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注释促设计:在思辨与情境中靠近文本

2023-06-25马双龙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4期
关键词:世说新语初中语文

马双龙

摘要:《〈世说新语〉二则》篇幅短小、文辞浅近,作为新初一学生认识文言、初步积累文言字词及了解文言翻译基本方法的范文固是极佳选择,然实际教学中也常存在教学层次较浅显、教学设计较传统的问题。以教材注释中“志人小说”及“言谈”作为《〈世说新语〉二则》设计关键则有诸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通过辨析《咏雪》末句的格格不入,以及探索《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无声的有声,从而创设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既关注了文本的教学重点内容,又能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训练。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世说新语〉二则》 文言学习 思辨训练

统编版语文教材七上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与文言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对学生了解文言文乃至产生阅读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此课的教学目标应不仅是对文言文有基本的了解,而且还应通过教学设计探索文本中能生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教材注释明确《世说新语》为一部“志人小说集”,且“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二文皆通过记叙名士之“言谈”来反映其人之魏晋风度。简言之,二文皆以“言谈”作为达成“志人”目的的重要手段。因此,“志人小说”“言谈”二词颇值得结合文本进行深度思考。在此背景下,再读《〈世说新语〉二则》则会发现其中与“言谈”以“志人”相龃龉之处。

一、质疑文末、激趣辨析

“言谈”作为达成“志人”目的的重要手段这一标准而言,《咏雪》中的文末一句显得极为格格不入。

(一)反形式的末句

《咏雪》情节非常清晰,可概括为:雪日,谢府内集——雪骤,太傅命题——咏雪,二谢对答——笑乐,太傅评价。内集、命题、对答、评价皆紧扣“言谈”来“志人”。而末句却是以叙述的方式补充了谢道韫现下与未来的身份,无法作为小说的情节存在,更与用“言谈”来“志人”以塑造人物、反映人物性情相悖。通览《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可以发现,其他篇章的结尾多以故事情节收束,并无出现《咏雪》末句这样的补写人物身份的内容。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曾赞赏《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1]。再究此文之末句,明显与鲁迅先生之评价相龃龉。“冷隽”“高简”是其行文特色,“玄远”“瑰奇”则是在此文风下所产生的一种言尽而意远的韵味。而如以“公大笑乐”作结,谢公以“大笑”和“乐”作为其对二人回答的评价,显出谢公对谢朗及谢道韫二人的赞赏,且如此处理未点明谢公更赞赏的是谁,这样一种模糊性,将评判的主体从谢公转移至读者,反而赋予了此文“玄远”“瑰奇”的韵致。但末句的补写,使得由“大笑乐”营造出的一种似非而是的意味因此句的坐实而被消解了。《咏雪》一文的韵致也大打了折扣。

胡应麟在其《少室山房文丛》中曾对《世说新语》作如此评价:“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2]胡也认为是书之高明在于其简约玄澹中塑造出的生动人物、营造出的不穷韵致。因而,从形式角度而言,文本最后一句与此文乃至书的“高简”或者“简约”的形式风格是不相符的。

(二)反内容的末句

从内容而言,此句在文末补写了谢道韫之父族与夫家。谢道韫是文中谢太傅长兄谢无奕的女儿,是左将军王凝之——即大名鼎鼎的王羲之次子的妻子。无论父族还是夫家,在当时都是极其显赫,后世大诗人刘禹锡《乌衣巷》诗中所咏之“旧时王谢”即指此二家。此补写,写出了谢道韫身份之不凡。因此,此句在教学中常被讲解为是谢太傅更欣赏谢道韫以及谢道韫更具才华的侧证。

文中另一位重要角色谢朗,也是谢太傅兄长的儿子,是时人夸赞的谢家宝树,与族中谢韶、谢玄、谢琰并称“封胡羯末”四才子。可见谢朗与谢道韫本就同出一族,且在当时文名也本就高过谢道韫。故而,从“公大兄无奕女”这一句来以家世侧证谢道韫之才华是行不通的。而从“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谢道韫后来成了王羲之的儿媳妇而言,或许可以说有谢道韫才华的原因,但门第结亲,作为当时两大望族之一的王家更看重的应是与其可称门当户对的另一大望族谢家。故而,由“左將军王凝之妻也”来侧证谢道韫之才华,也并非妙笔。

联系生活实际而言,当说起某个名人时,如后补一句其乃某某之子女,此补叙似并非褒扬,反而包含着对其才华或能力一定程度上的削弱,即名人之后有如此的表现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最后一句补写,非但不是谢道韫才华的侧证,反而是削弱了谢道韫个人之才华与魅力。因而,从内容角度而言,文本最后一句和文本之间是有着龃龉的。

