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编写特色

2023-06-29石雨欣姚晓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实用性劳动

石雨欣 姚晓娟

内容摘要:与过去教材相比,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有着很大的变化。怎样理性认识、恰當使用教材,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变为教师实践研究的关键。为了更加全面、细致探究统编教材编写特色,本文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为例进行探究。本单元在教材编写上呈现以下特色,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实现跨学科融合;借助专题研讨等系列学习任务,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围绕新闻类文本特色,设计结构化学习任务,有效提升媒介素养;对新闻评价能力提出新要求,凸显语文课程的实用功能。

关键词:高中语文 劳动 媒介素养 实用性

本单元所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劳动光荣”为其人文主题。学习本单元,学生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从而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本单元包括《喜看稻菽千层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茉莒》《插秧歌》三课六篇课文,都与劳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彰显语文的实用性,教材呈现以下编写特色。

一.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实现跨学科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则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展开了统筹安排与科学规划。《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与2017版语文课标不同的是,此课标补充了“劳”的部分。语文和劳动虽属两个不同的学科,却有着内在的关联,其中,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集中选入了6篇歌颂优秀劳动者、重视工匠精神、描写古代劳动人民欢乐劳动的课文,彰显语文课程直接渗透劳动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非常丰富的显性劳动资源,主要包括树立劳动观念、认识劳动价值、体悟劳动精神以及尊重劳动人民等方面的内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的三课六篇文章是和劳动紧密相关的,主要涉及新闻传媒类内容,包括人物通讯、新闻评论。第4课为三篇人物通讯,从劳动者的不同视角出发领悟相关的劳动价值。《喜看稻菽千层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以记者的视度采访袁隆平,叙述了袁隆平的劳动使饥饿退去,指导新一轮“绿色革命”,正是他的劳动使他在世界劳动教育中树立了榜样;《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售货员张秉贵在平凡的工作中满怀热情的为顾客服务,创造出一个非凡而又温暖人心的故事;《“探界者”钟扬》讲述了他在种子达人、科普专家和研究生导师等多重身份下在不同领域一直探索“生命的高度和广度”。这三篇人物通讯通过让学生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优秀劳动者的模范事件来反映人物的卓越精神。比如,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淤泥,终于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张秉贵用热情对待冷漠多事的顾客,掌握顾客心理,最终使不讲理的顾客由衷感到温暖与钦佩。第5课选编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从当代背景出发,以理论层面透彻介绍了工匠精神的意蕴以及中国力量,呼吁每个人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努力践行工匠精神,发扬工匠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观点明晰,言辞中肯,谴责了社会上具有的轻浮之风和眼浅境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劳动的理解,提高学生尊重劳动的热情。在第6课中,收集了两首关于劳动的古诗。《芣苢》是描写周代妇女采摘芣苢的劳动中的场景,由“采”到“襭”,逐步体现出采摘的不同阶段,简单的、欢快的、生动的劳动场景浮现在眼前;《插秧歌》则生动地呈现了全家老少为赶农而冒雨插秧时的多幅劳动场景,“抛”“接”“拔”“插”这四个动词,体现插秧忙碌但又配合默契,让学生体会他们劳作时的愉快与情趣,感悟古诗超越时空的独特韵味。每篇文章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中心,需要依据不同文本从不同角度剖析,特别是要充分剖析涵盖的劳动教育的观念,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起到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借助专题研讨等系列学习任务,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提到:“学习本单元,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上,可以围绕“劳动光荣”这一单元进行大单元教学,设置大情境、布置大任务、组织大活动。以“劳动光荣”专题研讨为载体,为这一单元的学习创设大情境,通过请同学们整合阅读与交流本单元的多篇课文,再将大任务布置下去,将点评社会时事热点、写一篇优秀新闻作品推荐书、写熟悉的劳动者等表达交流任务适当安排在课程大活动之中。组织大情境下的学习活动,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章,并提高他们的实际阅读和交际能力,进而帮助学生透彻地阅读和学习这篇文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单元学习任务一”中,明确了与这一课相关的单元核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选择与劳动相关的话题之一分组进行专题研讨。在情境创设中,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在一些家庭中,一些学生沉迷于玩电子游戏,对家庭的事务不管不顾,而《插秧歌》一家四口齐心协力冒雨插秧,展示了农民生活虽紧张忙碌但却充满滋味,弥漫着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精气神儿。教师便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艰辛与不易,进而更加珍惜眼前的劳动成果。从思想上树立劳动观念,奠定了他们热爱劳动、重视劳动的基础[2]。单元学习任务二要求学生梳理并评论书中人物通讯的相关内容,讨论工匠精神话题,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比如,《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的“工匠精神”,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论,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理解新闻事实所包含的时代意义。

写作训练是渗透劳动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学生把自己的劳动体验与劳动情感表达出来时,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而且还可以深化他们对劳动的认识,引发情感共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单元学习任务四是让学生写一个熟悉的劳动者,这要求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描述劳动者、劳动场景以及劳动情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写作热情,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并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围绕新闻类文本特色,有效提升媒介素养

