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翠艺术发展及“点翠五要”工艺五要素

2023-06-20管文珺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8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

管文珺

摘 要:点翠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形式。文章简要论述了点翠艺术的发展过程,并结合作者自己的研究及艺术实践总结出点翠工艺的五个重要步骤,并将其命名为“点翠五要”。自古至今,点翠工艺都是业内师徒口传心授,其行业工艺技法秘不外传,因此未能形成完善的文字资料,亦少见专门著作,这对点翠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鉴于此,文章通过“点翠五要”之分羽、调色、鳞次、胶合、刮青五个步骤,论述了点翠技法的核心工艺流程。

关键词:点翠;点翠工艺;“点翠五要”;首饰工艺;传统工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8.030

1 人类对蓝色的认识及翠羽发展史

《黄帝内经·五藏生成》:“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茲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尚炱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鸟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①《黄帝内经》里明确了五正色的取色,青色对应的便是飞禽翠羽之色。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凡青之属皆从青。”②此论足证青色色域之广,古人很早就已经观照。红、黄、蓝为三原色,我国传统五正色体系中并没有蓝色,而是以青色作为这一色域的表达。因此,传统文化中,蓝色与青色关系十分微妙。“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③《荀子·劝学》中将蓝与青的关系定义成一种包含关系—青色为蓝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宋代史学家郑樵曾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做出过解释:“蓝有三种:蓼蓝如蓼,染绿;大蓝如芥,染碧;槐蓝如槐,染青。三蓝皆可作淀,色成胜母,故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④

通过分析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青”字具体表现的是什么颜色,需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②青色色域较为广泛,普遍情况下用于绿色与蓝色之间的色彩描述。

在现代色彩体系当中,青色是指在可见光的光谱上处于蓝色与绿色之间的颜色,这种光的波长是510~480nm(表1)。

自然界中蓝色的生物极为罕见,地球上已知的28万种开花植物中,蓝色花仅占10%。能够呈现蓝色的生物分为两种:一种是体内含有蓝色色素的生物,如龙胆、蓝色鸢尾花;另一种则是借助身体的特殊构造,在没有蓝色色素的情况下利用物理方式呈现出蓝色,这种被称为“结构色”,如尖翅蓝闪蝶、海伦娜闪蝶、白胸翡翠等。

翠鸟色彩艳丽,体态轻盈,很早就为古人所关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翠鸟的文字记载了,《尔雅·释鸟》中称其为“鴗,天狗”,即喜欢站立的鸟。东晋著名学者郭璞为其注释:“小鸟青似翠,食鱼,江东呼为鱼狗。”⑤

翠鸟羽毛的蓝色光泽就是物理性色彩,是由于色素细胞上方具有无色而有凹凸沟纹的蜡质层,或夹在色素间有多角形无色的折光细胞,如三棱镜一样起折光作用而产生不同色彩。

2 点翠历史概述

点翠是以翠鸟羽毛为原料,点缀在金、银、铜、纸或漆器上的一项传统工艺。点翠历史悠久,所作器物深蓝静谧、精美绝伦,深受历代人们喜爱。

2.1 形成阶段

《韩非子·外储说》中记载,楚人为其珠宝专制木匣盛装,木匣表面“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⑥。《汉书》中记成帝宠妃所居之昭阳舍,内壁以明珠、翠羽为饰。由此可知,最晚自战国开始翠羽饰品便流行于贵族、士族阶层。有论“点翠始于汉朝”,笔者认为此说并不稳妥。由于羽毛是有机物,历经两千余年实难保存,无实物佐证。另在文献中关于战汉之际“翠羽为饰”的记载非常少,偶见于文人词翰也难究其详尽,且以鸟羽为装饰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能就此定论。

2.2 发展阶段

及至宋代,典籍所记的“铺翠”即为翠羽所制的饰品,与纯粹的“鸟羽为饰”有明显不同。《宋会要辑稿》记载:“京城内外有专以打造金箔即铺翠,销金为业者不下数百家,列之市肆,藏之箧盝。通贩往来者往往至数千人。”⑦由此可见宋高宗时期铺翠之风已然盛行,人们对铺翠的追捧使翠羽的价格越来越高,市场也混乱起来。《宋史·孝宗纪一》:“五月壬辰,申严铺翠销金及神祠僭拟之禁。”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仁宗、徽宗、钦宗皇后画像(图1)的凤冠上能看到青、绿二色的铺翠,非常接近清代凤冠实物上的点翠。笔者以为,宋代铺翠即为点翠之前身,或工艺工序不同,用“铺”而非“点”,后世改进以后正式命名为“点翠”。

