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着霞客游古佛洞

2023-07-04吴艳

大理文化 2023年6期
关键词:佛塔徐霞客洱海

吴艳

苍山十九峰第一峰名为云弄,峰脉起于洱源县腊坪地区的云弄山。没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轻灵飘逸,苍山云弄峰层峦叠嶂,随山势各分五支,从北往南依次为支笏山、神摩山、旗鼓山、纱帽山、虎山,山体雄浑,山势陡峭,下临洱海之源,是苍山洱海连接的最窄处,有着襟山带海之势。唐南诏时期为了拱卫王都在此筑建了龙首关,成为北关屏障。云弄峰麓,有着白族最大的自然村——周城村。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影《五朵金花》的热播,让五朵金花的故乡周城村声名远播,享誉全球,蝴蝶泉成为当时热门的旅游景点,也是大理旅游最闪亮的一张名片之一。其实,早在明代晚期,云弄峰神摩山就吸引了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亲临探访。神摩山下的蝴蝶泉、神摩山上的古佛洞被详实地记录在徐霞客日记里。如今,蝴蝶泉已开发为4A级景区为大众所熟知,神秘的古佛洞却鲜为人知,仅为周城本地人津津乐道。作为“霞粉”的一员,自然对古佛洞充满好奇。据了解,神摩山北侧为蝴蝶箐,蝴蝶泉水声潺潺,幽深秀美。南侧为神摩涧,绝壁危崖,云气蒸腾,神秘的古佛洞就位于山涧峭壁处。日夜期盼,机缘巧合终于成就了期待已久的古佛洞探险之旅。

从下关出发到达周城村一路坦途,从山下仰望神摩山,山势高耸陡峭,山顶草木葱郁,山腰却怪石嶙峋一片荒莽,山石突兀更具峥嵘之姿,为我们的登山之途凭添几分艰险。一行人从周城村后神摩山脚的北涧桥开始登山。桥边一棵巨大的大青树如华盖铺洒开来,遮天蔽日,桥下是由南向北流淌的一条小溪,神摩山涧水和蝴蝶箐泉水在此交汇,水碓和水磨坊应运而生,溪流声经年累月在这里演奏着一曲劳动的欢歌。

走过横跨溪流的石桥,一路上山,山势渐陡,低矮的灌木丛中隐隐可见一条白沙石土路蜿蜒而上。慢慢地,土路变成碎石路,山体表面潜伏着无数的石灰岩怪石,披着薄薄的一层草木,也渐渐淹没了路径。我们已经不是在登山,而是在乱石岩上攀爬。气喘吁吁中,海拔也在急遽升高,视野豁然开阔,回首山下,山海之间的壮丽景色一目了然。

放眼望去,苍山山势延绵,身处其间,可以看到广阔的冲积扇带有弧度地缓慢向洱海铺展开来,渐渐平整,在山海交接处形成一处处柔美的曲线。214公路线从远处延伸至此,整齐地切割着田畴阡陌,村庄的白墙灰瓦密密匝匝地分布于公路以西的山脚缓坡。毋庸置疑,这里是俯瞰白族最大的村落——美丽周城全貌的绝佳视角。远处,连绵的村庄镶嵌在山海之间的绿野边缘。当年徐霞客在游记里两次提到周城用“居庐甚盛”和“居庐甚富”来形容,而今,时光流转,周城甚盛甚富的风貌依然,实为幸甚!

不知不觉中攀至山腰,蓦然惊觉,天光云影之间已与云朵齐肩。极目四望,山海之间,朵朵白云漂浮如岛,光影变幻投射在波平如镜的洱海海面,没有粼粼波光。这个角度的洱海,似乎只是天地大盆景中的一抹水景,散发着柔和青绿的光泽,动态演绎着苍洱之间的千里江山图,熟悉又陌生的画卷在眼底铺陈开来。山海相接处洱海的轮廓在北端变得格外清晰,蜿蜒柔美的曲线尽收眼底,果然,欲穷千里目,只有更上一层楼。无比秀丽的风景让人心旷神怡,也缓解了登山的疲惫。然而,古佛洞还隐于山崖之间静静等待我们探寻。在神魔山腰腹上逡巡,在乱石间来回,陡峭的山势令人无法垂直攀登,只有曲线行进,却无意间来到蝴蝶泉正上方的山间。

蝴蝶泉,徐霞客来云南之前在广西就有所耳闻,到大理后特意前来探访。彼时蝴蝶泉名为无底潭,与蝴蝶箐中奔涌的山泉不同,泉水由地下涌出,深不见底,四时不息故而得名。徐霞客在日记中记录的无底潭:

