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中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的多维建构

2023-06-22沈正赋

现代出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型主流媒体舆论新时代

沈正赋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新时代;舆论;新型主流媒体;主流思想舆论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3.01.008

任何一个社会在正常运维和稳步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建构起一种主流思想舆论,而且还需要作为主导力量的主流思想舆论去引领社会的健康发展与不断进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工作取向,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从意识形态到主流新闻媒体再到主流思想舆论,意识形态构成舆论生成的政治社会背景,主流媒体承担起主流舆论生产的主体职责,主流思想舆论成为主流媒体建构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产品,进而形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生态闭环和有机联合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由此可见,主流思想舆论建构的社会价值和时代使命已经被摆到新时代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议事日程层面。从主流思想舆论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功能及其发挥的建设性作用来看,它既具有客体的应用价值,又具有主体的建构功能。一方面,主流思想舆论作为一种政治资源和精神资源,被意识形态所定位,被新型主流媒体所建构;另一方面,主流思想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核心价值观,其本身也建构着现实社会、社会中的主流群体及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是引领社会发展、人类向上向善和时代进步的潜在能量和显性动力。本文拟从意识形态、新型主流媒体、主流思想舆论的生态和关系出发,对新媒体语境中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的多维建构进行学理性阐述和系统性思考。

一、舆论系列概念的历时嬗变与时代演进

舆论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人的主观化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因素的介入和作用下,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也呈现出因时应势而变的复杂状态和动态格局。如果从历时性的维度对主流思想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一番考察,那么可以梳理出这一核心概念的嬗变脉络及其发展轨迹。

(一)从舆论、主流舆论到主流思想舆论

在中国的汉语语境中,“舆论”本意主要指大众的评议、公众的言论,即大众在一定的场合通过相互交流和传播表达对某件事或某种社会现象比较一致的态度、意见、看法和具有倾向性的观点。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对“舆论”的定义是:“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这里把舆论仅仅视为新闻舆论,显然有以偏概全之嫌,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吸收了学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后将“舆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舆论是指公众意见;狭义的舆论是指媒体意见,即“舆论通常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的意见,有时也特指大众传播媒体发表的意见,人们常把媒体视为舆论的承载者”。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把舆论作为属概念、把新闻舆论或媒体意见作为种概念的界定无疑更加科学、合理和准确。近些年来,在国内新闻传播学界,陈力丹关于舆论的观点被较多学者接受和采纳,他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这是从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对舆论的内涵所进行的界定。在西方主流语言英语词汇中,与“舆论”相对应的是public opinion。据考证,1762年,法国启蒙思想家雅克·卢梭在他的著作《社会契约论》中最早将public(公众)与 opinion(意见)整合在一起,创造了“舆论”的概念。《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 )對publicopinion的权威解释是:通过特定社区或群体对个体就某一特定话题的看法、态度和理念的整体表达。

舆论中又衍生出“主流舆论”和“非主流舆论”。何谓主流舆论?有专家认为,主流舆论是指占据主流地位、与社会发展方向相—致的舆论。主流舆论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其次,舆论赖以形成的信息或事实必须真实可靠,据此所做的判断评价必须恰当准确;第三,要有利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依靠众人的智慧推动问题解决。郑保卫认为:“‘主流舆论是那些能够代表主流人群的主流思想和情感意志的强势舆论。主流舆论是正向舆论,是能够体现社会发展方向、反映时代主流与本质、真正代表民心民意的舆论;是积极的、进步的、建设性的、正义的舆论,也可以说是一种强势的正向舆论。”其中,主流人群、主流思想、民心民意、强势舆论、正向舆论、建设性等是主流舆论概念的关键词。吴丰军等认为,主流舆论是多数公众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的一种正向舆论,它反映社会发展趋向并对社会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主流舆论能够代表多数公众的意见,这是主流舆论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第二,主流舆论的议题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一般应该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内关乎大政方针、公共决策、内政外交等重要议题的公众意见;第三,主流舆论能反映时代主流与本质,体现社会发展方向;第四,主流舆论是一种建设性的正向舆论,而非破坏性的负向舆论;第五,主流舆论具有主流的影响力。主流舆论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在与其他舆论竞争、互动的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这里,公众意见、国计民生、正向舆论、社会发展、建设性、决定性影响等因素被认为是建构主流舆论内涵的核心要素。这两种定义只是在语言表述上略有不同,而在内涵上基本趋于一致。换个思路和角度来思考,与主流舆论相对应的就是非主流舆论。