(三)激趣活动,客观辨析

《咏雪》一文在古籍中有对于谢朗身份的注释,无谢道韫身份的注释,而古籍注释常采用文内注的形式,因此大胆怀疑末句或为注释窜入了正文。于是,《咏雪》一文教学时将兴趣激发点确定为辨析“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应该是正文还是注释”,进而探讨“究竟是谁使‘公大笑乐”。从而对于二者比喻谁更佳的讨论,不再受末句的制约,有了更客观的讨论语境。因此,评价的标准也可以回到“言谈”,即谢太傅的命题“白雪纷纷何所似”之上。实际教学中则引导学生从“白”之颜色、“雪”之样貌、“纷纷”之姿态对谢朗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及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作有标准有依据的辨析。如此,一方面既关注了文本教学,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关注无声,走入有声

毕飞宇先生在其《小说课》中谈到,“好的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是必然的,故事的发展是密不透风的”[3]。可以说《陈太丘与友期行》便是如此。此文的中心事件应为元方与友人的“言谈”。而故事中的非“言谈”无声部分,更显现了作者的高超手段。

(一)必然的“门外”

“言谈”发生前的部分,交代了中心事件的背景,更有为中心事件的发生而做的层层铺垫。在此,教学中设置了一个让学生探寻铺垫的活动,“哪些原因导致了元方和友人的对话”。除了文中的“友人不至”以及“太丘舍去”这两大铺垫或原因,此部分中极不起眼却极能显示“志人小说”特色的便是“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一句中的“门外”。为何?

一方面,“门外”二字紧扣“志人”二字,写出陈元方作为一个年方七岁小男孩的天性,爱玩而且爱自由,家里再大也愿意到門外来玩耍,可见其天真,可谓是“志人”到位。更重要的是,“门外”是《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心事件“二人对话”得以发生的关键所在。

不妨假设一下,“友人”姗姗来迟,如来到门前是大门紧闭且门外空无一人,想到自己的迟到,应会彬彬有礼地轻叩门扉,此时如有人应门也大概率是陈家的仆从,即使“友人”得知“太丘舍去”大骂“非人哉”,也断然不能听到“无信、无礼”的回应,仆从一个劲地邀请进门奉茶道歉估计是最终的结果。

而作者却选择了让陈元方在“门外”嬉戏,这便让故事走向了如今这一必然的结果。元方在“门外”必然见到了父亲的离去、元方必然与“友人”见了面,“友人”必然当元方的面骂了“陈太丘”。一切都因这“门外”二字而必然发生。所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是极高明的小说,作者是极高明的作者,特别是这一别开生面的无声的“门外”二字。所以,通过让学生“体会‘元方门外戏造成了哪些结果”这一看似远离文本核心内容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好小说的魅力。

(二)无声的“言谈”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另一处极精彩的无声则隐藏在“言谈”之中。

文本中明确的“言谈”对话可分为两组。第一组“尊君在不”与“待君久不至,已去”;第二组“非人哉!……”与“君与家君期日中……”前一组平淡中见暗涌,后一组辛辣中存至理,皆极为精彩,很好地反映了《世说新语》“言谈”运用的高妙。因此,实际教学中常会对此着重分析或创设学生搬演对话的活动,以体味人物情感与反映出的人物品性。

“友人惭,下车引之”与“元方入门不顾”,固然是“言谈”对话之后的行为或者结果,却更可看作是一组极为精彩的无声“言谈”。

在“友人”而言,“下车引之”表明此前其与元方对话时一直是坐或站在车上,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此时的“下车”表明其已然败下阵来,“引之”更反映其被元方的回答折服,既愧且歉,姿态进一步地放低,用行动表达自己的愧疚,以期获得元方的谅解。而此一行动,从车上下来走向元方,试图牵元方的手,显见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

而元方的“入门不顾”则是对“友人”无声“道歉”的回应,无须思索更无有顾忌,快速而决绝,充满力量感,与“下车引之”形成强烈的快慢对比。可以说,此组对话虽然无声,但胜有声。

(三)情境翻演,体会身教

因此,《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的教学兴趣点确定为无声表演,一演元方在“门外”时的所见所闻,二演元方与友人无声的“言谈”对话。关注无声的部分,并在最凸显“言谈”特色的部分,将重点落在最后无声的“言谈”之上,能给予学生对于“言谈”更广阔的认识。此无声的“言谈”也给予学生重构对话的可能,“如果你是元方,你会怎样来回应‘友人呢?”

两处无声表演的开放活动,后一处通过学生不同的无声或有声回应与原文比较,思考“元方入门不顾”所展现的人物形象,进而引出对“方正”的理解以及勾连起前一处元方“门外”所见陈父行为给“元方”带来的身教影响。至此,则顺理成章地紧扣住《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教学内容中的一大重点“良好的家庭教养”。

综上所述,紧扣《〈世说新语〉二则》注释中“志人小说”及“言谈”两个关键词,发掘文本中与之龃龉之处,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突破口,别开生面便出现了。如此地去别开生面,不是为了特别而特别,通过辨析《咏雪》末句的格格不入,以及探索《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无声的有声,以期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如此一来,一方面使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可能,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还原文本的面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而且,这些看似远离文本的探索,最终也会引导课堂回归到文本内容之上,回归到教学重点之上。在此同时也促使学生进行辨析,使学生思辨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

[3毕飞宇.小说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世说新语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同义聚合现象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从狷介名士到风趣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