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HP 法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2023-06-21王鹏程孙红绪宋晓东胡佑锋徐丹艺

南方农机 2023年13期
关键词:高素质指标体系权重

王鹏程 ,孙红绪 ,宋晓东 ,胡佑锋 ,徐丹艺 ,贾 切

(1.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2.长江大学,湖北 荆州 434020)

0 引言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1]。要扭转这种不协调的局面,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必须依靠农民。乡村五大振兴摆在首位的是产业振兴,产业兴农民富,因此产业兴旺是乡村兴旺的基石。乡村主业是农业,就世界发达国家农业来看,都非常注重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他们通过立法方式保障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通过质量监督机制、职业准入机制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等措施来保证培训质量[2]。乡村振兴需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和做法,更好地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目前,我国也在进行农民素质提高培训,但总体来看,与时代要求还有差距,譬如对农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能力较弱,高科技成果难以转化,高效设施难以推广等。因此,《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

高素质农民队伍必然由高素质农民组成。党中央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上又提出培养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这充分说明高素质农民不同于原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培育高素质农民不能简单照抄照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那一套,要有新方法、新标准,更要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1 高素质农民科学内涵及基本特征

为了科学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高素质农民内涵进行探究十分必要。国外发达国家农业成功实践证明,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证[3];我国学者研究证明,提高农民素质能够促进生产效率和提高农民收入[4]。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党中央根据时代发展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素质农民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学界广泛关注,由于人素质的宽泛性,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一直未能对“素质”一词形成明确概念,学者在研究高素质农民时通常以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参考进行比较。袁华根等[5]认为高素质农民是指有较高文化程度、较年轻且具有一定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或者掌握先进农业专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头人。李谷成[6]认为高素质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相比“更有文化、更懂技术、更会经营”“具有很高的人力资本,更加容易满足现代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要求,能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具有更加显著的经济外部性”。吕莉敏[7]认为高素质农民是乡村中具有了一定经营规模和资金积累及较好资源禀赋和职业素养的中青年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升级版。彭超[8]则认为高素质农民主要指“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经营者、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专业种养加能手、农业职业经理人及专业经营者”这类群体。

综合各家研究成果,课题组认为高素质农民是指乡村中以农业为主业,且能够把农业干出符合人们价值取向“花样”的人。他们身体好,爱钻研,有情怀,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共同的特征是扎根农村,思路开阔,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市场感知能力强,能够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农副产品及相关产品并商品化;不仅自己能致富,而且还能带动身边农户致富。

2 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评价指标构建价值意蕴

为了快速提高农民素质,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加大了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力度,特别是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后,提高农民素质工作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农民教育培训专项资金不断增加,各种培训层出不穷。如2018 年中央财政投入20 亿元带动省级财政投入资金6.25 亿元,共培训90 万人次[9];2020 年中央财政投入23 亿元,共培训农民93 万人,基本实现农业县全覆盖,农民素质有了明显提升[10]。

尽管我国农民素质提高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存在“重培训、轻培育”“重技术、轻经营”的现象[8];学员选拔标准低,缺少规范严格的遴选手段[11];培养内容与现实脱轨,强调形式指标[12]等等。为此,农业农村部明确要求“要大力提升培育质量效能,积极助推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13];2021 年4 月,又更进一步指出“提高培训针对性和质量效果”[14]。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目的是实现以评促培、以评促改。由于高素质农民培育涉及多个方面,因此评价体系必然是多个维度的,每个维度都有具体指标,每个指标都有权重,尽量使评价结果比较客观真实可信,有较强的说服力,既可以作为领导部门的参考依据,又可以督促培训部门及时修改完善培育方案,为以后的培育工作提供参考。为此,不仅要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还需要听取专家意见,对体系进行反复论证。

3 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促进高素质农民培育质效提高,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高素质农民培训效果主要体现在培训机构和学员两个方面。培训机构是否规范、师资力量是否雄厚等都影响培训效果;受训学员素质是否提高可从思想理念、言谈举止和工作业绩中体现。观念转变了,言语亲和了,业绩突出了,都是素质提高的表现,因此评价体系必须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构建。构建评价体系指标选取非常关键。评价体系合不合理、科不科学,与选取的指标及其所占权重显著相关,选取的指标必须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该维度特征,同时避免指标之间同质化。基于高素质农民内涵和基本特征,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3.1.1 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农民素质提升培训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作,既有培训前的走访调研、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方案制定、师资选配、培训模式选择,又有培训中的学员安排、教学管理,还有培训后的跟踪服务、业绩宣传等。每个环节都影响培训质量,每个环节都要有评价指标。但各环节工作难易程度不同,权重亦应不同,权重应根据业内专家评价而定。注重培训过程,更应注重培训效果,要充分体现学员回到社会后的业绩。因此,确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能准确客观地反映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全过程,又要能体现培训成果转化带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这就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科学,能正确衡量培训效果。

3.1.2 有效性与实用性相统一

衡量一个评价体系优劣的标准是是否真实实用。有效性是指构建的评价体系是否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效果,反映程度如何;实用性是指评价体系是否适合评价对象,操作便捷程度如何。因此,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应该能最大限度客观公正反映评价对象实际效果,且操作相对容易。对高素质农民培育而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指标尽可能代表性强、说服力强、可操作性强。

