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2023-07-04王沛荣

学周刊 2023年21期
关键词: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新课标

王沛荣

摘 要:隨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教学需求,教学方法的革新刻不容缓。如何激发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是当下教学的重难点。文章立足数学课堂教学,从“引导自主学习,强化主体地位”“通过定理讲授,培育探究能力”“巧妙创设情境,助力概念吸收”“强化思维质量,开辟解题新径”“重视个体差异,遵循分层教学”等方面分析新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标;教学方法;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1-008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1.028

现代社会迅速发展革新,教育行业也紧随其后,新课改便诞生于这一形势之下。新课程标准对各个学科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面对数学学科新课程标准的更新,许多数学教师都以此为指导,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标要求,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让数学学科的学习不止于应对考试,更能使学生受用终生。现立足多年教学实际,总结一些顺应新课标的教学方法理论,希望结合数学学科本身及现代教改的知识结构特点,以更加丰富多元、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形式,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革新教学观念,把握课标政策

(一)新课标定义及实施必要性

想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对数学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革新,教师首先应当清楚新课标的定义及新课标应用的必要性。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并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改革之初,不少教师对此存在疑惑。部分教师认为新课程正式推行后,反而不知道怎样开展教学活动了,学生们变得更加不爱学习,学习能力不进反退。其实,任何一场改革在实施之初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这些问题和困难是可以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努力去克服和改变的。新课程改革绝不仅仅只是“赶潮流”,教师必须深刻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含义,并随之不断革新教学理念,才能最终找到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方法。这里需要再次明确新课标的定义。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师需要在开展义务教育期间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还要从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等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从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传统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探究能力,亦使学生对于数学学科兴趣不足,印象停留在“枯燥”“困难”甚至“恐怖”的层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更不必谈成绩的提高及数学联系生活能力的培养了。当前的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开拓思想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从“新”出发,以“人”为本,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

从新课标的内容和必要性不难看出,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如今学科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学模式需要尽快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特定心理规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备课、授课到课后各个学习环节,都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教学环节。在数学课堂中融入生活实践内容,锻炼学生思维的同时,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发展,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适应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改革提出的要求。

二、从数学课堂到生活实践,全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一)引导自主学习,强化主体地位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上多表现为“复习引入—讲授新课—练习巩固”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和肯定,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自然不能尽如人意。新课标强调,数学的学习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师生双向互动,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应当根据新课标要求调整好教学目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长期能力为基础,以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育学生探究能力为核心目标,将数学教学的基本模式由过去的“传道授业”变成发展思维型的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无所作为。新课程改革一直强调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有效的引导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喜欢上数学课程,愿意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中。为此,教师需要多花一些心思,设计一些教学环节,来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引导。这种引导可以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展开:

1.兴趣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要学会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如果学生从心底抗拒数学学习,缺乏学习热情,那么一切后续都是空谈。这就需要教师做到认真了解自己的学生,掌握中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规律,选择与学生兴趣切合的教学语言,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比如学生们很喜欢唱歌,教师就可以通过将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歌词改编为数学知识相关的词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打开课堂,调动气氛,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动力。

2.设问引导。善于引导的教师必定是善于设问的教师,而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也可以尝试提前设计一些问题串,通过问题串将自己的课堂贯串下来。巧妙地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促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但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课堂提问的情况并不少见,为了更好地发挥引导效用,问题的设置要有连续性,不要半途中断;问题的设置同样要有趣味性,才不至于让学生注意力逐渐分散。

3.换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只有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操作行动并最终转化为内心体验才是真正有效的。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偶尔尝试做“小老师”,锻炼学生胆量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并学会从教师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寻找解题思路。教师可以定期指定一些学生为其他同学讲授习题,其他同学在听讲的过程中可以向“小老师”提出疑问。这样的引导方式让以往的“学生做观众”变成了“学生做演员”,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公”。

