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微

2023-06-16王占明

成才之路 2023年16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立德树人

王占明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决定了高中语文在德育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文化素养。文章基于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对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进行探讨,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关键词:德育;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6-0037-04

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非常重要。高中语文作为一门极具人文性的学科,理应承担起德育的重任。然而,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时过分注重静态知识,忽视了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将德育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把学生培养为有知识、有能力、有素养的新时代青年。

一、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践行观念淡薄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语文学科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德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事,与语文学科无关,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只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基本能力,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自我感悟和自我体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较为肤浅,难以参透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深意,更无法认识到其中的德育价值。

2.德育资源开发不足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高中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最好的素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过分追求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把教学关注点放在了知识教学上,对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缺乏对每篇课文深层内涵的挖掘,德育渗透不足。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课本教学,没有将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导致一些课外德育资源不能有效引入到课堂上,教学资源过于单调和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但一些教师给予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很少,使得学生缺少自我感悟和体验,导致教学活动中的德育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影响了德育渗透效果。

3.德育渗透方法缺失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德育渗透的有效性。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主要采用说教的形式为学生讲解课文、介绍文章写作背景、积累字词、分析段落,最后总结中心思想、画出重点语句,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方式以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消化为主,缺少对学生高尚情趣和高雅情操的培养。有些教師在教学中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意识,导致课堂教学不能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触到的文本材料、教学方法、学习要求都是一样的,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具体策略

1.在课堂导入中渗透德育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有效的课堂导入会在课堂教学中产生“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可以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内心,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教学内容,对课堂导入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并把德育渗透其中,为学生开好头,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融入到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说教、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为此,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把情境教学巧妙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用具体、生动的情境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导入,在正式教学开始前,结合教学内容讲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温馨画面,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音乐最能触动人的心弦,教师在教学导入中可以利用音乐渲染情境,用优美的音乐旋律把学生带入到文本意境中,让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心驰神往的感觉。例如,在教学《鸿门宴》时,教师可以用《霸王别姬》的音乐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并结合音乐情感的表达,告诉学生不要辜负了生命的美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

第二,动手操作导入。德育不是简单的道德灌输,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要注重学科知识间的交叉与融合,所设计的课堂导入既要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又要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进行课堂导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学具。这既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主预习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为这篇文章绘制配图。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与想象,把自己脑海中的荷塘月色用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还可以挑选优秀的绘画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对照课文内容从中查找绘画的不足,为课堂深度教学做好铺垫,同时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

第三,利用背景知识导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教师可以利用背景知识进行课堂导入,为学生介绍作者、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带领学生熟悉作者的生活时代,加深学生对创作意图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作者朱自清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感受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骨气,感受作者身上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意识到朱自清写“荷”实则是在写“人”。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教导学生要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正直、有骨气的人,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第四,运用信息技术导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优美的意境,仅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是很难感同身受的。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文本意境,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快速融入到文本学习中。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湘江两侧的秋景,还可以为学生展示祖国各地的大美秋光,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融入到诗词诵读中,感受作者的凌云壮志。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出自于名著,而有些名著被改编成了影视剧作品,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截取相关的影视剧片段,并以此作为课堂导入,用更直观的方式唤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欲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教师可以电视剧《水浒传》中的相关片段作为课堂导入,使学生了解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与经过,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第一,品词析句,体验情感。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是作者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学生只有真正领会了这些关键字、词、句的含义,才能迸发出感情的火花。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文章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优美词句进行品析,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关键字、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采用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方法,直接抛出需要品析的语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并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独特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课文《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句话: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自主思考的方式对这句话进行品析。学生领悟到句中的“落叶的飘舞”写出了对生命的礼赞,落叶的“坦然安卧”,写出了生命悄然逝去的平静与安详,而这一切都展示出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坚定信念。教师可以借品词析句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学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坚定终身学习的信念。