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形态生动,其状酷肖,与生蝶真正的蛱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就算时机未到,无缘得见蝴蝶漫天飞舞的壮观景象,徐霞客也用生花妙笔为后人记录了明末时期蝴蝶泉的真实情况。由此得知彼时的蝴蝶泉仅为方丈之沼,池上大树,应为合欢树,每逢四月开花,形如蝴蝶,栩栩如生,引得万千蝴蝶流连其间,连须钩足,倒挂垂于水面,蔚为壮观,徐霞客形容为“缤纷络绎,五色焕然”十分精妙。

而今,从上方俯瞰蝴蝶泉,只见一片树木阴翳,边上是新开辟的情人湖,还有蝴蝶标本馆醒目的圆形屋顶。那遮天蔽日的林木深处就是举世闻名的蝴蝶泉。换一个视角,纵观全局,不见蝴蝶翩翩,泉水叮咚。电影《五朵金花》中金花在蝴蝶泉边梳妆,与阿鹏对歌定情的經典场景,成就了多少人心中关于浪漫和爱情的美好想象,不由得感叹自然造化的神奇,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多少神奇美丽的故事啊!

继续前行,进入一片片松林,灌木渐渐茂密,植被比乱石堆累的山腰要丰富得多。在爬升到一定海拔之后,我们开始沿山腰向神摩涧内走去。进入山箐,山风阵阵袭来,带着阳光之下的凛凛寒气。远处,可见座座山峰影影绰绰,遥不可及,涧内流淌的水声应是霞移溪,可惜只闻水声,不见踪影。终于,由南向西行进不多时,茂密的林木中就露出一点塔尖,像路标一样指引着我们的方向,大家欢欣雀跃,古佛塔就在不远处了!

当年徐霞客游览完蝴蝶泉后随即登岭考察古佛洞,路遇樵者问路。樵夫说“南峡中有古佛洞甚异,但悬崖绝壁,恐不能行,无引者亦不能识。”幸而有一老人欣然曰:“君既万里而来,不为险阻,余何难前导。”在老人的带领下,徐霞客“缘峡上西行,上下皆危崖绝壁,积雪皑皑,当石崖间,旭日映之,光艳夺日。”如今,我们也跟随着他的脚步,一步步向古佛洞走去。此时,虽无积雪皑皑,却有松涛阵阵,越往山谷里走,山势越发垂直陡峭,在小心翼翼地走过一段临崖的山路之后,我们终于到达古佛塔跟前。

古佛塔又名刺天塔、文笔塔,是神摩涧内的风水塔,如一把利剑刺破苍穹,更增添神摩涧内的幽深奇绝。原先的古佛塔不知建于何时,徐霞客来时也并未在游记里提及。后来,碎石堆叠的古佛塔渐渐成为古佛洞的标识,指引着人们通往古佛洞的位置。历经风霜雨雪的古塔于20世纪80年代倒毁,依稀可见残迹。相隔不远处是于2003年重建的古佛塔,为大理青石砌筑,十级,高10米,伟岸的佛塔矗立眼前,古佛洞又在哪儿呢?

这里不得不再次参考《徐霞客游记》中的记录。当年的徐霞客在向导的指引下行至此地也曾“四睇皆无路。”怎么办呢?只有“由庋石之西,攀枝直坠”寻找古佛洞。我们也在专业户外领队的带领下从古佛塔边沿的悬崖处找到一条几乎垂直的小径,攀着树枝藤蔓,倒退着一步步向下。幸而有茂密的林木挡住视线,不见崖边绝壁,否则一定望而生畏。垂直向下十多米后,隐秘的洞口终于赫然在目,终于到达传说中的古佛洞。神奇的古佛,受限于狭窄的空间,两块文物保护单位立碑因形就势斜靠在洞前,我们也终于到达了这一方秘境。

进洞数米后亦如徐霞客所见:“其下果有门南向,而上不能见也。门若裂罅,高而不阔,中分三层。下层坠若智井,俯窥查黑而不见其底,昔曾置级以下,篝灯而入甚深,今级废灯无,不能下矣。”洞口左边洁白的壁上不知何年何月前人到此所题的几行黑字依稀可辨:“何处寻仙境,上前即是。此间真福地,瞻望依然。”真是精妙地总结了此行的感受。洞不算深广,狭长逼仄仅容三四人站立,正如徐霞客所言门若裂罅,高而不阔,我灵机一动拿出徐霞客游记对照:

