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链金融的演进逻辑、协同机制与优化路径

2023-07-11吴洁郝颖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3年7期
关键词:协同机制新发展格局优化路径

吴洁 郝颖

【摘要】本文首先從全球价值链格局嬗变的特征出发, 以回溯产业链金融发展历程为契机, 梳理产业链金融的演进逻辑。进一步,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 重点阐释产业链金融助力国内经济循环畅通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协同机制, 即产业链金融通过打通生产、 分配、 流通和消费环节堵点, 畅通国内经济循环, 并通过国内循环赋能国外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最后, 结合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 提出产业链金融支持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 即推动产业链金融协同机制建设、 促进产业链金融监管体系完备以及强化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发展。

【关键词】产业链金融;演进逻辑;协同机制;优化路径;新发展格局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3)13-0111-7

一、 引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与发展,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面临深刻调整, 资本和人力驱动的全球化推进趋势正加快向技术和创新转变, 全球产业链面临深刻重构, 进而驱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嬗变并呈现出新的趋势(江小涓和孟丽君, 2021)。在我国情境下, 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不仅是跨越双边贸易挤压的必然要求, 更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持。面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大而不强、 全而不精”的短板, 党中央针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相关决策部署, 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也为产业链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设定了目标导向, 赋予了产业链金融发展重要的时代意义。破除金融要素及资源在供给端的体制机制障碍, 着力构建有助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金融发展体系, 是实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离不开产业链金融服务的有效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和张其仔, 2021)。

鉴于此, 有必要在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 梳理产业链金融的演进逻辑, 阐释产业链金融助力国内经济循环畅通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协同机制, 并提出产业链金融支持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 本文拟致力于此。

二、 产业链金融的演进逻辑

(一)要素禀赋变迁: 产业链金融演进的时代背景

产业链供应链是一种基于分工合作形成的模组化纵向网络, 根据经济主体间差异性的要素禀赋特征, 产品的生产、 交换、 流通、 分配等环节被分割至不同主体(Humphrey和Schmitz, 2002)。考之历史可见, 英国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已对产业链分工这一经济现象有所关注。如: 亚当·斯密(2005)在《国富论》中提出, 工业生产是一系列基于分工的迂回性链条; 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2010)通过系统分析认为, 企业组织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有赖于产业链主体间的分工协作。随着现代大型制造业的兴起与国际贸易分工的繁荣, 产业链的空间分布和主体构成愈发多元, 亟需相应理论以全面洞悉产业链供应链结构的决定性要素。在此背景下, 瑞典经济学家奥林与赫克歇尔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其并不聚焦于经济主体要素禀赋的绝对优势, 而是将产业链分工归因至不同主体间生产要素的差异, 通过比较优势影响最优生产结构。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的提出及其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 进一步明确了经济主体的要素禀赋结构对产业链供应链结构的决定性作用。换言之, 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主体的要素禀赋结构变迁。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挤压相互叠加交织, 促使我国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开始发生转变, 这成为产业链供应链转型的重要驱动因素。一方面,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供给水平提升及其成本优势逐渐显现, 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供应链亟需应对被替代或转出的风险。尽管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产业梯度转移与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的问题, 但劳动力成本的快速增长仍旧限制了部分中低端产业的发展, 而且资源环境制约日益凸显, 导致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严峻的发展瓶颈。另一方面, 伴随着全球经济波动, 发达国家中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和蔓延, 促使全球产业链向区域化方向发展。为了确立和巩固本国传统产业在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地位, 发达国家通过关税保护政策、 严苛技术标准、 反倾销措施、 行政法规限制等手段限制外国商品进口, 国家间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此过程中, 由于原本的国际产业分工逐渐不能适应新的要素禀赋结构, 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着愈发迫切的转型需求。

