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及其时代意义探析

2023-07-12熊天祥

新阅读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习方法论语孔子

熊天祥

摘要:《论语》蕴含丰富的学习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可概括为五个方面:立志与笃志的辩证统一;学文与自省的辩证统一;“问”“闻”“见”“言”与“忠”“恕”的辩证统一;欲速与渐进的辩证统一;学与思的辩证统一;知与行的辩证统一。这些方法是孔子对学习的经验总结,而对《论语》中学习方法的再认知和对其学习方法积极成分的提取,有益于这些学习方法与当今社会现实相结合,对丰富当代人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论语》  孔子  学习方法  意义

《论语》蕴含了丰富的学习思想,具有很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对于当今学习仍然具有重要启示。当然,对于《论语》中的学习方法,要辩证看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鉴于此,笔者对《论语》中的学习方法进行梳理和再认知,希望对当代学习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立志与笃志的辩证统一

立志。学习的前提是要有明确的目标,而《论语》就比较关注在学习上的立志问题,强调“士志于道”和“学以致其道”。“道”在《论语》中体现为对“仁”的追求,注重学习之人对成“仁”的人生境界追求,即“为自立,为得‘道,为成德”。对内则以君子、圣人般的修养以严格要求自己,对外“推己及人”,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还指明学习要重视提升自身学问,以学为乐,更是明确了“为己”和“为学”两种不同的学习目标。“为己”在于修养内在的学问道德,“为人”在于以外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但孔子提倡“为己”的学习,明确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学问境界。在《卫灵公篇》中,孔子指责每天不吃,每晚不睡,只是去空想是没用的,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去学习,明确要少遐想、多学习。总之,对于学习的立志问题,旨在提高修养境界,才能更好服务社会。同时,立志只是明确方向,关键还在于如何坚持这个方向。

笃志。在现实学习生活中,除了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外,还应坚守、牢固所确立起来的学习目标。《论语》阐述了在关注学习立志问题的同时,也要重视立志不变的问题。孔子强调“博学而笃志”,指明要广泛学习,涉猎广博的知识,坚守自己的志趣,还讨论了“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问题,认为要坚定自己的选择,勇于追求、守护和实现真理,坚守本真,不随波逐流,进而实现对“仁”的追求、“为己”的学习。但“笃志”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应该追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心境,向往学习、热爱学习、快乐学习,而只有热爱、快乐地去做学问 ,在学习中才能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升华自己、造就自我、实现自我。

所以,学习方法的选择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志向,也要有对学习目标和志向的坚守,从而在“立”和“笃”中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文与自省的辩证统一

好古学文。孔子注重对古代优秀文化、历史文献的阅读,认为学习要饮水思源,不忘本来,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观点,突出了在学有余力时要注重对文献的阅读。还提出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观点,推崇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而所谓的“述而不作”并非简单地去学习、阐述而不创作,这实际上是孔子的自谦,因为“仁”和“礼”的思想本身就是孔子的创作;“信而好古”则主张从古代文化、文献中汲取历史经验,突出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除此以外,《论语》中还推行“好古,敏以求之”“博学于文”的观点以及“文、行、忠、信”教学内容的讨论,突出了学习古代文献、史籍阅读对获得历史经验、丰富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当然,在重视古籍文献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对所获得知识的温习以及自我检审问题。

自我反省。《论语》很重视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精神,其一是“吾日三省吾身”“退而省其私”的观点,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次反省自己,对知识要加以研究,有所发挥和有所得。其二是“温故而知新”的观点,阐明要注重知识的复习,在复习中对知识再次有所领悟继而蜕变为新知识,实现由量到质的变化,而新知识可以完善旧知识,产生新见解,完善知识系统。其三是要擅长向他人学习,并在他人的优缺点中及时地反思自己。《里仁篇》提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观点,《述而篇》论及“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观点,无一不阐明人们要向贤人看齐,向有知识有道德之人学习,对于不贤之人,人们要考虑自己是否也存在相同的缺点和弊端,从而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改正缺点,充分说明了孔子对自我反省的学习方法的重视。

