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音乐风格及演奏的研究

2023-07-04翟星星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吐音单簧管重音

翟星星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艾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是美国20世纪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美国民族风格的代表,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体现“美国精神”的作品,使美国音乐走向了世界。这首《单簧管协奏曲》是受当时美国著名爵士乐单簧管演奏家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的委约而作,也是艾伦·科普兰创作的唯一一首单簧管协奏曲。作品结合了古典音乐、爵士音乐和美国民间音乐的元素,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20世纪中叶美国音乐的风貌。同时,艾伦·科普兰为演奏家在演奏技法和旋律音高上进行了量身定制,为演奏者的自由发挥创造了很大的表演空间。近年来关于艾伦·科普兰的研究论文不断增加,但大都偏重于音乐理论、作曲风格的研究,对于如何通过提升单簧管演奏的综合技术来表现作品的音乐风格和思想内涵的研究较少。因此,以作曲家的个人背景为切入点,沿着作曲家音乐作品创作的脉络,分析作品的音乐风格和思想内涵,重点对作品的演奏难点以及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提升综合技艺进行研究,可以为众多单簧管演奏者更好地诠释作曲家的音乐思想内涵提供帮助,为提高单簧管的综合演奏水平作出努力,也为我国作曲者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中国风格作品提供一些思路。

一、艾伦·科普兰作品音乐风格的形成

艾伦·科普兰的音乐创作贯穿他的一生,其在职业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音乐作品,是美国现代音乐的重要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创作出具有美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并将其推向世界[1]。艾伦·科普兰在创作中积极尝试将古典音乐、爵士乐相结合,使得他的音乐既有古典音乐的严肃和复杂,又兼容爵士乐的自由、即兴与奔放。此外,他还受到美国民族音乐的影响,特别是美国南部的民间音乐,如布鲁斯音乐、黑人音乐等,使他的音乐风格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与创新性。

艾伦·科普兰出生在美国纽约的一个普通的移民家庭,最早接触的音乐是教堂音乐和学校音乐课程,他经常主动地向姐姐学习钢琴课程,可以看出艾伦·科普兰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深地爱上了它。他15岁正式拜师学习钢琴,16岁就创作了小提琴与钢琴《随想曲》,表现出了作曲的天赋和从事作曲的强烈意愿。17岁开始向美国著名作曲家鲁宾·戈德马克(Rubin Goldmark)学习传统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在向老师学习的三年中,创作了三部作品,其中钢琴小品《幽默谐谑曲:猫和老鼠》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才华和现代意识思维。因鲁宾·戈德马克是一位非常严谨的欧洲古典乐派作曲家,他反对当时的现代作曲技法,这与艾伦·科普兰的音乐创作理念相左,于是1921年艾伦·科普兰决定去法国巴黎继续学习,成为了法国作曲家娜迪亚·朱丽叶·布朗热(Nadia Juliette Boulanger)的弟子。

当时巴黎是欧洲音乐文化的中心,在那里艾伦·科普兰接触到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同时利用假期游历了英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的许多城市,接触了许多作曲家的作品,极大地扩展了艺术视野。在巴黎学习期间,艾伦·科普兰受到了欧洲现代音乐和法国音乐的影响,特别受到俄国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创作风格的启发,立志要像他一样大力发展本民族音乐,成为一名将作品贴上美国民族风格标签的作曲家。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思维后,艾伦·科普兰开始大量学习美国爵士音乐,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潜心研究美国民族音乐风格特色与世界音乐的共性与特性,在音乐创作技术手法上也得到提高与升华。

