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语境下移动新闻直播在讣闻类报道中的实践与探索

2023-06-19邱肖帅

新闻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

邱肖帅

【摘   要】近年来,随着5G等技术的进步,移动端成为主流媒体争夺流量的主战场。移动新闻直播已成为受众主要的信息获取方式之一,是各家报纸探索媒体转型、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回顾海南日报新媒体矩阵对讣闻类报道的采编经过,浅析移动新闻直播的得失,以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移动新闻直播的认知,把握未来发展规律及趋势。

【关键词】移动新闻直播;媒体融合;讣闻报道;党报融媒体

移动新闻直播是融媒体时代媒体机构重要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模式,是新闻业的一大变革。移动新闻直播是指新闻媒体机构利用移动信息技术通过实时共享的移动场景为受众进行实时新闻直播。[1]凭借着平民化视角、轻便化的直播设备被广泛用于突发新闻、城市慢直播等多种场景。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不幸逝世,海南日报社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直播|“稻别”——沉痛悼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为题推出了移动新闻直播。本次移动新闻直播延续2天,总时长达11个小时,分别在海南日报微博、海南日报微信公众号、海南日报抖音号等多平台推送,多角度多层次回顾袁隆平院士生平过往,直击悼念现场,缅怀逝者功勋,传递崇高精神。

本次直播获得2022年第三十二届海南新闻奖媒体融合类一等奖,充分肯定了此次直播的价值与意义。笔者有幸作为本次移动新闻直播的摄像记者全程参与其中,见证了整个采编过程。本文从采编经过、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举措入手,分析移动新闻直播,以期能够为同类型直播提供借鉴。

一、重大主题报道须提前策划,采编协同作战

袁隆平院士逝世是国际国内高度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也是社会舆情的重大热点。主流媒体要完成好这一重大报道任务,就要准确把握、有力引导,贴近受众心理情绪,通过张弛有度、情感共鸣的特色报道,使主流声音覆盖杂音,深入人心。[2]袁隆平常年在海南开展科研工作,与海南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报道组在接到任务后,深感责任重大。从报道主题到具体分工,都经过了认真讨论、精心策划。在报道主题上,海南日报发挥主流媒体引导作用,在疫情防控的形势下,让海南人民在网上寄托哀思,缅怀逝者功勋,引导受众学习袁隆平院士的科学精神以及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家国情怀。在具体分工上,由两组记者和一组后期导播团队共同完成直播任务。一组记者前往湖南长沙明阳山殡仪馆袁隆平院士追悼会现场,全程呈现袁隆平院士追悼送别仪式的过程;一组记者赶往袁隆平生前工作、生活的地方——海南三亚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基地,从袁隆平院士生活点滴感受科学家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另一组后期+导播团队留守直播间,制作袁隆平院士的生平回顾视频、预置直播平台参数,为直播做好准备。

二、移动新闻直播考验出镜记者的综合素质

(一)做好直播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移动新闻直播需要谋定而后动。首先,记者提前备稿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前往新闻现场途中,出镜记者就准备了出镜台词,并配备了备忘“手卡”。内容涉及袁隆平院士在海南工作的经历和生活细节,以及他取得的科学成就。每句出镜词都经过反复推敲,力求准确传达主流声音,正确引领社会公众表达哀思。其次,预设采访对象,并根据主题设置了相关问题。例如,准备了“想对袁爷爷说的话”“我们怎样学习袁隆平院士的科学精神”等话题,在确保民众表达悲伤情绪的同时,做好舆论引导。

(二)把握情绪理性表达 ,直播注重传递气氛

移动新闻直播因时间跨度大,不可预知性强,更加考验记者的综合素质。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恰如其分的总结能力、精准到位的引导能力缺一不可。而讣闻类报道更要把握精准,从出镜记者的仪容到用词,既要感性传达悲伤情绪,又要理性表达观点。悼念会现场是讣闻类报道的主要场地,记者在现场直播时,要控制好情绪,调整好语气、语速,在提供信息量的同时,要注重传达现场凝重悲凄的气氛。

5月22日,淫雨霏霏,记者一行抵达了湖南长沙。在距离明阳山殡仪馆尚有两三公里处,记者看到,吊唁的人群开始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通往殡仪馆悼念厅的大道上,缓慢向前行进。直播从这里开始,出镜记者努力调整好情绪,介绍了时间、地点,描述了现场的阴雨天气,着重描述挽联、菊花等悼念物,让观众感受沉痛与庄重的现场氛围。出境记者对情绪的精准把握,为直播增色,也能升华主题。