本单元是必修课程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所对应的首个单元,主要针对新闻传媒类内容(人物通讯、新闻评论)进行设计,随着对单元文本深层阅读与专题研讨任务的展开,学习第4课三篇通讯后,自然会对分析通讯报道的站位与态度以及报道角度作一番剖析,认识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就要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由此定位到“单元学习任务二”的第一点。学习第5课新闻评论时,理应探论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与與论导向性问题,论述新闻事实与观点主张之间的关联问题,并学会理性表达态度的方法,这样就定位“单元学习任务二”的第二点。将单元人物通讯与新闻评论合并成一个新闻板块进行分析,把握好两个不同新闻文体的关系,以完成前两项活动为前提,开展“单元学习任务二”的第三项。在研讨和沟通阶段,可以把“单元学习任务三”的新闻评比推荐活动、“单元学习任务四”的写一个熟悉的劳动者都有机地融入到大活动之中。“单元学习任务三”紧扣本单元的新闻传媒类文本而布局的,学生们需会很据课本提示,理清优秀新闻的创作准则,理解通讯、消息和新闻评论等常用新闻文体特点,通晓推荐书的格式,并采用多种方式展开成果互动。“单元学习任务四”要求写一个熟悉的劳动者,如教材中所写的“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抗击疫情护佑生命的医护人员,细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苦劳作的农民”等,这个范畴清楚的表明,写作对象应以“生活中的”劳动者为中心,它反映了“劳动光荣”这一人文主题,同时也使学生细致的观察日常生活。可借助从本单元三篇人物通讯中获得的素材,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表现人物性格典型经历的写作手法,以实例与详情,展示普通劳动者的非凡风貌。

在单元整体教学方案的大活动中,教师应按照教材的编排方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系统地学、学有所得。在单元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要指导对单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单元导语”的基础上,确定学习任务与目的,并依据每一课课后的“学习提示”理清本课的构成、内容、特点和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指出這课与其他课之间的关系。要依据“单元学习任务”明确单元的核心任务及其构成、学习活动及其步骤、学习情境及相关资源等。通过这种方法,就改变了学生对单篇课文被动学习的传统思维方式,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方法发生变化。应通过指导,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使其清楚地认识到:在一个单元里,其实是由一系列的学习任务组成的,这些任务既有机联系的又是分项的,通常情况下,一课里面的若干文章都会形成一个或多个任务的学习素材,完成上述学习内容,就是完成了整体学习任务中某一有机组成部分学习的过程。

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对单元学习的总体要求,对每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尽管第5课仅有一篇《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但教师们也不能将其视为一种文本,仅从新闻属性和议论文体等方面来进行,应该和第4课人物通讯密切相关,与“单元学习任务二”的第三项整合学习。第4、5两课也可以围绕对“新闻作品”的学习进行整合,这样的整合可以包括四个学习任务:一是通过典范新闻文本的研习,从实用性阅读的角度,讨论如何读新闻,如何读新闻评论;二是学习如何写好新闻和新闻评论;三是在研习读写新闻的基础上,依据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学习运用事例和细节写人;四是将所学的知识结构化后进行实际运用,评价和推荐新闻。如此,不但加深了人们对工匠精神与时代品质的认识,还可以探讨工匠精神在袁隆平等三位优秀劳动者身上的体现,讨论三篇人物通讯的视角如何选取。通过对单元学习任务,可以使对单元人文主题的理解走向深化,并提升媒介素养。

四.对新闻评价能力提出新要求,凸显语文课程的实用功能

本单元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提高学生在社会上与他人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本单元教学内容为新闻传媒类,包括人物通讯与新闻评价。“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要求“教学以社会情境中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合理安排阅读、调查、讨论、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3]。当教师使用人教版教材教授新闻时,他们注重确保学生掌握各种新闻体裁的类型。在此过程中,他们先从系统介绍有关新闻体裁的知识开始,阐述新闻的类型、特点和写作风格,并协助学生有效掌握新闻报道主体、目标受众、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这样一来,阅读鉴赏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导致了对体裁特征严格遵守的过程,用固定的概念、术语和公理囊括或主导本应丰富多彩的心智活动。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说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者为中心,是静态的,而不是情境化的。

温儒敏先生明确指出,“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不是课后练习,而是设计这个单元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用以整合单元课文阅读与写作的‘抓手”[4]。这一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三是通过从报刊、新闻网站中选择优质的快讯作品写推荐书并说明其推荐理由,从而将课堂内外的学习联系起来。学生应学会在各种媒体中接收信息、呈现和表达信息的方法,并发展他们理解、识别、评价信息内容的技能。统编版教材不仅让学生掌握各种新闻文体特色,还要学以致用,在生活中遇到新闻提升学生新闻评价能力。

综上所述,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把握人物精神,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使得教材编写呈现诸多特色,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实现跨学科融合;借助专题研讨等系列学习任务,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围绕新闻类文本特色,设计结构化学习任务,有效提升媒介素养;对新闻评价能力提出新要求,凸显语文课程的实用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嘉哲.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21(16):8-11.

[2]胡根林.区分事实与观点:高中学生必要的媒介素养——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的设计与实施[J].中学语文,2021(34):14-25.

[3]吴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J].语文建设,2019(15):4-8.

[4]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J].语文学习,2019(09):4-10.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实用性劳动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热爱劳动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