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视域下基于学科的家校协同共育机制探究

2023-06-20翁华怡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科教学家庭教育双减

翁华怡

[摘 要]“双减”政策的提出,为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减轻学习负担带来了新的曙光,同时也对教学工作者调整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法,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家校协同共育是现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落脚点,其中,家庭配套教育充分体现了环境影响人、塑造人的重要作用。“双减”政策下,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引领家校协同共育方向的重要责任,通过相互尊重、协同分工、坦诚沟通等方式,建设家校协同共育新机制,保证为学生提供满意、健康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校协同共育;学科教学;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9-0078-03

一、“双减”背景下的教育发展与创新

(一)“双減”政策的时代背景和教育导向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颁布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由此推出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改革举措,旨在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规模生产”逐步向“人才创造”转变。但是,传统教育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顽瘴痼疾,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清除。

“双减”政策所构建的教育导向,主要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出发点,要求学校方面通过教育改革来减轻学生日常学习中的作业负担,同时通过政府监督引导,杜绝资本运作下的以牟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实现有效的社会教育环境规范。在双管齐下的教育引导和环境整肃过程中,“双减”政策主导的教育形态逐渐清晰明了。一方面,是要推动教育回归到原有的公益属性,明确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机械、重复、缺少个性的“规模生产”教育模式。教育工作者需要回归本心,重新认识教育的发展历程,找回教育的初心。

(二)“双减”政策下家校协同共育的教学模式创新

“三位一体”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目的在于发挥社会引领、学校指导和家庭环境塑造的价值。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学生家庭环境的重要支持,因此家校协同共育逐渐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教学机制选择。“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主体性价值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学生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了怎样的学习状态、形成了怎样的行为习惯,需要被教师群体高度关注。同时,教师群体以及学校需要积极从专业教育的视角出发,参与到家庭教育引导中,携手家长群体开展共同教育,尝试基于环境的熏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带领学生走上健康的学习道路。相比于此前的仅停留在网络沟通、家长会等形式的家校协同共育模式,“双减”政策下的家校协同共育更加注重多维度、多元化、多场景的教育合作,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针对家校协同共育教学体系进行了构建指导,强调了家校协同共育模式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家校协同共育中,学校和家庭需要建立并培养起个人修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家国情怀等思想认知层面的共识,解决信息孤岛所带来的交流不通畅等现实问题,突出教育在思想培养和行为塑造等方面的作用,构建全新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更加健康、稳定的环境当中获得知识和思想两个方面的共同成长。

二、“双减”政策下家校协同共育机制的创新与重构

在新的教育要求和时代背景下,学校方面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应当在家校协同共育机制当中发挥主动作用,扮演积极引导和主动创建的重要角色。通过重新调整学校组织结构,创建家校协同共育工作小组,打造协同共育机制;构建以年级、班级为单位的家校协同共育模式等,推进家校协同共育以制度体系的形式渗透到教育中的每一个细微环节,达到家校协同共育辐射到每一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坚定目标。

(一)设立家长开放日,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在家校协同共育机制当中,家长群体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决定了共育教学效果的下限。为了能够提高协同教育整体质量,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家长教育培养活动,引导家长群体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使家长走出错误教育、失衡教育等教育误区。学校在机制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开放课堂、开放教研、开放日常学生活动等方式,创设家长开放日,组织家长参与观摩,了解当前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和关键方向,引导家长形成理性、科学的教育认知。教师需要参与到家长引导当中,向家长耐心介绍学校教育环境、现阶段教育要求以及学生的基本状况,同时通过与家长群体的交流沟通,帮助家长认识到自身在教育方面上的不足,及时对教育方法、教育策略等进行调整,使家长群体能够与学校高度协同,保持思想高度一致。

(二)有针对性地开发家长教育课程,帮助家长掌握各阶段学生的指导策略

家庭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对于一些缺少专业教育背景的家长来说,他们很难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向,容易产生错误的教学理解。为了提高家校协同共育的整体水平,学校方面应当对原有的家长会合作模式做出调整,对家长委员会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通过开发针对家长的教育课程,指导家长制定不同阶段的学生成长教育策略,提升家长群体的教育高度。与此同时,在教育支持系统当中,学校方面还需要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学生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专业教学意见,采用系列化培训模式来推进家庭教育的全面创新。课程要有针对性地推进家长之间的沟通,通过开展“家长沙龙”等相关实践活动,引入任务驱动机制,提升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避免家长对教育培训产生反感的情绪。

(三)组织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共同开发综合实践课程

“双减”政策的目的是通过调整教学手段,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使学生掌握成长性本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深化家长对教育政策的理解。学校方面首先应当使家长群体认识到“双减”政策提出的教育新方向,从而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当中,并在这过程中发挥家长的社会阅历、工作经验以及生活感悟的作用,为学生创造具有发展性的成长环境,使学生能够不断进行学习边界的拓展,获得更多渠道的创新可能。

