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资源服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差异化刍议

2023-06-21禹艳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献资源特藏公共图书馆

【摘 要】本文通过从特藏资源建设与服务和服务延伸至家庭这两方面着手,探讨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差异化实现内容和实现方式,望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提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献资源;公共图书馆;特藏;家庭;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2

文献资源服务既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专业特色体现,又是其服务的基础核心业务。通过文献资源服务的角度来彰显公共图书馆在满足用户个性化文化需求,突出服务差异化方面是有实际研究意义的。

一、公共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与服务

公共图书馆是指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1]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信息需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要不断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为广大读者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源服务,另一方面还须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不断创新,以“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全、人全我优”的建设目标不断完善自身独具特色的信息资源体系,开展对特定人群的特色资源服务。如此,让特藏资源成为最能体现公共图书馆特色和个性的资源代表,成为图书馆的品牌和形象,使公共图书馆在与众多信息服务机构的竞争中能充分突显自身的专有特性,求得一席生存之地。

(一)公共图书馆特藏资源的含义

特藏(special collection)是2019年公布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是指图书馆收藏的珍本、善本、名人手稿、特种文献、地方文献等不同于普通图书期刊的文献集合。[2]《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中说“特藏”是“为了收集、保存和利用某一形式的文献(如缩微文献、声像资料、线装古籍、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某一专题领域的文献(如东亚资料)、某一时代的文献(如中华民国时期出版物)、某一地域的文献(地方文献)、有关某一个人的文献(如鲁迅研究资料)、珍贵文献(如善本)、易损坏的文献、有某种价值的文献等,而专门建立起来的”。[3]

(二)公共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意义

1.立足本职,体现专业价值

公共图书馆做好特藏资源建设与服务是践行《公共图书馆法》要求的“发挥公共图书馆功能”,“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务实举措,也是提高公共图书馆品牌价值的有效路径。

2.提高馆藏资源特色,提升服务水平

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但公共图书馆总是处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并主要为该地区公众提供服务。如果公共图书馆均不加区别的建设同质化的馆藏资源,势必会削弱图书馆的文化信息服务功能,降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4]

3.提高馆藏资源利用,形成以特藏資源养特色资源的良性发展之路

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用户信息服务需求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大多数普通读者用户可能只是需要一般的信息资源,而一些特殊的(如研究型、学术性)读者用户则可能要求图书馆提供某个学科或者某个范围内系统全面的信息资源,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充分发挥其参考咨询的服务职能。有特色的馆藏资源,会吸引对此感兴趣的读者用户,为专家学者等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围绕这一特色的读者用户群,同时,此特藏资源会得到更为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也会促使该特藏资源的收藏内容更为丰富,数量随之增加,如此就形成了以特藏资源养特色资源的良性发展之路。

4.助推文旅融合,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公共图书馆集中保存了能够体现本地地方各个时代发展水平、社会风俗的历史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品种多样、主题广泛,是文化旅游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素材。如特色地方文献详细记录了与当地有关的历史典故与知名人物,完整的保存了地域发展的真实面貌,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资料的原始性等特点。公共图书馆利用特色馆藏,梳理、挖掘与某一地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二次开发,研究素材,提炼案例,特别要挖掘出能够深刻反映当地生活、彰显民众精神特征的故事,吸引人们聆听和参观游览。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文化元素与旅游景点的结合与碰撞不仅能让旅游者身心愉悦,更能让他们了解一段历史、一座城市的烙印。同时,还可根据馆藏的文人墨客的游记、舆图、名家手稿、字画等发掘文化元素,嵌入旅游线路中,达到知行合一,既凸显了文化内涵,又适应了市场对深度旅游的需求。

(三)公共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主要方式

1.古籍保护性修复

古籍作为公共图书馆特藏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做好古籍保护性修复是公共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的重要保障。此项工作可通过馆自身的项目设计来加以实施,也可通过馆际或者与社会专业机构的合作共享来共同推进。

2.特藏资源研究

以地域特色文献、历史特色文献和其他专题特色文献为主要内容征集收藏本馆的特色文献资源,形成系统化的、分门别类的特藏资源体系。同时,以某个专题特藏资源为主题开展深入研究,形成集论文、研究系列丛书、讲座和论坛等为一体的研究成果库。如此,不仅盘活馆藏资源,而且使本地的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得到更加全面、系统的传承和呈现,从而确立公共图书馆是本地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和智力服务中心的专业优势得到进一步体现。

3.特藏资源服务推广

为充分发挥特藏资源的价值,公共图书馆要做好特藏资源服务推广工作。一是特藏资源数字文本阅读可视化。特藏阅读经历了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模式、现代图形版电子图书阅读模式,图形版特藏电子图书是数字化背景下的数字形态,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书的讯息,特藏纸质图书及图形版电子图书以其高保真的特性而受到学者专家的喜爱,数字化特藏文献使用的便利性使得数字化特藏阅读成为主流,但随着移动阅读的兴起及各种辅助阅读分析的需要,图形版特藏电子图书阅读的弊端也开始慢慢显示出来,特藏尤其是古籍数字文本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5]特藏文献数字文本化已成为学术学科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为学者专家等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逐渐改变着学者专家的阅读方式,特藏文献数字文本化开始成为学术学科研究中学者专家特藏尤其是古籍文本阅读与分析的重要方式。特藏数字文本化给特藏文献信息带来了新的呈现方式,丰富了学者专家的阅读体验,也给学者专家带来了新的观察与分析方法,同时,对学者专家研究及特藏数字化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智力服务。将馆特藏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将原始的特色信息资源加工整理成二次、三次信息资源,形成一个个有效的专题信息智囊,向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体读者提供相应的参考咨询服务,从而达到智力服务的职能体现。三是服务推广活动。特藏资源要以读者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展现,以加深读者用户的体验感和带入感。首先,以特藏资源为主题开展展览、讲座、论坛,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特藏资源的方方面面。其次,利用高新科学技术,通过AR、VR等专业的设施设备让读者能够实现沉浸式的特藏阅读服务体验。再者,以馆特藏资源为创作源泉,充分思考在文旅融合中公共图书馆如何通过“公共图书馆+”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1]文创就是其中切实有效的实施路径,如拓片体验、印章雕刻等文创体验项目和文创产品开发运用等,让读者在情怀、获得感中体验特藏服务“活”起来。

