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学科素养渗透的高中历史教学路径分析

2023-06-25杨艳丽

天津教育·上 2023年5期
关键词:史料高中历史学科

杨艳丽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在强调学科素养渗透的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明确自身对学科素养的精准把握,结合学生素养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知识内容的教学工作与学科素养的渗透工作融合在一起,不断提升历史课堂中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科学性,为学生素养的发展和知识的学习提供有效助力,帮助其夯实素养基础和知识储备基础。

一、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内涵分析

在素养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部在2022年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概念界定,将其视为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综合能力发展情况的评判标准,其中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其中唯物史观是指学生全面掌握历史的能力;时空观念是指将所学历史知识放置在整个事件的时空之中时,学生能够对其展开具体的背景分析、过程分析以及影响分析;史料实证是指学生对史料分析与总结的收集能力,在具备史料实证素养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对多种历史方法的有效应用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相,用行动尊重历史;历史解释是指学生能够基于历史材料,运用历史理性思维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掌握分析历史能力的方法,倾向于对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体现,由于培养过程中需要依托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的指导,还存在较强的综合性;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工作开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学生学习历史时需要着重维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强调对学生历史价值观的树立以及自我价值的升华。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让历史学科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助力作用得以加强,也让历史课堂中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的丰富性随之提升,有助于实现历史优质课堂的打造,进一步强化历史学科的教育意义。

二、加强学科素养渗透的重要原则

(一)结构性原则

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从表层理解来看更倾向于以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但是从更深层次的视角来看,不同阶段的各大历史事件通常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关联性的存在让历史成为结构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基于知识内容的具体情况和深层联系推进教学工作,进而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在加强学科素养渗透的教学中,教师要遵循结构性原则,在精准把握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工作与核心素养的渗透工作,让学生从浅到深地完成知识内容的学习和深层内涵的感悟,逐步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助力作用。

(二)发展性原则

当前时代不断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应与时俱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成长需求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教学工作的时代性和有效性。所以,在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为导向开展教学工作时,高中历史教师要坚持遵循发展性原则,认识到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保持自身良好的学习意识,有效利用当前社会中的教学资源增加自己的学习时间,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教学工作的优化调整,增强教学工作的时代性和发展性,让教学工作的落实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助力。

(三)变通性原则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让教师长期的教学工作难以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究其原因,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阶段性考试成绩,忽略了对学生能力和思维的训练,导致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强的机械性,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渗透。为此,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应遵循变通性原则,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认识到学生不是依靠程序运转的机器,要加强自身对学生思想的了解,并根据学生思想的变化调整优化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工作的变通性与灵活性,助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渗透。

三、加强学科素养渗透的重要意义

(一)顺应时代发展,强调对优质人才的培养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知識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教育行业应清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精准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前行助力。与以往教学工作相比,加强学科素养渗透的教学工作更注重对学生能力与思维的培养,强调以学生多维能力和多元思维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拥有丰富知识储备的同时具备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科素养渗透的教学工作顺应时代的发展,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

(二)学生发展的必然需要,树立正确价值观

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价值观的树立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影响,如果拥有错误的价值观,其知识储备和优秀能力不仅不会为社会带来贡献,还有可能因为错误的行为对社会造成危害。在强调学科素养渗透的情况下,教师会着重强调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通过不同事件的展现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行为的评判标准,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可以做,助推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优质人才,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前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避免高分低能现象,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比较单一,通常只是让学生清晰知识概念及其在不同习题中的应用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思维的训练,导致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能力训练,大部分时间都是机械、单向地接受知识,经常出现高分低能的问题,极大减弱了课堂教学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帮助作用。在强调学科素养渗透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所转变,课堂中呈现的教学方式不再只是用于知识的传输,还会从更多角度和层面落实对学生多维能力和多元思维的培养,避免学生高分低能,实现全面发展。

