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写作热词辨析

2023-06-25骆康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2期
关键词:学科教育热词核心素养

骆康平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进步、新媒介出现,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的语言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中学生写作中涌现大量热词,与语文教材形成对峙现象。这要求教师对热词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辨析,激发学生梳理与探究的兴趣,将知识技能与育人目标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语文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

关键词:中学生写作 热词 学科教育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设置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在课程目标与内容方面,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最能体现和考察学生的语文水平。笔者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采用“课堂作文+日记+周记+读书笔记+文学社员习作+班级群文字记录+应试作文”等多层次叠加模式,由此发现学生写作中涌现的热词,足已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其数量之大,堪称“连篇累牍”“车载斗量”,与语文教材形成严重对峙现象。这些热词——包括网络热词但不限于网络热词——如同绽放在时代潮流上的浪花,猛烈地冲刷着语言规范的堤岸,既标新立异、频现亮点,也形成干扰,让我们的写作教学不时徘徊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层级,让学生写作误入迷宫。对此,我们必须直面问题,正确应对,努力寻找破解困局之策。

一、热词涌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风向标

语言来源于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社会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产生,持续不断地为其注入新的内容和养分;作为人类文化信息载体、思维工具、交际方式和手段,语言的存在服务于社会,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两者相互推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进步、新媒介出现,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的语言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我们欣喜地看到,从政治到经济,从工作到生活,从科技到文化,从报刊到广播影视到互联网,社会和语言明显地呈现出同一性的发展方向,相伴相生、相得益彰。毫无疑问,热词涌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风向标。

二、语言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学者刘青松在《语言规范缘何必要》一文中说:“语言规范其实是将作为生物意义上的人与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黏合在了一起。”表面看,语言属于人的一种本能,但是,语言的公共性远大于“语言本能”,而且,语言的发展也取决于共同体的存在。语言是一个人社会身份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对人起着制约作用,人们要顺利地进行交流沟通,遵守语言规范是其前提。不可否认,语言总是处在演化进程之中,然而,语言的公共性,要求语言必须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在运用和传承中表现为语言规范。语言规范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得以推广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事实证明,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以及共建和谐语言生活中,语言规范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实现稳定与发展的平衡,是新时代语言规范的根本要求。

三、学生的网络话语诉求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

现在的中学生,在独特的时代语境、生活语境和文化语境中成长,被称为“网生代”和“数媒土著”,“互联网+”是其特殊标签。2021年,《中文自修》杂志社针对上海市的中学生开展了一场调查,结果显示,网络语言受到广泛的欢迎和追捧,超过50%的学生认为网络语言风趣、流行、有活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征。他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不单单是通过课堂学习,通过书籍和报刊查找,键入关键词启动搜索引擎已成为常态。线上线下,不少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十分顺溜,三句话一个梗,热词满天飞,顺理成章飞到作文里。热词就是他们交流的“名片”和“通行证”。一位从事青少年心理研究的朋友罗列了中学生的以下特点:

1.網络空间深不可测、广阔无边,中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可以上网自由徜徉,随心所欲地发言,表达情感,释放个性。

2.他们认为网络语言新奇、简洁、活泼、幽默,网络热词又酷又炫又新潮,在拉近距离,传递调侃、戏谑、语塞、反讽、感叹之义时特别细腻、精准,哪怕有时候将错就错,打打哑谜也趣味横生,有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味。

3.一些中学生每天花不少时间刷微信、上论坛、逛贴吧,当作一种休闲娱乐方式,频频出现的网络热词,如同坐过山车的体验,增添了趣味性。

4.中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期,有人借用网络热词追求文字的乐趣,还有人摸索着自创新词,扬言为汉语创新贡献力量,极少数人抗拒老师和家长的批评,逆反,有意对着干,就要让你看不懂。

5.中学生有开放探索、猎奇涉险、敢作敢为的正面,也有自我、自恋、自闭的负面……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对自控能力弱、认知能力差、沉溺网络的青少年,学校和教师,要适时启用心理辅导体系,对症下药,加强引导。

四、教师要帮助学生“转换频道”“凿通隧道”

当校园的围墙变成一道形式主义的摆设,当中学生写作变成热词超市,语文教师视若无睹、安之若素已不再可能。硬着头皮顶上去的教师反馈,迎面撞上一个“栓Q”,感觉一头雾水;接着,左一个“凡尔赛”,右一个“绝绝子”,简直魔性洗脑;更要命的是再来一个“芭比Q”,犹如飞弹袭击,即刻血压飙升。

语言的运用离不开具体语境,否则水土不服,纵是热词也只会昙花一现。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平等性、虚拟性,网上交际,可以不分时间、地点;可以不管对方身份、容貌;可以开始不铺陈,永远不解密;也可以一键传过去,一键就拉黑。线上与线下完全是两码子事。如果不是在网上聊天、发贴子、发邮件,网络语言就失去了真切的背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说:“最好让网络语言‘留在网络里,离开网络后还是尽快‘转换频道为好。”

