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视角的初中整本书阅读路径探析

2023-06-29张英莲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化视角儒林外史初中语文

张英莲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化视角 整本书阅读 儒林外史

语文教育是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意蕴的母语教育,而文化意蕴是由语言文字来承载与表达。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语言的工具意义,更重要的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当前,章回体白话小说阅读在“整本书阅读”策略的落实中依旧存在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需要基于文化视角,利用其人物刻画传神、情节生动合理,章节衔接紧凑,内容丰富饱满等优势,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资源、深化文本阅读,引导学生着重从章回体白话小说的体裁样式、形式要素、表现内容等方面,去感悟作者寄予这些文字的爱与恨、怅与怨。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多维度思辨、多样化理解、多方向拓展,“促使初中生在名著阅读中感悟中华文化,发展语文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于1940年创作的一本教授阅读方法的书籍。在书中,作者把阅读分为不同的四个层次:第一层:基础阅读,即初级阅读;第二层:检视阅读,即系统化略读;第三层:分析阅读,即全盘阅读、完整阅读;第四层:主题阅读,即比较阅读。根据莫提默·J·艾德勒的阅读四层次理论,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儒林外史》时,可以基于文化视角,将其分成三个层面来推进。第一层面:通读,即感知阅读;第二层面:研读,理解阅读;第三层面:联读,即主题阅读。这样,分别对应从现有阅读水平阶段走向学习他人助自我成长阶段,再通往迁移创造阶段,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阶梯式的阅读思维框架。

一、通读:分析人物形象,引出“讽刺性批判”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概念建构、规律探索和能力发展都需要问题引导和情境支撑。好的问题情境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与语文阅读方法。通过为学生创设适切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寻找到整本书阅读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技巧,是促进通读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力的关键。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并评价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书中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典型的有周进(穷酸,考中,名成)、范进(穷困,中举,荣耀)、严贡生(巧取豪夺,无恶不作)、匡超人(假造文书,冒名代考,赌场抽利)等。作者通过描绘士林的“群丑图”,揭露了科举毒害深入骨髓,制造了一群不知廉耻、唯利是图的读书人。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是书中的重要知识点,如何将这些“知识点”变成“学习单”,是引领或支撑学生完成“通读”的必由路径。

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效率十分低下,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难题。在整本书阅读的通读阶段,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引领学生走进语文阅读的精彩世界,注重基于学生的立场选择他们深有感触的点,来进行名著尤其是章回体白话小说的阅读教学。在这样的情形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才能契合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与学生有较高的关联度与可行度,不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基于《儒林外史》这本章回体白话小说的个性特征,教师专门设计并开展了“《儒林外史》复习专刊”活动。通过抓目录、理情节的方式,完整地梳理出人物经历,掌握人物的发展变化,如匡超人。

在学生完成了情节梳理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围绕匡超人设计“到底是什么原因把匡超人从一个淳朴少年变成一个毫无廉耻、虚伪透顶,狡诈至极的小人”的微信朋友圈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为这个前后性格反差极大的匡超人制作微信头像、建立微信群,制作朋友圈分享图片……在朋友圈或微信群,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探讨与点评,有的用“表情包”贻笑他吹嘘自己为“先儒”,有的用“手势”抨击他“充当枪手代考”,有的责骂他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的挖苦他内心里渴望着攀附权贵的思想,也有的对他从一个淳朴善良的青年走向堕落深表惋惜,并以友人的身份规劝他及时醒悟回头。在教师的指导下,问题情境的创设符合学情、贴合现实,在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踊跃发言,使匡超人从“三好学生”到人面禽兽的蜕变过程渐渐地展现了出来,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清醒目光和独特的笔调塑造匡超人这一形象的认识意义和文学典型意义被学生广泛认同——在科举制度下文人士子个体良知的泯灭是必然的。这样,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阅读章回体白话小说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不经意间初步学会了。这也为接下来深入理解“徒劳的挽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读:设计活动任务,理解“徒劳的挽救”

吴敬梓的思想丰富而复杂,既遵从儒学思想,又受时代思潮和文化环境的浸润。他在书中讽刺、批判了范进、严贡生、匡超人等士林群丑,其追寻的道德政治文化并非孔孟正宗的儒家思想。正宗的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讲究“礼、义、廉、耻、仁、爱、忠、孝”,注重“士志于道,不舍昼夜”。《儒林外史》展示的封建科举制度下士大夫的种种心态,体现了吴敬梓对士人丑恶灵魂的深恶痛绝和对腐朽糜烂的封建制度的极度不满。在完成通读阶段——分析人物形象,引出“讽刺性批判”这一任务后,就进入了研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提高思想站位,引领学生挖掘深藏于吴敬梓胸中的“礼、乐、兵、农”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透过“礼、乐、兵、农”理想破灭现象,看到封建社会晚期政治的腐朽与堕落和道德的沦丧,促进学生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对“道德与政治文化”的挽救注定只是徒劳。这里,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吴敬梓作为那個时代先进士人的杰出代表,也如同历史上的其他先进士人一样,毕竟受制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能对其发现并指出的问题开出有效的良方。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可以结合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戏剧活动,把书中经典片段搬上舞台,借助戏剧语言来表达书中经典片段,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讽刺手法一类刻画人物形象,如严监生。