学成回国后,艾伦·科普兰成为了立足美国本土文化进行创作的年轻音乐家,在这个时期他创作的作品《管风琴交响曲》《钢琴协奏曲》《交响颂歌》都运用了大量美国音乐元素,积极地尝试与爵士音乐的融合。进入20世纪30年代,随着欧洲一些现代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来到美国,美国的音乐文化不断发展。在创作领域,随着年轻的美国作曲家更为大胆地采用现代音乐语言进行创作的探索,西方传统音乐的基本法则被打破,音乐风格的变迁带来了音乐内部各个组成要素的创新,在音高、节奏、音色、力度、演奏法等方面均产生了新的突破。作曲家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按照自己的逻辑想象去创造,这些大胆前卫的创作思想为音乐创作注入新鲜的血液,但也导致一些充满现代风格的激进作品只能面向专业的欣赏者,与广大听众的听觉习惯和音乐思维严重脱节。这个时期的艾伦·科普兰受音乐大环境的影响也在努力寻求一种新的语言,同样采用了更为抽象的音乐创作方法,其代表作品在结构上更加简朴,构思的重点主要放在逻辑推理上,更多地强调了个人技术的表现。

进入20世纪4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当时的美国陷入经济“大萧条”,艾伦·科普兰的生活和创作也在经济危机中受到冲击和影响,这也使他在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这一时期,艾伦·科普兰创作了许多具有广泛社会功能和社会意义、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尽可能地使音乐通俗化、民族化、大众化,并十分巧妙地在现代作曲技法中融入民间音乐,使作品不仅具有时代感,同时又表现出浓郁的美国风格。这个时期是艾伦·科普兰创作的成熟期,以《阿巴拉契亚之春》为代表,从此艾伦·科普兰的创作风格逐渐明朗和成熟。

二、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创作过程及音乐风格

1947年,艾伦·科普兰收到了两个不同寻常的委约,单簧管演奏家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委托他为单簧管独奏和管弦乐队创作一首作品;另一个乐队指挥伍迪·赫尔曼(Woody Herman)也请求为他的乐队创作一曲[2],艾伦·科普兰知道自己没有时间同时接受这两个委约,经过考虑后他选择了接受本尼·古德曼的请求。一方面艾伦·科普兰在1938年观看过本尼·古德曼以爵士乐六人组为特色的音乐会,很钦佩本尼·古德曼非凡的演奏技巧;另一方面,因为古德曼先前委托过的几位著名作曲家如巴托克(Bartók)和亨德米特(Hindemith)的作品演出均获得成功。因此,艾伦·科普兰对本尼·古德曼委约创作新作品也表现出了兴趣,并视这次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为一次激发自己全新创作灵感的挑战,他欣然接受了单簧管协奏曲创作的委约。

艾伦·科普兰对单簧管很熟悉,他在他的六重奏乐队和其他管弦乐团作品中都使用了这件乐器,艾伦·科普兰希望在新作品上取得一些突破和创新。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这首曲子需要特别的爵士元素,同时也要展示出单簧管的抒情特质,他以惯常的方式开始创作,研究乐谱、录音、翻阅自己的笔记本以寻找灵感。恰在此时他接到美国政府的委派,作为亲善大使对拉丁美洲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巡回演讲,临行时他带上了部分本尼·古德曼演奏录音及一些资料。艾伦·科普兰在外访问的四个月间,走访了拉丁美洲的多个国家,对各国的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利用空余时间细细研究了各国的音乐旋律与特性,并在此期间完成了第一乐章的写作,整部作品于1948年10月完成手稿版本。如下页谱例1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片段所示,在1948年艾伦·科普兰的手稿版本中,音型的密度与跳动比现在的版本还要疯狂,再加之二分之二拍律动下的急速要求,乐曲最终在超高音后用一个超长的半音阶加滑音结束全曲。整部作品经本尼·古德曼在技术片段和音高上进行修改后定稿为现在的版本,其难度虽有所降低,但作品中困难的节奏型、不寻常的音高和速度的要求还是使本尼·古德曼用了两年的时间进行练习与打磨。于1950年11月正式公演[3],这部艾伦·科普兰的《单簧管协奏曲》成功问世。