至于“主流舆论”中又派生出“主流思想舆论”,或者说主流舆论与主流思想舆论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差别?“思想”是其中必须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专家总结认为,对于我国来说,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主流思想舆论不仅给人们提供判断是非的一般性标准,而且为党和国家政策制定、社会行动方案提供最有指导价值的“意义框架”。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一个国家的动力源泉,是新时代中国凝聚改革发展共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共同思想基础。陈信凌认为,一个社会常规的思想舆论生态,并不会执于一端、偏于一隅,而是一个多元共生、异质并存的多样化的意见集合体。当然,这里的多元与异质并不是均衡分布的,而是有主有次,或居于中心,或散落于边缘。当下的主流思想舆论,简单说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不过,他在这里主要是就思想舆论与主流思想舆论所做的区别和分析,虽然属于另外一种比较分析方式,但是对于论述主流思想舆论无疑会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主流思想舆论一般具备哪些主要特征?沈世纬认为,一是时代性。主流思想舆论铭刻着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二是重要性。主流思想舆论要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凸显国家大事和天下大事,反映党和政府的重大主张、决策和步骤,宣传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安全等领域的大政方针和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三是群众性。主流思想舆论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代表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反映和诠释广大群众关心瞩目的热点问题和热点事件,善于反映民意、表达民声。四是主导性。主流思想舆论要在多元化舆论生态中发挥主导作用,扩大公信力、亲和力和影响力,能对受众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在众声喧哗中高扬主旋律,在多元价值下积累社会共识,大力传播社会正能量。五是建设性。主流思想舆论是一种建设性的正面舆论,绝非破坏性的负面舆论。六是成长性。主流思想舆论形成强势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形成、成长、壮大的过程。这种对主流思想舆论特征的总结和阐述较为全面和深刻,是目前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普遍认同的一种价值判断和条件归纳。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主流思想舆论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党和国家现行路线方针政策、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代表时代发展方向、具有正面导向性和建设性的社会系统舆论,它是一个集纳性和整合性的概念。

(二)从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到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

胡锦涛在担任党中央总书记期间就提出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观点,2012年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党的十八大之后,曾经在党内的有关会议或文件中短暂出现过“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的过渡性表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胡锦涛的“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观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2013年8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从此,党中央正式使用“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表述,其后这一观点逐渐被广泛使用。俗话道:“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会枝荣。”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相对于“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要求在“巩固”的基础上再强调“壮大”,这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认知性规律。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再次强调:“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指出:“媒体融合发展不仅仅是新闻单位的事,要把我们掌握的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可见,在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期间,“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已经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表述,广泛运用并出现在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党内重要文件中。

到了党的二十大,这一观点又有了进一步的阐述和更新的表述。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深化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把“奋进新时代”作为修饰语和限定词加入其中,强调新时代的特色并赋予新的使命任务。“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舆论思想领域的核心要义,无论是在理论建设层面还是在实践应用层面都将得到深入的阐释和广泛的运用。

二、新型主流媒体:影响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构的关键要素

新型主流媒体在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的生产和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功能,已成为影响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构的关键要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建设好新型主流媒体,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构具有重要作用和显著影响。

(一)加速新型主流媒体转型迭代,增强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传播力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受到网络新媒体的挑戰,其媒介市场地位和舆论引导作用逐渐下降,越来越陷入被动和被疏远的尴尬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可见,主流媒体被边缘化绝不是危言耸听,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现实。主流媒体如果被边缘化了,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自己对新闻舆论的传播力,那么新闻舆论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也就无从谈起。在新闻传播工作和能力建设中,传播力是第一生产力,在新闻舆论“四力”中传播力处于首要地位,是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新媒体时代,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必须把它纳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传统主流媒体要主动谋求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升级,从而实现迭代化发展。在新时代,新型主流媒体作为主流舆论思想传播的载体,承担着传播主流思想舆论的重任。从传播力构建的角度来看,处于转型迭代中的主流媒体起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确立新型主流媒体在媒介市场和受众心目中的主流地位。只有拥有一定的地位才能拥有一定的显示度,如果不被媒介市场和受众市场边缘化,就要争取成为媒介市场和受众市场的“座上客”,而且还要谋求获得媒介市场和受众市场上“主宾”的最佳位置。其次要把新型主流媒体打造成主流思想舆论的高端传播平台。在“平台为王”的时代,舆论传播载体的介质作用更加凸显,高端传播平台是主流思想舆论传播的“标配”,始终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已成为高端传播平台传播主流思想舆论的一种新机制。再次要强化新型主流媒体从事新闻舆论生产和传播的业务能力。传播力的生成从来就离不开新闻舆论生产主体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有效调动和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生产和传播主体的业务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增强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力。