3.1.3 可比较性与动态性相统一

评价的目的是经过比较及时发现不足,纠正错误,促进培育效能提高。因此,选取的评价指标要有共性,既要对不同地区的培育或同地区不同机构的培育进行比较,同时还应注意培育效果显现的滞后性。很多时候培训效果并不立即体现,有一个动态累积变化的过程,但一定有征兆,评价体系应有征兆性指标。因此,在选取指标时,既要选取能够体现培训一般实践过程的指标,又要选取体现培育效果滞后显现的征兆性指标。

3.2 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2.1 评价指标体系形成

层次分析法(AHP)是先把和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然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根据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现状,项目组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访谈意见初步拟定评价指标,根据层次分析模型将影响因素分成若干层级,形成初步评价指标体系(3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和25 个三级指标)。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修订,确定最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过程中选取了乡贤、农业院校教师、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共15 人组成专家组(这些专家对“三农”问题有比较深的认识和了解)。发放调查问卷并附上相关背景材料,请专家做出书面答复;回收答卷对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列成图表进行对比后再反馈给专家。如此循环,直至每位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本研究进行了3 轮专家咨询)。通过德尔菲法最终确定评价体系由2 个一级指标、7 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高素质农民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3.2.2 指标权重确定

层次分析法(AHP)能够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通过两两比较作出判断,因此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具体方法为采用1-9 标度法,标度含义:1 同等重要,3 稍微重要,5 明显重要,7 强烈重要,9 极端重要;2、4、6、8 为上述判断的中值。设计专家调查问卷表,请专家组对每一测评层次指标通过两两比较打分,建立正互反矩阵;采用几何平均法求均值,运用SPSSPRO 在线工具进行分析,计算最大特征值λmax及对应的特征向量,求出该指标位于该准则层中的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得到各因素综合测评权重。为了避免专家对指标内涵理解偏差而影响调查结果,研究过程中项目组分别与专家当面交流,详细介绍每个指标的内涵与评分方法。

3.2.3 指标权重分析

1)一级指标权重分析。调查发现,专家普遍认为培训学员权重大于培训机构。由于一级指标只有2个,不需要构建判断矩阵,根据专家打分结果直接计算指标权重。结果培训机构权重为0.324;培训学员权重为0.676。说明学员表现更能体现培训效果。

2)二级指标权重分析。将2 个一级指标细化为7 个二级指标,通过构建判断矩阵进行权重分析,如表2、表3 所示,经计算,7 个指标均通过一致性检验,C.I 值和C.R 值均小于0.10。从分析结果看,“培训机构”下的3 个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培训实施,表明培训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培训过程;在“培训学员”下的4 个指标中,权重相同,说明“文化水平、科技水平、经营能力、管理能力”是高素质农民必须具备的。

表2 培训机构(二级指标)判断矩阵及权重

表3 培训学员(二级指标)判断矩阵及权重

3)三级指标权重分析。对7 个二级指标进行细化,培训计划和文化水平分别细化成2 个三级指标,培训实施、跟踪服务、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分别细化为3 个三级指标,经营能力细化为4 个三级指标。根据专家打分,摸底调查权重为0.488,计划制定权重为0.512;语言表达权重为0.554,行为举止权重为0.446。对培训实施、跟踪服务、科技水平、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构建判断矩阵并进行权重分析,如表4、表5、表6、表7、表8 所示,经计算16 个三级指标均通过一致性检验,C.I 值和C.R 值均小于0.10。对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进行汇总,如表9所示。

表4 培训实施(三级指标)判断矩阵及权重

表5 跟踪服务(三级指标)判断矩阵及权重

表6 科技水平(三级指标)判断矩阵及权重

表7 经营能力(三级指标)判断矩阵及权重

表8 管理能力(三级指标)判断矩阵及权重

表9 高素质农民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权重汇总

4 结语

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当前乡村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快速提高农民素质以使其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为此国家大力进行农民培训。为了有效提高培训质量,科学构建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改、保证培训目标实现必不可少。通过对高素质农民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权重汇总分析,可知权重占比大的前三位指标分别是语言表达(9.363%)、培训管理(9.279%)和农业收入(9.122%)。课题组把评价指标体系权重汇总表反馈给打分专家,征求他们意见。专家一致认为评价体系比较合乎实际,有参考价值。专家认为语言是反映培训效果最直接的指标,往往听一个人讲话就知道他水平的高低,因此语言表达权重占比大有其合理性;其次是培训管理,专家认为对培训机构来说,培训管理最重要,而且能够量化,可以比较,只有好的培训管理才有好的培训效果;第三是农业收入,专家认为高素质必然带来高收益,收入是培训效果最直接、最有力的说服证据。

总之,构建评价体系的方法很多,筛选和确定恰当的评价指标及权重是关键。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访谈初步拟定评价指标,然后用德尔菲法进行修订;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打分,整个过程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构建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高素质指标体系权重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权重常思“浮名轻”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基于公约式权重的截短线性分组码盲识别方法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层次分析法权重的计算:基于Lingo的数学模型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