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诠释:中共台城特别支部的成立与发展

2023-07-10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百年潮 2023年6期
关键词:特支安平县台城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1923年8月,弓仲韬、弓凤洲、弓成山三人在冀中平原腹地的普通小村庄台城成立了中共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撰文《冀中星火—记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支部》,介绍了这个支部的成立和发展、地位和贡献。这个支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亲自指导下建立的,带有“农村”“农民”“反封建斗争”的鲜明特性,是中共早期农村建党的典范。台城特支及相继成立的中共早期农村支部,犹如一颗颗种子,在广袤的中国农村大地播撒、生根、发芽,直至遍地生花,硕果累累。

台城特支的成立与发展

20世纪初的冀中农村,处于军阀混战、灾害频仍的艰苦环境中,可谓饥荒遍地,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农民,亟需领路人带领他们寻找出路,走出困境。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新思想推动新文化运动,启发民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一条马克思主义指引的光明大道出现在中国人面前。李大钊率先在国内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领导五四爱国运动。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李大钊不仅在城市学生、工人和市民中传播马克思主义,而且也关注到“农民”这一重要群体。1919年2月,李大钊以“守常”之名在《晨报》发表《青年与农村》,首次提出知识分子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文章指出: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李大钊号召革命青年到农村去教育农民,“去开发他们,使他们知道要求解放、陈说苦痛、脱去愚暗、自己打算自己生活的利病”,从而真正实现“农民解放”。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农村建党成为李大钊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意识到:革命的种子亟需散布到农村大地的各个角落。因此,李大钊开始物色适合在北京周边农村开展活动的人选。

来自安平农村的知识青年弓仲韬,进入李大钊的视野。

弓仲韬,河北安平县台城村人,1886年出身于书香门第。弓家是当地大户,仅宅院就占地17亩,包括一套二进式的四合院和周边的几座豪宅。弓仲韬的父亲是支持维新的开明士绅。弓仲韬在早年学习期间经历了辛亥革命风潮,反封建的意识开始萌芽,从而对新式教育心怀向往,决定找机会继续求学深造。

1911年夏季,25岁的弓仲韬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1912年改为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编入中学三班。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中显示其署名“弓钤”,字仲韬。成为李大钊的校友。

弓仲韬

李大钊1907年8月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政治经济科,1913年夏季毕业,署名“李钊”。弓仲韬与李大钊二人在校时间有两年交集。另外,1912年秋,由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师生组成的北洋法政学会成立,弓仲韬(弓钤)与李大钊(李钊)同时出现在第一期入会者名单中。因此,弓仲韬与李大钊不仅有同在学校读书的交集,而且是同一个团体的会员。

1914年弓仲韬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先是在饶阳县立高等小学任教,1916年转至北京沙滩一所小学继续教书。

弓仲韬在北京任教的小学距北京大学图书馆不远。李大钊1918年起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弓仲韬与李大钊既为校友,又是河北老乡,就经常去北京大学图书馆看书,便有更多的机会与李大钊交往和交流。

弓仲韬在李大钊的影响下,开始自觉地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1923年2月,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大钊曾说:“我们这些人只是几颗革命种子,以后要好好耕作,把种子栽培起来,将来是一定会有收获的。”弓仲韬正是带着“播种”的任务,受李大钊和中共北京区委的委派,迎着春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安平县台城村。

弓仲韬在台城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宣传和建党筹备工作。他既是“种子”又是“播种”者。

弓仲韬首先深入到群众中,了解其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和需求,从而意识到要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必须首先教育农民,启发民众的觉悟。他以开设粥棚“施粥”的方式拉近与贫苦民众的关系,以开办平民夜校的方式团结和组织农民群众。在众多学员中,弓仲韬注意到了思想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弓凤洲、弓成山,把他二人作为重点培养的对象。弓凤洲在1945年6月《履历与自传》中记述了他的入党启蒙情况:

在我十几岁时,本村有个学生弓仲韬,时常去找我,和我接近,常邀我到他家去玩,有时留我吃饭,他出外访亲望友,也让我跟着,但不知他干些什么事。后来,过了几个月,他就问我,对国民党、共产党的意见,我不了解,于是,他给讲明……共产党是代表穷人的,中国是个农业国,农民劳苦大众占多数……