第二,用情朗读,陶冶情操。朗读是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基本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阅读中,在读中接受情感的熏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可以为学生范读,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的情感、节奏,然后针对朗读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进行指导,教会学生正确处理轻重音、停顿,掌握朗读语气等。在朗读形式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灵活采用分角色读、小组读、轮读、配乐读等形式,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朗读中,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去领会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意境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朗讀《沁园春·长沙》时,教师要让学生紧紧抓住刚劲豪放这个总基调,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揣摩语音语调和节奏的轻重缓急,用大气磅礴、昂扬豪迈的朗读展现出毛泽东同志对国家命运、革命前途的关切以及在激流勇进中的革命斗争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第三,对照比较,深化领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比阅读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主题,为学生选取同一题材不同作者的文章,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思想历程等方面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不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度,使学生养成全面、客观看待事物的习惯。例如,在《我与地坛》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指导学生从写作主题、说理特点、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会发现两篇作品都肯定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表现出了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产生了更多的感悟,表示要努力学习,不虚度光阴。教师还可以引入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带领学生做比较,感受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感体验,从而找到学习语文的正确途径,实现“大语文”教育目标。

第四,挖掘内涵,提升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内涵,探寻文本的发展线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文本之根、文本之魂,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例如,苏轼《赤壁赋》是一篇宋代散文,和学生以前学过的唐代散文具有明显的不同,更注重情感和理趣。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和意境的揣摩,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独特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文章思路,把文章划分为月夜泛舟的陶醉、悲凉笑声的伤感、人生诗意的悲情、随遇而安的态度、忘情世俗的洒脱五部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我体会,还可以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文中的水月意象进行评析,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随缘自适、超脱放旷,从而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学会适应现实,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不退却、不放弃,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

3.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第一,在小组合作中渗透德育。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涉及一些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鼓励和启发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以解决问题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时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衡分配到各个小组之中,利用学优生带动学困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个体之间经常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处理问题,使学生认识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小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将小组利益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小组合作完成后,教师应开展反思活动,给学生提问和质疑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三思而后行”的品质。

第二,在經典诵读中渗透德育。语文课堂是促进学生成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基地,教师要创造条件与机会,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教师可以组织经典诵读交流活动,为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心得和阅读成果。这样,既可以增进学生间的友谊,使学生养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又可以让学生共同沐浴书香,共同进步,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例如,在教学古诗《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诵月”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与月亮相关的古诗词,并在课堂上进行诵读,从而感受不同诗词中“月”的不同意蕴,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悲苦之情、远走他乡的思乡之情、亲人相隔的思念之情等,让学生认识到赏月不仅是一种审美意趣,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情感媒介,从而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三,在社会实践中渗透德育。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获取的语文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广阔的活动空间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端午节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习俗,讲述屈原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可以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中开展慰问演出,给老人送去关爱和快乐,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植根于学生心中。在国庆节到来之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讲红色故事、诵读红色经典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构建德育文化氛围。此外,教师可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新闻、讲新闻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德、社会热点、社会风气,关心国家大事,让学生胸怀天下,培养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三、结语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和政治认同的重任。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资源,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还要运用语文实践活动延伸课堂教学,拓展德育渗透范围,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升道德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清斌.高中语文德育内涵及德育渗透途径研究[J].吉林教育, 2019(30).

[2]金薇.高中语文德育实施路径:从“明理之道”走向“情理共生”[J].上海教育,2017(10).

[3]秦建生.德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广西教育,2021(10).

[4]邓娟.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J].课外语文,2017(30).

Explo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filtration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Wang Zhanming

(Qingyang City Zhenyuan Middle School, Gansu Province, Qingyang 7445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tool an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uman culture, which also determines that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impart Chinese language knowledge and learning methods to students in classroom teaching,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emotions, attitudes, and values. They should permeate moral education into all aspect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help students form good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shape a sound personality, and enhance cultural literacy.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for infiltrating moral education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moral quality.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moral character; humanistic literacy;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立德树人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