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新”背景下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探讨

2023-07-04张国旺

求知导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三新高中地理背景

摘 要:当前,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断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素养得到发展。

关键词:“三新”背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张国旺(1966—),男,甘肃省清水县第六中学。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三新”背景下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为了满足“三新”背景下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科内容与学生基本学情,组织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掌握地理必备知识,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本文针对“三新”背景下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策略进行探讨。

一、“三新”背景下培养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一)适应教育改革的趋势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是地理教材编写、教学实施、高考命题的依据。以“一核四层四翼”为主要内容的高考评价体系,对高考试题的编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地理教师要加强对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的学习,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明确地理核心素养在地理教育教学与高考中的重要性,不断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元化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发散性和批判性。新高考在试题设置上,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对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地理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适应“三新”背景下地理教育教学的新要求、新挑战。

(二)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通过大量刷题的机械训练让学生记忆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感受不到地理学习的乐趣,易产生抵触的情绪。“三新”背景下,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关键,教师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对学生要掌握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核心价值进行研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作业内容与评价标准。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开展教学设计,重组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学习、实践探究学习,使其主动参与课堂,以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三)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以贯穿高中地理教学的主线之一“人地协调观”为例。人地协调观倡导在每个区域中都要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每个区域中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要素,以及人口、资源、技术、资金等社会经济因素,有的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的则会限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某一区域的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全面分析,抓主抓重,明确优势与不足,因地制宜,合理进行区位选择与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在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有效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感受地理学科的价值和享受学习地理的乐趣。

二、“三新”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术,树立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明确地理环境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知道地理环境和人类生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1]。考虑到地理学科的抽象性,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中,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枯燥的文字内容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利用现实中的案例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直观的方式开展学习,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保证地理学习的质量。

以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冊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为例,本节课要求学生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太阳辐射的基本规律和太阳活动的特征。本节课的重难点为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和磁场的影响。教师可在大屏幕上展示北半球三个不同纬度带的降水量变化和太阳黑子相对数的相关性,提问学生能在图中获得哪些信息,通过直观的方式引出本课主题,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而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演示核聚变反应,引出太阳释放的巨大能量源于核聚变反应的知识点。接着,教师可展示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纬度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与热带、温带、寒带区域的关系。在直观的学习中,学生就能对本课的理论知识有深刻的认知,知道人类生活的地球离不开太阳,掌握地球和太阳间的内在联系。

(二)根据教材内容,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

高中生虽然在初中就学习过地理知识,有一定的学科基础,但是受到年龄的限制,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单一,很难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导致高中阶段的学习效果不够理想,难以满足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2]。基于此,教师应将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作为主要任务,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为核心素养的形成做好铺垫。所以,在备课环节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信息,总结出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其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锻炼其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习小组的划分,尽量保证各个小组的实力均衡,使学生能更全面地分析问题,促进其综合思维的发展。

以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为例,本节内容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要求较高,如对城乡及区位概念的理解、城乡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的差异比较、城乡区位综合分析等。同时,城乡土地利用图、城乡空间结构图等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也较高。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学习读图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讨论、质疑、归纳,让学生列出比较表格与比较内容,构建出完整的知识框架。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才能学会用全面、系统、辩证的方法分析城乡区位,有效促进自身综合思维的发展。

(三)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随着新高考理念的普及,课堂互动成为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以饱满的状态投入互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知识应用能力,从而打造高质量的地理课堂。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地图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读图能力,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在锻炼学生思维的同时达到强化区域认知的教育目的。

以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为例,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区域的概念,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知道区域的基本特征,并能结合实例掌握区域的划分标准。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位置与范围图,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该经济区的边界是明确边界还是过渡性边界?它的范围是固定不变的吗?它的设立体现了区域的哪些特点?对促进西部大开发有哪些重要意义?请提出将该区域融入“一带一路”的建议。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融入具体的情境中,利用所学内容积极思考并仔细研究图片与相关材料,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到班级内学生的差异性,合理把控问题的难度,让每个人都可以在“舒适圈”内学习。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能对区域形成初步的认知,知道它的内涵和特征,从而提高自身的地理核心素养。

(四)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承受着较大的高考压力,部分学生为了提高成绩,选择采用题海战术,想在反复的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4],但其实这样做是难以提高成绩的。使学生能利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是地理学科的育人目标。近年来的高考试题,通过设置真实情境,要求学生应用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地理教师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将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融入课堂中,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获取地理知识,形成能力。

以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为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危害及成因,归纳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师可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环境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并对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有全面的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环保达人”实践活动,例如,出行尽量选择低碳的方式,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不随手乱丢垃圾,以减轻环保的压力;利用宣传板报,使他人树立环保意识等。

(五)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三新”背景下,教师要想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就要保证课堂的趣味性[5]。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增加互动环节,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例如,教师可以让部分学生担任小老师的角色,在课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并给其他同学进行讲解。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自觉加入互动中,以更加認真的态度对待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地理综合素养。教师要提前设计好导学案,划分好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总结出本课的重难点部分,并将其制作成课件,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负责讲解。这样全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有利于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

以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为例,本节课要求学生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教师在落实课标要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明确陆地水体的类型、储量、作用等基本概况,让学生理解陆地水体的概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第二,解释各类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教师可以导学案的形式准备好相应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将导学案补充完整。各学习小组可利用互联网中丰富的资源进行拓展,制作课件,而后投票选举出一名代表,给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待所有学习小组发言完毕后,教师应进行综合点评,指出各学习小组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意见,然后重新梳理知识框架,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全面且深刻的了解,提高其地理学习效率。

(六)优化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课堂评价标准,让学生知道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以提高其学习效率。教师在制订课堂评价标准时,应将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结合起来,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以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土壤的形成”为例,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以及土壤剖面的相关知识。教师在制订评价标准时,应从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全面分析问题,锻炼其综合思维,使其对土壤的形成有深刻的了解,正确认识不同区域的土壤,能够分析出图示中的有用信息。教学结束后,教师应根据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进行打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具体表现。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表现进行点评,以多种视角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在交流与讨论中,学生可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知。教师通过优化评价标准,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多方面能力得到提升。

结语

在“三新”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基本学情创设问题情境;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其地理实践力。教师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让学生以直观的形式学习地理知识,这有利于学生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力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姚洁.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J].现代教学,2020(增刊2):54-55.

[2]步玉艳,张维桂.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4):15.

[3]孙如.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深度学习课堂的问题与策略[J].读写算,2020(36):9-10.

[4]徐良婷.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吉林教育,2020(36):45-46.

[5]卢兴.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0(35):2-3.

猜你喜欢

三新高中地理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纵览之“三新”
纵览之“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