就中学生写作使用热词的现象,笔者对语文教师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大家表现出或迎合、或抵制、或稳中求进等三种比较典型的态度。迎合者僅占12%,理由是,当前社会呈现加速发展趋势,热词井喷,生机蓬勃,词汇正朝着多元化、生活化、娱乐化演变,中学生移植网络热词到写作中,是“网络化生存”的自然选择,不宜进行人为打压;抵制者占36%,理由是,海量涌现的热词带着极大的颠覆性、破坏性,容易发生歧义和混乱,负面词比正面词多太多,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宣讲词汇的规范要求,避免学生在应试写作中失分;稳中求进者占52%,他们看似从容、理智、冷静,异口同声喊出“不回避,不提倡,不歧视”的口号,除了告诫学生“要适度”“不要太任性”之外,口号下面空空如也——其实更多的时候,他们充当骑墙派角色,左右摇摆,最终顾此失彼,进退失据。2021年11月,一首动漫主题曲《孤勇者》开始在学生中风靡,一些教师也跟着哼唱:“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的模样”。笔者以为,语文教师作为全职语言工作者,不能让学生“孤身走暗巷”,要主动作为,帮助学生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凿通隧道”,在隧道里安装指示灯,让学生逐光前行,让热词各得其所。

五、开展中学生写作热词辨析是写作教学的“小切口”

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内容整合,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五大课程理念之一,要求“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在此理念指导下,笔者在教学中,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抓住词语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积极尝试,专题开展了“中学生写作热词辨析”。

其教学的直接目的:1.体现开放和包容的精神,由表及里,帮助学生体验语言的内在活力;2.强化语言规范意识,捍卫现代汉语的纯洁性、高雅性、准确性、蕴藉性,让学生真正懂得何为语言之美。

组织形式:1.由教师提出问题,发起对热门词语、词汇的“梳理与探究”;2.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讨论“表达与交流”的恰当方式;3.中间穿插语言历史知识、词典检索、线上线下及学校家庭社会等情景还原;4.学生写作实践——《中国梦,我的梦》(使用时政类、经济类、社会类热词不少于10个);5.课外阅读,著名作家谈现代汉语,关注权威机构发布的“年度热词”。

笔者以为,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是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明确自己作为写作者的身份,全身心投入,全程追问反思:“我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准备了什么?想表达什么?创造了什么?”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大整合。学生必须增强兴趣,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必须源于生活,由“搜索复制粘贴”转变为“我手写我心”;必须进入创新境界,由“人云亦云”转变为“人无我有”。另一方面,教师是组织者、激发者、引领者。所谓组织,应当着力于拓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评估教学效果;所谓激发,应当着力于兴趣培养、感情升华、精神品质煅造;所谓引领,应当着力于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始至终,教师扮演的是向导、参谋、裁判员等角色,不可填鸭式灌输,不可越俎代庖。

从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角度来看,开展中学生写作热词辨析,对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意识和提高写作能力方面,确实有立竿见影的小成效,为写作教学打开了一道“小切口”。

六、开展中学生写作热词辨析是通向学科教育的“大手术”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就课程实施提出如下建议:“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独特的育人功能。”

开展中学生写作热词辨析,更应该融入学科教育的理念。如果语文教师能够见微知著,切中肯綮,抓住牛鼻子,认真比较、分析、总结这些热词与“网生代”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标准、行为习惯的关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学”与“育人”相融共生,发掘其中的育人元素,那么,看似写作教学中划开的一道“小切口”,实则是一台通向学科教育的“大手术”。

笔者设计了调查搜集、分类盘点、历史回顾、对标词典、写作实践、课外拓展等六个环节,它们各有焦点,又环环相扣。在每一个环节,自始至终,坚持把知识技能当成显性要素,把育人目标当成隐性线索,力求精准、生动、融通、可持续、可拓展。

1.调查搜集环节。课前准备:学生从课堂作文、日记、周记、读书笔记、文学社员习作、班级群文字记录、应试作文乃至报刊、广播影视、网络中广泛搜集热词;教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热词进作文,增色还是减分?》。

【知识技能要点】A.热词来源并非囿限于网络,来自社会方方面面;B.对热词进作文大家观点不一,客观认识中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育人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融入社会、拥抱时代。

2.回顾历史环节。简要讲述语言常识;讲述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到经典现代汉语的发展、演进历程;讲述现代汉语追求雅致的文学传统;讲述古人的用典习惯和古诗文中的热词。自“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发展至今,现代汉语已经形成较为成熟与完善的体系。20世纪50年代,《语法修辞讲话》在全国掀起了汉语规范化热潮,社会上普遍树立了语言规范意识。自200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国通用的语言文字的使用走上了法制的轨道。

