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主义理论视阈下大中小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探究

2023-07-11龙英聂金全李浩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结构主义

龙英 聂金全 李浩

摘 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通过结构主义理论下创新人才培养思想与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构建,探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结构主义;大中小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

结构主义是教育学家在对学生智力结构的发展和知识结构规律的探讨中,应对时代变革的需要而产生。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结构主义较好地诠释了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才培养是由若干前后衔接、相互联系阶段的教育完成的,前一阶段的教育即使已经达到教育目的,然而如果过渡不好,也会影响后一阶段的发展,甚至削弱前一阶段打下的基础[1]”。

结构主义理论创新人才培养思想方法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尊师重道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这也使得中国璀璨的历史文明得以延续。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的发展成指数级增长,这个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需要从0到1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原有的教育文化下形成的注重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学生是教育关系中被动接受的客体,教师形成至高无上、全知全能的权威,这种关系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力、求知欲望和创造精神。鉴于此,如何激发我国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者一直探索的课题。借鉴结构主义理论思想方法,根据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也是现在很多教育者的实践。

结构主义教育的思想渊源来自于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包括皮亚杰提出的图式理论,即基于个体已有的图式,不断和环境相互作用,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平衡主客体相互之间的影响;皮亚杰认为,认知是指人的一切认识活动,具体来说就是思维与记忆,结构就是由具有整体性的若干规律组成的一个有自身调整性质的“图式”体系,其特征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动调整性。杜威提出的学习是经验持续不断的改造;维果斯基提出的社会、文化、历史对人的影响的高级心理机能等,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共同支撑了结构主义理论。

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内在逻辑

大中小一体化正是唯物辩证法中联系观和发展观的哲学内涵的具体体现,显现出充分的时代必要性、实践必要性和发展必要性。在学习认知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规律;在知识积累过程中,遵循量变质变规律;在素质形成过程中,遵循内化外化规律。大中小一体化关键之处就在于如何贯彻落实“一体化”逻辑。一方面,以统一、同一的核心主题立德树人,培养高质量、创新型社会主义新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即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这些统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学段的主要内容,体现“一体化”的不变与坚守;另一方面,又分别立足各学段学生实际,突出阶段性特点,并不断升级深化,中小学阶段主要是分布式认知结构,即小学学段简单感性认知,属于单向度的线性模式;初中学段全面知识性、探究性学习,基于体验式教学达到意识感知和情感启蒙,养成行为习惯,导向人际沟通和社会协作,由教育者主导性地引导学生获取基于生活实践的直接体验和结构化学科知识素养;高中学段呈现系统性理性分析,塑造情感认知,培养社会责任感、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在学科知识素养的获取基础上,输入价值引导,实现知识体系向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兼具的递进;大学学段须进行理论逻辑体系的系统化探究并社会化运用,涵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并趋向社会行动,是双向互动式的,基于大学生具备的一定理性认知和感性判断能力,在双向的信息传输引导中实现教育目标。

学生是某一学段的学生,而教书育人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而每个学段的设計都要“瞻前顾后”,既要回应前面学段学生知识结构和心理成熟特点,又要在此基础上展现本学段独特性,并要为开启下一学段学习做好铺垫。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知识结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学习兴趣等,在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根据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身心接受机理,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队伍、管理与评价等方面探索整体构架,具有衔接性与贯通性等内在特征,由浅入深、由知到行、由感性到理性、由知识到情感,四个学段融会贯通、有机统一,体现“一体化”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同向接续,实现“一体化”育人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结构化教学方法

“结构化”来源于社会学概念,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社会结构化理论主要围绕能动者、规则和资源等核心概念,他认为“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的规则与资源,而“结构化”是规则与资源被社会系统再生产出来的动态社会实践过程。这里的“结构化”是一个注重事物间的联系、使事物有序系统的动态过程。结构化也是指使一个事物由混沌、散乱和无序状态转变为某种结构形态的动态过程。[2] 布鲁纳提出的以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发现教学法等被纳入到结构主义理论中,其“结构化教学”方法理论也在知识变化改革的今天被各国教育界所使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以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与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这也是结构化教学方式一直在搭建推行的。

