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口蹄疫的发病症状与防控技术分析

2023-07-06巴桑卓玛

新农民 2023年18期
关键词:发病症状防控技术

巴桑卓玛

摘要:羊口蹄疫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主要症状是口腔内发生溃疡,蹄状腺组织增生,严重时甚至会引起肢体瘫痪。由于羊口蹄疫的发病率较高,危害性很大,病毒经常在羊群间传播,对羊群繁殖生长效率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此外,羊口蹄疫病症复杂,治疗较为困难,病症没能及时和彻底控制,可能会引起羊群的大量死亡。防治羊口蹄疫也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应加强兽医检疫,及时发现病毒携带者,以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此外,还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采取精细的饲养管理措施和勤洗消毒等,以减少病毒的传播。本文主要分析了羊口蹄疫的病理学特征与传播规律,指出了导致该病症传播的客观原因,总结了做好防控工作、消除疫情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羊口蹄疫;发病症状;防控技术;病症传播

羊口蹄疫的病理学特征主要有几种:一是细菌在体内大量繁殖,可引起发热、关节炎等症状;二是细菌毒性毒素的分泌,可引起发热、败血症、血液中毒等症状;三是细菌会导致组织破坏,可引起肺炎、口腔炎、肝脏病变等症状。总之,羊口蹄疫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多种病理学特征的疾病,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为了防止羊口蹄疫的发生,养殖户应该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加强动物疾病监测,定期组织疫苗接种,清理养殖场,消除潜在的传染源与致病源,提高被饲养牲畜对口蹄疫病毒的免疫力,建立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严格执行动物检疫管理制度,做好动物卫生检疫工作,强化兽医技术培训和动物禁养等措施,及时发现、控制和消除羊口蹄疫病毒的传播。

1 羊口蹄疫的危害性与流行病学特性分析

羊口蹄疫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它可以对羊、绵羊以及山羊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还可以传播给牛、马等动物,甚至传染给人类。羊口蹄疫会引起病毒性发热,令受影响的动物出现轻度的腹泻,口腔部位出现红斑状的疱疹,幼年羊类的病情会因发育不成熟进一步加重,表现为出现淋巴结肿大,皮肤发炎,而且会有呼吸困难、过敏性疾病,甚至会失去大量血液,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死亡。对人类而言,羊口蹄疫也有潜在的危险,会造成病毒性发热,头痛、腹泻、皮肤发炎等症状。羊口蹄疫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性疾病,可传播给羊、绵羊及其他哺乳动物。该病毒传播方式有两种: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直接传播是指病原体直接从一只动物转移到另一只动物,例如,病原体可以通过一只羊的唾液、汗液、尿液或粪便直接传播到另一只羊或其他动物的鼻子、口腔、眼睛、皮肤或其他部位。间接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环境传播,例如,病原体可以通过食物、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从动物传播到另一动物[1]。羊口蹄疫的传播特点主要是接触传播和环境传播,主要传播源是病犊羊与外来人或物沾染的病菌,因此,对于羊口蹄疫的预防与控制,首先应采取的是限制病犊羊的运输和接触,以及维护环境卫生。此外,还应加强动物卫生管理,提高疫苗接种率,并定期进行动物检查,积极治疗发病动物,以防止病原体在羊群中传播。

病毒可通过接触患病羊的粪便传播给健康羊,经由食物或水可以传播给健康羊,从而引发羊口蹄疫。其次,病毒进入羊体,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激活免疫反应,但是病毒可以通过抑制T细胞免疫反应来抵抗机体免疫反应,促使病毒在机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形成“毒素型”病毒,从而引起羊口蹄疫。最后,病毒的毒素可以损伤羊的内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使羊出现呼吸困难、痰量增多,腹泻、发热、体力下降甚至死亡等症状。羊口蹄疫的感染途径有接触感染和食物感染两种途径。接触感染途径是指家畜接触感染源后,病毒从感染源体液或排泄物中转移到其他家畜体内,并形成病灶,产生明显症状,通过呼吸道飞沫感染其他家畜。食物感染是指病毒通过污染的食物传播到另一只家畜体内,从而导致其他家畜的感染。羊口蹄疫会对养殖业产生严重危害。首先,病毒潜伏期短,可以在接触到感染源后几个小时就能引起疾病,这意味着病毒可以很快传播;其次,病毒可以引起羊只内脏坏死,从而影响羊只繁殖能力,减少养殖业的收益;再者,病毒可以引起羊只的死亡,从而减少羊只的数量;最后,病毒可以引起羊只的体重减轻,从而影响养殖业的收益。