谱例1 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片段

《单簧管协奏曲》在创作的音乐素材上,艾伦·科普兰充分吸收了来自拉丁美洲民谣的灵感、巴西流行的曲调、美国通俗音乐元素并加以扩充和延伸,同时该作品是为爵士乐单簧管演奏家创作,因此作曲家重拾了20世纪20年代最喜爱的爵士风格,全曲爵士节奏律动鲜明,华彩部分没有小结线的束缚,给予演奏家自由发挥和彰显个性以更大空间[4]。在曲式结构方面突破了传统协奏曲由三乐章组成的习惯,变为两个乐章中间用华彩段落进行连接达到音乐动机的延续效果;在和声方面将古典和声与现代和声相结合,和谐与不和谐的和声音响交织碰撞出全新的音响效果;在配器方面乐队声部仅使用了弦乐团外加竖琴与钢琴的组合,没有任何一件管乐器,这在当时是极为创新的一种形式[5]。

可以说这部《单簧管协奏曲》充分体现了作曲家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综合运用不同风格音乐素材的能力,所以在这部作品中也听到了更加“艾伦·科普兰”的音乐创作风格——沉稳且创新、朴实又华丽,使其成为一部具有美国民族特色的经典之作。

三、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的演奏难点及解决方法

演奏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好的作品更是需要通过演奏家用精湛的演奏来呈现。不同的演奏家对于作品的理解不同,所诠释出来的音乐也各有特色。国际著名单簧管演奏家,诸如美国的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和理查德·斯托兹曼(Richard Stoltzman)、德国的萨宾娜·梅耶(Sabine Meyer)、法国的保罗·梅耶(Paul Meyer)、瑞典的马丁· 弗罗斯特(Martin Fröst)等均留有这首《单簧管协奏曲》的录音版本。细细品味还是美国原版演奏家本尼·古德曼和理查德·斯托兹曼的演奏风格鲜明、张弛有度、游刃有余,这说明本民族的演奏家更能深入体会民族文化背后的深刻内涵,表现出更具魅力的音乐情感。前面对作曲家创作风格的分析,也正是为了帮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音乐内涵,使演奏家的音乐表达尽可能地贴近作曲家的音乐思想。

当然演奏家若想达到对曲目的完美演绎,除了理解作品以外,更重要的是演奏技术的实际表现,真正的演奏高度一定需要扎实的功底和高超的技艺作为基石,这也是达到演奏上限的必要条件。

下面本文将就这首作品在演奏方面的难点以及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进行简要阐释。

1.第一乐章演奏难点及解决方法

总体演奏风格要体现音色干净透明,旋律线条宽广悠长,富有歌唱性。层层推进的乐句如同慢慢展开的长卷,娓娓道来、淡雅宁静。

【文化说明】人发怒、尴尬时脸涨得通红,和turkey的红色有可比性,由此该习语转喻“(因发怒、尴尬等)满脸通红”。

演奏难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如下页谱例2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片段所示,第一,本曲第一乐章的单簧管演奏部分旋律线条长、音区跨度宽、力度色彩变化大,需要演奏者具有充足的气息和较强的控制力来掌控气息的平稳与变化。第二,整段旋律的主色调处在弱音环境中,音量控制与音色质量皆为难点。演奏者的音乐表达需要由高质量的弱奏开始,随着乐句发展而不断变化,整体旋律要体现作者追求美好却不被人们理解的复杂心情,要演奏出平静、美好、凄凉、激动的复杂情感。第三,旋律音符连接的音程跨度大,高低音变化频繁,演奏者既要保证每个音的音准和音色,又要将高低音的连线做到平顺丝滑。

谱例2 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片段

解决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与练习。

第一,规范嘴型与吸气的技术动作,加强长音基本功的练习,在保证长音演奏能力的前提下掌握单簧管现代演奏技术“循环呼吸”来提升演奏质量。其一,嘴型要领。一个正确的演奏嘴型要做到双唇放松、上下唇对齐并向中间聚拢,发“wu”的音来感觉嘴型位置。嘴角的四块肌肉确保嘴角闭合严密,嘴巴中间红唇部分放松,下巴尽力下拉形成一个完美的吹气风口,特别注意嘴部不要上下过度咬合,影响风口进气。其二,要正确运用腹式呼吸法。保持身体放松,深吸气使得横膈膜充分下沉增加吸气量,气沉丹田。其三,长音练习。要特别注意吹出的气息要向中间集中,形成一个向前穿透的气柱准确地吹进乐器,使得哨片合理地震动发出温暖的声音。练习时气息可以由弱到强、再到弱的变化来体会不同的吹气力度带来的气量、气速变化对音准、音色、音响的影响。从实践中找出不同气量与气速对于演奏每个音的细微变化,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控制气息的方法来达到高质量音色的呈现。其四,用单簧管“循环呼吸法”技术来更好地完成此曲较长乐句的连贯演奏。“循环呼吸法”就是在演奏超长乐句时,为了达到演奏乐器发音不间断,在用口腔呼气的同时用鼻腔完成吸气以达到气流不断的一种演奏技术。掌握这个技术可以使得乐句保持持续向前而不间断,使音乐表现更加流畅、完美。