1.随机通达教学。学习者借助大容量的超文本学习情境,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情境下引导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从多角度对信息进行建构,从而对知识进行全面深刻的理解。这种教学策略强调对“学”的环境的设计,强调真实性“情境”(案例、现实问题)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而不是知识的传递与接受;教学材料尽可能呈现知识的复杂性,以促进学习者主动探索与积极创造;提倡基础概念与案例结合,以保证知识的概括性与具体性;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联系性[3]。

2.认知学徒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和英国的“导生制”(贝尔—兰卡斯特制),是“先知”传“后知”,是一种分享学习。陶行知先生认为先过哪一种生活的便是哪一种生活的先生,后过哪一种生活的便是哪一种生活的“后生”;“小先生”可以一边自己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边传授给别人,通过分享合作,促进了合作帮扶下学习的教学相长。

3.情境教学。通过适宜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提倡以任务为导向的体验式实践,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发散思考。情境教学在大中小学的课程中被普遍使用,教学多采用任务设定、情景构建、仿真实验、组织设计、案例分析、模拟演练、互动点评、指导答疑、实践拓展等形式[4]。

4.抛锚式教学。课堂导入环节须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和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在抛锚教学法中,“锚”指的是某种问题真实情境。问题或情境的真实性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以此深化学习。

5.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视角下,支架式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逐步完成意义建构的教学流程,即搭建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通过渐进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提高能力素质。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习者当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5]。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学习者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利用支架式教学,帮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并为学生的潜在发展区做好预设准备。

6.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并在督导下的学生,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互动交流,使用小组形式,对需要帮助的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让学生共同活动从而最大程度促进自己与他人的学习。研究表明:学生期望并愿意倾听和理解同辈困惑,并能在提供解决问题建议的同辈那里获得帮助,后天努力的学习观和同伴支持对不同学生均有显著正向影响[6]。

7.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又称探索性或发现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遵循科学研究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或建构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科学逻辑,并形成创新性思维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强调通过学生的内化、反思、总结,从而为学生自主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以上方法经常混合使用,如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讨论、效果评价、小组评价及学生反思,这些要素之间相辅相成,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和完成任务来调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促使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和转化能力得到提升。有学者将建构主义者通过实践发现当选用组合式教学方式时,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积极发言、主动学习扩展知识,并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结构主义理论下大中小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

结构主义强调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这些观念的内生性与大中小一体化构建的理论基础不谋而合。结构主义知识观的出现正是在科技革命和知识激增的条件下,是动态发展、不断生成、不断迭代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教育理念。

结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活动需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与外界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境化地自我构建知识,主动生成性学习知识。大中小一体化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队伍、管理与评价等方面探索整体构架,具有衔接性与贯通性等内在特征,体现结构主义学习观的内在逻辑。结构主义学生观突出了学生是學习的主体,走进课堂的学生是有丰富的、差异化的知识经验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形进行教学。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根据横向贯通、纵向衔接、螺旋上升的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学生的身心接受机理,整体规划与建构,是结构主义学生观内涵的教育系统工程。

按照结构主义原理与大中小一体化逻辑,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围绕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实施结构化教学,在教育安排中融入学段意识和衔接观念,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创新人才。

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北京工业大学‘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课题编号:ER2022GLA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赵翔,朱显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本硕衔接教育的价值意蕴、内容定位和实施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22(Z1):21.

[2]刘亚娴,朱许强.结构主义理论视域下习作教学的路径探索[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1,42(11):101.

[3]王平,梁妍娇,梁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情境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32):74.

[4]李美林.核心素养导向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4):247.

[5]包志梅.我国大学生合作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11):61.

[6]赵燕,董广成.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线上教学中多种教学模式有机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5):21.

(作者单位:龙英、李浩,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聂金全,北京工业大学对外合作联络处)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舞台空间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关系的思考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