2 羊口蹄疫的临床症状研究

羊口蹄疫的典型症状有发热、细菌性口腔炎、关节炎、肺炎、败血症等,它的发病率高达80% - 90%,会导致死亡率高达30% - 40%。羊口蹄疫可以引起几乎所有器官系统的病变,其中最常见的是口腔炎和肺炎,还可引起肝脏、肾脏、膀胱的病变。此外,它还会引起关节炎、败血症、血液中毒、肿瘤等症状。一般牛羊患有口蹄疫时,会在腹腔、口部、四肢下方等部位长水疱,部分瘦小羊会出现免疫力下降、停止运动与进食等症状,情况较为恶劣时患病动物可出现心肌炎、呼吸困难并死亡。多数羊类在感染口蹄疫病毒后,症状不显著,在身体内有一定的潜伏期,会在感染病毒后一到两周出现明显症状并停止生长,初期症状包含食欲低下、不愿运动等,鉴别难度较高,无法被及时发现。在患病晚期,羊的内脏如胃部、大肠等部位会出现炎症,严重的会出现便血、内脏出血等症状[2]。

羊口蹄疫主要症状还包含发热、腹泻、嗜睡、出汗、心率加快,口腔和腹腔黏膜出血,肝脏和肾脏肿大,免疫功能抑制,出现呼吸困难,尿潴留,血液检验出现贫血、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患病动物内脏器官病变现象也会比较明显,尤其是肝脏和肾脏,病变程度会比较严重,外观呈灰白色,质硬,边缘不整齐,有大小不等的凹陷,非常明显。病毒可通过肺部进入患病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进入动物的淋巴结和内脏,引起肝脏、肺、肾脏和胃等不同部位的炎症。此外,病毒会损害血管的内膜,导致血管的破裂,从而引起内脏出血。由于病毒具有致病性,这种出血会导致动物症状加重,如发热、头晕、肌肉疼痛等。病毒还会引起血小板减少,加重出血症状,并引发心肌缺血,导致心力衰竭。因此,羊口蹄疫病毒可以导致患病动物内脏出血,而这种出血会使患病动物的症状加重,从而对患病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3 导致羊口蹄疫流行的客观原因分析

国内部分养殖场牲畜繁育工作存在较大缺陷,习惯于将大量牛羊混在一起进行养殖,未能及时根据流行病学原理改良饲养羊的品种,采用传统育种方式,导致羊类优质免疫基因消失,无法正常抵御病毒侵袭,容易出现品种质量不佳、免疫力较差等现象,在暴发大规模疫病情况下给养殖户带来损失。在工业化养殖产业发展背景下,饲养羊的生存空间较小,水污染程度难以控制,部分养殖户使用的饮用水与肥料带有污染物、有毒物质,沾染口蹄疫病毒的饲料可通过食道感染羊类并导致病毒传播[3]。口蹄疫病毒适应能力较强,可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感染羊类并引发較为严重症状,致死率可在短时间内增加。多数养殖户未能及时引进先进卫生防疫设备,错误地采用大规模混养方式进行养殖,养殖空间封闭性较强,空气流通效率较低,病毒可快速集聚并通过牲畜之间肢体接触与空气中飞沫进行传播。

进出场管理不严是导致羊口蹄疫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养殖场通常不严格控制动物出入,让外来的食物和物资进入养殖场,这样可能会带来疾病。此外,一些养殖场也没有必要的卫生检查,没有定期检查养殖场的动物,也没有定期检查养殖场的环境,这样更容易传播疾病。其次,未能组织疫苗接种是导致羊口蹄疫传播的另一个客观原因。一些养殖场没有定期接种疫苗,这样可能会对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此外,一些养殖场也没有根据动物的年龄和疾病情况采取特殊的疫苗接种,这也会增加疾病的传播。一些养殖场使用的饲料质量不高,而且有时也会把动物类似的吃食混在一起,这样会加重动物的负担,从而导致疾病传播。

4 有效防治羊口蹄疫的正确措施研究

4.1 及时发现患病动物,做好诊断工作

检查是一种检查家畜是否感染羊口蹄疫的常见方法。检查家畜的口腔和蹄子,如果发现有腐烂的蹄皮,就可以诊断出羊口蹄疫。另外,如果发现家畜的体温较高,也可以作为羊口蹄疫的诊断依据。疫苗是另一种常用的诊断羊口蹄疫的方法。疫苗是通过注射细菌毒素来诊断羊口蹄疫的。经过一段时间,如果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就可以诊断出家畜患有羊口蹄疫。临床表现是确定羊口蹄疫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口腔、蹄和腹部损伤,以及肝、心、肺和脑部损伤。其次,实验室检测是确定羊口蹄疫的重要因素,这种检测可以检测出病原体的存在,包括病毒DNA和抗原检测。对于确定羊口蹄疫的临床诊断,检查口腔、蹄和腹部损伤是非常重要的。口腔损伤包括口腔黏膜的水肿、脓性分泌物或血液分泌物,以及牙齿和止血的受损[4]。蹄的损伤包括皮肤损伤、脱皮、水泡、糜烂或脓性分泌物。腹部损伤包括腹部疼痛、腹部肿胀、腹部红疹和腹部淤血。此外,一些更严重的病例可能同时出现肝、心、肺和脑部损伤。在实验室检测方面,可以通过病毒DNA检测和抗原检测来确定羊口蹄疫的存在。病毒DNA检测可以检测病原体的DNA序列,而抗原检测可以检测出病原体的抗原分子,以及与病原体有关的抗体。此外,还可以使用免疫组化技术,结合病毒DNA和抗原检测,来进行羊口蹄疫的诊断。

