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法治素养培育的教学策略探究

2023-07-06尹利平魏思瑶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法治观念新课标教学策略

尹利平 魏思瑶

摘要:法治观念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之一。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重视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通过以大主题为引领进行教学设计,依据新课标设计教学目标,依据学情设计教学环节,基于素养培育巧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以大任务驱动合理设计作业,促进学生法治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新课标;大主题;法治观念;教学策略

法治观念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规定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针对如何培育法治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笔者以“弘扬宪法精神,争做守法公民”一课的设计为例进行了探索。本课是一节面向七年级学生开设的法治教育综合课,不是直接依据教材内容,而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文本对七年级学生开设的宪法启蒙课,旨在引领学生通过宪法文本的阅读与探讨,认识宪法,尊崇宪法,增强法治观念,培育法治素养。

一、以大主题为引领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标引领的教学,不再只关注以单一知识点或单一课时为主的内容定位,而是在更高的站位上,立足课程中的大主题,对标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基于分析学情,确定大主题目标,展开具体的主题教学设计。大主题统摄的教学,是以某一教学主题为教学单元组织和展开的教学。大主题教学有别于传统意义的课时教学,是以素养培育为基础导向的教学,其升华点在于素养提升的程度;课时教学是以知识落实为基础导向的教学,其升华点在于由知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主题教学更简略,强调结构化认识;课时教学更具体,强调结构化内容的一段或者局部如何实现。大主题教学,解决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式问题,其根本依据是如何推进铸魂育人,回答的是教育的“时代之问”。基于主题备课的教学,应该指向各种整体性支持下的细节落实,突出主题背景下的教材各单元、课、框、目对该主题内容的贡献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教学大主题“培育法治素养”统摄下的一个课时内容。“培育法治素养”大主题,旨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升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整合初中法治教育专册,即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依托大主题,对标新课标中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情,确定重难点,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进行了教学实施。

二、依据新课标设计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背景下,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把“三维目标”升级为“核心素养”目标是我们当前开展教学设计工作的当务之急。教师应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规定性的作用。我们认为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是切实可行的。

“弘扬宪法精神,争做守法公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依据的新课标内容如下。

对标1:课程目标——核心素养与学段目标

核心素养内涵部分指出,法治观念是指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統一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法治观念主要表现的第一条“宪法法律至上”,指出理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尊崇宪法和法律。

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与宪法相关的内容为“了解宪法的主要内容,明确宪法的地位与作用,认识国家基本制度和国家机构,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对标2:课程内容——学段内容

学段4“法治教育”:了解宪法基本知识,明确宪法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宪法法律至上观念。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对标3:学业质量——学段质量描述

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能够正确认识和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运用实际案例说明与生活相关的法律规定。

依据以上新课标内容,结合宪法文本的相关内容,设计“弘扬宪法精神,争做守法公民”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展示与交流”环节,学生展示参与宪法日活动的作品,交流参与活动的感受与收获,从而增强宪法意识,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

2.通过“学习与思考”环节,学生梳理探究三个话题“宪法是用来干什么的”“宪法是管谁的”“宪法和我有什么关系”,知道宪法是总章程、根本法,宪法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深化对宪法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探究与分享”环节,学生分组探究“双减”话题,提高从法治视角观察现实问题、思考现实问题、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通过“计划与行动”环节,学生写出自己践行宪法的行动计划,自觉增强宪法意识,将践行宪法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树立法治观念,做到知行合一。

三、依据学情设计教学环节

学情分析是有效性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出发点。只有把握好具体学情,才能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立体设计教学环节。

在设计本课之前,教师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了解了学生的优势点、困惑点和发展点。优势点: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学习了法治教育专册,对宪法有了初步认识。每年的宪法宣传日的专题教育,也能够在学生心中播下宪法的种子。困惑点:学生对宪法的认识仅仅是感性上的,学生知道宪法与具体法律之间的关系,但对宪法至上还没有充分认识。发展点:通过宪法文本阅读以及探讨活动,引导学生对宪法的权威与效力有更深入的认识。

根据学情,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据此设计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环节。教学重点:明确宪法的地位和作用,知道宪法与我们息息相关。教学难点:理解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本课的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导入环节】

教师设问:为什么把12月4日确定为国家宪法日?学生思考并积极回答。课前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时引领学生翻开第一页找答案;之后,简单介绍国家宪法日及其之前的全国法制宣传日。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法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宪法五次修订,是党和国家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设计意图: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展示与交流”环节】

为庆祝国家宪法日的到来,学校和班级组织完成了系列宪法日活动,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各种作品精彩纷呈。教师逐一展示学生的宪法日活动的手抄报、书法、宪法诵读等作品。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作品,增强学生成就感,为后面学习宪法的相关知识作铺垫。

【“学习与思考”环节】

教师请学生说出关于宪法还有哪些疑问。课前调研的三个话题为:1.宪法是用来干什么的?2.宪法是管谁的?3.宪法和我有什么关系?归纳学生课前和课中的疑问,和学生一起探究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他们感兴趣的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宪法知识,增强宪法意识。

