主办城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为北京市留下了诸多弥足珍贵的社会遗产,有效激发了城市居民内在观念和外在行为的积极改变,推动了北京市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建立美好世界的奥林匹克愿景充分体现在北京这座独一无二的“双奥之城”。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的概念内涵,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的发展愿景,进而总结和分析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的现实效益,以更好地理解冬奥社会遗产给北京市社会发展带来的宝贵成果。

1 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的概念内涵

1.1 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蕴含丰富的奥林匹克思想内涵

奥林匹克思想体系是开展各类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导向,是奥林匹克运动蓬勃发展的灵魂之所在,主要包括奥林匹克主义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精神、格言和誓词等,旨在实现人类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以及世界和平[5]。冬奥社会遗产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为主办城市带来的重要遗产之一,同样继承并延续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针对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蕴含的奥林匹克思想内涵,既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思想的共性特征,即涵盖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理想及其宗旨和格言等;同时又是中国化时代化的、蕴含着北京独特地域特色的思想特点,即将抽象的、一般的奥林匹克思想观念转变为符合北京城市发展进程、切合城市文化价值取向的实践活动,使其外化于形——具体体现在社会中创造出了丰富的冬奥社会遗产,彰显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宝贵社会价值。例如,国际奥委会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特殊时期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中加入了“更团结”(Together),进一步丰富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体系。同样,北京冬奥会提出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Together for a Share Future)与“更团结”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形成了逻辑与内涵上的相互呼应,在促进团结意识、包容协作、危机应对等社会发展领域产生了积极的效益,为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注入了独特的奥林匹克思想内涵。

1.2 以人为本是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创造与治理的根本理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冬奥社会遗产的内涵得以不断丰富与拓展,但这一更新过程归根结底都是将人的发展作为内涵引导,以期构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和谐社会,因此其创造与治理过程中始终恪守“以人为本”这一根本理念。《奥林匹克宪章》中也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是“通过按照奥林匹克主义及其价值观开展的活动教育青年,为建设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6]。可见,冬奥社会遗产的目的不仅仅限于个人层面的提升,而是肩负着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维护人类世界和平等更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同样,“以人为本”理念也是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创造与治理工作的核心思想引导,其关注人、热爱人、尊重人、提升人,将个人的身、心、精神三大方面的发展均衡地结合起来,通过释放围绕北京冬奥会创造的社会遗产促使人的各种品质得到更为全面的关注与发展,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因此,以冬奥社会遗产为基礎,建立一种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主体发展模式,以最大程度地彰显人的主体性。

1.3 促进社会文明全面进步是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的使命担当

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体系是沿着个体到社会、微观到宏观的逻辑顺序构建的[8],遵循从个人的全面发展、逐步扩大到本地社会、最后扩大到国际社会的发展路径。可见,冬奥社会遗产所蕴含的另一深意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促进社会文明全面进步。首先,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对于北京居民身体、心理与精神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传播奥林匹克价值观、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等方式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其次,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个人观念与能力的完善势必会给社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驱动力。以北京市的冬奥社会遗产创造工作为例,北京市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冬奥会筹办期间科学开展如北京市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城市志愿服务系列项目、冬奥社会文明行动计划等各类城市文明建设活动,将志愿精神、健康生活、社会包容等理念传递至社会之中,进而培养公众积极的社会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因此,通过北京冬奥会促进北京市社会文明全面进步不仅是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的重要内涵之一,更是其重要的使命担当,即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效益,整体提高北京市社会文明水平,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的发展愿景