4.2 组织开展隔离消毒治疗与医学观察

羊口蹄疫是一种致命传染病,其主要症状是口内及蹄部溃烂,可造成羊的死亡。为了有效防止和控制羊口蹄疫的流行,养殖场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检疫措施。首先,应当采取有效隔离措施,以保护其他家畜和人类免受感染。包括:不允许受感染的牲畜和其他家畜混群,以及严格控制感染牲畜运输。此外,应避免接触受感染的家畜,以及在受感染地区的野生动物。其次,应采取有效消毒和清洁措施,及时处理感染家畜的粪便。此外,应严格控制在受感染地区的人员的流动,并定期检查体温。要严格控制养殖场内外来人员的进入,除经过授权的工作人员外,不得允许任何人员进入养殖场,同时要求所有工作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穿戴专用服装进入养殖场,以防止外来病毒进入。要严格执行家畜运输和繁殖规定,安排定期送检,以确保家畜健康状况。最后,养殖场应建立良好的消毒管理制度,定期对养殖场内外的设施、工具和设备进行消毒,以确保养殖场内病毒的消除。

卫生防疫人员应组织时间跨度较大的医学观察活动,持续时间约为两周,在封闭空间中饲养患病动物,以评估该地区羊口蹄疫的发展情况。首先,要密切观察家畜的发病率、发病情况以及死亡率,特别是可能受到感染的家畜,以便及时发现并针对病毒采取措施。其次,应定期检测家畜的血液和粪便样本,以确定病毒存在,并监测其变异情况,定期打扫养殖区,使用高锰酸钾溶液与甲醛溶液清洗食槽与饮水槽,结合生石灰进行消毒处理,消毒频次可控制在每周三到五次左右。最后,要持续发布有关羊口蹄疫信息,以提醒周边养殖户注意该病的危害,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4.3 使用有效藥剂,组织疫苗接种

为降低患病动物病死率,避免大规模患病危害养殖业,可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措施。首先,卫生人员可针对患病动物带有明显症状的口腔、四肢下方蹄部、尾巴等部分器官,使用带有2%高锰酸钾的溶剂进行清洗,以杀灭表皮创口中包含的病菌,营造较为洁净的诊疗环境,避免创口感染形成溃疡与脓包。其次,可针对症状严重程度不同的动物施打西药注射剂,组织小规模静脉注射与肌肉注射,可根据羊类每1kg体重10ml的剂量标准注射病毒挫或其他类型药剂[5]。一旦发现二次感染与症状加重情况,可重新施打葡萄糖与抗生素等药剂,并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创口感染病毒,针对难以救治的患病羊类,可进行深埋与焚烧处理。

养殖户应重视疫苗接种活动,重点强化羊类免疫力,避免其在感染口蹄疫病毒后快速发病并死亡。可选择在春季、夏季给羊类接种疫苗,延长其免疫期与抗体有效期,国内多数疫苗可提供超过半年的免疫力强化保护,可应对秋季、冬季出现的口蹄疫病毒。养殖户可主动选用亚洲一号、O型灭活疫苗等种类的有效药剂进行集体施打,还可定期对羊类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与评估,及时发现患病动物,并进行隔离处理。

5 结语

羊口蹄疫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包括口腔内发生溃疡、蹄状腺组织增生以及肢体瘫痪等。这种病毒通常通过接触感染,或在污染的表面(如水、泥土)上污染羊只的蹄子,传播给其他羊只。病毒可在室温下存活几天,在低温和潮湿环境中可存活几个月。治疗方法主要是抗病毒治疗,采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以及补液等措施。总之,羊口蹄疫的危害性与防治必要性已经得到充分认识,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防止病毒的传播,减少病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雁.牛羊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与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21,17(7):166-168.

[2] 饶建江,徐志萍.牛羊口蹄疫病的发生、鉴别诊断及防治[J].兽医导刊,2021(9):35-36.

[3] 麦麦提·萨木沙克.对羊口蹄疫的诊断及治疗研究[J].吉林畜牧兽医,2020,41(9):69.

[4] 秦秀娟.羊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控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2020(4):110.

[5] 赫英林.牛羊口蹄疫的发生、诊断及防治[J].新农业,2020(5):59-60.

猜你喜欢

发病症状防控技术
青冈县辣椒常见病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辣椒枯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辣椒的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茶树炭疽病的研究进展
蝴蝶兰软腐病的防治
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分析
河南省西峡县猕猴桃黄化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