第二,单簧管弱音的演奏一直都是演奏者的难点之一。在演奏弱音时要准确地掌握气息的吹奏总量与吹奏速度的关系,由于演奏弱音需要的气息总量是较少的,这时就特别需要加快气息吹奏的速度来达到哨片正确的振动频率,得到安静、清晰、温暖的声音。在练习时我们要想达到气量与气速的完美结合,必须充分考虑舌头在口腔的高低位置对气息速度、气息质量的影响,以及脖子放松、口腔打开的幅度对气息变化的影响,带着这些思考反复练习并揣摩出适合自己的一种气息吹奏法。有了高质量的弱音演奏作为本乐章的主色调再结合音乐旋律的发展变化,就能体会到作曲家透过乐谱想要表达的深层意境、深刻情怀。

第三,作曲家在平稳的旋律中增加了一些五度及更大跨度的音程连接,而且在和谐的旋律开始之后,乐队伴奏声部时而在特殊位置演奏不和谐的增、减和弦,与跨度较大的旋律声部形成“矛盾”的特别音效,那么高低音的平顺连接便成为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其一,要全面掌握换音时手指按键的速度、力度、精准度。在单簧管最高音区的手指按键组合较为复杂,为了达到完美的音准,很多时候还要在原本复杂的按键上再加键。这时就要求演奏者在熟练掌握按键指法的同时,提高换指的速度与精准度以及左右手协调配合抬指与落指的衔接。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放慢速度,慢动作找准按键指法的位置,记牢每一个跨度音程指法衔接的不同组合变化。体会指法变化时按键手指的细微力度变化,抬指不要过高保证指法变化时距离相近。其二,跨度音程演奏时的气息控制。在演奏跨度较大的旋律时,最难掌握的就是气息的变化控制,不同音区的旋律音所使用的气息速度有所不同,特别是在高音区与超高音区的变化尤为复杂。气息速度过快会导致吹出泛音(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炸音”),气息速度不够又会导致高音音高偏低或出现杂音。在练习时可以首先增加音阶的八度训练,寻找每个自然音变化音高时气息的细节变化,仔细体会高音区音阶变音时气速递增、递减对音准和音质的影响。在结束了音阶的气息训练后可以开始泛音列的气息控制练习,中低音区按键指法在不按泛音键(高音键)的情况下通过气息的变化来达到高音音高的一种练习,每一个指法可以吹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高。在刚开始练习时因为很难找到吹奏泛音准确的气息速度和气息的感觉,可以使用泛音键辅助练习。首先按下泛音键找到第一个高音的音高和气息速度、口腔位置的变化,然后将泛音键松掉并继续保持气息的速度与紧张感,保证音高持续不掉回低音。通过反复练习仔细揣摩气息变化的速度与气量对原始低音到达第一泛音时对音质、音高、音色的影响,在掌握了由低音到第一泛音的气息变化后可以继续开始第一泛音到第二泛音的练习,体会运用相同指法得到更高音区的泛音音高所需要达到的气息速度与气息质量。通过这些练习可以使演奏者的气息控制力有明显地提升,在应对高低音跨度时可以很清晰地预见下一个音的音高应该用什么样的气感、气速去吹,再配合准确的手指运指来完成旋律中跨度音程连接的流畅表达。