2.1 深化北京市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

教育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奥林匹克运动百年来屹立不倒的重要支撑。正如国际奥委会第7任主席萨马兰奇所言,“奥林匹克运动不可能在离开了教育的情况下实现其崇高的目标”[7]。同样,加强奥林匹克教育也必然成为我国奥林匹克运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由北京冬奥会创造的冬奥社会遗产的愿景之一亦是让奥林匹克点亮青年梦想,并通过奥林匹克教育向年轻一代诠释“卓越、尊重、友谊”奥林匹克思想的价值内涵以及理解“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格言的深刻含义。与此同时,北京市也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在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如,北京市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中将奥林匹克教育列为重点发展任务之一,旨在基于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方针,结合市内学校教育发展实际,在全市范围内加强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鼓励学校持续开展各类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活动[8];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财政局在2018年联合颁布的《北京市支持校园冰雪运动发展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中重点强调了加强奥林匹克示范校和冰雪特色学校的建设任务,通过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辅助支持周边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的开展,将奥林匹克教育融入北京市的各大中小学校教育之中,激发北京市青少年体育运动兴趣,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培育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使奥林匹克价值观可以在北京市青少年群体中发扬并传承[9]。可见,重点聚焦青少年群体,加强奥林匹克运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推广,不断深化和提升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在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中具有的积极影响是重要愿景之一。

2.2 提振北京市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10]。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的重要标志之一即是促进其城市志愿服务。北京市第15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足于冬奥会筹办的服务需求、城市文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首都志愿团队的人才优势,于2020年对《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进行了修订,明确了冬奥筹办阶段志愿服务的发展方针、管理体制、工作职责和实践措施,旨在激发首都志愿服务活力,弘扬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11]。以北京冬奥会的筹办为契机,冰雪运动服务为内容,城市志愿服务为抓手,通过完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搭建城市志愿服务社会网络,形成可传承与借鉴的冬奥志愿遗产,进而带动北京市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为北京冬奥会营造更为友好的社会环境,不断促使北京市社会共建共享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是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的重要发展愿景。

2.3 助推北京市残疾人事业纵深发展

多年来,北京市一直高度重视残疾人权益保障,致力于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服务[12]。例如,加强基层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残疾人社会服务制度,充分保障残疾人参与工作、学习、运动等日常活动权益,注重残疾人的社会参与,使残疾人成为北京市发展的贡献者与享有者,加快推进北京市残健共融的发展进程。更重要的是,借助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契机,北京市于2019年启动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2019—2021年专项行动,旨在紧密结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进一步推动北京市各公共设施的无障碍化改造,切实解决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突出问题,补足缺口短板,确保残疾人使用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友好性与便利性[13]。此外,北京市向全社会大力弘扬残奥精神,将包容性作为北京市社会环境建设的核心理念,改变全社会对残疾人的认知和态度,消除对特殊群体的固化偏见,提升对残疾人的包容水平,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合,使尊重、关爱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着力构建残疾人平等融合的社会环境[14],进一步彰显了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的又一发展愿景。

2.4 促进北京市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

通过北京冬奥会促进更健康、更绿色的生活方式,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是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的重要发展愿景。北京市颁布的《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提出,以筹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契机,将提高市民健康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作为总体目标,目标到2020年底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市民人数提升至1 000万人,积极营造健康的社会运动氛围,使体育运动成为北京市民的普遍生活方式[15]。此外,北京市在冬奥筹办期间陆续出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进一步强化节能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旨在将可持续理念植入于城市发展之中,推动能源消耗、交通出行等领域的绿色化转型,在社会中努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型[16]。

