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任务群视野下初中名著多篇整组教学策略探究

2023-06-25李郁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

李郁

摘要:反思初中语文名著“必读”与“选读”教学割裂现状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九年级诗歌名著教学为例,提取“大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借助学习任务群从文本、表达和情感角度整合名著篇目,实践多篇整组教学,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与核心素养提升寻找教学策略与答案。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 初中名著 多篇整组 教学策略

名著阅读教学是统编教材的一大亮点。选编作品历经时间沉淀,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不可多得的宝贵素材。教材指出“名著阅读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的引领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向课外延伸拓展,最终转化为课堂教学成果”,[1]而现实名著课堂却仅根据必读篇目中主题阅读、专题探究方式进行阅读指导,教学中出现了阅读内容表面化;阅读过程简单化、选读篇目无人问津的尴尬现状,极大影响名著阅读的教学效果,违背了教材的设计初衷。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诸多教学新范式被纷纷引入,为名著课堂改革提供实践依据:通过提取学科“大概念”作为学习目标,整合不同名著文本,形成统一阅读主体;随后从不同文本间语言特质出发,依据文本整合程度要求,灵活借助不同学习任务群,设计阅读活动,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解构文本,促进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提升。如九年级上册诗歌名著专题,承接诗歌单元教学,体现编者希望学生持续濡染,完成沉浸式深度体验的设计初衷。笔者通过分析名著作品文本特质,提取诗歌文体“大概念”作为学习目标,随后依据学生学情现实,依托学习任务群呈现样态,从多文体比较、多角度体验、读与写贯通、情与理思辨等维度持续推进“必读”“选读”篇目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理清诗歌文体、表达、情感三方面相互交织表现特征,在名著多篇整组的“大阅读”中,形成诗歌学习的认知闭环。

一、确定目标,实现多篇整组

名著文本由于教学着重点不同,必读篇目给出读书方法指导,提供多个专题,多角度提示学生阅读品味;选读篇目教材却仅有推荐简介,没有具体指导,这就给教育者带来极大的实践困扰,在教学中极易产生“重必读、轻选读”的“割裂化”阅读偏差。如何依据作品特点,整合名著篇目,使之紧密融合,大单元教学中“大概念”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实践新思路。

大概念是“一组跨领域的高层概念和模型,它们能够对相当范围内的有关现象做出解释”。[2]其“中心性”“可迁移性”“可持久性”的特点,在大单元教学中常被定义教学主目标,成为多篇文本融合教学的“粘合剂”。名著作为单元教学的文本延续,同样面临着篇幅巨大,目标分散的弊病。此时如能提炼名著作品的“大概念”,将其作为名著专题的教学主目标,那么名著专题中多篇整合为“一篇”、多部整合为“一部”的多篇整组教学将成为可能。笔者基于诗歌单元“活动·探究”中“把握意蕴”“读出感情”“注意节奏”三项学习技能要求,依据三部名著作品文本和形式、情感与表达特质,概括提炼出诗歌名著的学习目标:“情感抒发与文体形式的关联”这一“大概念”。

以“大概念”作為名著阅读的学习目标,符合教材编写者将名著阅读置于单元教读之后的设计初衷,有利于从单元教读过渡到名著阅读,实现单篇学习到多篇鉴赏的体验提升。将名著“选读”“必读”篇目有效融合,更能凸显阅读教学由课内到课外的延续性价值。

二、阅读交流,推动文本感知

名著阅读“大概念”学习目标确立后,选择哪一层次学习任务群设计学习活动,取决于基础学情和作品的文本特质。多年的诗歌阅读,学生已有一定的积累储备,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手法。同时诗歌文体、表达、情感等多维度阅读体验,选择适宜的学习任务群,从“阅读交流”“创意表达”“对比思辨”三方面组织学习活动,实现名著作品深度阅读的教学旨归。

文体是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对诗歌最直观的感性认识。三部作品文体各异:艾青现代诗体塑造“大形象”;唐人格律诗体隽永抒情;泰翁俳句化变体灵动含蓄。笔者从基础性学习任务群角度出发,延续诗歌单元“朗诵会”形式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感受不同文体的表达效果,达成“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3]这一训练目的。教学实录片段如下:

朗诵是品味诗歌的最佳方式。请选择三部诗集任意作品,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展示,读出感情,说说体会。

男生齐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

师:为何选择这一形式?