(四)构建新型家校合作平台

平台化教育是现代信息化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利用信息平台机制能够有效打通各个环节的教育通道,解决以往教育沟通中的多种信息阻碍问题。在“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之下,教育教学工作要持续推进“家长—教师”共同体机制建设,利用信息平台实现双向的信息沟通。例如,可以通过场景化设计,创设现场观摩等类型的培训课程。创建家长与教师工作机制,推进家长会合作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多种现实问题能够在信息平台当中得到重点展示,从而帮助家长找寻到积极应对的有效策略。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智慧学校”教学框架建设,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形成教育系统的全面协同,持续推进教育工作的有效创新。移动互联网作为现代化教育信息的主要载体,学校可以利用它构建以APP为核心的家校合作平台,家长群体可以利用APP参与课程计划,完成相应的家长课程学习任务。通过开发基于家校协同共育模式的APP,进一步拉近家长、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提高家校沟通效率,进一步增强家长与教师交流和反馈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若能引入相关评价功能,便能家校合作的优势。

三、基于学科的家校协同共育模式的应用——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家校协同共育的运行机制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之中,形成学科系统下的家校协同共育创新形态,使家长和教师能够从具体的学科出发,参与到协同共育中,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导。高中化学教学注重从生活现象出发,结合化学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化学问题思维和能力素养。其中,家庭中构建的化学场景,是学生的重要学习资源。基于化学学科的家校协同共育模式的落实,就需要结合家庭化学场景的构建来推进家校合作,使化学教学能够融入生活环境,突出化学学科生活化的特点。立足家校协同共育角度,化学教学还应当突出个性化发展和道德发展两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展示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笔者认为,化学学科层面的家校协同共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持续推进合作升级。

(一)强化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核心素养培养

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核心素养是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认识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形成宏观、微观相统一的化学认知。家校协同共育中,教师应当开放校本案例,使家长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在家庭生活当中通过观察或实验,增强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主动性。例如,家长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水果电池给手机充电,在设计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深化学生对电源内部电子移动的理解。同时,成功的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引入科学探究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好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同样离不开家长的引导。要让学生通过正确设计实验和正确进行实验来证明化学反应的正确性。教师可以通过通信工具,如手机等和学生保持联系。一旦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出现疑惑,便可以通过通信工具和教师取得联系,及时解决问题。部分互联网硬件环境较好的学校,甚至在自己的校园网站上设计了类似论坛的交互界面。在这一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类似于论坛帖子讨论的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教师则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解答。

(三)关注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家校协同共育模式当中,应当与家长进行积极沟通,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思维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形成推理思维和模型思维。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将一些生活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化学知识建立分析模型,嘗试通过搜集相关化学证据进行推理分析,以解读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认识人工食用色素和天然色素时,家长可以让学生查阅文献,基于天然色素与人工食用色素的性质,通过系列实验,从温度、pH值、光照、耐氧化等角度比较二者差异。通过长时间的环境影响,使学生形成在面对生活问题时,第一时间产生应用证据推理和模型分析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增强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的意识。

(四)致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化学知识的学习最终要与更为宏大的社会发展相契合,现代社会生产当中有许多方面都与化学紧密相关。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化学技术的创新应用,又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造福。因此,正确运用化学知识,成了社会发展的关键。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需要着眼于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师要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联合家长,帮助学生理解某些化学物质或技术等在生活当中所带来的便利以及所产生的危害。学生只有真正将学科知识融入生活,才能够真实地体验和感受学科知识的作用,形成社会责任感,意识到学习的社会价值,从而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抱负,积极投入学习之中。

四、结论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教育的关键环节,学校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支持。学校与教师应给予家长帮助,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使家庭教育能弥补学校教育在学生行为塑造、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不足。“双减”政策下,家校协同共育机制的构建需要突出教育引导作用,需要建立针对家长群体的教育培养机制。这能引导家长群体在拥有教育“冲劲”的同时,具备较为专业的教育知识。家长群体通过巧妙运用文化知识,能使家庭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方面要发挥主动性,尝试从家校协同合作的方法层面进行体系建设,落实家校协同共育的主体责任,打造良好的共育环境,大力提升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陈艺红.落实“双减”理念,愉悦学生身心: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要点分析[J].新课程,2022(15):204-205.

[2]  邱兴,李德树,刘敏,等.“双减”政策在区域落实中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问题与对策[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1-7.

[3]  周丰收.豆角开花藤牵藤  家校共育心连心:小学班级德育工作中的家校共育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7):118-119.

[4]  刘勤学.数字时代的家庭教育:如何建立良好的数字家庭环境[J].教育家,2022(9):13-14.

[5]  蔡红梅,牟映雪.儿童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基于家校共育的视角[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86-94.

[6]  杨帆.家庭环境是怎样影响小学生学习表现的:基于对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行动效果的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71-83.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学科教学家庭教育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浅论师范教学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