3 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的现实效益

3.1 北京市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得以巩固与拓展

3.1.1 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遗产获得良好的延续与传承

北京市作为奥林匹克历史上唯一一座双奥之城,“双奥教育”见证了奥林匹克思想进入21世纪后的两次重要革新。一是國际奥委会第8任主席罗格所提倡的“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理念,其注重加强奥林匹克运动的绿色廉洁与人文关怀;二是在北京冬奥会前夕,国际奥委会正式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中加入了“更团结”,展现了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面临卫生、经济、环境多重危机下仍可团结一致的美好愿景。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使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的奥林匹克思想体系得以在“双奥之城”进行极具时效性的传承,推动北京市成为国际奥林匹克教育思想创新发展的“培养皿”,以“双奥之城”的教育遗产为基础总结并凝练出更为丰富的奥林匹克教育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例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核心内涵之一便是以人为本[17],彰显了人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为北京冬奥会提出的“共享办奥”则突出了共同参与、共同尽力、共同享有的理念,不仅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团结”的价值取向,也凸显了人在冬奥会办赛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使冬奥会福祉惠及人民群众。这种“双奥之城”跨时空的理念传承是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计划中重要的思想引领,其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青少年凝练了紧随时代发展、符合我国国情、思想价值全面的奥林匹克教育理念,有助于青少年意志品质、价值观念的培养,确保了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的可持续性,在助力实现全球奥林匹克运动教育诉求和奥林匹克文化普及与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1.2 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北京特色方案”得以建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享受乐趣、增强体魄、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学校改革方针[18]。奥林匹克教育即是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为主旨,以体育运动为方式,注重强调体育运动的人文价值,将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和谐、加强个人道德约束、培养积极的价值观为目的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其与我国现代学校体育的价值趋向存在一致性。北京市自2015年成功申奥后,便将奥林匹克运动融入至学校之中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即以举办冬奥会为改革契机,将奥林匹克精神作为改革引领,带动了北京市学校教育的深化发展,在学校体育教育和奥林匹克教育之间的建立起有效联动。例如,2018年颁布的《关于实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市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意见》明确了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具体包括普及类、文化类、创新类、赛事类等9类冬季奥林匹克教育计划[19],使奥林匹克运动成为北京市学校体育教育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北京冬奥会促进了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在校园中的广泛推广,成功将奥林匹克教育融入至北京市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中,给世界呈现了具有鲜明中国教育特色的奥林匹克教育“北京方案”,具体是指以校园为教育阵地,体育课程为开展形式,奥林匹克运动为教学主题,青少年学生为教育对象,采取运动实践和知识普及并重的教学方针,将奥林匹克教育与传统学校课程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体育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代入感与体验感,进而提升学校体育的综合教学效果,不断为国际奥林匹克教育贡献着中国智慧。

3.1.3 奥林匹克精神有效涵养着青少年身心素养

奥林匹克教育是以体育运动和各项奥林匹克赛事为教育载体,以青少年为重点教育对象,积极传播奥林匹克价值观的教育活动[20]。在冬奥会筹办期间,北京市依托全市范围内共计199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和200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种类全面、符合国情的一系列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例如,北京市自2018年起连续举办三届中小学生冬奥知识竞赛,2020年吸引了全市826所学校、超过39万名中小学生的参与[21]。再如,“青少年冬奥教育基地”于2021年正式落户中国科技馆,面向全市青少年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推广并普及冰雪运动知识[22],同时北京市将首都图书馆作为“北京市青少年冬奥教育基地”并设置奥林匹克教育材料展示专架[23],进一步为城市奥林匹克知识的传播提供了路径。因此,活动广泛化、内容多样化、类别层次化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以及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北京特色方案”的形成与建立强化了北京市青少年学生对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认知渠道,通过传授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传统、文化、思想和价值理念,鼓励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切身感受到奥林匹克运动的无限魅力,领会奥林匹克运动的正向价值观,促使奥林匹克教育社会实践价值的最大化,有效推动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市青少年群体中的全面发展。 此外,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教学案例,深度普及与冬季奥林匹克赛事相关的运动项目、創新科技、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国际交往等内容,进一步加强了青少年对冬奥赛事的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巩固3.46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现实成果,实现了以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为手段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发展愿景。

3.2 北京市志愿服务事业实现质量和数量双提升

冬奥志愿遗产是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因冬奥会志愿服务所产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北京市志愿服务事业在质量和数量双层面的高效提升。

3.2.1 志愿服务事业进一步“高质化”