(三)注重展现细微 ,新闻现场捕捉有意义的细节

移动新闻直播的时效性、真实性吸引观众“到現场”观察、感受。这要求记者既要从大局出发,把控全局;又要从细微处入手,挖掘现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本次直播宏观主题上引导观众要学习袁隆平院士的科学精神以及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怀。记者采访了吊唁的市民、配送鲜花的快递员、鲜花店老板,通过他们的所感所想展现主题。

除了在访谈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点,现场的鲜花、花语都是感人的细节。在堆成小山的花海里,一小把稻子、一束纸做的花、一幅小朋友的画作……都令人动容。记者在直播中选取了这些细节,最后编辑拆条做成了短视频,在抖音、微信、微博等平台推送,阅读量近百万。“袁爷爷,如您所愿,我们的祖国稻禾无忧”“富饶禾下梦,稻香满春秋。愿世间如您所愿,人间太平,衣食无忧。”……这些花语也寄托了人们对袁隆平院士的不舍与哀思,记者选取了多条感人花语分享给观众,也成为直播中一大亮点。

(四)情感互动, 提升观众参与感

移动新闻直播打破了电视直播的单向传播局限,真实感、现场感更强。记者代替观众去新闻现场体验,可以随时接收观众的留言和信息,并与之互动,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在本次直播中,记者随时回应直播平台中观众发的弹幕、评论。一是解答观众的疑问,二是选取有质量的评论分享给直播间其他网友,三是向观众提问题,让观众思考并回答。互动丰富了新闻内容,也解决了长时间直播的“空白时间”问题,增加了观众的黏性。例如,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悼念厅前,出镜主持人说:“直播间观众说,‘袁爷爷,我们一定好好吃饭,不浪费粮食。是的,没错,这也是每一位前来寄托哀思和表达悼念的朋友们内心最想要告诉袁老的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有了袁老这样的科学家才有了我们今天温饱的生活,所以好好吃饭不浪费每一粒粮食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该段出镜词的前一段是记者读的一段观众留言,后面是记者对群众呼声的总结和对主题的升华。

正因为有了大量的互动及情感共鸣,本次直播成为当日市民微信朋友圈、微博分享的热点。此次直播及短视频在海南日报新浪微博总浏览人次达到9200多万,在海南日报客户端平台浏览量破百万,在抖音平台当日排名位列全国前五,被抖音平台认证为“热点人气作者”。此次移动直播现场感突出、互动性较强,直播过程令无数网友感动泪目。

(五)以“讲故事”的模式呈现,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以情动人、以小见大是故事化叙事的主要特征之一,通过挖掘新闻事件的背后故事、 内涵价值和准确运用叙事技巧,能够充分彰显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3]在本场直播活动中,记者有意识地捕捉新闻故事,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烘托主题,引发情感共鸣,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受众对袁隆平院士有着深厚的感情,本场直播中出镜记者讲述了他工作、生活的故事,让受众更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基地,这里的工作人员满含热泪地讲述了袁隆平院士在此工作的经历。在湖南长沙明阳山殡仪馆袁隆平院士追悼会现场,前来吊唁的人潮涌动。每个人表情肃穆,他们从全国各地赶来为袁隆平院士送行。记者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抓住了几组令人动容的故事,彰显群众对袁隆平院士不幸离世的不舍与哀思。例如,在吊唁的人群中,一位拉着行李箱、满脸疲惫且双眼饱含泪水的姑娘引起记者注意。记者当即将镜头对向她,进行了现场采访。经了解,该女孩是一名“90后”,她带着多位朋友的嘱托,从天津赶到长沙为袁隆平院士送行。这段采访用时仅两三分钟,但却引起受众共鸣。

三、摄像记者要善于使用视听语言讲故事

(一)画面须兼顾信息量与美感

党报摄像记者多数从摄影记者转型而来,从摄影到摄像,不只是从静态图像到动态图像的转变,还需要树立起视频思维。在进行直播时,摄像记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注意出现在新闻现场的信息。例如,要及时规避不合时宜的画面,采访人物时要保证头像完整。在使用运动镜头时要注意镜头的起点和落点,避免无内容的画面出现。记者出镜的画面适合用什么景别,背景应该选什么角度,在哪里站位也需要根据新闻主题选择。本次直播首次出镜是在距离长沙明阳山殡仪馆2公里的道路旁,如果出镜记者背对着殡仪馆方向,镜头内只能看到吊唁人群的背影。摄像记者选择了让出镜记者面向殡仪馆方向出镜,吊唁的人群肃穆哀伤地匆匆迎着镜头走来,记者娓娓道来,定格了本次直播的基调。