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为产业链金融的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发展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也是要素禀赋变迁下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其一, 立足于金融机构、 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各自的专业优势和市场职能定位, 金融资源从不同产业链的视角实现了向制造业等部门的精准配置, 精确对接服务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这一方面取决于产业链金融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以及由此形成的规范运作, 另一方面也是产业链金融注重主体间协同配合以及产业良性循环的自然结果, 为缓解金融机构期限错配问题提供了现实支撑。其二, 在产业链供应链交易相关信息清晰可视、 现金流和风险可控的条件下, 通过综合运用信贷、 债券等金融工具, 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供应链相关票据提供更便利的贴现、 质押等融资业务, 支持中小微企业高效融资, 为产业链上企业提供结算、 融资和财务管理等系统化的综合解决方案。这不仅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的资本收益率, 促成长期稳定伙伴关系的建立, 反过来还能降低借贷主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减少由此带来的效率损失。伴随上述两种力量的叠加交织和相互作用, 最终有助于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

(二)信息技术驱动: 当下时境的产业链金融演进逻辑

产业链金融是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一体化为主要特征, 基于产业链“链主”企业的产业生态话语权和技术市场主导权, 以其为主要授信单位, 并协同考察与审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用风险、 资金状况以及整体经营实力, 整合物流、 资金流、 信息流等信息, 在真实交易背景下, 构建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 提供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 最终为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金融资源和服务, 以提升产业链各方价值的融资模式(李健等, 2020)。产业链金融起源于贸易融资, 但其参与主体、 客体、 交易机制以及功能等与传统贸易融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产业链金融在发展之初主要由国际大型金融机构主导推动, 但随着产业链金融发展潜力的逐渐显现, 国内的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 电商平台等金融主体逐步进入产业链金融市场。深圳发展银行作为国内第一家开展产业链金融业务的银行, 自1999年便试推了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 2005年初步形成了“1+N”业务模式, 2006年创新“供应链金融”的品牌, 提供了系统的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为了适应产业链供应链愈发迫切的转型需求, 我国产业链金融不断推进多元化产品和服务创新: 从光大银行针对产业链特点提供的“链式快贷”模式, 到农业银行以龙头企业带动供应链网络发展的“特色产业链带动模式”, 再到工商银行通过数字技术为企业实现融资产品与额度智能匹配的产业链网贷产品。这一系列实践发展为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要素禀赋结构面临着来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双重挤压”, 产业链供应链的分布格局与产业结构亟需调节。资金流作为维系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的关键要素, 在再生产交换与流通分配过程中资金供给的稳定性一再受到强调, 逐渐催生出基于模组化产业分工网络开展的产业链金融服务。通过整合产业链供应链上各节点的数据信息资源, 产业链金融在贸易融资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并深化, 使金融产品和服务沿着产品的供应链将各节点主体联结在一起(宋华和卢强, 2017), 从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资金流动效率, 这是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支撑。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 传统产业链金融一般通过线下尽职调查等方式收集信息并防控风险, 对于大体量且时效性强的复杂数据信息网络缺乏精准识别和判断真伪的经验能力, 可能产生错估成本与风险。如果该产业链金融产品的规模足够大且涉及链条较长, 则金融风险与信息技术更易产生叠加与聚合效应(杨东, 2018), 一旦“爆雷”, 风险就会迅速传递至产业链供应链上链接的节点企业。

为适应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的要求并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对要素禀赋结构的影响, 产业链供应链在从中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需要提升创新能力、 增加附加价值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等(Humphrey和Schmitz, 2002), 因此产业链金融也面临着愈发多维的实践应用要求。科技变革正在重写金融服务业的交易规则, 与此同时, 机遇相伴而生, 数字化成为产业链金融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 数字技术在解构传统社会结构形态的同时, 也打破了产业链金融的形态基础和运行方式。基于算力规模提升的人工智能运用和大数据信息获取双重驱动(未央网, 2019), 数字产业链金融能够依靠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与共识机制等特征, 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节点信息真实可靠, 突破传统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局限性, 从整体上回应产业链供应链的转型升级需求。学者们普遍认为, 大数据环境与数字技术智能化应用的交织叠加, 提高了企业进行数据造假或隐瞒不利数据的成本, 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上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数字产业链金融服务在实现高效率、 低成本的同时, 还能够在产业链供应链转型中充分发挥信息传递、 风险评估和信用增进的作用。