在弓仲韬的引导下,革命的種子在弓凤洲这个年轻农民的心中生根、发芽,后由弓仲韬介绍入党。弓凤洲又发展弓成山入党。三人组成中共台城特别支部。支部设在弓仲韬家里。安平县档案馆馆藏1960年7月28日由弓仲韬、弓凤洲、弓乃如、李子寿、张志洪五人整理的《安平县初期建党情况》记述:

弓仲韬同志回乡后,首先在台城村想办法联系群众,寻找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在同年7月(应是农历—编者注),由弓仲韬同志介绍弓凤洲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由弓凤洲同志介绍弓成山同志入党。弓仲韬为书记,弓凤洲为组织,弓成山为宣传,直接受北京区委的领导,当时叫特支,就这样成立了安平县党的组织,在安平县扩展党的工作。

弓凤洲,又名弓庆成,1905年生,安平台城村人,是位没有文化的普通农民。他在弓仲韬开办的平民夜校识字、学文化,并很快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弓仲韬在台城发展的第一个青年农民党员,也是中共发展史上较早的农民党员。

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纂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一卷)中,记载了台城特支成立于1923年8月。

台城特支成立后,1923年年底,台城村的弓振明、弓结流、弓偶气等人加入党组织。在台城特支的影响下,安平县又相继建立了北关高小党支部和敬思村党支部,从台城村播撒出的革命种子开始在安平遍地萌生。这一有利形势为开展全县党组织工作打下了基础,按照李大钊的指示,弓仲韬随即开始了筹建安平县委的工作。

1924年8月15日,经中共北京区委批准,弓仲韬召集三个党支部代表,在敬思村召开中共安平县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出席此次会议的9名代表,分别是来自台城特支的弓仲韬、弓凤洲、赵魁昌,敬思村党支部的张麟阁、李更、阮大楞,北关高小党支部的李少楼、李春耀、张述增。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安平县委员会,隶属北京区委领导,弓仲韬任书记,张麟阁任组织委员,李少楼任宣传委员,县委机关设在弓仲韬家。这是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组织。安平县委成立后,台城特支改为台城村党支部,弓凤洲任支部书记。

1926年夏,台城村在原有台城村党支部的基础上,又建立台城村女子党支部,有党员6人,弓仲韬的长女弓浦任支部书记。这一较早成立的女子党支部,对于推动妇女解放运动、宣传扩大党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1927年底,安平县已经有了7个党支部、5个团支部,党团员共百余人,其中中共党员85人。安平县的农村建党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台城特支的革命活动及其影响

台城特支如星星之火,燃亮安平,燎原冀中。台城特支等农村支部成立后,继续发展党的外围组织,“平民夜校”“農民协会”“天足会”“老人互助会”“戒烟戒酒会”“姐妹团”“抗债团”等在安平、饶阳、深泽等冀中地区非常活跃,为党组织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储备了人才队伍。

中共安平县委员会及诞生地原址

台城特支还带领农民群众进行了各种争取权益的斗争,其中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群众运动有长工增资、短工罢市斗争,贫雇农抗捐税运动以及割穗运动等。

1924年秋收前,冀中农村一片丰收景象。地主家的长工普遍因工资低(年工资30元)生活困难,有非常迫切的增资愿望,而地主们在此时不敢随意解雇长工。台城特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开展长工增资斗争,并制定了斗争策略:以弓仲韬先给何老正(党员,是弓仲韬家的长工)增资为起始,再由何老正对长工进行宣传鼓动,并提出统统不失业的保证。于是,长工增资运动在台城村全面展开。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台城村的长工经过怠工、辞职和争吵等形式争取权益,到1924年底取得了胜利:长工工资普遍有所提高,多的增至年资50元,少的增至35元或40元不等。随后黄城、敬思等村党组织也领导长工开展了增资斗争。到1925年底,这个运动在安平全县普遍展开,并获得了胜利。

