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民歌在高校中的教育传承

2023-07-13李佳琪

大观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

李佳琪

摘 要: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传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已经成为音乐文化发展的必然需求,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也成为必然趋势。以第十一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之“七彩民谣·广西民歌专场音乐会”为例,通过欣赏音乐会中广西民歌节目展演成果,探索挖掘广西民歌在高校中的教育传承发展。

关键词:广西民歌;“中国—东盟音乐周”;民歌高校传承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传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已经成为音乐文化发展的必然需求,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也成为必然趋势。国内部分院校已经开展了“高校传承”教育实践,不少民族音乐文化也得到了发展与传承。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素有“歌海”的美誉。广西艺术学院作为促进广西民歌传承发展的重要高校,十分重视广西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致力于培养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音乐人才,探索传承“非遗音乐”的路径。近年来,其搭建的国际音乐交流平台——“中国—东盟音乐周”在广西民歌文化传承、传播中也起到重要作用。2022年12月1日,广西艺术学院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之“七彩民谣·广西民歌专场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中,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的百名师生身着绚丽的民族服装,与民歌传承人同台演唱,将广西民歌代表性作品原汁原味的风格以及改编后的艺术风格展现给观众。这是广西民歌在高校教育传承中的实践,也是一次重要的成果展示。音乐会吸引了校内外诸多人士观赏,座无虚席。

一、旖旎风光:七彩民谣,再现广西民歌特色

广西壮族自治区素有“歌海”的美誉,在其世居的各个民族文化中有着得天独厚的音乐历史,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各有千秋,闪烁着本民族耀眼的光芒。广西民歌有着丰富的历史传承性和区域性。“七彩民谣·广西民歌专场音乐会”由广西各族特色民歌组成,其中有壮族民歌、京族民歌、苗族民歌、瑶族民歌、侗族民歌,还穿插了广西文场,以及泰国传统皮帕特乐队的作品与中国西南官话童谣。音乐会节目可谓集中体现了广西各族特色民歌风格以及中国音乐与东盟国家音乐融合的特色,体现了广西民歌在高校中的传承以及与东盟国家音乐的交流。

音乐会以马山壮族歌舞《扁担歌飞迎客来》(图1)开场,该民歌是较具壮族特色的歌曲之一。其特点是三个声部音域大致相同,声部间相互交错、重叠。该歌曲由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的学生演唱,旋律清新欢快,具有鲜明的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风格。演唱中融入了马山会鼓、壮族扁担舞元素,应用了歌、舞、器乐“三位一体”的表演方式,充分展示出马山“文化三宝”的独特魅力与气质。歌词“八方客来到,歌欢舞也俏”,表达了壮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质朴性格和能歌善舞的特质。用此民歌开场也表达了民族艺术系的师生们用歌曲表达对观众到来的热情。而后,音乐会展示了六首壮族原生或改编民歌作品,分别是壮族天琴弹唱的《月光情缘》、邕宁壮族“了罗”山歌《脱贫致富戴红花》、龙州壮族民歌《春回大地》、东兰壮族民歌《敬茶歌》、平果壮族“斯格嘹”《买手镯给妹》以及大新壮族高腔“诗蕾”《山歌献给共产党》,这些民歌作品都是广西各地壮族的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在平果壮族“斯格嘹”《买手镯给妹》的演唱上,特邀了壮族嘹歌自治区级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平果嘹歌协会会长陆顺红,壮族嘹歌市级传承人余显专登台与民族艺术系的学生一同演绎歌曲。该歌曲是一首平果壮族二声部 “斯格嘹”。歌曲属于对歌类中的探情歌,分为三段,以对唱与合唱的形式进行。一开场由传承人登台独唱,而后民族艺术系的学生与传承人对唱形成对歌,最后一段由传承人与民族艺术系学生合唱。该歌曲在当地被广泛传唱,表达了壮家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紧接着,音乐会带来了《风吹云飘》东兴京族歌舞以及《过桥风吹》东兴京族民歌。京族人民能歌善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族民歌,其曲调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在发展过程中,它们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巧妙的形式,还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本场音乐会中的《过桥风吹》是根据京族民间流传的原生态民歌以及京族“哈妹组合”所演唱的版本改编的,在演唱过程中加入了京族特色伴奏乐器——独弦琴,特邀广西独弦琴演奏家苏海珍演奏独弦琴部分。该作品的曲调婉转,给人缠绵悱恻之感,且演唱者多以延音、颤音等增强歌曲感染力。独弦琴演奏时,其泛音与颤音丝丝入扣,韵味十足,达到人声与琴声的完美融合。在独弦琴演奏中,可以通过拉、推、拍、打、撞、摇、颤、挽、压、捋摇杆等不同的技法,增强独弦琴的表现力,使其发出极似京族语言的声音,与民歌的音乐特色相结合,宛如男女之间诉说着甜蜜的恋情。在民歌节奏节拍上,《过桥风吹》与大多京族民歌不同,为2/4拍。音乐会上,表演者跟着节奏踏歌舞动,运用摇曳多姿的表演形式,表现风吹过桥头的景象,层层递进,使观众如痴如醉。