2.华彩段落演奏难点及解决方法

总体演奏风格需要发挥出华彩独奏乐段的特色,要充分表现爵士乐的摇摆律动、旋律重音与即兴特点。大多数协奏曲中的华彩乐段被视为是全曲的高光时刻、点睛之笔,是由作曲家为某件乐器量身而做,凸显其音色魅力、技术特点和独特个性的纯独奏片段。演奏者在演奏这段作曲家写给单簧管演奏家本尼·古德曼的华彩片段时,应融入自己个性的音乐表达,展现出独具特色的表演技巧。

难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解决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单簧管吐音技术的综合训练和重音技术练习。在这段篇幅不长的华彩乐段中吐音是出现最多也是难度最大的技术难点,主要难点在对吐音演奏的短度层级变化的控制。在这里吐音分为四级变化,根据长短变化分为有保持记号的断音、普通断音、加点跳音和三角符号跳音。这些断音的演奏质量会直接影响华彩乐段技术性、爵士感的音乐表达。在练习时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舌头点击哨片时舌头的正确动作与触击哨片的位置。在吹奏断音时舌头要求点击哨片的尖部,将持续震动发声的哨片产生短暂的静止,这样音与音之间的声音就断开了,在舌头做断奏动作时一定要保持舌根的稳固,舌根的部分应该是保持正确的位置不移动,只用舌尖的部分去点击哨片。练习时可以先从不用按键的小字一组的G开始练起,一只手固定乐器,另一只手摸住下颌的位置开始吐音,确保吐音时下颌不会过度震动,证明舌根保持稳固,仔细揣摩吐音时舌头的运动,努力做到舌根不动、下颌不震,舌尖轻触哨片的技术动作。在舌尖触击哨片时一定注意哨片的位置,触及点应在哨片的最尖端,也是哨片最锋利的位置,不要低于它也不能超过它,否则都会影响断音的速度和短度。其二,掌握了正确吐音动作后可以继续断音的进阶练习、断音演奏中不同短度的练习、断音速度提升的练习。如谱例3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片段所示,断音一般分为三种:普通断音、加点跳音和三角符号跳音。普通断音应用最多,没有加连接线和其他符号的旋律音都用舌头点击哨片来进行断奏,这样的普通断奏是三种断奏中时值最长的。加点的跳音是在音符上方有一个圆点,它表示这个音符应该较短的演奏,很轻盈、有跳跃感,一般演奏这个音符时值的一半。三角符号的跳音是三种断音中时值最短的,音符上方有一个实心的倒三角符号,它表示这个音响应该瞬间消失、时值极短、有强调性。

谱例3 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片段

针对这三种不同断音的练习首先要确保吐音的舌头动作和吐音位置正确,普通断音的吐音要求相对基础一些,在保证吐音动作正确的基础之上再配合集中、适合的气息进行演奏。练习时从单音吐音训练开始,确保舌头的吐音动作正确,击打哨片尖部的位置准确,然后由慢到快进行练习,增长舌头部分的肌肉,使得吐音速度持续提升。第二步开始练习加点跳音,它的音响效果比普通断音要短一些,这就需要舌头准确击打哨片后气息要迅速收掉,将声音静止来达到短音的效果。练习时也可以从单音开始,在确保吐音动作正确的基础上重点揣摩气息在跳音演奏时的变化,舌头轻击哨片尖部发音后迅速收气将声音断掉。单音的跳音练习完成后可以开始24个大小调的音阶跳音的练习,这个练习就融入了舌头与手指配合的练习,这时我们就融合了气息、舌头、手指的综合短吐音练习。最后我们加入三角记号的跳音练习,这个跳音的音效是断音里最短的,演奏时舌头轻点哨片后要马上返回哨片尖部将哨片震动停止,使得声音可以在发音后第一时间静止,得到极短的一种特别音效。练习时通过音阶的形式掌握每个变化音的舌头动作变化,再配合准确的气息和手指运动,将极致的短音音效可以完美演奏。吐音练好之后,重音的技术练习可以很好地带入,因为重音的演奏是建立在吐音之上的,每个加重的音都是强调音,需要舌头的点击再配合突强的气息吹奏出来,重音演奏时舌头动作加重,点击哨片的位置不变,气息要突然发力,爆发在重音记号强调的那个音上。练习时要根据乐曲旋律需要在不同的音量上做重音发力,不是所有的重音都要爆发全力去演奏,要根据旋律的力度环境来做出重音层级的调整,所以练习时要尝试多种气息的发力和舌头动作的强度变化,通过不同动作来体会它们给重音音效带来的音响变化,逐渐从练习中掌握重音演奏技术,得到更好的重音效果。