在成功传承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市冬奥志愿服务对多个环节进行了持续优化与改进,有效提升了城市志愿服务质量。例如,在冬奥城市志愿服务站点的布局设计上,北京市继承并延续了2008年夏奥会城市志愿服务站点“蓝立方”的成功经验,重点聚焦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五区四线三周边”[24],同时进一步对冬奥志愿站点的外观设计、服务功能和站点设置等进行了深度优化,极大地提升了志愿服务质量;而在数量设计上,全市共设立758个城市志愿服务点位,点位规模远超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500个,而参与城市运行保障工作的城市志愿服务人员累计达到20万人次[25],进而确保了高效顺畅的城市志愿服务供给,为赛时期间北京城市的正常运行以及冬奥赛事的顺利举办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支撑。此外,根据北京城市功能的发展规划和市民游客的生活需要,因举办冬奥会所设置的志愿服务站点在赛后也适当保留了部分关键点位,继续为北京城市志愿服务发光发热,确保了冬奥志愿遗产的可持续性,成为“双奥之城”社会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见证。例如,位于海淀区的北京清河站不仅是连接北京市区与延庆、张家口等冰雪胜地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京津冀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交通保障。因此,海淀区在冬奥会期间于清河站东、西广场设置的2处冬奥志愿服务站点在圆满完成了冬奥志愿服务任务后被长久保留,并成功转型为2个常态化志愿服务岗亭,持续为北京市民提供信息咨询、义务指路、文明宣传、扶老助残等日常志愿服务[26]。由此可见,被保留的冬奥志愿服务站点在赛后阶段承担了提供日常志愿服务的任务,成为了社会常态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中继续宣传与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北京志愿服务质量因冬奥会的举办得以进一步改善。

3.2.2 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高值化”

北京冬奥会不仅有效带动了北京城市志愿服务的质量提升,也在志愿服务人群和志愿服务活动的数量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北京市在冬奥筹办阶段依托“志愿北京”信息平台积极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努力营造热情友好的城市氛围,同时围绕信息咨询、语言翻译、文明宣传、应急救助、助残爱残等领域陆续开展了如“冬奥有我 扮靓京城”“双奥之城 志愿有我”等多数量、多形式、多角度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冬奥会的赛会运行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以海淀区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例,海淀区在冬奥赛会时段开展了为期39天的“双奥之城 志愿有我”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在信息咨询、导览讲解等多个领域提供便民贴心服务。该志愿活动吸引了超过700名冬奥城市服务站点志愿者、近800名场馆周边志愿者和4 600余名社区志愿者,成功营造了全民迎冬奥的良好氛围[27]。而从北京市志愿服务的整体数据来看,2016年在“志愿北京”实名注册的志愿者为367.9万人,注册志愿服务团体5.6万个,全年累计开展9.9万项志愿服务活动[28]。随着北京市民志愿服务意识在冬奥筹办周期中的不断增强,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实名注册的志愿者达到了448.9万人,注册志愿服务团体8.1万个,全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超过52.4万项[29]。由此可见,在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周期中,北京市志愿服务在参与群体和活动项目两个层面的数量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不仅助力满足北京市民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志愿服务融入至北京市民的生活之中,有效促进了首都精神文明的建设,为北京市志愿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冬奥社会遗产。

3.3 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取得综合性全面进步

作为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之一的残奥会遗产不仅是评价和衡量一届残奥会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更是影响主办城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市通过冬残奥会在城市无障碍化、包容性社会建设、提高公众助残意识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激发了冬残奥会遗产的可持续效益,有效推动了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综合性全面发展与进步。