原文片段

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著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老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艺术赏析

这段场景描写运用到了夸张的写作手法,描写的场景中,显示严监生因为点了两根灯芯而不肯咽气,极为传神地反映严监生悭吝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讽刺效果可谓入木三分,是中外文學史中“吝啬鬼”形象极著名的一例。

剧本创作 [时间]晚间

[地点]严监生卧室

[严监生]眉头紧锁,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颤颤巍巍地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抖动地伸出两个指头。

(赵氏出场)

[赵氏]老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心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快速走去挑掉一茎。)

[严监生]点一点头,突然间手没了力气垂下,在床上一摊,登时就没了气。

学生通过改编、创新等方式将书中的静态文字搬到舞台上,演绎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获得满堂喝彩。这种通过聚焦“片段”来落实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学生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作者在书中揭露巧取豪夺、贪婪吝啬、无情无义的丑恶嘴脸,并且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批量产生于社会精英阶层。因此,这绝不意味着只是疏于礼乐教化所致,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政治文化与社会道德、价值观正在急速“坠落”,导致社会普遍的道德溃败,即便被作者推崇并寄予厚望的真儒名贤,如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最终还是被这个残酷的社会所吞噬。

在完成剧本编写——舞台表演——活动评价——内在思索这四项任务之后,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扎实和牢固,整本书阅读的层次性和结构化设计的递进性也更加显现,从而使学生在书本感悟与现实碰撞中由表及里地分析事物的现象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为接下来联读不同作品,开掘“人性的深度”做好了铺垫。

三、联读:打开思维领域,开掘“人性的深度”

在指导《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除了教师自己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外,尤其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意识和培育批判性思维。批判就是分析判断、评论好坏,而不仅仅是否定的意思。在这里,它主要是指为了对书中的人和事作出公正、准确的判断而进行的言之有据的系统性分析和反省思维。

经过通读、研读两个阶段,学生基本掌握了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思想意义、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对当时科举制度的极端发展和封建社会的日益衰败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一些新的认识。值此,就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著作中的人性与人本文化作出合乎真实情况的判断和反思。如作者在书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要这样写?在所阅读的名著中,有没有类似《儒林外史》这样的古代书籍,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这种相似究竟是巧合,还是必然,或者是故意……如果自己身处其中会有什么感慨?对未来发展会造成哪些影响?这种“行有不得,返求诸已”的阅读方式,其作用在于促使学生将碎片化的阅读成果整合、串联并形成三个基本思维关联:“不同书目之间的关联,书中内容和学生生活体验的关联,书中内容和学生所处世界的关联。”由此,学生的思维进入“同化、顺化信息—调整认知结构—分析辨别新问题—建构崭新的认识序列”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迁移运用语文知识,发现语文学习的新视角。

基于此,教师设计了“游书海·阅小说-悟人生”主题小说推介活动,对讽刺类长篇小说进行类文比读。从栏目定位策划到版式编排形式再到推介词的写作,全由学生自行负责与完成。通过细心琢磨、对比联读、情节分析、群像梳理、批判质疑等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发现讽刺小说之间无论是讽刺手法、讽刺形式,还是讽刺风格、讽刺目的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儒林外史》与钱钟书《围城》都是通过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人生,都是寓讽刺于讽刺对象自身的言行中,都是寓讽刺于人物的心理描写中等。

值此,基于文化视角的《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任务可以告一段落,但教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一鼓作气,在鞭挞书中揭露批判当时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的同时,设计直击学生灵魂的问题:“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在全社会功名利禄观念泛滥的氛围中,你会怎样面对和处理?有的学生将其概括为个人命运由社会决定的“社会命定论”,有的学生提出为了追名逐利抛弃了最可贵的尊严和人格的“自我沉沦论”……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经过合作学习后,终于明白:人性本就不完美,总有弱点。但是,处于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时期的弱点,其社会化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封建科举制度如同毒品一样对读书人的灵魂进行不可救药的腐蚀和毒害,使一大批谋求科举晋升的读书人被断了晋升渠道后穷困潦倒、人格完全变形。一个真正灵魂高洁、不落俗套的人,应该守住初心,保持本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应该坚定信仰,保持自我,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应该志存高远、保持定力,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人格与心性的锤炼,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不仅需要长年累月的“博观”与“厚积”,更需要持续到永远的“深谋”与“远虑”,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下“形成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才能做到。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书中士人的荒诞行径不能一味予以谴责,而应穿越时空体验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环境,对人性的思考应多一些理性的认识、多一些宽容的情怀。在作业设计时,可以推荐书中的某个人物角色进行情节改写或续写,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已学习过的人物语言、人物动作、修辞手法等来丰富人物,并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实现对人性深度的进一步感知与开掘。

总之,在文化视角下,以《儒林外史》为例,探寻整本书阅读之道,不仅是提升初中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初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思考与加深理解的一次积极尝试。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变革的新思路和新方向”的背景下,更需要教师树立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引领学生基于文化视角推动名著整本书阅读向专题化方向发展,使名著整本书阅读“有趣”“有味”又“有料”,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课堂,实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阅读理想。

猜你喜欢

文化视角儒林外史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基于文化视角的社会分层与青年新移民的社会融合研究
从文化视角来看日语接受与表达
历史文化视角下秦皇岛旅游资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