(二)重视声画表达,用视听语言讲故事

移动新闻直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量,这也要求摄像记者善于使用视听语言讲故事。摄像机在移动,景别也在变化。远景展示事物的全貌,全景交代人物关系,中景显示与被采访对象的平等交流,近景展示情绪,特写突出局部特点。在移动新闻直播中,熟练运用每个景别和每一段声音,才能让观众及时、有效地接受新闻信息、感受现场氛围。在本场直播中,摄像记者用远景和全景拍摄肃穆的人群,特写拍摄鲜花、花语。吊唁的人群与人群涌动的脚步声形成了强烈对比,传达出肃穆、悲伤的气氛。

直播中,摄像记者除了关注景别的变化,还需善用推、拉、摇、移、跟等运动镜头和环境声。人群缓慢向吊唁厅行进,镜头缓慢随人群向前推动。在肃穆的环境中,夹带着哭声。在吊唁厅前,一位老者突然跪地痛哭,令人动容。记者将镜头从吊唁厅缓缓摇向老人,并慢慢推到老人近景。在合适时机,给老人面部特写。景别从交代环境的远景到突出人物情绪的特写,观众感受到了现场氛围,也凸显了群众对功勋的悼念之情。

四、移动直播中存在的风险及把控

(一)强化审核与校对机制,确保安全播出

一场优秀的直播,从幕后到前台,凝聚着众多人的心血。前方直播团队需要配合默契,摄像记者、出镜记者双方在言语不能直接沟通的情况下,往往靠肢体语言、眼神让双方立即明白意图。当直播现场发生意外时,需要导播迅速切掉声音,配上准备好的内容,避免出现直播事故。

海南日报始终坚持党性原则,用主流价值观提升舆论引导力,严把安全播出关口。在本次直播开始前,报社新媒体中心制定了安全播出备选方案,强化内容审核、校对制度。由值班主任、总监、编辑、校对组成适时监控网,随时对直播中出现的预警信息进行处理。编辑团队制作了袁隆平院士的生平事迹、在海南工作的经历等多个宣传片,新闻现场一旦发生不可控事件,后方团队就会及时掐断直播,播放这些宣传片。

(二)硬件上加强风险把控 ,确保直播顺畅

客户端直播需要提升信号传输和接收质量,满足观众对于高清画质和高品质现场声音的需求,增强直播观看过程中的体验感。 [4]在移动新闻直播中,使用的直播器材往往是手机和便携式稳定器。与传统直播比,设备更加便捷,但会出现诸多问题。例如手机信号不穩定,随时有人打电话进来,影响直播信号传输。为了解决直播信号问题,首先要配备专门的直播用手机,确保直播中无电话呼入;其次要在双卡双待手机安装两张不同运营商的电话卡,确保最佳传输信号;第三要尽可能选择5G信号好的空旷直播场地。在本场直播中,直播手机进入到封闭空间,曾出现信号丢失等情况,接到后方通知后,前方记者立即走出封闭空间,选择空旷地完成直播。此外,手机收音也时常面临信号干扰、断音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记者准备无线话筒和有线话筒两种,随时依据现场情况调换。

结语

随着5G时代的来临,移动新闻直播越来越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之一,直播技术也在逐步升级,未来VR 直播、4K 直播甚至8K直播将成为常态。然而直播技术始终为新闻传播服务,主流媒体只有充分认识移动新闻直播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才能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把握机遇。本次讣闻类移动新闻直播所取得的经验,同样可用于多种类型的移动新闻直播。在融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媒体人更应该深入践行“脚力、眼力、笔力、脑力”, 全面提升业务本领,积极拓展传播平台,拓宽流量入口,强化传播效应,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注释:

[1]万益杰.移动新闻直播融合发展的模式特征[J].传媒,2022(09):29-31.

[2]朱定,吴金,李伟锋.流量时代讣闻报道的经典案例——以湖南主流媒体报道袁隆平院士逝世为例[J].传媒,2022(06):63-66.

[3]许珍妮.新闻报道故事化叙事技巧分析[J].新闻世界,2022(05):71-74.

[4]李润文.刘奕枫.媒体融合语境下的纸媒视频直播探析——以《中国青年报》新闻直播为例 [J].新闻前哨,2021(03):30-32.

(作者单位:海南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
重建用户连接打造广播的“生活形态圈”
浅谈媒体竞合下我国纯网综艺节目发展策略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