3.3.1 无障碍环境持续有效改善

北京市政府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期间出台了《北京市进一步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2019—2021年行动方案》和《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对全市范围内各类基础设施的无障碍化改造进行了规划,明确了北京市无障碍环境的建设目标,为全面实现城市无障碍运行、助力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顺利举办以及促进城市无障碍发展等具有积极推进作用。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组织开展的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活动累计整改10万个无障碍点位,解决无障碍设施占用、闲置问题21万余个,精心打造100个无障碍精品示范街区、100个一刻钟无障碍便民服务圈,设置606条无障碍交通路线,并在市内超80%的公交车中配备无障碍导板等残疾人设施[23]。一方面,北京市对公共交通站台、行人盲道、过街天桥、人行横道、公共厕所等有形公共设施的无障碍化改造提升了残疾人群体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北京市城市无障碍环境的友好性、规范性和实用性水平得到了显著升级。另一方面,切实解决了以往城市无障碍设施闲置、占用、失修等现象,提升了北京市无障碍设施的规范化、精细化和常态化管理水平,为北京市残疾人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更为贴心的城市环境。

3.3.2 残疾人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残疾人公共服务是确保残疾人生活水准,提高残疾人生活技能,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入的重要保障。北京市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期间实施了多项创新措施,有效提升了城市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优化了残疾人服务供给。例如,由北京市残联联合北京市文明办、团市委等8部门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期间联合编写了《冬残奥会助残志愿服务读本》《助残志愿服务手册》《助残志愿服务指南》等残疾人公共服务系列教材[30],进一步强化了北京市助残服务水平,推动了北京市助残公共服务的科学化发展,是北京市残疾人公共服务宝贵的知识遗产。再如,截至2022年初,北京市共创建29个冬奥示范温馨家园,为北京市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身体康复、法律维权、职业技能培训等20多项综合服务,仅在2022年第一季度便开展了500多场形式各样的冬奥主题活动,吸引近2万人次参与,为6.2万人次提供各类助残服务[31],成为残疾人日常社区活动的主要阵地。北京市通过更高水平的残疾人公共服务促进了残疾人在身体健康、生活技能、文化活动等领域的个人技能提升,使残疾人可以更好融入社会,保障了残疾人的日常生活质量。更为完善的城市残疾人服务体系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主办城市留下的宝贵社会遗产,不仅为残疾人构建了一套完整而科学服务制度,更为北京市残疾人事业的赛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3.3.3 包容性社会建设得以构建

包容性既是一种社会发展理念,也是一种社会发展方式。社会包容是指社会制度体系对具有不同社会特征的社会成员及其各种社会行为的吸纳与认同[32]。以残疾人为中心的包容性社会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有形设施和公众无形意识的良性共同发展,是需社会各界紧密联动方可达成的重大社会工程。北京市将“助残扶残”的精神贯彻至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的全过程,联合各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多方力量,引导公众建立“尊残”“爱残”以及“助残”的社会意识,充分发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对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并打破了残疾人群体与社会之间固有的互动壁垒,鼓励和增强残疾人参与各类运动项目的信心,使残疾人更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体现了“平等、参与、共享”的包容性社会构建理念。公众在关注、友爱、扶助残疾人群体的过程中,提高了对残疾人的包容和认同水平,增強了自身对个人社会责任的认识,充分展现助残扶残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一步促进了北京市残健共融社会意识的形成,共同推动了北京包容性社会的建设。

3.3.4 “观念无障碍”不断深化

“观念无障碍”是北京冬奥组委呼吁的重要残奥理念,是持续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构建包容性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33]。北京市残疾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运动场馆、公共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无障碍化,同时更需社会观念的无障碍化。可见,消除公众对残疾人的偏见和歧视,推动社会“观念无障碍” 是延长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遗产效益作用周期的关键驱动力,更是创造友好型社会环境,构建包容性社会的精神基础。北京市通过充分发挥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直播、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的强大传播能力,把冰雪运动作为打破思想桎梏的“破门锥”,向社会传递残奥会正能量,弘扬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残奥精神。从而将社会公众的助残意识和自强不息的残疾人精神融入至社会各界,营造扶弱助残的社会风尚,让每一个北京市民都能怀揣一颗理解、包容的同理心,真正地尊重、关心、帮扶残疾人,使北京市更具包容性和人文关怀,从社会思想层面优化残疾人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无形社会遗产。

