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2023-06-21王晓娜李集全

南方农机 2023年13期
关键词:促进作用现代化变量

王晓娜 , 李集全

(莱西市姜山镇人民政府,山东 青岛 266000)

0 引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努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然而,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是重点和难点。同时,“三农”政策聚焦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明确提出我国将实现农民全面小康的目标,并指出了包括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内的八个方面的具体工作[1]。自此,乡村振兴战略开始在我国全面落地实施。就乡村振兴战略的定位而言,这是我国“三农”政策的延续和发展,旨在解决前一阶段农业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实现“三农”现代化筑牢根基[2]。因此,乡村振兴既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也是发展农业经济的主要手段[3]。

与此同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社会背景下,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这一技术的兴起,带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有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规避的现实任务。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还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数字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与应用,将逐渐转变乡村发展方式与动能的增长[4]。当数字技术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便出现了数字农业,这为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提供了农业升级转型新思路,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1 文献综述

数字经济于2019 年在我国兴起,但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在农业领域中应用的研究更早,并且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美国的“人工智能框架”,德国的“有机农业-展望战略”等都致力于农业领域。目前,国外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集中在大数据分析、无人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系统、食物链和食品系统的变革动力上[5]。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我国关于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研究较为缓慢,主要集中于卫星遥感、智能设备以及专家系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6]。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效,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向前迈了一大步。就目前来看,数字经济在农业的以下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1)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梁琳[7]提出,数字技术能够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率。数字经济通过降低投入成本和交易成本以形成规模经济,2022 年黑龙江省农业生产采用测土配方施肥TRFP 系统精准控制大豆施肥用量,肥料利用率比以往提高2~3 个百分点,该技术预计可平均增产10%左右,不仅使总成本降低15%~20%,也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随着农业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模式与农业模式相结合,智能化的旅游、电子商务等应运而生,一方面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有效拓宽了农业销售的新渠道,增加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多途径拓展了农民增收方式,加快了现代化农业发展[8]。3)农业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阮俊虎等[9]认为,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在物联网系统应用下将发生变革性的创新,并形成以农业数字化过程和系统为主要管理对象的全新管理模式,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升级转型,也是驱动数字中国建成的必由之路。在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整体来看,融合过程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就目前发展来看,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滞后。传感器国产化、精确度、集成度、抗逆性都不高,并且我国尚未研发出专业智能芯片[10]。王廷勇等[11]认为,由于数字基础建设在农村较为落后,导致农民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数字鸿沟问题较为严重。王月等[12]指出,部分脱贫农民在追逐数字化过程中容易陷入被动局面,随着数字经济产生的价值逐渐向少数人倾斜,更强的“马太效应”将会导致农民接收更少的数字信息,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高峰等[13]认为,数字经济带来的技术壁垒难以跨越,精准农业技术和农业机器人等的普及和推广减少了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但数字技术的掌握和应用的要求较高,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难以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决胜阶段,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势必要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用数字经济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基于现存的问题,不少学者提出了解决措施。王廷勇等[11]认为当前应当夯实数字环境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进现有数字基础设施的改革和创新,加强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现代化。郭美荣等[14]指出,国家应针对新型职业农民以及农村实用人才等特定群体,尝试农民数字化培训,大力开展互联网产业相关课程,以提高农民数字化素养。

从现有实证研究来看,数字经济的不同构成,如数字产业化和数字基础设施,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较多,但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总额、农民增收以及减贫方面的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就数字经济对农民收入以及农业产值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2 数据来源与变量统计描述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以及国泰安数据库中与农业相关的数据,选取了2007 年至2021 年作为分析区间,该年度的面板数据经过整理汇合构成混合数据。该数据集追踪了我国31 个省区市的农民收入、政府数字技术资金投入等微观和宏观数据。其中,数据中缺失值通过线性插值法进行补充,后续模型分析将采用STATA 14软件。主要变量说明如表1 所示。