三、 产业链金融的协同机制

(一)产业链金融与国内经济循环畅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國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基本前提是供需总量和结构的高质量平衡, 要求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对资本要素的循环与周转、 社会总资本要素再生产过程、 资本要素的国际化流转等机制的深度剖析, 以及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生产、 分配、 流通、 消费过程实现动态均衡的阐释, 有助于深刻理解产业链金融如何助力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畅通无阻, 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鉴于此, 下文从生产、 分配、 流通、 消费四个阶段对产业链金融赋能国内经济循环畅通的机理展开分析。

1. 生产阶段。在此阶段, 产业链金融通过助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韧性, 为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延伸拓展能力提供有力支撑。产业链金融通过畅通生产环节的堵点, 主要发挥拓宽融资边界效应和提高产业集群凝聚力效应。

就拓宽融资边界效应而言, 信贷配给问题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 融资贵的重要因素。产业链金融在吸取、 合并现有丰富经验的基础上, 有效发挥产业链核心“链主”企业的战略引领性作用和要素集约化聚集作用(夏蜀和刘志强, 2022), 并着力增强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之间购销交易关系所发挥的“稳定器”作用, 将销售过程中的应收款项等项目作为质押物, 实现对产业、 资金的多维度掌控, 将资金精准注入中小企业, 促进借贷资金在主导企业的引领下顺畅流动。

就提高产业集群凝聚力效应而言, 产业链金融通过破除信息孤岛机制障碍, 疏通产业链上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堵点, 实现要素在产业链供应链环节间全过程透明化的价值转移, 提升产业链上企业间的沟通效率和质量, 从而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宋华和陈思洁, 2016)。产业链金融通过规范各类技术参数设定、 合约、 发票等的操作流程, 推行中小企业集团资金管理、 产业链动态支付折扣等业务, 以实践发展倒逼产业链供应链交易管理规则清晰化、 透明化, 力争实现采购、 生产、 仓储、 物流、 交易等全流程的数字化运行, 改善信息仅在核心企业上下游一、 二级传递的业务结构的局限性, 促进广泛信任链的建立, 提升产业链运作效率和凝聚力,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 分配阶段。在此阶段, 产业链金融通过促进产业链集约化运营, 赋能产业链上企业效益增加, 从而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并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功能, 促进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纵观我国经济社会革命、 建设波澜壮阔的实践进程, 收入分配存在异质性的特征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现象, 围绕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 产业链金融通过协同三次分配制度安排, 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 缩小劳动者收入差距(杨灿明, 2022)。

首先, 初次分配强调市场效率指导原则, 按劳动与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配。以协同逻辑为原则塑造产业价值共生体系, 利用金融资源先发优势引领新兴场景化应用, 力争实现历史视野与现实实践的相互统一。这一系列发展理念促使产业链金融通过广泛触达金融业务开展的服务场景和组织场域, 帮助中小企业盘活资金运营和延期支付货款, 解决其融资问题, 实现金融资源的精准滴灌。其次, 再分配注重公平原则, 强调通过财政手段进行分配。产业链金融的发展壮大为财税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了良性契机, 根据对产业链上企业环境责任履约情况、 信用风险状况等的判断, 实现产业链上企业税收上缴差异化, 从而在起到缩小地区间、 产业间收入差距的同时, 促使企业积极履行环境责任, 采取相应举措提高其信用等级, 改善产业链供应链信息传递效率。最后, 第三次分配侧重于社会主体的自愿性劳动成果转移, 这主要体现在产业链上企业主体特别是核心企业的平台化建设等社会责任方面。随着产业链金融的不断发展, 核心企业逐步建立起以产业生态圈或数字化应用为基础的产业链云端平台, 以整合产业链供应链主体间的层级分配与资源共享。