2.3 鼎盛阶段

“点翠”一词作为“点贴翠羽”之意最早见于明代。《西游记》第一百回中有写到:“琥珀杯,玻璃盏,镶金点翠;黄金盘,白玉碗,嵌锦花缠。”⑧清人吴允嘉所著《天水冰山录》记载明代严嵩父子被抄家产的清单,其中有“银点翠杏叶壶二十把,点翠满池娇银山一座”⑨。可见至明清时,点翠不仅用于首饰,还应用于日常陈设器物。故宫博物院中藏有点翠插屏(图2)及坛城等陈设器物。《雍正十二美人图》中不少人物都佩有点翠首饰,可见宫廷生活中点翠之盛行。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曾设点翠匠三名,专事承造宫中点翠活计,翠鸟羽毛的收集则由皮库专责。点翠头面在明清贵族中盛行,民间也多有效仿。《时务通考》记载:“广州翠羽,北京、上海点翠金、银、铜、纸胎首饰等物。”由此可以推断,广州以供应翠羽为主,北京、上海供应点翠胎并做点翠活计。民国时期的老戏班,尤其大青衣,一般都会有专属的点翠头面。在当时,拥有一整套定制的点翠头面也是很多名角的“标准配置”。朱家溍先生也提到过:“昆腔《别姬》,《穿戴题纲》载:‘霸王,黑靠,帅盔,肩旗,挂剑,黑满。虞姬,舞衣,翠翘。’‘翠翘’是戏箱中的凤冠,叫做‘过翘’,点翠装饰起来的名叫‘翠翘’。”⑩

3 点翠工艺

自古以来,蓝色是自然界中极难获取的颜色。天然蓝色色素在自然界中极为罕见,我们所能见到的蓝色大多数是器物表面与光折射所产生的蓝,翠鸟羽毛也是如此。翠羽在不同光线下能幻化出蕉月、湖蓝、青蓝、靛蓝等不同程度的蓝色,成为点翠工艺的重要原料。

3.1 点翠材料与发展

今天传统文化逐步复兴,戏曲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大量点翠饰品使这一古老工艺形式又重新活跃了起来,点翠又回到了大众视野之中,受到很多人的喜爱。由于野生动物保护及生态环保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业内开始提倡“点翠在于点而不在于翠”的理念,使用大量的人工材料及染色鹅毛、鹦鹉毛、孔雀毛等材料代替翠鸟羽毛。

诚然,寻找翠羽替代材料有利于翠鸟种群的繁衍及生态保护,但于传统点翠工艺而言,则面临着技法失传的风险。自古至今,点翠工艺都是师徒口传心授,其行业工艺技法秘不外传,并未形成完善的文字资料。有鉴于此,笔者经过长期查阅资料、亲自实践最终写成“点翠五要”,权作传统点翠工艺的技法资料,供大家借鉴学习。

3.2 “点翠五要”

笔者定义的“点翠五要”,是指分羽、调色、鳞次、胶合、刮青五个步骤,这是点翠工艺的核心所在,下文详细论述。

分羽第一:翠羽者,羽分软硬。双翼翠羽为硬,颈背细羽为软。其质不同,硬者贱,软者贵。硬翠羽大而多深翠,软翠短小而择其尖。硬翠者铺设山水插屏,软翠者多饰以金银首饰。硬翠软翠,皆出于翠鸟,其所成点翠,价值在于心意之巧妙、工艺之繁简。

点翠所用翠羽分硬翠和软翠。硬翠出于翠鸟双翅,是比较大片的羽毛(图3)。软翠是翠鸟脖颈至背覆盖之羽毛,细软短小。硬翠通常颜色较深,翠色面积较大,用于铺设山水插屏等大块面积的装饰,工艺相对简单。软翠因其细小,且能取色的部位只有羽尖,所以工艺要求更加精细耐心,所耗工时也数倍于硬翠。一般来说,软翠作品比硬翠作品价值更高。有鉴于此,金银类比较贵重的胎体以作软翠工艺为主,漆木等陈设器上硬翠居多。当然,在实际生产创作过程中,制作者应结合作品实际情况来选择硬翠软翠,以满足实际需求为上。

分羽完成后,如需要消毒,则以沸水汆烫消毒,迅速取出,晾干以备后用。

调色第二:墨有五色之分,青花有分水之技。翠羽之色亦有浓、重、淡、清,小者择俩,大者尽施。如画山水者,近大远小,近浓远淡;如花卉者,花浅而叶深。主从层次,大抵如是。若见浑然一色,不分深浅层次者,是为点翠之末流,难入真赏之门。

翠鸟羽毛除硬翠、软翠之间有明显色差以外,其他不同位置的羽毛也有细小的色差。即便同一只翠鸟,其脖颈软翠与背上软翠亦有差别,遑论点翠原料并非同一只翠鸟的羽毛,其色差问题与色阶区分、合理运用就很考验制作者的审美眼力和美术功底了。

做完基础的翠羽色阶之后,就要以绘画的艺术思维去布局胎底了。

花卉题材的花钿簪钗,在造型上几乎很好地遵循着主从关系,以花卉为主体,叶片作为衬托。制作者在点翠时要注意“花浅叶深”的用色原则,花卉主体本身面积较大,用色不宜过深,太过强调会使人审美疲劳。枝叶往往作为花卉的衬托,面积要小很多,如花用深色、枝叶用浅色会显得画面头重脚轻,失去美感,沦为粗糙之作。若有花蕊,则可以在花蕊部分做深色点缀,以“深—浅—深”之用色由内及外,如此则点翠花卉就形象立体起来了。