音乐会的下半场以广西瑶族、侗族原生民歌及改编民歌为主,其中还穿插了广西文场、泰国传统皮帕特乐队的歌曲与中国西南官话童谣等艺术作品。经过漫长的族群迁徙,广西大山里的瑶族主要聚居在金秀、巴马、都安、大化、富川和恭城等瑶族自治县。瑶族的歌曲古老淳朴,其艺术特色突出,能够反映出瑶族社会中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音乐会中有来自贺州瑶族的民歌《盘王大歌》、大化布努瑶民歌《劝酒歌》、富川瑶族“蝴蝶歌”《富川美》三首瑶族歌曲,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富川瑶族“蝴蝶歌”《富川美》。其是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学生的“拿手力作”,在以往的音乐会上进行了多次展示,本次的特别之处在于邀请了瑶族蝴蝶歌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欧玉梅与她的搭档陈丽一同演唱,与以往相比更添淳朴气质。之所以起名为“蝴蝶歌”,是因为演唱者用汉语方言土语“梧州话”演唱,在歌的衬字衬词中常出现“蝴的蝶”字樣。在本次音乐会中,《富川美》的演唱采用领唱形式,并加入了瑶族大鼓作为伴奏,推动整曲发展。蝴蝶歌是瑶族人民口头文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瑶族人民表达感情,增进交流,促进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音乐会上,“蝴蝶歌”《富川美》中有伴舞形式,民艺系的学生身着瑶族特色服饰,加之欧玉梅、陈丽两位民间艺人的淳朴演唱,使得作品完美呈现,带动了现场气氛。

音乐会以广西侗族民歌结尾。侗族人常说“饭养身,歌养心”,侗族就是歌的民族,侗族同胞就是歌的代言。音乐会中有三首极具代表性的侗族民歌,分别是三江侗族民歌《拦路歌》、侗族大歌《侗不离酸》,以及侗族琵琶歌《萨文化》。其中,《拦路歌》的演唱场面十分热闹,是原生态民歌表演形式,并无伴奏。通过还原“拦路”场景与演唱观众互动,以带动气氛。该音乐会中,《萨文化》是被改编了的,采用手抱琵琶坐唱的表演形式,加上非洲鼓伴奏。该曲讲述了侗族人对萨岁(祖母神)的崇拜,体现了侗族人的文化自信与热爱。音乐会结尾,全体演员集体欢跳,表演三江侗族多耶舞蹈《欢歌起舞》,踏歌而舞,传递欢乐、友谊、安定、稳定和团结的永恒主题,也表达了东盟音乐周所传递的 平等、和谐和共融的理想。此次东盟音乐周所表达的主题,正是东盟国家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艺术文化。音乐会上全体演员跳舞时手拉手围成一圈,跟着领唱的节奏,忘我而唱,忘我而舞,音乐会在欢快中结束。

