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普通高中办学的几点思考

2023-06-20林伟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普通高中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普通高中办学思路与策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设一个法治、人文、高效的管理体系;建设一支专业化程度高、服务意识强、职业幸福感足的教师队伍;构建一个内容丰富、充满活力的开放型课程体系;倡导尊重、合作、优质的教学过程;培养一批个性鲜明、自主能力较强、快乐成长的学生;建立一所理解、支持、学习的交流国际化学校;打造一方教育信息化高地;打造一个知名的学校品牌,扩大学校的示范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普通高中;管理体系;教师发展;课程教学;学生发展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关于印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秉承“厚德求真,笃行致远”的办学理念,立足于学校实际,全面探索素质教育质量提升的道路和途径,建设一所高质量具有民族特色的示范性学校。

一、建设法治、人文、高效的管理体系的思考

(一)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建立完备的学校安全责任制度、安全预案和应急工作机制;强化安全法制教育特色,加强防火、防水、交通安全、自我救护教育,强化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加快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度,探索建立安全教育课程实施模式,形成安全校本课程特色。

(二)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

探索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学校行政后勤管理体系,根据岗位设置和工作程序的实际需要,明确岗位职责、办事流程和程序要求;加強对制度的思考和建设,不断补充和完善制度细节;成立由领导、教师、家长、学生代表、社区代表和专家等共同主持的“校务委员会”,对学校的重大决策进行监督和听证,最大限度推进学校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进程,真正实现依法治校、民主管理。

(三)完善规范化、人文化的服务机制

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形成财物供应、生活服务、环境建设和安全管理等环节的保障机制,为师生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全程、全方位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从细节入手,简化学校管理工作的申报程序,缩短响应时间,提高服务效率,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四)追求信息化、高效化的服务模式

构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无纸化高效管理平台,实现日常办公的高效化、便捷化、低碳化。建立完整的校内资源信息库,完善校园数字化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后勤管理智能化、高效化,降低人力成本,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能。

二、建设一支专业化程度高、服务意识强、职业幸福感足的教师队伍思考

(一)提升教师专业化程度

切实做好“师资培训工程”,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定期开展沙龙式培训、反思式培训等多种活动,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进行示范课演示,开设讲座。定期举办“二高”讲座(论坛),就教育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做好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全力推进“骨干培养工程”,建立完善的骨干教师选拔和培养制度,采取“树典型、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的方法,激励教师立足岗位成才。营造教研氛围,教研能力提高,教师备教案、做课题、写论文得心应手,打造学术型教师团队,培养专家型教师。

(二)提高教职工服务意识

教育即服务,服务意识直接关乎教育效能。要引导教职员工树立服务性的教育理念,通过“树典型”的方式,开展“感动二高”系列活动,倡导教职员工的“大服务”意识。提高教师队伍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倡导一种服务性的教育行为,教育教学要以学生认同为工作得失标准,以学生发展为工作成就标杆,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智慧。成立“心理服务中心”,引导教职员工就学生的课程选择、报考升学咨询、心理咨询、生活服务、学业辅导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

职业幸福来源于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成就,要不断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的磨砺,规范教师礼仪行为,完善师德风尚奖激励机制。开设“幸福课程”,引导教师获得职业认同感。开展“教师关爱行动”,为教师提供职业、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咨询、慰问和帮助,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团队活动,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提供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职业交流的机会与平台,为教师的职业幸福和人生幸福铺平道路。

三、构建一个内容丰富、充满活力的开放型课程体系思考

(一)构建均衡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地方、校本的三级课程体系实际,构建必修与选修并进、地方统一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科学合理、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加大对课程选择性、均衡性的探讨,在选修课程领域扩大学生选择范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大对课程结构的研讨,实现课程引领,形成课程特色。

(二)整合优化国家课程

加大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建立各学科模块的课程纲要。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不断充实完善课程资源库。打造“精品课程”,树立国家课程实施的典型和标杆,激发国家课程的实施活力。

(三)建设特色校本课程

建立由德育课程、衔接课程、讲座课程、拓展课程、提升课程等构成的完备校本课程体系。德育课程以主题的形式实现,衔接课程解决初高中知识、能力的过渡问题;讲座课程主要包含学科讲座、名家讲座等;拓展课程、提升课程分别面向学有余力和学业吃力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四)激发课程生机活力

探索建立适应自身实际的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加强课程领导;探索建立完备的校本课程开设、淘汰的课程管理制度,加大对课程实施的监管和评价力度;探索建立完善的课程引进制度,对合作接洽、课程交流、课程评价等环节建立规范的制度章程;建立定期课程反馈与调查制度,督促教师加大对课程的研究与思考力度,促使课程保持勃勃生机与无穷活力。

四、倡导尊重、合作、优质的教学过程思考

(一)以尊重为前提,构建活力课堂

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学习程度、学习方式、情感需要等个性差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分阶段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尊重课堂,完善集体备课,出台集体备课“45552”方案,即“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测试、统一评价;“五研究”:研究新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教学资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两题”:课堂练习题和课后反馈作业题。有针对性落实校本研究,强化教材教法研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推进高效课堂。尊重生命,关注课堂中的生成与互动,促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以合作为抓手,提高教学效能

以科组活动为载体,加强“三新”(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研究,研究学科知识、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群体,实施“十抓十做到”,即抓教学计划的制定,做到有的放矢;抓备课环节的落实,做到循序渐进;抓课堂教学的创新,做到敢为人先;抓作业布置与交阅,做到因材施教;抓单元训练和检测,做到查缺补漏;抓作业教案的检查,做到以查促教;抓教师听课与赛教,做到取长补短;抓教法与学法研讨,做到鱼渔兼得;抓质量分析和研讨,做到对症下药;抓教学效果的反馈,做到奖罚分明。探索建立常态的学科间教师合作模式,协调好各学科的教学、辅导以及备考工作,定期就学生的群体特征、共性问题进行集体探讨,提升团队战斗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水平,在同区域同类学校中,进步明显,名列前茅,学业水平考试通过率力争100%,高考力争本科上线人数明年突破200大关、三年突破300大关,努力实现考取清美、北体目标。