麦收季节很紧张,若不及时收割,地主的利益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失。1925年麦收时节,台城和敬思两村党支部把握这一有利时机又领导了短工罢市斗争。弓凤洲、张麟阁把各支部党员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党员参加“短工市”进行鼓动酝酿,提出“不增资不下地”的口号;另一部分有斗争经验的党员,在地主提出增资数字后,选择适当时机,出面调解;有土地的党员按短工要求增加工资,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引导斗争迅速向广度、深度发展。经过有策略的斗争,麦收时节短工罢市斗争获得了胜利,短工工资由原来的7角增到1元或1.5元,有的地方增到2元左右。

继长工增资、短工罢市斗争取得胜利之后,台城党支部紧接着又提出了改善雇工生活待遇、提高雇工地位的口号。经党组织研究决定,向地主提出了每年过节(年节、五月节、八月节)放假并给过节费80个铜子。因工忙不放假的,除给过节费外,一天给两天的工资(不论长工、短工)。此外,长工除年工资外,每年给两匹土布、两双布鞋,以补助生活之不足。这个口号提出后,立即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斗争取得了胜利,并在全县迅速开展起来。

1925年秋,官盐店海盐涨价,广大农民普遍利用卤碱土熬小盐食用。反动政府对盐民横加苛税,打骂盐民,以保护其税捐收入。台城及其他村党支部为了保护农民利益,提出“少交和拖交税款”的口号,发动盐民抗税、抗捐和保护盐锅运动,并得到盐民的一致拥护,运动很快波及饶阳、博野、蠡县、高阳等县。经过斗争,群众的觉悟更加提高,群众的斗志更加坚定。在这基础上,党组织针对反动政府和盐警盐商拔盐锅、砸盐缸、关押盐民的野蛮行为,进一步发动盐民不交揭税,组织盐民对抗盐警。经过群众的激烈斗争,反动政府盐商、盐警不敢再公开欺压盐民,盐民收入大为增加。

1925年秋收时,台城村党支部通过贫农团领导农民开展割穗运动。贫农团由弓凤洲、弓老毕、王老通等人负责。他们首先发动看青的贫雇农反对地主,要求地主给看青的贫雇农增加看青粮(地主给看青的报酬),每亩地由原来的3合粮增至5合(10合/升)到1升,提出“不增粮不看青”的口号。在此基础上,吸收看青的贫雇农参加贫农团。接着,贫农团发起割穗运动,提出“谁割的谁要”和照顾贫困户及孤儿寡妇,倡导“天下穷人是一家,有饭大家吃”,以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内部团结。

此外党组织还领导了反割头税运动、教员增资运动等。

台城特支及安平县委领导农民开展的一系列革命斗争,是冀中地区党领导下开展较早的农民运动。它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的势力,鼓舞了农民的革命热情。

台城特支的成立与发展为冀中地区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党的基础和群众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彰显伟大建党精神

台城特支及安平县委的建党实践,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体现,为谱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画卷贡献了力量。台城特支的成立,开启了中共在农村建党的漫漫征途,在中共农村党建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所彰显的伟大建党精神,在100年后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坚守理想、坚定信仰的优秀品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感召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身怀理想的知识青年。

弓仲韜就是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从此开启了他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早期农村党建之路,并为实现该理想坚守一生,历尽磨难而不悔。还在北京教书期间,他就经常到北京天桥一带工人、市民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动员人们向黑暗的社会宣战。他接受李大钊的指示,放弃城市生活,回到落后的农村创建党组织。他以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启发农民群众思想觉悟,发展党员,并在较短时间,使党的组织有了大的发展。在台城特支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尽管经历了艰难曲折甚至生死考验,弓仲韬从未怀疑过马克思主义,也从未放弃过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永不熄灭的理想信念之火,成为战胜一切艰险的巨大精神力量。

台城特支成立后,在领导长工增资斗争中,弓仲韬先从自家开刀,说服家人对自家长工增资,进而进行宣传鼓动,使增资斗争局面顺利打开。弓仲韬常说,作为共产党人,就要舍得出家财,豁得出性命。在革命斗争中,他变卖田地解决办学和办公经费,又变卖家产开办工厂解决贫困党员的生活。到1934年时,他的家产几乎所剩无几。可以说,弓仲韬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倾其所有。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不会有这种斗争勇气的。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崇高风范。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际,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党的二大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在农村创建党的组织成为党发动农民斗争的必然要求。