(二)强化新型主流媒体主体地位,提升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力

主流媒体又称“头部媒体”,顾名思义就是新闻媒体中的强势媒体。一般而言,主流媒体主办单位的政治地位和行政级别较高,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高端或稀缺的信息资源,有的甚至还处于垄断地位,采编人员的素质普遍较高、力量较强。因此,主流媒体在新闻生产和传播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是社会上一些非主流媒体所望尘莫及的对象。也正因为如此,从理论上来说,主流媒体凭借自己的综合绝对优势在主流思想舆论的引导上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传播和引导效果不容置疑。在新媒体时代,新型主流媒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舆论、网络舆论面前决不能缺位和失声,而是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主体地位,通过进一步打造和提升自己的社会舆论引导力,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引导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的重任,从而显示自己在社会舆论场上不仅出现和存在而且起着强势和主导的作用。如果从信息资源上来看,新型主流媒体最接近主流思想舆论,也最容易获取主流思想舆论;如果从传播平台上来看,主流思想舆论不仅需要借助于新型主流媒体进行舆论传播,而且需要借助于这个平台去对社会公众进行舆论思想引导。因此,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力的提升离不开新型主流媒体的平台供给及其给力。概而言之,一是新型主流媒体的主体性地位必须得到强化,其对社会舆论的主导性和引导性功能不能被削弱和弱化。在我国,由于新闻媒体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对于机构媒体来说,主流媒体的地位一方面与党和国家的政策赋权和官方授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机构媒体的自我发展有关,在前者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后者的主观能动性因素的激发、调动与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是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力的提升既面临机遇又充满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在主流思想舆论与非主流思想舆论的较量和交锋中,主流媒体要敢于和善于冲破各种非主流思想舆论的干扰和阻力,不仅要让主流思想舆论能够被社会大众所接纳,而且还要能够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发扬“斗争精神”,进而成为引领社会向前发展的一面旗帜。

(三)坚守新型主流媒体阵地功能,扩大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影响力

如果说传播和引导是主流媒体的施动行为,那么影响和公信则属于主流媒体实施传播和引导之后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影响力的有无关乎主流媒体的生死存亡,影响力的大小则与传播和引导效果的强弱程度有关。在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不仅要强化其存在意识,而且还要突出其阵地功能。作为战斗堡垒的阵地不仅具有防守作用,还要具备进攻能力,做到攻防兼备,新型主流媒体就是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的前沿阵地。坚守作为主流思想舆论传播和引导阵地的角色功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是新时期党赋予新型主流媒体的任务和使命。如果主流思想舆论阵地丧失,则意味着舆论传播和引导的主动权、话语权和影响力随之丧失。影响力既是证明主流思想舆论本身是否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一把“标尺”,关乎是否能够被公众所接受的问题,也是检验主流思想舆论是否具有深厚和扎实的群众基础的一块“试金石”,关乎怎么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问题,或者是究竟多大程度上能够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实践应用问题。扩大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影响力就是要让主流思想舆论实现自上而下的贯通与全面落实,而不能让其束之高阁、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或报告中,要让主流思想舆论与社会现实发生紧密的勾连,及时地、广泛地走进社会大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中并产生深入和持久的影响,让主流思想舆论真正成为主导社会的强势舆论,形成传播、动员、引导和影响大众行为的有效整合机制。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曾经多次强调报纸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以实现“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的目的。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是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新型主流媒体这一传统职能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一方面要充当主流思想舆论的新型中介和载体,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最迅捷、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只不过如今“同群众见面”的媒介已经变成了网络、微博、微信、客户端、抖音、短视频等新的形式和形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型主流媒体突破了物理介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数据、云計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ChatGPT等技术与理念下的新闻传播已经实现了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互通互联,不仅共存共享,而且彼此建构,为扩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影响力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四)巩固新型主流媒体角色意识,筑牢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公信力

既然是主流媒体,那么它就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在我国,主流媒体都是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既然如此,那么作为党和政府“耳目喉舌”和“传声筒”,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来源于或依附于各级党和政府,也就是说,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主要是通过主流媒体建构起来并传播出去的。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功能,必须把筑牢主流思想舆论公信力作为新闻传播工作的逻辑起点和价值落点。主流媒体如果失去公信力,也就意味着其所“代言”的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会随之受到削弱和消极影响。失去公信力的主流媒体及其传播的主流思想舆论因失去群众信任的基础而无法取信于民,失去公信力的主流媒体也将形同虚设、名存实亡。在新媒体时代,一些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和虚假新闻,片面追求点击率和网络流量,以此赚取经济效益或取悦于众多粉丝,迎合受众,投其所好,以至于各种非主流思想舆论充斥其间,大行其道,导致其无法建立起公信力或逐渐失去公信力。这或许是这些社交媒体和自媒体谋求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生存之道,然而这绝不是新型主流媒体所应扮演的角色。新型主流媒体作为高端思想智库和传播平台,它应在“顶天”和“立地”上下功夫。所谓“顶天”就是“上接天线”,致力于把体现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流思想舆论进行深入的阐释和解读;所谓“立地”就是“下接地气”,致力于把党和国家的思想意志和决策部署原汁原味、原原本本地传达到基层一线的群众中去,让老百姓通过充分了解和深入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进而建立起广泛而持久的信任感和公信力,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一新时代治党治国的执政理念,化为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焕发出一股磅礴向上的伟力,从而发挥新型主流媒体在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构建彼此信任上的建设性作用。