综上,文献阅读和自我反思是辩证统一的过程,自我反思是不断积累经验,而好古学文是在学习传统文化、阅读历史文献的过程中对间接经验的积累,实则两者都强调对事实的观察以及经验的总结。

“问”“闻”“见”“言”与“忠”“恕”的辯证统一

多问,多听,多看,多交流。学习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要有开阔的胸怀和眼界,简言之,即是多问,多听,多看,多交流。而《论语》中也特别突出了这一学习方法的讨论。首先,对于“问”的讨论,在多问这种学习方法上孔子提倡不耻下问。一方面,指出要“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主张做学问要树立问题意识,并谦虚地向各种优秀的人学习,而《八佾篇》提及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旨在表明要坚持“问”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在《公冶长篇》中孔子提出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观点,突出谦虚下问的学习方法,明确了要敢于多问,在问中间接获取知识和经验,以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和难题。其次,关于“闻”“言”“见”的讨论。一方面,孔子阐述了“多闻多见”的观点,突出了在学习中要善于倾听,从中吸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建议,而对于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要多看、熟记,最后将之实践;另一方面,从《为政篇》中子张与孔子的对话来看,孔子强调有所疑惑就要多问多看,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务必谨慎讨论、交流。但是要用什么样的理念将“问”“闻”“见”“言”的学习方法或其他学习方法贯彻到实践中?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忠恕之道。孔子在论述多问、多听、多看、多交流等学习方法的同时,指明了要以“忠恕”的理念将学习贯彻到底。当然,纵观孔子的思想,他并不仅仅只是将“忠恕”的理念贯彻到学习中,也将其贯彻于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并多次和学生讨论这个理念。而此处则重点讨论《论语》中关于将“忠恕”理念贯彻于学习的相关论述,分析其重要的方法意蕴。《里仁篇》中孔子表明了“吾道一以贯之”的观点,旨在突出孔子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理念,而这个理念是什么?于此,通过曾参的论述可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也就是说孔子阐述的基本理念就是“忠”和“恕”。何谓“忠”与“恕”?“忠”“恕”实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忠”即是尽心为人,做好自己本分工作,心无二心,意无二意;“恕”即是推己及人,明始明终之意。同样,在《卫灵公篇》中孔子与子贡关于是否多学习就能记住的讨论中,子贡认为多学习就能记住,而孔子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博学是因为将“忠恕”这个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学行之中。当然,若将忠恕理念贯彻于现今学习中,其理念依旧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仍然具有指导性、创造性作用。

总之,只有在互相借鉴、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学习的最优化。在学习中更要重视德与学的结合,并将“忠恕”理念运用于学习实际,进而构建和谐学习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到推己及人,忠于国家,忠于人民。

欲速与渐进的辩证统一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而每个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人们要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律,需要通过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突变,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遵循学习内在的客观规律,才能实现学习的最高成效。

《论语》充分认识到了学习是一种追赶和永无止境的过程,体现了对学习及其规律重要性的认识,特别关注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孔子告诫其弟子学习不能操之过急,提出了“欲速,则不达”的观点,点明学习不能一味追求突变,要有广阔的视野,注重量的积累,实现学习上的渐变。一方面,孔子主张“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观点,高度强调了学习要有学不会和学不到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重视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颜渊提倡“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的观点,阐述了孔子通过阅读文献丰富自己,以礼约束自己以及学习不能停止的观点。不论是对教学还是学习,《论语》都突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这种“因材施教”实际上也是对自身定位以及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的阐述。

总之,学习要尊重客观规律,遵循学习的规律并充分利用规律,找准定位,循序渐进,努力求知,汲取大量精神食粮充实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学识修养,活到老学到老。

学与思的辩证统一

学与思是相结合的。《论语》不只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还强调了学和思结合的重要性,主张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与思这一学习方法讨论上,《论语》运用辩证思维对二者的关系展开了论述。