除花钿簪钗以外还有点翠的陈设器。以故宫博物院所藏紫檀木嵌染牙点翠海屋添筹图插屏、紫檀木边座嵌点翠染牙渔家乐图插屏为例,纵观插屏画面,以传统山水画鉴赏原则来看便不难理解其中的点翠规则:山石厚重沉稳,故用较深之靛青色翠羽;远处浮云或树枝叶片俱采用浅色翠羽。

胎底布局所重者有二:一是远近关系,二是物象本身质量与属性,应本着“适应自然”“浓淡相宜”的创作原则,切忌肆意“胡作乱作”。点翠并非简单的工艺之工,而是经得起艺术与技术两个层面推敲的结合体,不可不察。

鳞次第三:鸟雀被羽如真龙负鳞,顺者为宜,逆者不详。凡金、银、纸、漆作胎,大小各异,但点翠之技法相同。翠羽无论软硬,皆以龙鳞之序为序,陈设序列。杂乱无章者,不得其法,是为下品,不可用之。

所谓鳞次,只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倒不是真要将点翠都做成鱼鳞式样。但点翠工艺核心又恰恰体现在鳞次之上—排列有序。

胎底块面并非整体统一,往往是多面分開,如白描线稿一般。点翠时一定要注意排列顺序,尽可能地顺着一个方向或是呈中心点放射状排列。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杂乱无序,那就不是点翠了。

胶合第四:胶者,以为和也。调合之法,亦有平衡之道。调胶须浓稠得当,以黏手不腻为佳。薄胶铺胎,以均匀不垢为佳。翠羽拖胶,以不溢于面为佳。成之以不散、不翘、不糙、不腻者为上佳。

点翠用胶主要是鱼鳔胶(图4),或浓或淡就得靠经验去把持了,很难量化。胶合是点翠工艺的一个重点:胶多了会使成品表面发黄,翠色不纯正难堪大用;胶少了又黏合不牢,随便一点风吹草动翠羽便脱落了。无论胶过多还是胶过少,都意味着点翠工艺流程止步于此,无法进行下一步了。点翠的胶合书面技巧不多,更多的是实践,在丰富的实践中逐步总结经验,真正掌握这门技术。

刮青第五:胶合之成品中不散、不翘、不糙、不腻者,胶合得当,牢固可靠,方可刮青。以玛瑙为刀,顺鳞羽之势,力道适中,刮羽成青,使其色匀也。刮青之技,讲究熟能生巧,今能用者稀矣!

刮青是点翠作品呈现最终效果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刮青步骤少为人知,一是因为材料更迭为非翠羽材质,二是技术层面的流失。

刮青步骤完全因翠鸟羽毛的特殊性而产生。古代使用点翠饰品者多为不事生产劳动的贵族,在日常佩戴中往往会在点翠饰品上留下诸如指甲划痕、器物划痕等痕迹,这种划痕会使翠羽颜色变化,导致点翠“变花”。花了脸的点翠并不为人所喜,于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匠们利用翠羽的特殊性质,提前将翠羽刮青,不仅使颜色均匀稳定,更是直接杜绝了“美品成次品”的可能。

从技术上来说,只有前几步都非常完美的成熟作品才能进行刮青。那么有人会想:如果技术不怎么娴熟,是否可以改变工艺流程,将翠羽在一开始就刮青,随后再进行其他步骤?这样的工序笔者也实践过,最终呈现的效果与最后刮青并无明显视觉差别,但在前几步分羽、调色、鳞次、胶合过程中工艺复杂度翻倍。因为翠羽本身很薄,刮青会使翠羽更薄,导致裁剪、胶合等步骤变得极其困难。

刮青所用工具一般为玛瑙刀,钝刃的玛瑙刀可以使翠羽受力均匀,呈现出统一、均匀的颜色。技法娴熟的工匠用拇指指甲同样也可以进行刮青,并不强制要求借助固定工具。

4 结语

纵观点翠艺术的前世今生,笔者试论了中国古代点翠艺术的发展,并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点翠五要”的工艺步骤,重点论述了胶合及刮青等环节,对于点翠从业人员及爱好者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点翠材料从翠羽到丝带、鹦鹉毛、染色鹅毛等替代材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关怀,更证明了点翠工艺从未断绝,传统点翠工艺必将融合到现代设计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注释

①姚春鹏.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22:104.

②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4:106.

③叶圣陶.荀子[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20:1.

④郑樵.通志略:昆虫草木略第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⑤管锡华.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2021:610.

⑥韩非.韩非子:第一一卷:外储说左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90.

⑦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宋会要辑稿:刑法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8367.

⑧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85.

⑨王云五.天水冰山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3736-3739.

⑩朱家溍.故宫藏美[M].北京:中华书局,2015:272.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分析
浅析近代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冲突与融合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与图案设计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一点
传承·融合·再创造——传统工艺青年论坛综述
砖与竹
——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