3. 流通阶段。在此阶段, 产业链金融通过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助力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作为连接供给和需求的重要節点, 流通环节解构了供给与需求高效联通的机制路径, 在面向实践的过程中, 深度剖析经济循环中的要素传递作用这一伟大课题, 并深入经济循环过程的本质, 是产品要素对内满足国内需求、 对外辐射国际循环的核心路径。得到有力保障的产业链流通体系将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高效对接, 可以提高经济循环中各环节端口的资源适配效率。一方面, 产业链金融通过加强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 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具体而言, 通过设定标准化流通产业体系, 降低商品、 资源损耗率, 统筹协调产业物流网络, 将生产、 集散与调配等因素有机整合, 并通过协同政府顶层引导和制度安排, 吸引更多企业主体以参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方式进入市场, 切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物流体系的建设, 促进相互统一的现代化流通市场建设。一言以蔽之, 产业链金融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发挥协同联动的本质性作用, 在当今时代展露并建构了一套系统性运作模式。另一方面, 产业链金融通过助力产业链数字平台的建设, 以实现流通产业链体系的数智化转型。具体而言, 通过大数据、 云计算、 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应用, 实现链式数据结构的存储和识别, 利用算法优势自动记录消费投资等更新信息, 从而精准捕捉消费端的新需求和新变化, 以需求端的变化驱动产业链数字平台服务下流通网络的布局调整和优化。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含着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其也是畅通流通环节卡点和堵点的着力手段。产业链金融的发展有助于强化市场之手的筛选机制, 在要素紧缺、 有限的情况下, 金融资源潜移默化地受资本驱使流向运作体制更加完善、 发展前景更加优良的流通企业, 并进一步促进流通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的构建, 有助于实现金融资本在流通体系生态圈中的最优化配置, 微观上促进流通企业的转型升级, 宏观上助力现代化流通体系的构建。

4. 消费阶段。在此阶段, 产业链金融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以高质量供给带动需求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要素在生产和消费环节的顺畅流动, 构建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发展格局。消费在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正确处理传统性消费转型升级与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创新的关系, 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 离不开产业链金融对完善产业链布局所发挥的促进效应, 如果二者之间出现不协调、 错位甚至逆向变化, 就有可能对国内经济循环畅通产生一定的阻滞乃至负向影响。

从语义上把“促进居民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产业体系”几个关键词相联系, 绽露了生产是消费环节之源始的根本性特征, 为产业链金融的发展提出了现实性要求。换言之, 其最关根本地构成了国内经济循环畅通的一般主旨: 经济循环贯穿于生产与消费环节高效流转的全过程之中。传统产业体系的发展不能满足新兴消费需求, 这是产业链供应链低端化的直接作用结果, 更深层次上则是供给体系不完善所导致的, 这为产业链金融的发展赋予了时代内涵。产业链金融通过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 优化供给体系的结构, 提高以线上消费模式为代表的新兴消费需求与高质量供给的适配性, 正确处理好传统消费与新兴消费的关系, 打通生产与消费环节的卡点和堵点, 实现供给与需求在更高质量上的均衡(宋华等, 2022a)。诚然, 产业链金融是贯通生产与消费环节的直接作用力, 但是从其蕴涵的主题——发挥金融资源配置功能的本质属性来看, 产业链金融建基于国内经济循环进程之中, 扎根于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层面, 根本属于人民性领域的重要内容。因此, 产业链金融着力调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性, 在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完善生产要素等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通过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优势,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产业链金融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矢志不渝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离不开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双轮驱动。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面临深刻调整, 产业链金融在推动国内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的同时, 构建支撑大国经济发展弥足珍贵的基础性架构, 以国内循环赋能国际循环的基本逻辑烘托出当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扩展延伸背景下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虹吸全球经济资源要素, 更让我们意识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走向合理性, 推动形成参与国际合作的新优势。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原则指引下, 产业链供应链是高效连接双循环的枢纽和中心, 推动产业链金融有序发展是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内容。师应来和周丽敏(2021)指出, 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关键内生动力包括内需动力、 产业动力和创新动力, 即通过扩大内需为国内循环提供基本动能, 通过产业链的优化升级驱动产业链的发展, 通过增强技术创新提升我国产业链价值链在全球的地位。随着产业链金融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 由国内高质量供给构成的坚实稳固的基本盘能够引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方向, 并深刻把握全球价值链调增的堂奥, 确证自身的完备性。如果将国内供给能力的提升根植于人民性的主体框架下, 并服务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那么由此而来的国内经济循环畅通势必符合时代的背景, 其影响势能自然能够扩展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供给体系升级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稳步扩大规则、 规制、 管理、 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也蕴含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构成国内循环赋能国际循环的现实基础。

