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3-06-28陈然朱猛杭栋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4期
关键词:预防医学流行病学课程思政

陈然 朱猛 杭栋

摘  要: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行病学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培养预防医学生的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现场处置、慢性病防控、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思维至关重要,是预防医学学科最重要的方法学之一。文章通过分析课程的特点,分享南京医科大学在流行病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培养、思政元素挖掘、课程资源建设及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经验,为其他高校流行病学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预防医学;流行病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2-0099-04

“课程思政”的概念最早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并在上海部分高校进行试验,是一种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1]的课程概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2],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此开启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新征程。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促进人民健康、提供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及预防保健服务的重要责任,承担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使命。将“健康中国战略”融入预防医学生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3],使二者同向同行、同頻共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核心课,流行病学是进行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

一、流行病学课程内容与特点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现代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现代医学中一门重要的方法学和应用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流行病学是从群体的角度出发,以医学统计学方法为基础,研究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该课程主要通过理论教学,辅以课堂实习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流行病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建立群体思维意识、具备因果推理能力、掌握群体研究方法,能够运用常见的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学会开展疾病和健康人群的调查和实验研究,适应后续的公共卫生、临床实践、卫生管理等医学工作及相关的工作和学习。

二、流行病学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2],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大流行传染病,是1949年以来我国遭遇最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我国的公共卫生与医疗健康、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也充分暴露出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薄弱、公共卫生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人才是第一资源,充分发挥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作用,培养预防医学人才是核心和根本。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社会环境和现代生活习惯的转变,中国居民的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逐步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无论是传染病防控还是慢性病预防都离不开流行病学方法的支撑。

流行病学课程被称作“公共卫生之母”[4],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核心课程。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扎实专业理论的基础之上,更应该注重其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深入挖掘流行病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培养既具备深厚流行病学学科知识、精湛技术技能、良好专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又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使命担当的公共卫生人才。因此,在预防医学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中将“课程”与“思政”交互融合,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尊重课程自身规律和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将对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三、南京医科大学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流行病学的教学实践

(一)加强教师团队的思想引领和团队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条件。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高校专业课教师应该把思政课程作为一门学问、一种价值、一种信仰。高校应该培养一支政治立场过硬、业务能力精湛、技术方法娴熟、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团队。高校教师80%以上是专业教师,教授80%以上的专业课程,学生将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课学习[5]。优秀的医学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医者仁心,使学生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使预防医学生思政工作落地见效。

流行病学教学团队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师生共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及《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积极参加学校党委定期召开的思想政治讲座。坚持党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了解党员思想状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与其他高校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开展共建党支部活动,赴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瞻仰烈士纪念碑和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和入党初心。在学系党支部学习活动中,深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公共卫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中的思政元素。

与此同时,流行病学教学团队先后参与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江苏省教育厅、南京医科大学组织的各类思政教育专题培训,深化了教师关于思政内涵的理解,让教师在教学大纲修订、课堂教学、课外带教过程中不仅仅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家国情怀、人文关爱和职业道德的熏陶与感染,积极树立思政教学理念,持续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

(二)充分挖掘流行病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流行病学教学团队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深入研究预防医学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入挖掘提炼流行病学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流行病学的广度和深度,从国家、国际、历史、文化、科学、行业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例如通过对我国老一辈流行病学家为国奉献的事迹研讨,突出培育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把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融入1910年伍连德教授扑灭东北鼠疫的故事,呼应钟南山院士等一批专家组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充分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民族情怀,培养刻苦钻研学习精神;融入顾方舟研发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故事,呼应陈薇院士研发新冠肺炎疫苗,展现医学大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严谨态度;通过介绍林巧稚医生在女性疾病预防方面的突出贡献,培养学生将临床思维与流行病学思维相结合的辩证思维能力。

