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言”解“文”?文言兼得

2023-06-27江兆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鸿门宴阅读教学

江兆泉

摘 要 史传散文是文言文中的重要分类,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文化鉴赏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鸿门宴》为史传散文的代表,以聚焦于“言”,深读语言内涵;着眼于“文”,理清史文关系;立足于“人”,解析灵魂人物为主,探究史传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以引领学生深度挖掘史传散文中的审美和文化价值,让学生在读、品、鉴的过程,拓展知識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史传散文 《鸿门宴》

基于《鸿门宴》的文学地位和教学价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史传散文的特色,教师要重点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和体会文章的内容、框架和文学特征,于“言”“文”“人”三个主要元素的品析和鉴赏中,深入挖掘史传散文的历史和人文内涵,使得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文言知识的同时,还能领会文章背后蕴含的历史典故、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加强阅读深度、提升高中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一、聚焦于“言”,深读语言内涵

语言是构成文本的关键要素,尤其是在文言文篇章中,古代史学家、文学家将真实的历史故事、复杂的人物关系,融合于凝练的词句之中,这足以见得语言的高度概括性和深刻的蕴意。史传散文的教学中,假设教师一味地按照文本的行文顺序,带领学生梳理全文的语言文字要素,逐一地讲解其含义,那么极容易将文言文教育置于枯燥、无味之地,难以使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

由此,改革和创新已成为必要的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若可以将文言字词、语句等语言要素的内容,与人物的性格特征、古代文化等融合起来,那么史传散文教学的趣味性、活跃性便会更足。教师要聚焦于篇章的语言要素,关联人物的性格特点、古代的文化习俗等要素,通过对比、猜想等方法,深度解读语言的内涵。

相较于高中阶段的其他文言文篇章,《鸿门宴》的篇幅更长、涉及的人物众多、情节相对复杂,这也说明,其语言要素的种类、内容也就更多。因而,教师要寻求变革,创新语言解读方法,将史传散文中的文言文字词和语句,与项羽、刘邦等人物的性格以及整个故事的情节历程等融为一体,进而体会语言的深刻含义。文章中多次出现“召”和“招”二字,二者都含有“让某人来”的意思,学生难以准确辨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对此,教师要用对比、推理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度解读字词。

原文示例:

1.范增起,出,召项庄。

2.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3.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召”与“招”二字,虽然都有“让某人来”之意,但是在文言文的语境中,二字的区别仍旧较为明显,教师可牵引《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让学生从文字本身入手,初步感知二者的差异。《说文解字》中,“召”为形声字,解释为“呼也,从口刀声”,其本义为“呼唤”,即用语言让某人来。而“招”,从字形上看,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中阐释为“招,手呼也”,即用手势叫某人来。由此可见,前者侧重于言语,后者侧重于手势。

初步了解二者的差异后,教师便可进一步引领学生结合文本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阐释其中蕴藏的深意。从例1中“召”出现在范增多次示意项羽,但项羽并不理会的语境下,范增只好做其他安排,以言语为载体授意项庄,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军营严密的等级制度,因范增是项目的上级,所以可用“召”;例2中的“招”是刘邦离席前,秘密示意樊哙,因而用手势语“招”,从这里可以足以看出其狡诈;例3出现在“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于项王这一角度来看,陈平是臣,可用“召”,于陈平的视角来看,大局未定,他自身不想得罪刘邦,因而当项羽下达命令后,他故意出声寻找刘邦,一则完成了任务,二则也为刘邦预留了时间。

二、着眼于“文”,理清史文关系

《鸿门宴》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此单元围绕着“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为主题,编排了《论语》《孟子》等经典国学篇章,以及《左传》《史记》中的重点片段,在这其中,重点点出了《鸿门宴》的史传特征,从“阅读史传文,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中不难看出,《鸿门宴》具有较强的叙事性色彩,同时也可以明确,史传散文是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为素材,加之以文学手法修饰,将古代历史事件以一种文学和艺术兼具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文学体裁,《史记》便是其中的主要代表。

教学时,如何同时兼顾史传散文的历史性和文学性,是教师需着重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捕捉史传散文的故事性。《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但与其他的历史纪实类的著作有所不同,司马迁善于在历史叙事中,添加浓郁的文学色彩,将一些原本静态、平面的内容,以一种具体、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体现出强烈的故事性特征。如《鸿门宴》中,司马迁多次转换叙事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将史实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赋予了历史叙事以文学性特征;一方面,要体会史传散文的虚饰性。从《史记》这部历史著作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在记录史实的基础上,又突出表现了一些“奇特”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强烈的虚饰性特征,焕发了史传散文的风采,给人一种生动、逼真的感觉。如《鸿门宴》中写樊哙“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带有明显的夸张色彩,意在表现出樊哙的愤怒、英勇,这也体现了史传散文的文学性特征。

三、立足于“人”,解析灵魂人物

写人是史传散文的又一大特色,《鸿门宴》以项羽为灵魂人物,将历史事实以一种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人”,带领学生解析文章中的灵魂人物,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之处,体会其性格特点、品质素养等等,进而更为深入地研读史传散文的内涵和主旨。

司马迁浓墨重彩地刻画了项羽这一人物,在《鸿门宴》一文中将其“傲”“直”“仁”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在宴席的中间,范增多次举起玉珏向项羽示意,但是他却一直未表态,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项羽未将刘邦视为自己的威胁,同时也能体现其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这种看似矛盾的性格,交织在项羽身上。同时,项羽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便将暗报军情的曹无伤出卖,实属失误,也将其不设防、傲慢的性格暴露出来。如上所述,在文本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重点研读人物的对话、动作等细节,从细节之处入手,深度解读人物的性格特征、命运轨迹等,进而挖掘史传散文背后映射的历史人文内涵,加强学生的阅读深度与广度。

总之,鉴于史传散文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深厚人文价值,教材编写者将其纳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篇目,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文化感知素养,让他们能够以《鸿门宴》为载体,打开阅读史传散文的大门,进而走近真实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英雄人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解读语言素材、文章特点和主要人物的方式,理解语言背后映射的历史和文化要素,并能理清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在文学阅读中感悟历史、理解历史,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积累大量的史实材料。

[作者通联:安徽亳州利辛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鸿门宴阅读教学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
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的罪与罚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