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课程改革

2023-06-15何兰杨天明洪春英奚纯张旭陈飒张鹏

关键词:艺术设计原理思政

何兰,杨天明,洪春英,奚纯,张旭,陈飒,张鹏

(辽宁工业大学 文化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2020 年11 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大学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文科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中广泛深入引入课程思政,将价值引领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方向[1]。

一、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课程简述

“环境艺术设计原理”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是环境设计专业体系中承上启下的课程,是承接启蒙专业入门的重要课程。本课程于大学一年级开课,通过学习环境设计基础的定义、发展历程与趋势、方法与程序、空间组织与界面处理、设计要素、光影材质、家具陈设等初步知识,掌握环境设计基本的设计理论知识、初步的设计流程与方法。在开设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环境设计导论”“工程制图与透视”,掌握了专业的初始知识。但是对环境设计的具体知识仅为启蒙阶段,学生通过正式系统全面地学习本课程,方能为后续进行室内空间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基础。

正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原理”是由以理论为主通向环境设计类课程的奠基性课程,因而在大学初始阶段如何引入、怎样引入、高质量引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

二、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课程思政改革思路

课程思政主要包括国家意识的理念,即政治认同。认同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治国理念、文件精神等,还包括理想与信念的塑造,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环境艺术设计原理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第一门以理论为主的课程,首先应注重体现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其次注重学生精神成长与专业发展相协调,第三是贴合专业建设中的课程体系整体建设进行课程思政建设[2]。

(一)设计历史与文化

环境艺术设计原理教学中的部分章节涵盖了设计史知识。将与此部分知识点相关的历史、人文、地理、信仰、风俗、审美等知识,特别是将能够展现中国传统设计内涵、设计思想,体现中国宏大开阔的世界观、宇宙观、未来观的内容融入教学,拓宽基础性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用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探讨代表性人物、实践、工程等授课,吸引学生学习,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设计创新自信,实现以历史人文之美育人之目的。

(二)环境设计职业素养

环境设计的职业素养,是指在从事相关行业工作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与执行岗位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技能等,还包括对职业法律法规的认知,以及对职业执行中参与合作的团队精神。职业素养同时还包括与环境设计及管理相关的对科学知识、科学严谨的态度、科学价值观、安全意识等的科学素养。此部分素养可以在实践的部分内容中衔接。总之,职业素养培养的终极目标即是从思想上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知晓何事不可为。

(三)时代精神与创新中国

时代精神是人们在文明创新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弘扬时代精神能够激励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3],号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因而,课堂教学中需要融入弘扬探索、开创革新的民族创新创造精神。创新一直是设计行业命脉所在。

在设计发展史中,由于我国理论形成的时间较短,教学中西方现代设计教育多被过度深化。因而,需要在环境设计原理教学中强调以我国为主的设计创新,其中包括转换角度的创新、切换身份的创新、全球全人类视野下的创新、基于现有科学技术水平的创新、结合新方法的创新、跨学科跨专业的协调发展创新等。

(四)环境设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

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思路主要围绕课程的教学大纲展开,结合具体章节的授课知识点进行教学内容讲授和能力培养,建立具体的课程教学要素思政引入对照表,如表1。

表1 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课程教学要素思政引入对照表

整体教学设计思路从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出发,向育人、化人角度转变;从原来的重理论知识讲授,向理论与价值观结合、理论与方法结合、理论与案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转变。关注当代国内外的热点话题(疫情常态化的环境设计、医养结合设计、生态文明建设等),将第一门重要的理论核心课程课程思政改革与学生的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辽宁工业大学的环境艺术设计原理教学重点偏重室内设计部分,含部分景观设计内容,教学中涵盖原理、案例分析、应用、实践解读等内容,是朝着新文科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养交叉融合人才进行的系统性调整。

三、环境设计原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为避免生硬地将思政引入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课程,考虑从以下几个路径切入:

第一,四结合、1+n 联动,多方位、多角度融入。具体为线上线下结合、校内外结合、理论实践结合、课内外结合;以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课上理论+实践案例+联动后续设计类系列专业课程+联动后续实训实践类课程;全面系统潜移默化、逐级渐进地融入思政元素。

第二,多路径灵活融入。首先,与相关章节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元素的融入(参考表1 中的对照关系);其次,可以在作业题目的设置、考核标准的设置融入。例如,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设计时,可以结合老幼、医养、社区可持续发展等热点进行课题模拟设计思维导图训练,同时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设计中体现人文关怀,对科学、对环境的尊重,以及对法律法规的认知,知晓可为不可为。

第三,知识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教学中以设计案例、代表人文、代表风格流派、设计与实施为主要授课点,融入(艺术史论、工程、美学、人文、法律等)交叉知识,使学生从广义的角度广泛涉猎思政元素。

第四,多种方式的融入。考虑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课程的理论性,为便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结合个人学习(课上听课)与小组学习(课上讨论+课后作业)的方式,灵活运用辽宁工业大学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4]。

四、环境设计原理课程思政的实施原则

课程思政虽然是当前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目标之一,但是作为新文科建设中设计学类的环境设计专业,其第一门理论课程的思政改革为避免流于形式,还应遵循一些原则,具体如下:

第一,鲜明与潜移默化相结合的原则。在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史等章节中,对于历史上的优秀传统设计案例,应作重点强调,大力弘扬。对于部分章节中可采用当代中国大型活动中的设计案例进行创新讲解,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

第二,思政元素的适合引入原则。对于思政的内容,应进行反复推敲、合理筛选并适当地研讨后,选取有代表性又具说服力的内容引入教学。

第三,思政元素的适时引入原则。在相关的章节知识点,结合授课内容进行适时引入,达到对接及时。

第四,思政元素的适度原则。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尺度,是环境设计原理课程思政的重要原则。在章节授课中课程思政的度,应根据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思政内容酌情增添,总量占用课堂的学时不超过15%,保证引入即精华,引入即深刻,避免出现过量思政偏离教学内容的弊端[5]。

五、课程的考核方法改革构想

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应进行考核方式的调整以达到检验教学质量的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环境设计人才。当立德树人与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能力培养成为课程的建设目标时,传统的考查理论知识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因而,新的考核应该从检验学生的价值观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两个方向全面考量。

环境艺术设计原理的考核设计定为平时(50%)+期末(50%)两部分内容。平时考核以课上答题、小组合作讨论、小组合作创作为主要内容,重点考核学生对部分专业与思政的知识掌握情况、合作精神、责任感、价值观、全局观、创新精神,给出平时成绩。期末考核则以试题库抽题的方式进行,在题库的建设中适当提升中国设计发展史、代表人物、代表设计案例试题的比例,以达到思政引入考核的目的[6]。当然,考核的方式还可以根据课程的执行情况稍作调整,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提升。

六、结束语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对新文科建设提出的若干建议中,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更高视野的环境设计观、融入更广泛的大环境设计体系与基础原理知识的交叉融合是本课程的重要目标。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课程,从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到课程的考核方式,都将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优化,为培养价值观、专业技能并重,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国家环境设计事业、胸怀宽阔的高级人才奠定基础[7]。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原理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星.云.海》
《花月夜》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