3.4 北京市社会文明程度获得新提高

3.4.1 公众健康意识加速形成并提升

北京市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在不同群体之中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冬季健身活动,成功激发了北京市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有效促进了公众健康意识的形成。例如,创办于2014年的“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系列活动”迄今已连续举办8届。其中,于2021年底到2022年4月举办的第8届冰雪季累计开展群众性冰雪活动9 075场,参与人数达到了1 690万人次,创造了该系列活动参与人次的新高[34],体现了北京市民对于冰雪运动的热爱。再如,在青少年群体中,北京市在2017到2021年之间组织各类“冰雪进校园”普及活动600余校次,覆盖北京全部16个辖区,参与青少年超过50万人次,全市中小学上冰雪人数达到210万人次[35]。在一系列冬季健身活动的带动下,北京市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也得到大幅增长。据统计,北京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从2015年的650万增长至2020年的1 080.6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0.2%[21],超额完成了北京市在《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中提出的将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提升至1 000万人的发展目标。可见,北京市通过组织开展多种群众性冬季健身活动,吸引了更多北京市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有效推动了公众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和身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大幅提升了城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为“健康中国”建设助力。

3.4.2 “绿色低碳”生活生产方式逐渐形成并加深

北京市将“绿色低碳”作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理念,围绕北京冬奥会在企业生产方式和市民生活方式两个层面推动了绿色化转型。(1)生产方式方面,北京市加速绿色能源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应用,通过双向增减加速城市能源转型。在冬奥筹办阶段,北京市绿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占比从2015年的6.6%提升至2020年的10.4%[36],绿色能源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应用。此外,由国家能源局华北监管局牵头,会同京津冀三地联合制定了《京津冀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规则(试行)》,在成功实现奥运会历史上首次所有场馆常规电力消费100%使用绿色再生能源的基础上,促进京津冀区域电力资源配置优化,推行绿电供暖交易机制,推动绿色电力市场化发展[37],助力企业生产实现绿色化、低碳化、可持续化。(2)生活方式方面,北京市围绕“绿色办奥”的办赛理念,在社会中广泛宣传环境可持续的生活理念,鼓励北京市民在交通出行、生活消费、能源节约等方面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例如,北京市自2015年申奥成功后便开展了“3 510绿色出行宣传月”年度主题活动,倡导市民3公里以内步行出行,5公里以内骑车出行,10公里以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10公里以上远距离绿色驾驶出行[38],引导公众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据官方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超过74%,绿色出行服務满意度近88%[39],绿色交通已然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最佳方式之一。再如,北京市在冬奥筹办期间出台了《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年—2035年)》,着重强调“公交+慢行”的绿色出行模式,并在出行比例、骑行量、路权保障和环境品质4个方面详细提出了8项规划指标[40],进一步彰显了“低碳出行”的社会发展理念。北京市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在全社会持续倡导生态可持续的生活理念,引导公众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生产方式,既成功践行了“绿色办奥”的办赛理念,也通过公众生活和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推动了城市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冬奥社会遗产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宝贵财富。

4 结 论

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是冬奥会给“双奥之城”北京留下的重要遗产,其蕴含丰富的奥林匹克思想内涵,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作为根本理念,以促进城市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为使命担当,持续为社会发展创造积极效益;2022年北京冬奥会对北京市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将深化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提振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助推残疾人事业纵深发展和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作为北京市冬奥社会遗产的发展愿景;总体来看,以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为契机,使得北京市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得以巩固与拓展,志愿服务事业实现质量和数量双提升,残疾人事业取得综合性全面进步,社会文明程度获得新提高,为北京市留下了宝贵的冬奥社会遗产,促进了北京市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IOC.Legacy strategic approach moving forward[EB/OL].(2017-05-15)[2022-09-07].https://stillmed.olympics.com/media/Document%20Library/OlympicOrg/Documents/Olympic-Legacy/IOC_Legacy_Strategy_Full_version.pdf.