第二,这段华彩乐段是作曲家连接一、二乐章的桥梁,它由一乐章的温婉抒情延续过来,逐渐升温、发展引出爵士风格的旋律特点,二拍的律动节奏加之过小节的同音连线,再结合重音的不规则出现将爵士旋律的“摇摆”自由感很自然地带入进来,旋律由舒缓的民谣曲调逐渐转变为节奏感强烈的爵士舞步。在演奏爵士风格旋律时要特别注意重音记号的位置与力度,重音的不规则出现很多时候会被演奏者遗漏或忽略,演奏的强度与短度也会因为不准确而减弱或失去爵士乐感。所以在练习时一定要由慢练开始,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找准重音记号的位置,体会重音音量与短度变化带来听觉效果的差异,慢慢从练习中总结重音位置规律,确保音量、时值变化后的正确音效,将爵士风格“摇摆”的节奏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3.第二乐章演奏难点及解决方法

总体演奏风格要将爵士乐的风格特点、舞蹈性重音节奏感、多重“摇摆”的即兴表达全面融入旋律当中,通过单簧管各项演奏技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第二乐章的难点有其特殊性,本乐章与华彩乐段联系密切,其技术性难点有很多相似之处,诸如气息控制与变化、手指运指与速度、吐音质量与速度都在上面文章中进行了讲解。本乐章只是在速度、吐音、重音方面激烈程度更高,对演奏者技术机能要求方面更具挑战性,所以本乐章特别需要把握的难点可以理解为是如何通过技术性的演奏去表达作曲家精心创作出的音乐意境与内涵,将高超的演奏技术更好地服务于音乐内容。

难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掌握单簧管现代演奏技术的滑音。其二,爵士音乐风格的体现。本乐章作曲家为爵士大师本尼·古德曼精心创作的几段旋律中融入多重爵士风格,在节奏变化、重音特点、情感把控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其三,单簧管独奏部分与乐队声部的高度融合。作曲家在这个乐章爵士风格的写作手法上进行了创新尝试,使得乐队声部与独奏旋律在节奏配合、音乐表达上绝不仅仅是乐队伴奏这样简单,它复杂、多变的创作手法极为挑战乐手与独奏演员的演奏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解决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练习。其一,掌握滑音的技术要领。滑音是单簧管现代演奏技术的一种,是通过手指按键向上滑动配合着口腔和舌头的运动变化来制造的一种特殊音效。练习时首先进行右手手指向上滑动,吹气时结合口腔和舌头变化制造出几个音向上平顺滑动的音效,再练习左手手指滑动结合口腔和舌头变化奏出的滑音音效,最后将右手与左手相结合达到最终滑音效果。在左右结合时需要大量的时间解决连接不顺的问题,练习时会感觉右手连接左手时声音断档、不够丝滑,这时需要安静下来,仔细揣摩右手接左手瞬间的手指衔接和口腔、舌头变化时气息变化对连接平顺的影响与调整,通过多次实验和实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滑音演奏感觉与方法,确保演奏平顺丝滑。其二,在这个乐章中艾伦·科普兰将爵士乐风格作为核心素材,将巴西流行曲调和拉丁美洲节奏型穿插其中,在本乐章有三段旋律最能体现艾伦·科普兰独特的创作手法和音乐魅力。如下页谱例4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片段所示,第一段是以钢琴总谱(BOOSY&HAWKES新版)的269小节开始,第一眼看去f、sf、accent、marcato这些强音、突强、重音、加强音的术语遍布整段,旋律的和声组合也是不和谐的,与单簧管独奏声部共同营造一个重金属乐队的氛围。这样撕咬的、时髦的、不协和的表达又表现出一种疯狂的现代音乐的感觉,整体带来的视听冲击瞬间将听众的好奇心勾住,一种全新的听觉体验让人瞬间浮现画面感,使人浮想联翩,热血沸腾。

