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课程为例

2023-06-15孙国帅刘晓伟胡国杰冯娇

关键词:课程目标事故考核

孙国帅,刘晓伟,胡国杰,冯娇

(1.辽宁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2.大连海事大学 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应用型的本科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明确自身办学定位,谋求理性发展的必然[1]。通过加强理论、实践与创新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相融合的交叉学科,是在管理工程专业、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专业、国际工程专业、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形成的。现阶段,工程管理专业“以工程为载体、管理为方向,工管交融、产学合作”,为我国工程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

众所周知,具有里程碑价值和象征意义的“鲁布革冲击波”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增强了工程建设领域的改革、科学发展和创新意识。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市场不断规范并正在进入健康的发展轨道,“两新一重”建设方针,城市更新改造、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也预示着建筑业更广阔的市场的到来。每年万亿计的工程投资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也将迎来更大的舞台。工程管理专业主要以经济管理和土木工程等方面的知识为基础,培养工程建设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管理岗位人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线是技术、经济、管理和法规“四个平台”课程,而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的具体课程设置情况,发现各个高校的课程设置迥异,差异来源于高校自身的特色对教学计划的影响[2]。因此,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合理地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

为了探究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为例,从课程建设的视角对教学改革的过程及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使该专业建设更趋科学、合理和完善。

一、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课程概述

目前,包含“工程事故分析”相关内容的课程较多,许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如基于新工科背景的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和基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大事故分析等[3-4]。但是,从工程管理课程改革的视角讨论事故分析与对策相关的教学研究成果较少,应该进行相应的补充。

“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不同于其他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是以相关的工程类和管理类的知识为基础,按照相关课程知识体系相反的方向逆推,实现预期目标。例如,因设计和施工的失误或管理不善而引起的事故是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经常遇到的,这与本学科所学习的设计和建造新建筑是不同的。因此,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于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其有利于对正面学到的规律和知识加深理解。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课程,该课程所面向的对象群体还是非常庞大的。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管理理论基础、建筑工程质量事故与处理以及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与预防等,该课程与其他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关系见图1。

图1 “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与整个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逻辑关系

可以看出,“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融合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多门技术和管理课程。因此,“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此,本文以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课程为例,进行课程教学模式和实施效果探析。

二、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与实施

(一)以“OBE”定位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1.课程目标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强调依据学生毕业时应该具备的能力反向指导教学过程。因此,依据本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在专业知识能力构建方面确定以下4 个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掌握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的基本原理。该课程目标与本门课程的前期先导专业课程联系较为密切。该目标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过程中能够改进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主观上能够具有防止事故发生的意识。

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熟悉各类工程项目事故的处理手段。通过了解工程结构的检测、鉴定和加固的基本方法,在工程事故发生后,使学生能够提出合理的加固和修复方案,或者能够进行指导加固和修复的施工实施。

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掌握事故处理的流程和实施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工程事故发生后的一般处理流程。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他们能够快速制定应急处理方案或者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和处理。

课程目标4: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事故的实践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外,还要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应该掌握根据具体的工程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2.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构建了教学内容体系,实现了从专业培养目标到课程教学目标,再到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

理论方面:从管理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设计讲义。将质量和安全相关的事故发生机理、工程建设过程中新建以及既有建筑的常规加固手段和事故处理的一般程序等纳入到课堂讲授内容中来。

实践方面: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以课内实践的方式来进行。由任课教师给出具体的工程案例和任务要求,每人一题,每名学生独立完成该案例中的工程事故分析并制定处理方案和实施措施。

此外,考虑到当前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在课程教学和课内实践中,“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以课程知识点拓展的方式引导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建设基于课程组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课程参考国内外的教学探索经验,基于课程组制度,以课程建设为纽带,提升团队教师的综合能力,促进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1.课程组建设

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课程的教学团队由3 名教师组成,且3 名教师同时也承担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课程组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本课程的建设规划、讲义编制、课堂案例设计以及考核方式均由课程组讨论决定。

2.“双师型”教学团队

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课程教学团队的3 名教师均有企业实践经历且完成过企业实际项目的委托课题,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讲授课程及指导学生实践过程中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并能随时解答学生关于讲义内容的困惑。

(三)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

从全过程的视角开展教学效果的考核逐渐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尝试[5]。全过程考核,即在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多维度考核指标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及运用程度进行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6]。全过程考核模式与传统的考核模式相比较,其特点在于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融入整个课程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7]。因此,对于全过程考核模式,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是全过程考核模式的重点。

根据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课程的特点,从平时考核、课内实践及综合性考核三个环节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如表1 所示。

表1 “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

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管控。教师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案,通过签到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通过课内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继而通过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当次课的学习效果。此外,由于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课程没有配套的课程设计和实训安排,导致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因此,本课程安排了课内实践,作为对理论教学知识点的进一步拓展。课内实践内容涵盖主要章节的重点内容,并有机地将其联系成一个整体。最后,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试题内容和题型根据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既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情况,又要考查学生对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掌握情况。该部分考核结果是整个考核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通过考核来体现[8-9]。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课程于2021 年进行教学改革实践,通过全过程考核的模式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本课程要求4 个课程目标分别以一系列具体知识点的形式融入考核中,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及实践完成情况计算目标达成度。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如图2所示,4 个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均为0.8 左右。通过与实施教学改革前的课程目标达成度结果相比较,可以看出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课程目标1 的达成度虽然有所下降,但比较接近,主要原因为改革前的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的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学生为了考试取得高成绩对理论知识学习得比较扎实;课程目标2 和课程目标3 的达成度均有改善;课程目标4 的达成度改善效果最为显著,主要在于课程目标4 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事故问题的能力,改革后从多个层面对学生该方面的能力进行了锻炼和考核,所以效果较为明显。因此,从课程目标达成度来看,实施改革后,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图2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

四、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本科教学工作一贯是高校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随着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具体的教学模式正在不断地被探索。本文以工程事故分析与对策课程为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效果评价。基于此,针对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OBE”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考核方式设计

成果导向教育(OBE)在许多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应以最终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反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并进行分阶段的、全过程的考核与评价。课程目标精准对接工程建设领域实际需求链,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此外,对不适应的教学元素(教材、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进行整合和再造,加强精品课建设、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

(二)“土木+经管”相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经济管理、学校+企业、理论+实践、线上+线下、专业+思政”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适当增加校外教师的教学活动参与度,使土木与经管能够更有机地融合,能提升专业教师“土木+经管”相融合的教学能力,解决目前各校工程管理专业普遍存在的“重经管、轻土木”或“重土木、轻经管”的现象,构建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较为完善的培养机制。

(三)注重本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

熊彼特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而工程创新管理已成为工程创新活动的主战场,创新能力强的员工更会受到企业的青睐。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应培养创新思维,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学校可以积极探索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构建符合工程建设领域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突出“实践环节模块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块”的学分占比,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

课程目标达成度是衡量教与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课程目标达成度情况评价,就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与所支撑的专业要求指标点,对整个班级及每个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工程管理专业可以成立专门的指导小组,从考核内容的完整性、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判定过程的严谨性、评价结果的明确性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通过分析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对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各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持续改进措施。

综上,为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教育的重点应向能力素质培养转化,注重工程实践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从而造就高素质的世纪人才。因此,以教学内容改革和强化实践教学为切入点,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事故考核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学中文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废弃泄漏事故
小恍惚 大事故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