[2] IOC.Olympic legacy[EB/OL].(2013-03-01)[2023-02-14].https://stillmed.olympic.org/Documents/Olympism_in_action/Legacy/2013_Booklet_Legacy.pdf.

[3] IOC.PyeongChang Olympic Winter Games create legacy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good[EB/OL].(2018-02-24)[2023-02-14].https://olympics.com/ioc/news/pyeongchang-olympic-winter-games-create-legacy-of-environmental-and-social-good.

[4] IOC.Vancouver 2010: benefits for the region, social cohesion and sport[EB/OL].(2020-01-29)[2023-02-14].https://olympics.com/ioc/legacy/vancouver-2010/vancouver-2010-benefits-for-the-region-social-cohesion-and-sport.

[5] 孙葆丽,刘佳,徐子齐.新冠疫情背景下奥林匹克运动改革新动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8):1-8.

[6] IOC.Olympic charter[EB/OL].(2021-08-08)[2023-02-14].https://stillmed.olympics.com/media/Document%20Library/OlympicOrg/General/EN-Olympic-Charter.pdf?_ga=2.215852820.2046769601.1670475861-896952505.1648105746.

[7] 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34.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的通知[EB/OL].(2021-01-20)[2023-02-14].http://www.gov.cn/xinwen/2021-01/20/content_5581266.htm.

[9]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支持校园冰雪运动发展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18-09-27)[2023-02-14].http://jw.beijing.gov.cn/xxgk/zfxxgkml/zfgkzcwj/zwgkxzgfxwj/202001/t20200107_1562992.html.

[10] 习近平.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22-04-09(2).

[11]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EB/OL].(2020-12-25)[2023-02-14].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dfxfg/202012/t20201226_2186734.html.

[12] 北京日报.助残扶残,让首都这座城市更有温度[EB/OL].(2021-05-16)[2023-02-1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926088723494056&wfr=spider&for=pc.

[13]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进一步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2019—2021年行动方案》的通知[EB/OL].(2019-11-14)[2023-02-14].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1911/t20191122_518306.html.

[14]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EB/OL].(2016-09-06)[2023-02-14].http://www.beijing.gov.cn/gongkai/guihua/wngh/ybzxgh/201907/t20190701_99988.html.

[15]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12-31)[2023-02-14].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gfxwj/201905/t20190522_59577.html.

[16]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EB/OL].(2017-09-09)[2023-02-14].http://www.beijing.gov.cn/gongkai/guihua/wngh/cqgh/201907/t20190701_100008.html.

[17] 孙葆丽.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436-437,457.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3-02-14].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19] 北京市人民政府.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体育局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关于实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市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意见[EB/OL].(2018-07-06)[2023-02-14].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gfxwj/sj/201905/t20190522_61406.html.

[20] 茹秀英,何丽娟.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传承与创新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5):32-50.

[21] 北京2022年冬奥会组委会,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社会遗产报告(2022)[R].北京:冬奥组委,2022.

[2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少年冬奥教育基地”落户中国科技馆[EB/OL].(2021-08-12)[2023-02-1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868385668028414&wfr=spider&for=pc.

[23] 人民资讯.北京冬奥会教育材料将入驻首都图书馆[EB/OL].(2021-05-20)[2023-02-1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232015481757554&wfr=spider&for=pc.

[24] 北京市人民政府.758个冬奥城市志愿服务点位开门迎客 部分服务站点赛后将保留[EB/OL].(2022-02-03)[2023-02-14].http://www.beijing.gov.cn/ywdt/gzdt/202202/t20220203_2604957.html.