首先,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学”是理论的学习或是知识的获取,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接受和认识;“思”是将所获取的理论知识进行与实际相联系的反思,是对所学的验证、总结和提炼,以及对事物本质的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而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学”的问题,孔子提出了好学、谦虚的要求,对于“思”则提出了要于实践中时常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的要求。由此阐明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同时也反映出经验和思维的辩证关系。其次,还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阐明了孔子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提倡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方法,一“启”一“发”表明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思索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对问题的见解。最后,无思之学无益且有害。“学”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思”是一种“内在”的涵养,二者是紧密相连的。《论语》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关注思对学的反作用,这和孟子主张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相通的,只有经过实际思考的深加工才能在更大程度上通透其中的含义,实现“学—思”的作用最大值,单纯的“思”和单纯的“学”都是作用最小化甚至是无用的。

所以,学习的过程是“学”与“思”相互作用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则是检验“学”的重要条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知与行的辩证统一

知行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具有争议的论题,而《论语》对知行关系的哲学阐释及其主张知行的辩证统一,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从学习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论语》对“学”“习”的论述比较详细,突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学习方法。《论语》重视“学”和“习”的讨论,“学”强调对典籍的理解与吸收,即理论上的学习;“习”则强调在实践中去检验,即实践对理论的检验,所以“学习”其义可看作为“学习并实践”。首先,《论语》主张“学而时习之”的观点,即在学习的基础上去践行所学的理论。其次,还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于其言而过其行”的观点,体现了对言行一致、从实际出发的重视。再次,四种教学内容中的“行”体现了孔子对社会生活实践的重视,同时孔子还自谦地论及对于书本上的学问,自己同他人无异,但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君子,自己还没成功,旨在告诫人们要提高学问修养,只能躬行于实践。最后,主张要熟读《诗》三百首与“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的观点更是突出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体现了知识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发展,做到学以致用的观点。

所以,“学”“思”“知”必须通过“用”和“行”来检验,在理论知识的获取和学习进程中要将其加以实践,实现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于实践中又推进理论的发展。

時代意义

《论语》的学习方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符合社会的发展和学习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当代社会依旧可以发挥其重大作用。

首先,提供个体发展的一般方法。《论语》不仅仅是从学习层面简单论述学习方法,而是在关注个体特殊性、阶段性的基础上去阐释学习方法,遵循了人身心的发展规律,对于促进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方面,《论语》中主张积极入世的态度和要学以致用的观点,追求“内圣”的精神境界。同时强调向优秀的人学习,特别是向“圣人”“君子”学习,突出对“圣人”“君子”高尚品格的学习,在学习“圣人”“君子”高尚品格的同时提升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论语》所论述的学习方法在本质上是对“知”与“不知”问题的解决,其指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换言之,就是以知为知,以不知为不知。而不论是要实现“知”还是解决“不知”,都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展开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运用。

其次,提供传承优秀文化的方法。一方面,《论语》对于如何学习、用什么方法学习的问题,认为要从传统文化、经典文献和历史经验中学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并且只有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具有更强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自信。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然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更好地加强国家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论语》中关于阅读经典文献和重视历史经验的论述,为人文科学的学习提供方法基础,因为“在人文科学方面,经典以及历史却是举足轻重的。对它们的研究,几乎构成人文科学的全部核心。”可见,《论语》中这一论述的学习方法不论是对当今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是对当今人文科学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最后,《论语》中的学习方法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论语》中的学习方法蕴含现代学习方法的基本要素,适应社会的需要。《论语》对学习方法论述时强调了要做到“学、思、行”的统一,并在实践中检验知识的真理性。在对学习方法的讨论中蕴含着合作学習、探究学习、开放学习、立体学习、自主学习的要素,而这种学习方法正好与现代学习方法不谋而合;另一方面,《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具有适切性,强调学习是一个“修学”与“修德”“学而不厌”以及终身学习的过程,当今社会,人类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在很多时候对学习缺少全面的认知,急于求成,功利性较强,且这种学习并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切合了当今社会的需要。

总之,《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不仅包含上述内容,还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整理和研究,从而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时代价值和时代意义。深层次的掌握《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者建构系统的学习方法以及现代性学习方法的优化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建军.《论语》中的学习思想[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21).

[2]汤洪.《论语》中的“学”“习”观[J].中华文化论坛,2016(06).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4]倪梁康.学与思:研习经典与认识自己[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3,(02).

猜你喜欢

学习方法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浅析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意义及学习方法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