三、多维建构: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的潜在能量和显性动力

作为客体的主流思想舆论,往往属于被建构和被传播的对象;而作为主体的主流思想舆论,又起着建构其他客体或与其他主体之间相互建构的作用。如果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相对应的四个维度来梳理和阐释的话,那么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勾连关系和建构关系。

(一)激发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在“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中的边际效用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现实国情而探索出的一条现代化发展新路,它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区别。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提出和实践,本身就显示出中国的道路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关键因素和决定性条件。历史一再证明,西方所走的多党制和轮流执政的国家治理方式,不适合中国国情。我们一直在摸索,不出现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覆盖人口的数量级由普通国家的亿级提升至十亿级,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由消灭绝对贫困的小康社会迈入共同富裕的发达国家行列;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与自然协调和共生发展;不走殖民扩张、侵略掠夺、称王称霸的和平崛起道路等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这些精神内涵需要我国的新型主流媒体及其主流思想舆论主动向国际社会进行深入解读并广泛传播。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世界主导国际传播舆论的格局仍未改变,“西强我弱”局面没有根本性逆转,我们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叫响难信任”的现实困境和传播短板。但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崛起,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我们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和外宣旗舰媒体,占领舆论传播制高点,掌握国际话语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国际舆论舞台上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形成以我为主的主流思想舆论,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向国际社会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以期彻底扭转和改变西方社会对中国所持有的政治陈见和意识形态偏见,通过宣介“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为世界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可供借鉴的中国理论和中国方案。

(二)发挥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从理论学说层面,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由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性质又是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段论述中已经阐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之间的内在辩证关系,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必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保持高度一致,实行同频共振。意识形态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是思想上的“定海神针”,一般是决定一个国家或政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方向和道路的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决定我国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曾经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是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集中体现为党在现阶段的基本思想、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建构和统摄上具有聚合和凝合的作用。新时代,我们的既定目标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思想舆论就要善于在“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上做文章、下功夫,通过新型主流媒体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张旗鼓地鼓与呼,做好理论阐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统一人们的精神和意志,凝聚民心,形成共识,引领社会大众站在历史正确的方向上审时度势,明辨是非,充分发挥主流思想舆论保驾护航的积极性作用,凝心聚力,进而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安全。

(三)助力新時代主流思想舆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参与功能

“由于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制度体系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思想观念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制定法律法规、制度设计、决策部署及实施公共管理的价值准则。社会的制度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载体,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约束功能、导向功能以及激励功能,是推动社会形成价值共识的制度化力量。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社会制度体系的有力保障。”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从社会功能建构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聚拢社会意识,形成社会价值认同,因此被视为凝聚我国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它的功能价值和独特作用由此可见一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之后,就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传播并大力倡导践行。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包孕着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特质和底蕴,所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离不开主流媒体,更需要主流思想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观照、关注、聚焦和深入阐释,以便让它入脑、入心、入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思想与行为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无论是在宣传教育、铸魂育人,还是在融入现实社会生活等方面都需要借助于新型主流媒体,在社会上形成主流思想舆论,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出去,让人们深入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本质,并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而真正实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提供具体而鲜活的内容支撑,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承载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这样就在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建构起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相互作用,彼此建构。

(四)构建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的应用机制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和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繁盛、发展壮大的“精神乳汁”和“思想奶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段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充分自信。深刻认知、全面继承与发扬光大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步走”战略。我们的主流媒体及其主流思想舆论,首先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价值有个基本的认知和判断,决不能置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产于不顾而妄自菲薄,一味地崇洋媚外,“言必称希腊”“言必称西方”,对西方的所谓西洋文化、异域文化顶礼膜拜;其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情怀、思想情操、哲学思想、真理光芒等刻上中国烙印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在展示和诠释的基础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永续辉煌;再次要充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活性因子,让“藏在深宫人未识”的、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古籍、文物和宝藏走下殿堂、走出书斋、走向民间,真正实现用起来和活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些都是我们的新型主流媒体及其主流思想舆论可以聚焦和发力之所在,是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的“策源地”和“动力源”,最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结语

新媒体语境中的新型主流媒体及其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构建,是党的二十大适时提出来的一个崭新的时代话题和现实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要善于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新时代的新型主流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和新闻舆论的生产与传播工具,在形塑和建构主流思想舆论上具有义无反顾的责任,只有不辱新闻传播使命,坚守新闻职业操守,彰显新闻专业优势和比较传播优势,才能在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上发挥起多维建构的功能、价值和效用。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

猜你喜欢

新型主流媒体舆论新时代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新型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的建构
不变的是责任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