(三)以优质为目标,创新教学模式

贯彻“十二字”教学原则和“十字”教学方针。即“十二字”教学原则:“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多训练。”“十字”教学方针:“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出台质量目标管理评价方案,做到“人盯人,包干到户”。探索“4520导学案教学模式”成为校本教学体系,建立“4520”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形成独特的“二高”教学模式。

五、培养一批个性鲜明、自主能力较强、快乐成长的学生思考

(一)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课程为载体,形成引领学生个性发展的德育课程体系。探索与年级特色相适应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实践课程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社会磨砺平台。切实开展好社团活动,力争打造5—10个精品社团,让社团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校园锻炼平台。办好校园大型文化活动,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让大型活动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展示平台。

(二)促成学生的自主发展

建立完善的学生常规管理制度,围绕“自为自主,健康成长”为核心,加强对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成长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自我规划、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打造人文环境,设计好孔子文化园、感恩文化园、龙舟文化园,塑造树文化、墙文化、地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丰富年级文化、班级文化和宿舍文化的内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共青团等基层组织的管理,加强对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自主发展的协调和指导。

(三)推进学生的快乐发展

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注重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向度、多维度的过程性评价。做好心理辅导与助推课程,让心理辅导成为学生快乐发展的基础。搭建适宜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发展的平台,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充分享受到成长与发展的乐趣。

(四)引导学生的创新发展

构建一个促进学生创新发展的平台,开设学科实验室、工作室,为学生对某一领域的深入探究创造条件,创设平台。

建立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在某些领域有浓厚兴趣又具备较强的创新研究能力的学生,由本校教师与高校教授合作对学生进行培养,形成一种创新人才培养奖励机制,对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建立完善的培养、评价和奖励机制。

六、打造一个知名的学校品牌,扩大学校的示范和辐射范围思考

(一)创新家校合作形式

完善家校合作制度,在“家长委员会”与“校务委员会”间建立常态沟通机制;做好常规“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访等常规工作;创建“家长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开设家长课程,丰富家长学校活动内容,加强家长间的横向合作交流;探索网络环境下家校合作新模式,开辟家校合作新途径。

(二)丰富社区合作内容

探索建立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教育模式,完善合作制度;拓展学校与社区合作领域,建立定点合作社区,提升合作的实效性;加大学校对社区的支援力度,改善社区“输出”型的单一合作局面;做好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工作,探索社区与学校共建的途径。

(三)拓展校际合作区域

加强与省内外兄弟学校、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完备而规范的合作交流制度,在师生互访、合作办学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七、建立一所理解、支持、学习的交流国际化学校思考

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高频度、宽领域、深层次的互相交流,已成为我校的内在发展需求,未来十年内,要大力开展对外学校交流活动,尤其在科技高中的特色建设上,要不断借鉴国内外名校经验,促进学校在办学模式、办学效能方面向高端化、国际化迈进。

(一)深入开展课程合作

大力引进国际科技课程,探索在科学类学科领域全面实施国际课程,建立校本国际课程标准。搭建国际科技课程网络平台,提供广泛的国际科技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国际间学生的网络课程交流创设适宜条件。同时,在科技类校本课程开设方面,充分借鉴国际经验,部分優秀科技类校本课程亦可尝试进行国际化传播。

(二)探索建立支持系统

完善而有力的支持系统是学校交流国际化的重要保障。要建立良好的校际合作机制,在师生互派、互换等方面要建立系统化的选拔、输送和培养制度,要通过严格规范的外事工作管理和周到细致的外事后勤服务,促进了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在学分、学历互认、留学、升学等方面要依托专业机构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学校对外交流的实效性。

(三)锤炼学校国际品牌

国际化是学校发展的趋势和内在需求,不断提炼学校的国际化内涵,发挥学校国际化的引领作用,提升学校教育的国际化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延伸科技高中的内涵,在学校规划、学校管理、课程教学等方面体现学校“科技高中”的特色,完成学校的国际化品牌校建设工作。

八、打造一方教育信息化高地思考

教育信息化是飞速发展的时代和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之一。要以与国内外名校合作和建立实验基地为契机,实现国内外教育资源实时互动平台,建成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库,建成学生网络学习平台和虚拟实验平台,教师管理平台和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一个以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及其国外教育资源为纽带,国内和国外合作推广、线上线下互动交流的信息技术与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形成支持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机制。具体而言,打造教育信息化高地主要从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人才培养三方面进行。

(一)强化“数字校园”建设

建立教育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体系。加快校园数字化建设的进程,建立学校现代化的广播影视中心,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教育高地。

(二)强化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引进并整合国内外优秀课程资源,建立适应我校学生最优成长的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库和学习资源库,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秀的教育资源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引导教师根据个性化教学的需要,搜集整理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借助学生网络学习平台和虚拟实验平台,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九、结束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创建高质量的一流学校,已成为全校教职工共同追求的目标。为进一步凝聚民意、达成共识,加強学校管理、丰富课程内容、实施高效教学、拓展国际交流、打造信息化教育高地,以学校文化引领学校的发展,既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自身素质的和谐发展,还要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伟.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学校[J].特区教育,2018(12).

[2]林伟.师者行者——一位正高级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职业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探究
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研究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普通高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