弓仲韬入党回乡,即投入到践行初心使命的实践中,把建立党的组织、领导农民斗争作为首要任务,由此开启了在冀中农村党领导农民争取权益、翻身解放的反封建斗争的伟大历程。台城特支成立初期,党组织领导了长工增资、短工罢市斗争、抗税抗捐运动、割穗斗争,并取得了胜利。为了提高贫苦农民的文化水平,弓仲韬卖掉自家的20多亩田产筹备经费,开办平民夜校,教农民识字,不仅不收学费,所有的学习用具和书本等也全部免费。还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平民千字文》,吸引更多农民自愿参加学习。

随着台城特支、安平县委的成立及党组织的扩展,冀中地区的农民斗争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为后来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笃信马克思主义政党所肩负的初心使命,才使弓仲韬等人如此义无反顾投身艰苦卓绝的民族复兴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中。

不怕牺牲、无私无畏的高尚情操。台城特支诞生于军阀混战、民生凋敝的社会环境。在反动势力的阻挠和威胁下,许多活动不能公开,需要秘密进行。党组织开展工作,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异常艰难,但都没能阻挡台城特支的成立和发展。

在弓仲韬影响下,其亲属积极投身革命的就有23人,其中不少人为党作出贡献甚至牺牲。长女弓浦1925年入党后,先后任台城女支书记,安饶深中心县委妇女委员,1926年在北京参加“三一八”游行时身负重伤,后身亡。次女弓乃如,1925年入团,不久转为党员,曾先后任台城团支部书记、女师党支部书记,亦为党的骨干成员。堂妹弓惠诚1925年由弓仲韬介绍入党,然后到深泽县帮助其丈夫王子益成立了深泽县第一个党组织。二堂妹弓蕴武、三堂妹弓彤轩后来都参加了革命。

1928年,国民党统治北方后,深泽、安平、饶阳各县党组织相继遭受破坏,党的工作由公开转为秘密。弓仲韬不惧牺牲,更加坚定了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信念。他筹资500元购置数台织机,在家里建起毛巾厂,以此为党的活动作掩护。1935年开始,弓仲韬和女儿弓乃如在保属特委领导下,舍生忘死,为恢复和发展安平、饶阳等县的组织和工作四处奔波。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不怕牺牲、勇敢斗争,为党和人民献出了一切。

对党忠诚、严守纪律的政治品格。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从台城特支创办人弓仲韬一生经历可见,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他都保持一颗红心向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弓仲韬屡次遭到反动当局的通缉,经常居无定所。但他从来没有放弃为党工作。1937年,与党失掉联系的弓仲韬拉着卧病的妻子,带着女儿弓乃如毅然离开家乡,去西北寻找党组织。1939年冬,他经历了妻子病逝的苦痛,用草席裹尸埋葬妻子后执意奔赴陕北,因无法通过国民党封锁区而流落到汉中,在一家工厂当伙夫谋生。在如此境遇下,他依然每天晚上用讲故事、教认字的形式,在工人中宣传革命道理,鼓舞他们的抗日热情,后被资本家害瞎双眼。他虽双目失明,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始终不变。1943年,历尽千辛万苦返回家乡的弓仲韬,终于与安平县委接上了关系。晚年的弓仲韬还常常为“不能再为党工作了”而伤感流涕,即使到了弥留之际,他仍然不忘交党费,嘱咐孩子“一定要把我节省下的1000元钱交给党,作为我最后的一次党费”。

弓仲韬等中共党员,在实践中创建了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生动诠释了伟大的建党精神。100多年来,随着岁月长河的流逝,伟大建党精神已经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执笔:王林芳 李翠艳

猜你喜欢

特支安平县台城
台城特支的重要历史地位
安徽省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巡礼(十二)
营口特支领导铁路工人运动
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的燎原星火
安平县人大常委会 联动监督直击问题破堵点
我省“千人计划”“特支计划”“三秦学者”评审结果揭晓
安平县新档案馆投入使用
孩子,我们一起漫步身旁的风景
司法助力共创和谐——安平县“六五”普法工作综述
安平县人民法院:知行合一践行“两学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