为国际循环提供源头活水的国内循环, 原本就是一个不息的发展过程, 具有不断迈向更高质量和水平的特性, 而实现国际循环为国内循环深度赋能, 始终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内容。致力于促进国内经济循环畅通关乎根本地昭示了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根本性指引, 实现国内循环、 国际循环双轮驱动是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认识和把握产业链金融在其中的强大驱动力量, 有助于深层次理解高质量发展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产业链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破除制约供给端自我调整的体制机制障碍, 以数字化信息平台共商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协同的治理体系, 完善全球产业链布局并以此带动国内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 通過国际需求带动高质量供给的创造, 推动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 数字化、 智能化和共享化, 推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 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工程建设, 加快实现高端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宋华, 2021)。

概言之, 当前语境下的产业链金融高质量发展, 并非片面强调其在国内循环或国际循环单方面的助推效应, 重点在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有机整合, 实质在于发挥整体性协同作用, 即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引领赋能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 形成富有实质性内容支撑的全局思维和总体视野, 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四、 产业链金融的优化路径

(一)推动产业链金融协同机制建设

纵观产业链金融的发展进程, “金融服务协同”贯穿于产业链金融的始终。推动多要素协同、 多主体交互的产业链金融协同机制建设, 是助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不仅能够透过规范化框架促进执行的依规性并提升市场的有效性, 而且能借助实践的经验洞见产业要素集约的本质进而引发新制度变革,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立足全球价值链深度重构的境遇, 将构建产业链金融协同机制目标内嵌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之中, 对于重新思考和梳理产业链金融的发展趋势, 跳出由来已久的传统产业链主体间“各自为战”的思想窠臼, 进而打破当前产业链主体间信息阻滞所导致的壁垒和掣肘,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 “金融服务协同”的理论视角具有综合性, 既能站在宏观整体性层面把握复杂性生态网络的相互依存作用, 又能从微观主体层面强调对各个市场主体的激励效应, 对于金融资源与产业要素的协同演进机制的分析和推行, 尤其需要考虑宏观与微观因素的相互交叠。

从宏观层面来看, 在产业链金融协同机制建设中, 构建规范化的数字平台网络是着力突破点, 虽然其直接表现在政策框架和顶层指引上, 但实际上是对原有产业链低水平开放性和共享性的一些突破, 而破除对产业要素流通产生阻滞作用的藩篱, 催生产业链交易新场景新业态, 一直贯穿于规范化的数字平台网络构建之中(范如国, 2021), 成为产业链金融协同机制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 要发挥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和增信效应, 通过对资金、 技术和数据的多维度把控, 推动产业链金融信任链的构建和完善, 从而实现产业链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 另一方面, 要提升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外部场景嵌合能力, 并借由规范化的产业链金融数字服务平台运作, 打造与消费转型升级新场景相适配的产业链金融产品, 满足核心企业及其带动下的中小融资企业的利益诉求和金融服务需求, 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从微观层面来看, 产业资源的汇集涌流、 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 使得技术与资本向制度运转成熟的产业集群渗透, 倒逼核心企业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并带动辐射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产业链金融助力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底层逻辑发生改变, 由被动式发展向主动式发展转型, 并使这一趋势成为未来产业链金融服务的新形态。在此过程中, 完善的激励与风险分担机制借助市场的力量, 成为赋能产业链金融协同机制建设的关键变量。具体来说, 要强化财政政策与产业链金融协同发展(赵紫剑, 2021), 引导资源要素向核心产业倾斜并以此辐射周边产业协同发展, 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产业链金融相关业务, 助力构建完善的产业链金融市场激励制度, 为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融资纾困减负, 提高产业链金融的服务效率。