中层分瓣排档,内深三丈,石润而洁,洞狭而朗,如披帷践榭,坐其内,随峡引眺,正遥对海光,而洞门之上,有中垂之石,俨如龙首倒悬,宝络中挂。上层在中洞右崖之后,盘空上透,望颇窈窕,而中洞两崖中削,内无从上。其前门夹处,两崖中凑,左崖前削,石痕如猴,少刓其端,首大如卵,可践猴首,飞度右崖,以入上洞。但右崖欹侧。与左崖虽中悬二尺余,手无他援,而猴首之足,而仅点半趾,跃陟甚难,昔亦有横板之度,而今无从觅。

身处实地,包含地理考察术语格外艰深的文言文突然变得异常明朗,也非常感慨徐霞客观察的精准确切。古佛洞为喀斯特地貌的溶洞,洞分为上中下三层,下洞开口不大,但垂直而下,形似竖井或者漏斗,深不可测。跨过下洞可达中洞,但跨度之大需要有踏板,幸而洞边两侧不宽,我们张开双手卡住两侧石壁,左右脚横跨两边,贴边而行,慢慢腾挪,两三步后跨入中洞。中洞不深,显得低矮宽敞。中洞斜上方还有上洞,形如倒吊的葫芦,洞口狭窄,内有乾坤。

如何进入上洞,徐霞客在游记中甚至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步骤:“……石痕如猴……可践猴首,飞度右崖,以入上洞。”我们如此这般,试探着攀上岩壁凹凸不平的石峰处,找准着力点,向上跨步,将半个脚尖踩在状似猴脑的石块上,手足并用瞬间发力,将重心迅速转移到下一个点。一点点挪开脚尖,艰难地占据立锥之地,然后再次一一寻找四个支点,确保三个点位固定后换脚或者换手寻找新的支点实现身体向目标的再一次迁移。无师自通地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攀岩的技巧,辗转腾挪,幸好洞内空间不大,几个回合的挪移,最后纵身一跃,终于得以顺利进入上洞。

如此类似攀岩的历程,可谓惊心动魄,短短的距离就令人汗流浃背,想当年徐霞客也感叹“……手无他援,而猴首之足,而仅点半趾,跃陟甚难,昔亦有横板之度,而今无从觅。余宛转久之,不得度而下。”今天的我们居然超越先贤,顺利入洞,着实令人兴奋和激动。

进入上洞,喘息未定,干脆坐在地上观察起来。上洞虽然空间有限,仅能容纳三四个成人蹲坐,却是别有洞天。随着手电和头灯的光照,一个小巧秀气的钟乳石岩洞展现在眼前。上洞的四壁上,布满了琳琅满目、形状各异的钟乳石,目之所及都是各种各样的石笋、石柱、石珊瑚、石蘑菇,最为形象的是一串串硕大的石葡萄,呈水滴状密密匝匝挤挤挨挨地聚集在一起。定睛一看,在这大自然的天然造化之中居然还有鬼斧神工的人工痕迹。一尊跏趺坐的佛像被雕刻在石葡萄的上方。面貌虽然已经模糊,不能判断是佛还是菩萨,但其两腿盘坐的衣纹褶皱依然清晰可辨。佛像端坐于一串串水滴状的石钟乳之上,一些大个的石钟乳又被雕凿出眉眼口鼻,类似佛头的形象,将洞内南壁的这处天然景观赋予了佛教的意象。只可惜年深久远,如今只剩依稀可见的痕迹,在悠悠的岁月中,可能是已消散,也可能是未完成。

回首西北壁处有一尊彩塑的侍女格外醒目。尽管身边更为高大的佛像已为自然或者人力剥蚀破坏得面目全非,小小的侍女却在岁月风霜中保持了清秀的眉目,只见其头梳双发髻,身着红裳绿裙,身姿窈窕,紧紧跟随侍立一旁。

徐霞客到这里时,向导就说,多年前有僧人清修于此,在洞内多置佛像,故名“古佛洞”。不难想象,古佛洞中,僧人借助钟乳石的象形雕凿佛像,面壁静修的曾经,只是,待徐霞客到来之际,早已僧去佛移,久废无存了。面对如此闭塞,徐霞客不以為意,反而认为“不闭塞不奇也”。可不是吗?虽然历经艰险,我们看到的只是遗迹的遗迹,然而,如此奇绝的险境又能有几人涉足?尤其是如徐霞客所言,“随峡引眺,正遥对海光,而洞门之上,有中垂之石,俨如龙首倒悬,宝络中挂”。身居洞中,出离凡尘俗世,看山揽海,却又与自然交融,身心俱静。静坐洞中,如同达摩面壁,与佛像无声地交流,神思俱澈。