【“探究与分享”环节】

学案上提供“双减”的相关材料。探究问题:“双减”政策出台并初见成效,是谁在履行宪法里的哪项职责,又是谁的哪项权利得到了保障呢?请从宪法总纲里找一找“制度性权利”是哪一条,对应的公民基本权利是哪一条?教师出示问题情境,并提出供学生分组交流的三个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双减”情境中的困惑,提高学生从法治視角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

【“计划与行动”环节】

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人人有责,重在行动。我们要将宪法原则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落实在实际行动上。请分享一则自己践行宪法的故事,并写出行动计划。要求计划具体可行,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知行合一,真正做到知宪法、懂宪法、尊重宪法、维护宪法,做弘扬宪法精神的好少年。

在“展示与交流”环节,教师运用学生亲身经历的宪法日活动,激发学生的已有体验,学生积极表达观点;在“学习与思考”环节,教师课前调查学生对宪法的困惑,课堂中再次让学生提问,确定三个讨论话题,教学针对性强;在“探究与分享”环节,教师课前分好小组,课上针对探究有明确的指导和要求,让小组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在“计划与行动”环节,体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整堂课教学环节清晰,结构流畅。另外,教师运用国家宪法日导入、选择“双减”,可以凸显思政课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特点;探究环节设计小组互评,可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四、基于素养培育巧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增强法治观念,提升法治素养,重在教学资源和方法选取得当。让知识入脑,让理念入心,让行为落实,才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笔者认为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认知,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精选精用教学资源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至关重要。本节课教学资源的选取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学生自己生成的资源,二是宪法文本资源,三是网上下载的视频资源,四是来源于生活的情境资源。

首先,学生自己生成的资源呈现在“展示与交流”环节中,宪法日的手抄报、书法、宪法诵读等作品都是学生自己创作的。其次,宪法文本资源,课前发给学生每人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主要教学工具,让学生了解它就是我们的根本法。再次,视频资源,本节课选用短小精悍的视频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直观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课堂提质增效的目的。最后,生活情境资源,如“双减”后,小丰的课余时间一下子多了,但妈妈却焦虑起来:“小丰平时一有不会的,就能问课外班老师,现在补习班开课没有原来那么多了,我也没法辅导他,要是小丰上课听不懂,或者上课溜号没跟上怎么办?没有了课外补习,要是成绩下降可怎么办?”这样的情境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便于学生理解、探讨与宪法相关的知识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双减”是国家办教育的责任,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这是在保护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既体现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也是营造课堂氛围的催化剂。本节课主要采用对话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首先,对话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应该是以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的课堂。比如,在“学习与思考”环节,教师课前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宪法存在的三个主要困惑,在课堂中再次让学生提问,看看还有哪些疑问需要解决。其次,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分小组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通过这种方法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如,在“双减”情境探究时,教师按照课前分好的5个小组,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对于小组探究的要求和选派代表发言的要求都非常明确。小组探究的要求:①全组参与共同探究,每个人都有分工;②分析和建议具有可操作性;③语言有条理;④要运用宪法相关知识。发言要求:各组写出提纲,选代表展示和解说本组观点。课上针对探究话题提出的明确指导和要求,让小组探究真正落到实处。

五、以大任务驱动合理设计作业

不同学科的新课标,对于大任务的表述各不相同,如“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性学习”“情境化教学”“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科项目”“整本书阅读”“主题学习”等,都是对大任务的学科表达。大任务有完整的结构、必要的体量,可承载相应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有吸引力、挑战性和适切性,任务的完成蕴含了知识、能力的学习,有助于培养责任感,满足成就感。大任务思想要求教师备课要设计包含知识、能力内容的大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指导学生实施大任务,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要求学生展示、共享学习成果,从而考查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水平。

落实大任务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合理规划作业设计。首先确定大主题作业目标,之后把课时作业设计和主题大作业(长时作业)相结合进行细致设计,这需要教师从整体上统筹作业安排。作业的设计不仅是巩固课堂所学,还是为了让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会在更广的学习空间里建构学科知识,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习得需要长期性和综合性,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主题内容,并学会分阶段地完成本主题的学习目标,教师可设计主题长时作业和每课时的课前、课中、课后作业。

本主题的长时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四周时间,制作以“弘扬法治精神”为主题的宣传短片。要求主题明确,内容适宜,校内外资源结合,材料选用合理,编辑流畅。本课时的课前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宪法日的手抄报、书法、宪法诵读等作品,作品形式不限(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特长来选择作品呈现形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的兴趣。课中作业:学生根据教学环节的推进积极参与课堂,并根据学案要求,完成分组探究和交流展示等活动。课后作业:写出今后自己践行宪法的行动计划,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真正去落实。这种综合性、立体化的作业设计和布置,让学生在触摸事实、丰富体验的同时,切实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行动力。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下,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成果的真实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蓄力赋能。

参考文献:

[1]胡邦霞,黄梦溢. 指向法治观念培育的大单元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6).

[2]魏美琼.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思考[J]. 名师在线,2023(3).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法治观念新课标教学策略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将“关键少数”法治观念纳入干部考核任用体系
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路径研究
推进高校工会法治化建设的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