经反复研究讨论,流行病学各章节课程有了较好的思政元素融入。在第一章中通过学习流行病学的发展史,再次审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学习我国在流行病学史上的成就与贡献,特别是在重大疫情防控中,所展现出来的制度优越性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加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第二章疾病的分布,通过学习主要疾病在全球及我国的流行及分布现况,激发学生致力群体健康研究,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志向。第三章病因与病因推断,通过学习因果关系及病因推断的方法,提升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第四章描述性研究,利用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深入实际工作现场,亲身参与和感受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和使命,增强专业认同感,明确专业定位。第五章队列研究,引导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从重治疗转向重预防,突出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大健康理念。第六章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正面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不断践行“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尊重真实的研究结果,揭示客观的问题规律”的基本原则。第七章实验流行病学,采用正面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流行病学学科在人类疾病防治方面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和理解。第八章筛检与诊断试验的评价,通过描述我国目前肿瘤筛查/早诊现况和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树立为实现健康中国的远大目标贡献自己智慧和青春的崇高理想。第九章疾病预后研究,联系临床应用实践,促使学生体会流行病学学科对促进人群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医学生学会通过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第十章传染病流行病学,讲述历史上一批又一批为保障人类健康而奋勇献身的流行病学先驱者,结合SARS、埃博拉和新冠等传染病的疫情防控,培养学生未来在医学相关岗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博爱之心。第十一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通过梳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至今的各项慢性病预防策略和措施,例如癌症筛查、慢性病预防控制等,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在其中的应用和意义,加深理论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另一方面增加其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热情。第十二章疾病监测,让学生认识到,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疾病监测在重大疾病的防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十三章医院感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的危害,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加强医院感染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第十三章循证医学及系统评价,结合循证医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重视科学研究对医学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第十四章药物流行病学,让学生认识到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提升学生学习内动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医学生。

(三)推动教学资源建设

流行病学教学团队构建了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融合,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既注重教授预防医学生公共卫生专业知识,又注重培养医学人文精神和全民健康理念。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流行病学家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为培养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求、具有“全球健康”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主编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流行病学》(双语)第1版和第2版、《流行病学》第8和第9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英文规划教材《Epidemiology》。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健康”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等,既注重专业知识传授,也注重人文精神、家国情怀的培养。基于教材内容,在“人卫慕课”“爱课程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开设了中英文《流行病学》共享课程,共计150个视频,时长2000多分钟,多类型练习题达600多道;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培养现代医学生的核心胜任能力。教学团队还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通过模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培养学生现场实践能力,以及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教学团队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用行动讲好思政课程,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满足“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需求。教学团队编写了《战“疫”必胜 科学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问答》《高等学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高校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培训教程》等材料,制作“抗击新冠疫情,共守健康安全”微课,在线上线下向学生们展示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并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疾控中心的疫情防控实践工作,加强学生公共卫生使命感、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德医双修的素质能力培养。

(四)推动教学改革

流行病学教学团队有效整合教师主导和学生自主学习机制,有机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挖掘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原有资源共享课的基础上,线上平台拓展了讨论版块和自我测试模块;线下则积极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打破师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团队秉持全面多元原则,强化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综合考核和形成性评价。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完成作业、参与讨论、在线测试后,均可获得相应的过程性评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跟踪调查学习效果和发展状况,评估思政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效果并应用到教学改革之中,不断优化思政教学实践。对404名医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4%学生认为该课程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与公共卫生相关的思政感想”“引起情感共鸣”,产生课程学习内动力。

将思政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经典案例与新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呼应,体现了“传承、融合和创新”的特色,既注重传授医学生公共卫生专业知识,又注重培养医学人文精神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的理念。充分利用抗疫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素养,指导学生运用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原理解决公共卫生和临床问题,与培养我国新时代医学专业人才的总体要求相适应。

四、结语

预防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全生命周期人群健康服务和管理、疾病预防和控制人才的责任,是落实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通过课程改革,将思政教育融入流行病學教学,推动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严谨的科学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自主学习的合格预防医学生,为保障和促进人类健康在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及预防保健方面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瑞锡. 课程思政——新时代特色的立德树人[J]. 解剖学杂志,2022,45(02):93-96.

[2]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 人民日报,2016-12-09(010).

[3] 刁传秀,徐玉梅. 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遵循[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1,38(02):135-138.

[4] 詹思延. 流行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 邓辉.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N]. 光明日报,2020-06-06.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预防医学流行病学课程思政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一起疑似霉变蛋挞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职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中统计学案例设计初探
《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创新
MOOC优质教学资源在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