细细感受和体验一番后,我们原路返回古佛塔,和徐霞客一样,找到古佛洞上方不远处另外一个岩洞,传说中的“神摩洞”。神摩洞,俗称牛肚洞,远看就是一块巨大的岩石被劈成两半,中间一条一人多宽的缝隙。进入后,才发现,也是一处“别有洞天”的钟乳石洞。徐霞客考察后记述:

崖亦进隙成门,门亦南向,高而不阔,与下洞同,但无其层叠之异。峡左右片下垂,击之作钟鼓声。北向入三丈,峡穷而蹑之上,有洼当后壁之半,外耸石片,中刓如臼,以手摸之,内圆而底平,乃天成贮泉之器也。其上有白痕自洞顶下垂其中,如玉龙倒影,乃滴水杂之痕,臼侧有白磁一,乃昔人置以饮水者。

神摩洞高而不阔,虽无层叠之异,但左右两壁溶岩光洁如白色的幕布,洞顶的石灰岩钙化在流水的侵蚀下如泼洒的牛奶肆意流淌,形成一条条凝固的瀑布,又似一幅幅洁白的天幕纱帐,在微风吹拂中轻轻飘舞。洞内高阔狭长,后壁有一处半人高的高台,其上是天然形成的石盆,内圆而底平,积蓄了岩洞内亿万年的滴水,徐霞客谓之“天成贮泉之器也”。当时他还看到边上有白瓷碗以供人喝水之用。“其上有白痕自洞顶下垂其中,如玉龙倒影,乃滴水之痕”抬头果然可见顶上的石钟乳上的水一滴一滴,不紧不慢地滴入盆中,时光在这里驻足。地壳运动填海造山,改天换地,而延绵不绝的滴水之力潜移默化地雕塑了神奇莫测的喀斯特溶洞,堪称自然之手的鬼斧神工。

在徐霞客的指引下,我们穿越古今,领略了神摩涧二洞的风采。回到古佛塔,面对幽深的神摩涧和涧外阳光明媚的苍洱大地,侧耳倾听溪水低声吟唱,静静感受清风徐来的舒爽。仰望天地,蓦然发现一只硕大的苍鹰在神摩涧万壑山岭间无声地盘旋飞翔。从它展开的巨大双翅,御风而行随心所欲的姿态和强大的气场可以感受到它孤绝冷傲的风采。

我们踏上归程。探访神摩涧中传说的古佛洞之后,心里无比充实,下山的旅途更加轻快。而此时,西斜的太阳给苍洱大地打上柔美的光影,天更蓝,云更白,海的颜色也变幻多彩。绿野千里,村庄阡陌,远山环抱着我们美丽的家园。环海的沙洲勾画出洱海美丽的曲线,正对神摩山的海边有个小村庄,就是桃源。从山中走来,海边的世外桃源,似乎才是真正的烟火人间。据说,桃源村东的洱海边,有一个弓鱼洞,还是猎人杜朝选的指点。原来,杜朝选听说神摩涧内蟒蛇危害乡民,从海东乘船渡海前往蟒蛇洞为民除害时就在桃源登陆,顺便也给帮助其渡海的渔民找到弓鱼洞。每年冬至到惊蛰几个月出产的弓鱼足以让渔民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桃源村由此繁衍发展开来,成为人们向往的人间仙境,也成为洱海边的一处重要码头,是周城和海东一线人民海运的重要交通站点。

下得山来,一日的探险历程让身后的神摩山、神摩涧、神摩洞似乎已不再神秘,然而却还有无数的未解之谜,未尽之意。从桃源弓鱼洞又想起神摩涧内的蟒蛇洞不知在何处,跟着徐霞客足迹的探险已完美结束,下一次,再跟随猎人杜朝选,走进神摩涧找寻蟒蛇洞,聆听霞移溪的泉水叮咚,探寻蝴蝶泉优美动人的故事吧!

猜你喜欢

佛塔徐霞客洱海
洱海月下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洱海,好美
徐霞客访谈录
佛塔画(大家拍世界)
洱海
爱上洱海,只需要这十个瞬间
徐霞客志在四方
长沙窑瓷器上的佛塔装饰
RP-HPLC法同时测定广金钱草中夏佛塔苷和异夏佛塔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