【知识技能要点】A.汉语历史悠久,使用人口众多;B.口语与书面语有区别;C.热词一直都存在,经得住时间考验才是赢家;D.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是法律对公民的要求。

【育人目标】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优秀文化。

3.分类盘点环节。热词可以从来源、特点、影响等不同维度进行区别与分类。先尝试两种方法:(1)按音節和词性分类,如: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七音节、八音节、九音节和字母词等等;(2)按语义领域分类,如:政治类、经贸类、网络科技类、社会生活类、文娱体育类、法律法规类、认知情感类、军事外交类、工作学习类、社会群体类、交通运输类、建筑工程类、环境保护类、生物医药类等等。盘点:(1)像“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初心”“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两个一百年”“共同富裕”“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词语,你还知道多少?你认为它们算是热词吗?(2)有人列出一个公式:“汉语流行词+外来词+汉语简缩词+数字谐音词+汉语象形词+表情符号+英文字母简缩词+汉语谐音词+拼音字母简缩词+汉语借喻词+英汉混合词+锐词=网络语言”,如果这个公式反映了网络现状,这种网络语言健康吗?(3)请学生思考:“神马(什么)”“木有(没有)”“稀饭(喜欢)”“同学(童鞋)”“鸡冻(激动)”“蓝瘦香菇(难受想哭)”“杯具(悲剧)”“涨姿势(涨知识)”这类谐音词,它们除了带一丝俏皮,比原词是进步还是倒退了?再思考:“520”(我爱你)“1314(一生一世)”“5746”(我气死了)“0748(你去死吧)”“1487(你是白痴)”都是数字谐音词,不同点在哪里?有无存在的必要?(4)“欧巴”“小鲜肉”“快男”“超女”“跑男”“浪姐”等热词,你是不是脑海里浮现了对应的偶象?(5)面对“草根”“屌丝”“神兽”“逆行者”“孤勇者”“冤种”“小镇做题家”“刘畊宏女孩/王心凌男孩”等词语,你会对号入座吗?(6)请对“佛系”“内卷”“摆烂”“躺平”“宅男”“宅女”“剩男”“剩女”等热词开展点评。

【知识技能要点】A.归纳与分类;B.在网络热词和标准汉语之间,要弄清表达的边界和使用场景;C.网络语言有待净化,规范化建设相对滞后。

【育人目标】增强学生对自己身份、国家、民族、语言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认同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批判性思维意识,清除语言污垢。

4.对标词典环节。《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国集权威性、严肃性、规范性、实用性于一身的词典。最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丁声树曾先后主持工作,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目前,最新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已经问世,新增反映时代发展的热词和贴近日常生活的网络用语400多条(分类例举)。我们不难看出,它一直在最大限度地紧跟时代步伐,却也是“吹尽狂沙始到金”。一方面,与时俱进,给予一些认可度高的热词以“合法身份”,供读者查阅使用,另一方面,只遴选有实用价值的符合规范的词汇,而非所有热词,尤其是不健康词语的收容所。《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全社会大部分人都知道它们的意义,是否标注,是否加引号,都不会影响理解,比如:“粉丝”“网红”“群聊”“群主”“脑补”“脑洞”“血拼”“备胎”“跑路”“破冰”“逆天”等等。

【知识技能要点】A.《现代汉语词典》选词标准首先是通用性;B.价值观是否正确也是重要的考量标准;C.要养成使用词典的好习惯。

【育人目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强化规范意识、道德意识,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

5.写作实践环节。布置课堂作文,组织学生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时政类、经济类、社会类热词写作《中国梦,我的梦》,要不少于10个热词。各学习小组交换修改,再自我修改,侧重于看主题是否鲜明,热词运用是否得当。

【知识技能要点】A.鼓励政治类、经贸类、社会生活类等健康的热词走进作文;B.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育人目标】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6.课外拓展环节。上网阅读——《语文作家韩少功:现代汉语的再认识》,观点不同可以探讨。推荐学生关注国家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单位发布的“年度热词盘点”。

【知识技能要点】A.培养阅读理解能力;B.培养分析、思考、辨别能力。

【育人目标】让学生扩大视野,发现现代汉语之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概言之,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是一场重大的理念革新,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时代新人为使命。对写作中涌现的热词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辨析,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审慎取舍,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提高写作水平。在此过程中,只要我们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启迪学生自我成长,挖掘学科的思想价值、情感意义和审美因素,将知识技能与育人目标融会贯通,真正体现思想性、浸润性、实践性、深层性,定然能够打开一道写作教学的“小切口”,实施一台通向语文学科教育的“大手术”。

猜你喜欢

学科教育热词核心素养
热词
热词
热词
热词
提升中职药剂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