[25] 公益时报.近1.9万名赛会志愿者、20万人次城市志愿者,他们是最鲜活的“奥运元素”[EB/OL].(2022-02-16)[2023-02-14].http://www.gongyishibao.com/article.html?aid=20288.

[26] 北京海淀區人民政府. 600余名城市志愿服务者为冬残奥会温暖续航[EB/OL].(2022-03-01)[2023-02-14].https://zyk.bjhd.gov.cn/ywdt/hdywx/202203/t20220301_4513942_hd.shtml.

[27]北京市人民政府.“双奥之城 志愿有我”海淀区城市志愿服务启动仪式顺利召开[EB/OL].(2022-01-26)[2023-02-14].http://www.beijing.gov.cn/renwen/sy/whkb/202201/t20220126_2600215.html.

[2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北京:全市注册志愿者近368万人[EB/OL].(2016-12-06)[2023-02-14].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6/content_5143710.htm#1.

[29] 北京市民政局.2021年度北京市志愿服务信息统计报告[EB/OL].(2022-03-31)[2023-02-14].http://mzj.beijing.gov.cn/art/2022/3/31/art_371_627610.html.

[30] 光明网.北京残疾人冬季运动发展见实效[EB/OL].(2021-04-19)[2023-02-14].https://m.gmw.cn/baijia/2021-04/19/34773684.html.

[31] 北京市残联.温馨家园服务介绍[EB/OL].(2022-04-29)[2023-02-14].http://www.bdpf.org.cn/cms68/web1459/subject/n1/n1459/n1551/n5585/n5589/c133661/content.html.

[32] 李金.论社会包容力[J].理论与改革,1994(2):21-23.

[33] 新华社.北京冬残奥会|北京冬奥组委呼吁“观念无障碍”[EB/OL].(2022-03-10)[2023-02-1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909271800907925&wfr=spider&for=pc.

[34] 北京2022年冬奥会组委会.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赛后)[R].北京:北京奥促中心,2023.

[35]北京市人民政府.统筹利用校内外资源 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 本市中小学生上冰上雪达210万人次[EB/OL].(2022-01-25)[2023-02-14].http://www.beijing.gov.cn/fuwu/bmfw/sy/jrts/202201/t20220125_2599179.html.

[36]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2-05-27)[2023-02-14].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zfwj/zfwj2016/szfwj/202204/t20220401_2646626.html.

[37] 国家能源局华北监管局.京津冀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规则及配套优先调度实施细则解读[EB/OL].(2021-01-28)[2023-02-14].http://hbj.nea.gov.cn/adminContent/initViewContent.do?pk=21383f74-95cb-4343-931a-15f7956cfa0f.

[38] 人民网.北京市倡导绿色出行 全市启动系列活动[EB/OL].(2015-09-21)[2023-02-1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21/c70731-27612468.html.

[39]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亮出绿色出行城市创建成绩单 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4% 北京轨道交通总里程全国第一[EB/OL].(2022-09-08)[2023-02-14].http://www.beijing.gov.cn/ywdt/gzdt/202209/t20220908_2811003.html.

[40]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年—2035年)》公示 本市将打造“公交+慢行”绿色出行模式[EB/OL].(2021-09-03)[2023-02-14].http://www.beijing.gov.cn/ywdt/gzdt/202109/t20210903_2483137.html.

收稿日期:2022-02-16

基金項目: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9ZDA09)。

作者简介:孙葆丽(1958- ),女,天津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奥林匹克运动。

通讯作者:孙葆洁(1965- ),男,天津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奥林匹克运动。

猜你喜欢

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运动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专家导读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冰雪运动普及的实现途径研究
北京冬奥会视域下中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北京地区居民冰雪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
北京奥运博物馆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大众文化背景下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转型与当代治理
——基于精英主义与大众文化的视角
北京冬奥会对华北地区区域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北京冬奥前期长春市冰雪休闲旅游发展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