生:男生嗓音有力量感,可把作者豪迈的激情表现出来。

师:除了嗓音能表现作品的力量与激情外,作品文体能否体现这种激情豪迈的力量呢?

生:诗歌句子长短不一,押韵有间隔,能表现作者在写作时激动的状态。

生:作者反复使用“呀”“呢”“吗”等语气词,也能体现作者的激动。

生:“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句多次重复,不断强调主题,还用了很多反问句,也体现作者的激动。

师:很好,这就是现代诗文体形式的特点:自由奔放,情感丰沛,极易让读者共情。请继续以不同的朗诵形式,感受其他诗体独特的情感表达。

……

以上学习活动,学生表现欲强,不但锻炼了朗诵能力,又能在参与交流中强化学生的直观体验,感受不同文体表达情感时的多样效果:现代诗形式自由,不太讲究格律,却能直抒胸臆,大气磅礴;格律诗对仗工整,流畅自然,含蓄蕴藉,意在言外;泰诗俳句化诗体形式,能完美表现作者的瞬间情感,现场感明显。

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出发设计学习活动,有利于以最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迅速熟悉陌生文本,形成文体间勾连,完成对诗歌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对诗歌形式与情感关系产生直观认识,充分体现“名著阅读不再仅仅是个体的阅读行为,而是涉及群体的阅读行为”[4]的教学特征,为后续持续深入阅读做好准备。

三、创意表达,完成读写转化

文体是诗歌的外延,构成作品的形体轮廓;意象、语言的表达则是诗歌的内涵,是作品情感抒发内在逻辑。“诗画同源、诗乐共生”是人们对诗歌绘画性、音乐性的高度评价。老师带领学生深入作品内部,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角度设计学习活动,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角度实现多视角体验,进而“感受文字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5]。在专题阅读课“诗歌文体的建构与巧思”课堂中,笔者组织了以下学习活动: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之前我们以朗读活动体验了诗歌的建筑美(文体),下面请选择诗集中任意作品,从“画意美”或“音乐美”视角进行诗句赏析,说说这样写对作者情感抒发的效果。

课堂阅读借助美术和音乐视角,以构图和韵律作为体验触发点,深入作品内部进行多维体验。教学实录片段如下:

生:艾青《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关于林子、山坡、草原的描写,运用“紫蓝”“青灰”“绿”等颜色词语,描绘出田野“新鲜”的状态。穿“白衣”的黎明,色彩搭配其中非常和谐呢!

师:色彩运用,对作者的情感抒发有何效果?

生:这些颜色很清新,这大概就是作者眼中美好“黎明”的写照,体现作者对美好光明的渴望吧!

生:我选择温庭筠《利州南渡》中“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两句,是空间形式:下有广阔沙草丛中群鸥飞散,上有万顷江田水上空白鹭飞翔。画面非常辽阔!

师:广大的诗歌空间又产生了怎样的情感抒发效果呢?

生:作者当时正在南渡中,是一名游子,理应有点孤独,但景物描写并不悲伤,辽阔的空间就是作者豁达胸襟的写照吧!

生:我选择泰戈尔的《园丁集》。其中很多作品句子形式都相同或相似,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如28篇反复强调“不要不辞而别,我爱。”这不就是难舍难分吗?29篇每一节的结尾都很相像,可能是主人公追寻不到所爱的人,很伤心,话都说不完整了。

师:大家都很敏锐,能发现诗歌中文字以外的美,发现诗人独特的抒情密码。

以上学习活动,改变了以梳理字词来体会作者情感的传统诗歌阅读形式,通过引入绘画、音乐新视角,将多篇作品多面体验,有效训练学生对诗歌语言表达、形象塑造、情感抒发等手法的辨析能力。接着引导学生打通不同诗歌文体形式“界限”,鼓励创意表达,尝试读写转化,继续纵深推进阅读体验,强化对诗歌文本的再认识。

师:同样的文体形式,描写角度与方法不同,抒情效果会有很大差别。文体是互通的,情感是自由的,如果让大家换种文体重新改写这些诗句,你会怎么写呢?