四、加强学科素养渗透的高中历史教学路径分析

(一)丰富知识内容展现形式,增强学生感悟

要想实现对历史学科素养的加强渗透,教师要着重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悟,让学生在更深层次感悟历史的前提下实现对史实的全面掌握和精准分析。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性和重复性的教学方式对历史知识的展现形式比较固定,很难为学生带来更多维度的思考视角,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存在片面性,不利于教师学科素养渗透工作有序推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丰富知识内容的展现形式,通过历史地图、视频影像等资料丰富学生分析历史的视角,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助推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以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信息科技为学生展示以辽宋夏金元时期为背景的电视剧片段、基于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史实模拟的生活场景或体现辽宋夏金元时期生活场景的绘画作品。其次,教师带领学生从经济和社会角度对电视剧中的安排设置进行分析和纠错,找出符合辽宋夏金元时期发展情况的内容和不符合辽宋夏金元时期发展情况的内容,让学生在分析纠错的过程中得到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的渗透。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辽宋夏金元政权分布、农产品种植、手工业分布、海外贸易航线等历史地图,带领学生在分析地图的过程中理解历史,从中获得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渗透。

(二)强化对学生的问题引导,增加思考时间

在教学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单向的知识教学并不能让学生对历史展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在学生缺乏思考的情况下,教师很难以高效的方式实现对学生历史素养的渗透。为了实现以学生自主思考加强学科素养的渗透,高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强化对学生的问题引导,增加学生在课堂中思考历史的时间,帮助学生从思考中更深层次地感悟历史、理解历史,掌握分析和评判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学生历史素养的发展。同时,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升,让教师的教学计划和素养渗透计划都能实现有序推进,获得良好的育人成效。

以高中历史“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为例,在学生初步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史实后,教师提出问题:“在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后,你认为辛亥革命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变革带来了什么影响呢?”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回顾已经学过的有关辛亥革命的知识、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存在哪些社会变革、探论辛亥革命的理念等,从而促进其评判能力的发展,感悟爱国人士的行动为社会发展带来的重要意义,实现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夯实素养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和成长做好铺垫。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构建知识结构

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以课堂活动为依托,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得到知识能力的训练。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度,让学生基于自身的想法理解历史和分析历史,结合教师的指导清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训练。为此,教师可以在强调学科素养渗透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共同对历史展开探究,加强能力训练,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得到历史素养的渗透。

以高中历史“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首先,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了解英、法、美、俄、德、意、日等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以及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体会各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含义、特点和作用,并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理解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相关内容展开自主探究和深入思考。其次,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轮流汇报学习成果,并在每组汇报结束后进行指正,让学生清晰自身学习方法和思考角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高效提高自身能力,实现对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思维核心素养的渗透。

(四)巧妙利用思维可视工具,清晰时空框架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依托于历史长河中不同阶段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存在较强的时空性,对学生历史素养的渗透具有较强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这些事件在历史学科中的安排对学生梳理能力和整合能力的要求较高,通常需要学生付出大量时间成本和精力进行归纳总结,既降低了学习效率,也不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高效渗透。为了在强调素养渗透的教学工作中避免这一问题,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巧妙利用思维可视工具,以更具逻辑性和完整性的方式展现历史学科知识,讓学生在快速捋清历史的过程中得到核心素养的渗透。

以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为例,本课内容以史实叙事为主,时间跨度长、课程容量大,线索虽然清晰但主题较分散。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的排列进行讲解,学生可能会出现知识掌握不均衡、历史理解不深入等问题。为了避免这一问题,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现本节课涉及的历史知识。思维导图要体现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经济在政权频繁更迭过程中的发展以及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在民族冲突中的相互渗透,带领学生从更多维度辩证地理解历史,实现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学科素养的渗透。

(五)增加课堂史料引入,培养学生辨析能力

对历史进行直接性的研究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直接性研究的推进需要依托各种史料,让学生在接触和运用史料的过程中得到历史素养的渗透,掌握分析史料可靠性和历史事件影响的能力。为此,在强调素养渗透的教学工作中,高中历史教师应增加课堂史料引入,以增加学生分析史料的时间,让学生得到辨析能力的加强训练,促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历史学科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夯实基础。

以高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郑寅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探析及当代启示》、伊恩克肖的《地狱之行1914~1949》(企鹅欧洲史)、王斯德的《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等分析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相关史料,让学生在阅读史料和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得到辨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其从更多角度深层理解历史,清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形势带来的巨大影响,实现对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渗透,进一步强化历史课堂对学生的助力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学科素养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客观地认识历史,分析事物与特定时间和空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同步提升。在以学科素养渗透为前提推进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成长需求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体现教学计划的针对性与科学性,让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高度适配,促使教学计划为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助力。

(宋行军)

猜你喜欢

史料高中历史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超学科”来啦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