表1 主要变量说明

2.1.1 被解释变量

1)农业总产值。《“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指出,农业总产量的增长率作为可以衡量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农业当前发展水平,同时可以作为后续发展的基础以设立发展目标。因此,本研究选取农业总产值作为衡量数字经济化对农业现代化影响的变量。2)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乡村振兴以及数字经济化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农民经济增长。只有农民收入得以扩大,改善农业结构才有可能。因此,本研究选取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作为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另一个变量,从微观的视角分析数字经济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3)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2.1.2 解释变量

崔凯等[15]指出,互联网普及率作为数字经济产生的必要条件,可以作为衡量乡村数字经济的基础环境和支撑条件的一级指标,同时数字资金的投入可以体现要素投入对乡村数字经济的支撑水平。因此,本研究选取以下指标作为解释变量:1)政府对科技的投入;2)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3)农用机械总动力。

2.1.3 控制变量

农作物的耕种是农业经济的基础所在,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数字经济化赋能农业发展的目的之一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但是,耕种这一生产作业极易受其自身特点的影响,如农田质量、气象条件、劳动者水平等。这些条件会直接决定农业生产的产量,并间接决定农民的收入水平,为排除这类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将控制以下变量: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农村人口数。

2.2 变量统计描述

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3 理论模型

为了对数字经济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设计了如式(1)、式(2)和式(3)所示的OLS 模型,式中i 代表不同省份,t 代表不同年份。在这组模型中,模型(1)旨在分析数字化发展对农业经济总产值增长的促进作用,模型(2)旨在分析数字化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模型(3)旨在分析数字化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促进作用。

基于上述理论模型,本研究给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在控制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村人口数的条件下,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互联网覆盖率以及农业机械化对农业总产值具有促进作用。

假设二:在控制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村人口数的条件下,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互联网覆盖率以及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具有促进作用。

假设三:在控制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村人口数的条件下,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互联网覆盖率以及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消费具有促进作用。

4 实证分析

为确保模型估计的有效性,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首先就主要变量进行了Pearson 自相关性检验。根据表3 的结果可知,所有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在0.75以内,且大多数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可以拒绝存在自相关性的假设,故可认为本研究设计的模型中,所有变量不存在显著的多重共线性,且主要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表3 变量自相关性检验

面板数据的回归需要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本研究利用Hausman 检验的方法对前述四个模型进行了检验,根据表4 的结果可知,所有模型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存在随机效应的假设。因此,在后续的回归中,本研究将采用聚类稳健标准误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表4 Hausman检验

下面进行OLS 回归检验,回归结果如表5 所示。由模型(1)中的结果可以得知:解释变量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broadbandsub)和农用机械总动力(agri_mach)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因此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和农用机械总动力对农业总产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并不显著影响总产出。由模型(2)可以得出:政府对科技的投入(expend_technology)以及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broadbandsub)在1%的水平上显著,农用机械总动力(agri_mach)在10%的水平上显著,因此三者对农民增收都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由模型(3)不难发现,政府对科技的投入(expend_technology)以及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broadbandsub)在1%的水平上显著,农用机械总动力(agri_mach)在5%的水平上显著,所以数字经济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改善农民生活。

表5 OLS回归结果

5 结语

从实证结果分析来看,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在过去十几年中确实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对于科技的投入、互联网在农村的覆盖率以及农用机械总动力都对农民的收入、消费以及农业总产出起到了极强的促进作用。因此,本研究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仍是促进农业产值增长、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加大对数字经济的开发与应用。但通过具体数据来看,农业现代化在不同省份的实现有很大的差距,相比于北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南部拥有更多的技术支持与资金来源。因此,在数字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产值增长的过程中,南部地区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在这一形势的大背景下,农业现代化面临着明显的数字鸿沟现象,“马太效应”极有可能导致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在未来某一时刻停止发展甚至负发展。面对这种可能性,需要格外关注部分脱贫村再返贫的问题,而政府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起的作用也是决定性的,按照地区加大技术和人才投入在所难免。综上所述,数字化发展正逐步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在“十四五”战略机遇期,中国各省市需要充分利用本土优势资源,在发展环境、基础设施、技术资源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16]。

猜你喜欢

促进作用现代化变量
边疆治理现代化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论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工程财务管理中会计审计的促进作用探讨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