生:紫林随青坡向前,绿原如乳烟绵延。黎明穿白衣预言……

师:很有意思,你把现代诗改成格律诗的形式。

生:近处岸边青葱草丛/群群鸥鸟四处飞散/远处万顷银色江田/翩翩白鹭相映成趣

……

师:大家都很有创意,做到了活学活用,文体互通!

阅读活动不断演进,诗歌文体具象描摹与情感抽象抒发间的联系被逐渐揭开:无论现代诗或格律诗,语言运用受限于文体要求;文体要求又会激发诗人语言运用“灵感”,可谓“戴着镣铐跳舞”。读写结合的学习过程,学生的阅读感受不断强化,写作能力得到提升,审美品位不断提高,在阅读中洞察诗人内心,在写作中表达读者思考,真正实现“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的双向能力提升,对诗歌作品的理解跃升全新高度。

四、对比思辨,提升文化自信

诗歌之所以迷人,不仅在于其文体简约、情感隽永,更在于文字言辞背后的經验智慧与文化表达。笔者再次基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角度设计学习活动,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体验蕴含作品文体、情感背后的哲思理趣,挖掘文化内涵,树立文化自信,实现育人精神内核的提升。

在“诗歌中的人生智慧”专题课上,以泰戈尔《飞鸟集》中诗句赏析为学习起点,选用艾青《镜子》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两首诗作为对比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同样表达人生哲思,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篇中蕴含迥然不同的精神特质。课堂以“语言表达、文体形式和哲思抒发在诗人不同创作期的变化”这一核心学习活动为支撑,层层深入,在横向纵向对比思辨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泰戈尔《飞鸟集》中诗句独特且富有魅力。师生抓住“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一诗反复品读。该诗以两句话的极简文体呈现,节奏和谐,有一种无可名状的形式美;内容上通过“鸟”和“云”的回环反复,情感隽永,是作者瞬间的感受记录,却含蓄表现出“不必去羡慕别人,你所拥有的或许正好是别人所渴望的”这一人生哲理。在反复品读中,学生感受到诗人泰戈尔独特的审美旨趣和语言表达。

随后阅读艾青《镜子》,学生发现同为艾青创作的现代诗,作品语言简洁,句子短小,无语气词,情感表达平稳,与艾青前期风格差别较大。作品中对举三种人对待“镜子”截然不同的态度,巧妙体现出对真善美的思考,于冷峻中娓娓道来,诉说人生感悟,是作者人生长河丰富阅历的巧妙“背书”。

品析摹景圣手王之涣的名作《登鹳雀楼》将阅读活动推向高潮。诗歌形质隽永,看似语言朴素实则字字推敲。一次普通的登高望远活动,景物虽属想象,登楼感受却无比奇妙,于抽象中孕育独特体验,人生哲理不经意间自然表露:“欲要看到更远风景,必要站上更高一层”。形式虽囿于格律限制,但五言绝句节奏感极强,洋溢着激情与澎湃,体现盛年的作者身处强大的盛唐时代,对未来充满无比希望与信心。整堂课,学生在比较中品鉴、品鉴中发现,发现中思辨,充分感受到“东方文化独有的智慧表达:含蓄、温婉,于平淡中见深刻;于朴素中见真情”,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课堂是通过对话和分享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场所。”[6]诗歌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文体体验与情感表达本身,通过对作品进行思辨溯源,让学生感受文体、情感背后的精神气魄,提升文化自信,实现名著阅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7]的育人本质,实现核心素养能力的全面发展。

可以说,名著篇目作为统编教材单元教学的重要延续,不同作品各有特点,只有基于文本特点,解析教学目标提炼“大概念”,依据“大概念”选择适切的学习任务群设计学习活动,在阅读中实现名著文本的多篇整组,使学习活动整体化、能力训练多维度;对比思辨有深度,不断规范学生语言运用,发展思维能力,鼓励审美创造,增强文化自信,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名著阅读课堂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王本华.名著阅读课程化的探索[J].语文学习,2017:9.

[2]温·哈伦.韦钰,译.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6:59.

[3][5][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1,26,29.

[4]冯善亮.名著导读的设计与实施[J].语文学习,2017:12.

[6]钟启泉.核心素养十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11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以学科大概念整合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21/02/35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几点忧思与期盼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