二、薪火相传:非遗音乐进高校,

传承广西民歌

广西艺术学院作为促进广西民歌传承发展的主要高校,极大地影响着广西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命运。20世纪80年代,广西艺术学院便开设了 “广西少数民族歌唱班”,首次将民间歌唱和传承引入专门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为广西当地民歌传承,以及培养音乐人才提供了机会,也为广西民歌纳入高校传承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和学术依据。2009年,广西艺术学院设立民族艺术系,在广西民歌传承人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起到了一些成效。该系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广西各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以及广西特有的仫佬族、毛南族、京族等。为广西少数民族民歌的发展传承培养了大量的“后备军”,并且在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下紧扣非遗传承,通过特色民歌教学,使广西民歌在高校中薪火相传。

该专业非常注重民歌传承人的“非遗活态传承”,吸收了广西民歌的养分,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思索寻求广西民歌传承与高校传承主体建构的平衡点。通过各种艺术展演、民歌排练和音乐文化交流,帮助民族艺术系的学生更真实、更贴切地体验民歌的原始生存空间和情感表达,也帮助广西民歌摆脱局限于本地区的局面,获得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为了培养广西本土民歌传承人,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确立了以“民歌演唱”为主的课程。为了使教学中的民歌更加原汁原味,教学形式更具特色,民族语言发音更加纯正,民族艺术系聘请了大量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地方民歌歌手等为课程教学保驾护航。如此次“中国—东盟音乐周”之“七彩民谣·广西民歌专场音乐会”,便特别邀请了6位非遗传承人和3位民间歌手,开展“薪火讲堂”非遗音乐进校园系列课程,将本场音乐会所演唱民歌中的本土民族语言和演唱中所涉及的各少数民族特有的风格和润腔技巧教授给民族艺术系的学生,讲解民歌背后的文化,以更好地掌握原生态民歌的发音韵味。在音乐会上,6位非遗传承人和3位民间歌手也与民族艺术系学生同台演唱歌曲。壮族嘹歌自治区级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平果嘹歌协会会长陆顺红以及壮族嘹歌市级传承人余显专与民族艺术系学生合作演唱平果“斯格嘹”《买手镯给妹》。在对唱中,仿佛能看到民歌传承的火种在延续。从民间口口相传到高校教育传承再到舞台表演传播,广西民歌会深深印在每个人的心中。

此次“中国—东盟音乐周”之“七彩民谣·广西民歌专场音乐会”的举办,是广西民歌在高校教育传承中重要的成果体现。广西民歌在“中国—东盟音乐周”平台的展演,实现了民歌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也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保护传承与创新转化民族文化义不容辞。本场音乐会通过广西地区各民族的原生态民歌及改编民歌的展演,为广西民歌音乐增添了活力,通过非遗文化传承人与民族艺术系学生同台演出,更好地体现了民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保证了原生民歌特色,将传承保护民歌的原生性落到实处,是民族艺术系长期重视研究与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歌谣的体现。

三、结语

高校是民歌传承、教学的重要场所,艺术展演是民歌传播、发展的重要路径,二者对民歌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广西民歌是广西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保存下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广西地区的文化特色、社会风俗、精神信仰等,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及教育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在民歌传承的道路上,广西高校的传承仍然存在民歌原生性不突出、唱法不成熟等问题,但相信通过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类民歌音乐展演交流的不断深入,其一定能够在地方非遗传承部门的指导下,薪尽火传,绵延不绝。广西民歌在高校教育传承中必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莫晓文.“非遗”传承在高校教学中的路径探索: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表演(民歌演唱)方向为例[J].歌海,2019(5):95-99.

[2]肖璇.追往以自鑒:中国民歌演唱的教育传承[J].中国音乐学,2022(2):91-98,108.

[3]刘海燕.广西民歌的地方高校传承: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J].艺术评鉴,2023(2):86-90.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
负面清单的管理研究
解析“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贸易分析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