(二)促进产业链金融监管体系完备

产业链金融具有强大的资源聚合效应和数据分析功能, 其通过完善产业链数字平台网络布局以及创新政策实施工具等手段, 逐渐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助推力量和关键赋能场域, 关涉供给与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和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然而,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 新兴技术持续推动产业链金融边界延展外拓, 在为产业链金融服务开展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对产业链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备性提出了挑战(任博和邱国栋, 2022)。部分实力雄厚且积极进行扩张的产业链金融机构逐渐积累出远超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资本及技术优势, 发起以吞并潜在和在位竞争者为目的的产业链金融恶性垄断竞争, 固化并放大了垄断市场下的不良竞争格局, 并在网络效应和资本要素的不断加持下, 日趋威胁产业链金融市场竞争秩序, 极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探究如何在发挥产业链金融强大推动力的同时, 实现产业链上不同渠道信息的交叉验真和协同共享, 显得尤为重要。

法律是治国重器, 良法乃善治前提。标准化的产业链金融规则设计功能凸显, 为衔接监管机构与产业链金融市场主体, 建构产业链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备理念及解释论规则, 需要系统的法律政策框架予以支撑。产业链金融发展有序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于产业链金融的法律框架与监管体系辩证关系的处理和有机统一的把握, 力求以包容性产业链金融法律环境促成包容性监管体系建设并与之相匹配, 杜绝“一管就死, 一放就乱”的治乱循环现象(孙晋, 2021)。当前语境下的产业链金融法治范式, 并非片面强调从重处罚的威慑效应, 其重点在于监管环境开放性的稳步提升, 实质在于将多元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聚合为法制框架的服务根基, 旨在通过统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切实提高监管质量。在法制框架和监管完备的协同共生下, 蕴藏在产业链金融服务中的能量才得以迸发, 这种能量的内在驱动机制可以由金融监管的外部效应来解释, 而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的因素则是各类产业链金融市场主体的积极交互与广泛参与。

为促进产业链金融监管体系完备, 机制上, 要制定统一清晰可执行的产业链金融法律框架, 根据宏观政策指引明确产业链金融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并以此为目标, 加快渐进配套数字产业链金融相关规则的制定。原则上, 要秉持包容审慎监管的谦抑性理念, 辩证地看待包括资产证券化及基础设施REITs等工具在内的产业链金融业务模式的优劣, 尊重市场主体交易方式的选择权, 科学审慎监管。手段上, 要与时俱进提升监管技术和监管效能, 实现对现有监管方式的解构、 重塑与完善, 采取刚柔并济的监管形式, 充分利用新兴数字化技术, 为完备性产业链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提供高质量法治供给。

(三)强化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发展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演进,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 以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不仅改变着产业链金融供给工具的创新性和智慧性, 而且重塑着产业链金融实施的底层方式和思维逻辑, 使产业链金融的发展步入数字时代。数字科技理念赋能, 革新了产业链金融的生产要素和方式; 数字科技手段赋能, 催生了一系列产业链金融供给工具; 数字科技机制赋能, 再造了产业链金融服务新力量。数字科技与产业链金融形成自然合力, 共同推动解决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低端锁定”难题, 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产业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根本体现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上。一方面, 以核心企业为主导进一步搭建和完善产业链数字信息平台, 切实发挥数字科技的价值储存和信息备份功能, 以降低产业链上主体间的信息不對称程度, 有效提升对交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核效能, 助力高质量“信任链”的构建(宋华等, 2022b); 另一方面, 推动数字产业链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以5G、 光纤为工具适度超前布局“产业+数字”的基础设施网络, 并建立信息安全共享保护体系, 打造以基建为支撑的线上线下共同驱动的产业链金融生态系统, 以缓解金融资源错配问题。