二、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向家庭延伸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服务应向家庭延伸,通过满足不同家庭的阅读需求来体现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的差异化发展,从而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阅读贡献图书馆自有的专业力量。

基于网络、智能馆藏技术等,将家庭文献资源纳入公共图书馆馆藏服务智能体系。借鉴总分馆系统管理模式,给具备条件的家庭开设相应级别的端口和账号,同时,实现“图书漂流”式的资源在馆与家、家与家之间的流动,到达文献资源不仅到家,还保持“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一)构建以家为服务单元的公共图书馆智能馆藏服务体系

1.文献资源采访

文献采访类别除正式出版物外,反映当下民俗、民风、家风等文字、图片、视频等记录均可按照一定标准筛选后纳入其中。借鉴“图书漂流”模式,文献资源采访采用馆与家共建方式进行。

2.文献资源入藏

符合建设条件的家庭拿出家中适宜的图书由图书馆指导,馆员与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图书编目、加工等入藏工作,实现开架借阅区在家中的开设。此入藏的图书作为家庭文献资源的基础单元,后期通过馆与家、家与家之间“漂流”来作扩充和更新。针对家庭收集的反映当下民俗、民风、家风等文字、图片、视频等记录则分别按照特藏文献和数字资源等入库格式标准著录。

3.文献资源流通

公共图书馆一方面做好技术保障,确保文献资源尤其是图书流通的同时也保障资源数据流通同步;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对流通做好专业咨询和评估,确保馆与家、家与家文献资源流通的“等价性”。

首先文献资源流通应坚持多向联动原则。文献资源流通多向联动原则一是图书馆与家庭的双向联动,二是家庭与家庭的多向联动,三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内向联动。文献资源服务向家庭延伸的过程中,应将这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图书漂流”的活度和广度。同时,馆与家、家与家之间的联动公共图书馆要做好资源数据轮换流动的同步性,家庭成员之间的内部流通则由家庭借由专业设备做好流通管理,流通数据均能进入馆藏系统的统计。其次文献资源流通应坚持从需求出发。

从图书馆服务角度来看,家庭可以看作是一个与阅读有关的生活圈。因此,从家庭成员本身的需求出发,图书馆也是人们获取和利用信息与知识而生存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家庭成员,无论是成人、儿童或者老年人,都需要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知识以满足自身学习的需求、专业的需求、日常生活的需求以及终身学习的需求。文献资源流通的任务就是根据这些需求,及时有效的向家庭提供最合适的信息和知识。

再者文献资源流通应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原则。图书馆定期组织馆与家、家与家资源轮换流动,这个周期可稍长些,如以年为计数。如此,图书馆对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起着督促推动作用。在定期流通周期内,家庭可根据自身阅读需求情况,向上级管理员即图书馆馆员提交申请实施不定期的资源轮换流动,以满足家庭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家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家庭在文献资源流通服务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从而实现家庭成员的自我导向性的学习。

(二)启示

1.确保文献资源轮换的等价性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图书漂流”活动旨在推动图书流动流通,而传统的“图书漂流”往往容易出现“雷锋式”的换书,被换走的是好书,换回的而是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换书未实现等价性。文献资源服务向家庭延伸不仅保有了“图书漂流”的流动共享性,也较有效地保障了文献资源轮换的等价性。

2.确保阅读全民化推动的有效性

文献资源流通的多向联动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以图书馆与家庭的双向推动,家庭成员之间协动的全社会总动员模式。通过同辈间、亲子间的二维协动促进,从而形成同辈间相互启发、亲子间互相激励的互动式学习氛围。同时,在学习当中,相互增进家庭之间的情感联结,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兴趣与自觉性,[6]从而促进全民阅读,构建学习型社会。

3.文献资源服务“送”到读者身边

在家中开设开架借阅区,实现了图书不是“装在”馆里“等人上门”,而是把服务送到读者身边,真正践行了“打通文化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目标。

三、结语

公共图书馆特藏资源因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本应得到大力发展和充分利用,同时,也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差异化的基础内容体现。文献资源服务延伸至家庭则是馆服务差异化的实现方式。加强这两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促進我国公共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更上一个台阶,让公共图书馆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下,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EB/OL].[2018—11—05].http://www.npc.gov.cn/npc/c12435/20181 1/3885276ceafc4ed788695e8c45c55dcc.shtml

[2]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第一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4]曹海霞.试论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服务[J].图书与情报,2010(3).

[5]欧阳剑,任树怀.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古籍文本阅读可视化[J].图书馆杂志,2021(4).

[6]丘莉莉.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如何向学习型家庭延伸[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4).

作者简介:禹艳,女,遂宁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公共图书馆管理、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阅读推广、少儿读者服务。

猜你喜欢

文献资源特藏公共图书馆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探析
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工作探微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政法类大学图书馆图书配置以及对法学图书的需求
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探讨网络环境背景下的高校图馆文献信息资源采集分析
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特藏发展与实践研究*
承德建设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