谱例4 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片段

第二段是以钢琴总谱的297小节开始,如谱例5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所示,这一部分是很典型的爵士风格旋律,也是作曲家要表达的一种美国纽约街头爵士风格,它的旋律轻松、自如、多一些感觉重音,并不是真的加重,而是给人一种摇摆、随性又不失规则的一种惬意感。随着旋律的走向慢慢加速使这一感觉深入、升华,逐渐表达出作曲家内心幽默、风趣、云淡风轻的另一面。

谱例5 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片段

最后一段是从钢琴总谱的441小节开始,也是全曲的精彩的终曲段。这一段艾伦·科普兰在演奏法上运用多种断音、重音、连音相结合,并在力度和表情色彩方面极为夸张,将拉丁美洲节奏型舞蹈特点和爵士风格音乐特点相融合、交织、碰撞并最终绽放。如谱例6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片段所示,这样的创作特点与演奏要求对演奏者的功力要求是很高的,演奏者只有经过学习与研究弄清楚作曲家的真切意愿与想听到的声音,再结合自身的演奏技术能力,才能更好地达到它、完成它。

谱例6 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片段

其三,这个乐章中在乐队声部与单簧管独奏部分的配合与协作方面有分有和、和而不同,节奏方面有对位、有对话、有轮奏、亦有伴奏,音响方面有和谐的爵士乐“swing”、有摇滚乐感,也有现代作曲不协和和声体系,独奏与协奏之间的相互融合、完美协作成为演奏关键。如下页谱例7艾伦·科普兰 《单簧管协奏曲》片段所示,第一段是钢琴总谱269小节开始,乐队一开始就奏出摇滚乐风格,重音的出现位置与切分加连线的节奏型非常具有摇滚爵士重音的切分特点,在独奏进入后旋律与伴奏节奏型交织在一起,出现多次变换拍号的情况。在这里不要过分关注拍号多次的变换,将思绪弄乱,因为爵士旋律重音再加之跨小节连线的节奏感变化已经打破了传统拍号之内节奏的特性,随之而来是应该通过认真研读节奏的特点,将分谱和总谱纵向与横向对照学习,深刻体会各声部融合后爵士节奏感的发展变化对音响效果的影响,抓住旋律节奏重音变化,与乐队声部重音变化相配合,相互作用。第二段是钢琴总谱412小节,首先这段旋律的进入就是一个难点,前面乐队声部有大段的切分节奏型、结合跨小节连线的爵士节奏律动,长时间相似的节奏律动与旋律性很容易把演奏者的思绪弄乱,会让演奏者觉得找寻进入的位置像从迷宫中寻找出口一般,这时就需要我们对作曲家营造的爵士氛围感更加深层次地理解,找到乐队旋律的重音规律和音响规律,才能找准独奏旋律的进入点。

谱例7 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这首作品一方面展现了作曲家对多种音乐风格的掌控以及精湛的创作技巧,另一方面作品本身所具备的“美国风”,也使听众能够对整个美国的音乐气质有所了解。通过对各乐章演奏的技术难点及练习方法的细致讲解,以及对作曲家创作技法的分析来阐释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与意境,目的是让演奏者能够带着思考去练习、通过提高演奏技艺尽可能地去演奏出更加贴近作曲家原创意图的音乐表现。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听众的欣赏水平和对美的感受力,能为单簧管演奏者提高演奏水平带来帮助,能为曲作者创作出高质量的单簧管作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猜你喜欢

吐音单簧管重音
吐音在长号演奏中的运用分析
20世纪末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浅谈小号吐音的吹奏技巧
行走的流沙
——为单簧管、小提琴、钢琴而作
单簧管的演奏与教学
笙的吐音演奏技巧研究
萨克斯演奏中吐音技巧的应用
浅谈单簧管家族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