当然, 在数字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有序发展的场域中, 其价值认知并不是一步到位的, 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不断总结, 反过来激发对产业链金融运作逻辑和创新实践的现实性思考, 又丰富了产业链金融的价值内涵。在具体实践上要着重体现对两个层面的关注: 一是如何正确引导数字科技创新、 变革产业链金融服务方式; 二是如何加强数字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的前瞻性布局和谋划(白燕飞等, 2020)。在此过程中, 数字科技潜移默化地附着并涵养于产业链金融的发展实践中, 孕育产业链金融发展新机。

五、 结语

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而产业链金融的发展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 深入讨论产业链金融发展的演进逻辑和协同机制, 有助于提升产业链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本文从产业链金融演进的时代背景出发, 总结了当下时境的产业链金融演进逻辑, 系统梳理了产业链金融与国民经济循环的协同机制, 提出了产业链金融的优化路径, 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其一,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挤压相互叠加交织, 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 构成了产业链金融演进的时代背景。其二, 信息技术驱动赋予了产业链金融新的内涵, 数字产业链金融服务突破了传统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局限性, 从整体上回应了产业链供应链的转型升级需求, 成为当下产业链金融演进的核心所在。其三, 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链金融协同机制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 打通生产、 分配、 流通、 消费各个环节堵点, 促进国内经济循环畅通; 另一方面, 助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其四, 推动产业链金融协同机制建设、 促进产业链金融监管体系完备以及强化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发展是产业链金融支持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与产业链金融协同共进休戚相关。通过信息技术驱动, 产业链金融在提供融资服务的基础上, 以平台建设为媒介提升企业间信息协同程度, 强化产业链各节点的隐私保护与授权共享, 从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著.周月刚,雷晓燕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

白燕飞,翟冬雪,吴德林,林熹.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优化策略研究[ 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0(4):119 ~ 132.

范如国.平台技术赋能、公共博弈与复杂适应性治理[ J].中国社会科学,2021(12):131 ~ 152+202.

江小涓,孟丽君.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J].管理世界,2021(1):1 ~ 19.

李健,王亚静,冯耕中,汪寿阳,宋昱光.供应链金融述评:现状与未来[ 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0(8):1977 ~ 1995.

任博,邱国栋.克服合谋掩饰行为:智能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运行機制耦合[ J].中国流通经济,2022(3):35 ~ 47.

师应来,周丽敏.“双循环”的理论逻辑、发展进程与现实思考[ J].统计与决策,2021(10):151 ~ 154.

宋华,陈思洁.供应链金融的演进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一个理论框架[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5):95 ~ 104.

宋华,韩思齐,刘文诣.数字技术如何构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任关系?[ J].管理世界,2022b(3):182 ~ 200.

宋华,卢强.什么样的中小企业能够从供应链金融中获益?——基于网络和能力的视角[ J].管理世界,2017(6):104 ~ 121.

宋华,陶铮,杨雨东.“制造的制造”:供应链金融如何使能数字商业生态的跃迁——基于小米集团供应链金融的案例研究[ J].中国工业经济,2022a(9):178 ~ 196.

宋华.困境与突破: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挑战和趋势[ J].中国流通经济,2021(5):3 ~ 9.

孙晋.数字平台的反垄断监管[ J].中国社会科学,2021(5):101 ~ 127+206 ~ 207.

未央网.金融科技:变迁与演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夏蜀,刘志强.中国情境下的产业链金融:理论框架与实践议程[ J].云南社会科学,2022(6):68 ~ 77.

亚当·斯密著.唐日松译.国富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杨灿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 J].经济研究,2022(3):4 ~ 9.

杨东.监管科技:金融科技的监管挑战与维度建构[ J].中国社会科学,2018(5):69 ~ 91+205 ~ 206.

赵紫剑.科技企业财税金融支持体系的协同机制构建[ J].中州学刊,2021(6):26 ~ 3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张其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路径研究[ J].中国工业经济,2021(2):80 ~ 97.

Humphrey John, Schmitz Hubert. 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 J]. Regional Studies,2002(9):1017 ~ 1027.

猜你喜欢

协同机制新发展格局优化路径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探析“三网联动”品牌传播机制
协同机制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