(二)通过定理讲授,培育探究能力

众所周知,在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许多定理、公式。这些定理、公式、运算法则虽然早已被数学家们论证和应用了无数次,但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知识仍然是完全陌生的。任何知识的吸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需要一个全新的、循序渐进的认识和探索过程。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尽可能深入到所学知识的背景当中,从告知学生“是这样”,转变为告知学生“为什么是这样”。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追根溯源、观察探究和交流沟通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实践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从而使学生将这个结论牢记在心里,而不是简单的“纸上得来终觉浅”。例如教学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勾股定理”相关知识时,教师不单要让学生知道“勾股定理”,还应当试着让学生利用教具去直观地操作、思考、交流,并研究勾股定理是如何得出的。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拼图计算面积的方法去验证这个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再让学生探究以三边为直径的半圆,即以斜边为直径的半圆面积是否等于以两直角边为直径所做的半圆的面积和。这种“追根究底”式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也能在循序渐进的实践和探索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巧妙创设情境,助力概念吸收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情境的创设也被反复应用在教学课堂中。很多人认为,搭建情境的教学方法更适合运用在语文、历史等情境感更加明显的学科当中,但事实上对数学知识概念的理解和吸收亦非常适宜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来完成。通过情境创设或再现的方式讲解数学知识,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会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要教授学生的知识或概念的结构特点创设相关情境,以一种生动、自然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其中。学生沉浸在情境当中,学习兴趣可以得到大幅提高,主观能动性也将极大程度发挥出来,取得的学习效果自然不一般。当然,情境的创设也分多种,下面主要说三种。

1.故事情境。故事不僅在语文、历史等学科中存在,在数学学科中同样存在,且非常丰富。教师在为学生讲授相对枯燥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将故事情境融入其中,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2.多媒体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图片、视频、音乐等素材,帮助学生创建相关知识情境,是如今十分普及的一种情境创设模式。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不再受形象思维主导,但适当的动画、短视频的情境加持仍会加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最终达成更为全面的认知成果。

3.操作情境。顾名思义,操作情境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达到情境创设的目的。这种操作可以是非常简单和直观的,如学习垂径定理时,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圆,再画出这个圆的任意一条弦,之后将这张纸上的圆对折使弦的两部分重合,画出垂直直径的一条弦,通过观察自己的画思索、推测,看看最终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引入这样的操作情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达成新课标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发展的要求。

(四)强化思维质量,开辟解题新径

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应当从“授人以渔”的角度出发探究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学生之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思维能力的涵盖面非常广泛,既包括分析、推理等抽象行为,又包括综合、应用等实践行为。数学教师既要着重培养学生这两大数学思维,同时又要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以达到完整的思维锻炼效果。

1.思维速度,也可以视作数学思维中的一种敏捷性。每个阶段的学生有每个阶段的特点,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的头脑处在运转较快的时期,其思维速度大有可塑潜力,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有针对性地备课、上课,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锻炼思维的学习环境。在授课时,教师要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尽量生动活泼,可以稍微富有跳跃性,比如在课堂尾声时进行一些简单的专项训练和问题抢答,通过这些小活动来适度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2.思维质量,相对于敏捷性更接近准确性和整体数学能力的一种特质,也是一种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应当格外注重培养的素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十分有限的,教师应做到合理安排,适时引导,让学生多在课后自主进行学习反思,或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使学生通过探讨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个人解题能力。

3.逆向思维,是教师除了上述两类主要思维之外,应当着重注意的。作为数学教师应当让学生清晰地明白,虽然正确答案是唯一的,然而解题思路却是形式多样的,换个角度思考,开辟解题新方法,也许更容易找到专属于自己的数学最优解。

(五)重视个体差异,遵循分层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价值,同时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此点理论不难理解,顺应新课程标准革新教学方法,除上述几点之外,十分必要的一点就是要站在每个学生的角度,尊重个性,理解差异,最终达到个性与整体的统一发展。早在古代,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先进观点,衍生到我们现在的教学当中,可以以分层教学的方式来实践。对于初入中学的学生而言,学生的成绩分层刚刚开始出现,在数学学科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了解班上所有学生的情况,准确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进度,以此为基础开展分层教学活动,对教学期间的改革环节进行分层,通过尊重不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逐步分层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在如今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形式多元的课堂教学方法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新课标理念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育桎梏数学课堂的局面,为中学数学课堂引入了活水,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继续发展,初中数学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唯有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增强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当今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殿华.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4(1).

[2] 袁成良.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情境的设置策略[J].新课程(下),2010(2).

[3] 王绍楼.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新课程(中学),2010(12).

[4] 沈华.刍议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发展[J].才智,2013(26).

[责任编辑 薛晓静]

猜你喜欢

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