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段注“梦”字条商榷

2023-06-15卢华亨

关键词:说文字源引申义

卢华亨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夢”是古汉语常用字,其常用义为“做梦”。《说文·夕部》:“夢,不明也。”依《说文》,“夢”的本义为“不明”,而表“做梦”义的字是《说文·㝱部》中的“㝱”,许慎(约58—约147年)释其为“寐而有觉也”。段玉裁(1735—1815年)依许说注“夢”字:“夢之本义为不明。今字假为㝱寐字。夢行而㝱废矣。从夕,瞢省声。”[1]即认为做梦之“夢”的本字为“㝱”,“夢”为假借字。从甲骨卜辞来看,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出现了专门表示“做梦”义的字,可隶定为“”,与“㝱”形并不相合。若能明确“”的本义为“做梦”,则可证“”才是做梦之“夢”的真正本字,而非段氏所言之“㝱”。

一、甲骨卜辞中的“”

(一)“爿”旁辨析

二、“梦”字的演变历程

图1 “梦”字的演变

三、“夢”与“㝱”的关系

(一)“夢”字的本义

从字理上看,夜晚昏暗,故意符“夕”有表“不明”义的可能。先秦出土及传世文献亦见以“夢”表“不明”义的用例:楚帛书“夢夢墨墨”和上博简“夢夢静同”中的“夢夢”指黑暗不明;《诗经·大雅·抑》有“视尔夢夢”,《尔雅·释训》:“夢夢、忳忳,乱也。”郭璞注:“皆闇乱。”可见,《说文》及段注释“夢”的本义为“不明”确有合理性。《字源》《汉字源流字典》等辞书即以“不明”为“夢”的本义[7],[8]622。然而,从前文所述的“夢”字演变历程来看,“夢”是在甲骨文“”的字形基础上删“爿”增“夕”而得的,本义当顺承“”的“做梦”义。而且在先秦文献中,表“不明”义的“夢”只以叠字出现,用例远少于表“做梦”义的“夢”,故言“夢”之本义为“不明”恐有疏失。

因梦境依稀,故“夢”可引申出“不明”之义。由词义较实且常用的“做梦”引申出词义较虚的“不明”符合词义发展的一般逻辑。综合字形演变脉络,“做梦”义当为“夢”之本义,而非段注所言的假借义;“夢”之“不明”义当为引申义,而非《说文》及段注以为的本义。

(二)“㝱”字的由来

在先秦传世和出土文献中,不见有“㝱”字。《说文》所引《周礼》中的“㝱”字恐系时人修改。《说文》正篆收,证东汉时“㝱”字诚可用以表示“做梦”之义。《字源》所引的《淮南子·俶真》有作“㝱”者:“方其㝱也,不知其㝱也,觉而后知其㝱也。”[8]670如此,则可将“㝱”字产生的时间提前到《淮南子》成书的西汉时期。作为汉代才出现的形体,“㝱”字使用的时间在“夢”字的发展历程中是极为短暂的。

“从汉字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应是先有‘夢’后才有‘㝱’,‘㝱’是‘夢’的后起增繁之形。”[9]“夢”除了“做梦”本义外,尚有“不明”等引申义,故新造“㝱”来作为“做梦”义的专字。“㝱”与甲骨文“”在构形上有相似之处,故有学者认为“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外加“宀”和“夕”两个意符构成的,以“夢”为“㝱”的省体[8]670。鉴于先秦文字材料中尚未见有“㝱”字,若将汉代才出现的“㝱”与商代使用的“”强附起来,不免有超离文字演变时间线之嫌。“㝱”是在“夢”的基础上加注意符“宀”和“爿”而成的,“宀”表示寝屋,“爿”表示人睡于床,“夢”既为声符,又兼有梦境依稀之义,三者相合,正示人卧床做梦于室内。这里须注意不可将部件“夢”再切分为“”和“夕”,而应视作整体,起着标示“㝱”之音义的作用,这样才符合汉代“㝱”字的真正构意。

由上可知,“㝱”是“夢”的后起字,专表“做梦”义。相较于“夢”,“㝱”的形义关系更为显豁,但缘其形体繁难,故未能通行于世。即便在汉代,“夢”依然是“做梦”义的通行字,这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等出土文献中得到了有力证明。可见在汉字发展中,文字的经济原则和约定俗成相较于构形理据更占上风。段注“夢行而㝱废”的说法容易让人误以为“㝱”字产生及通行时间较“夢”早。实际上“㝱”字出现的时间远晚于“夢”,且仅是昙花一现,从未取代“夢”的通行地位。至少从战国以来,“夢”一直是表示“做梦”义的通行字。

四、结语

猜你喜欢

说文字源引申义
求“源”有度,识字有“法”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探寻字源妙处多
随文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糸部中颜色字体现的观念、制度
《说文?马部》概况
《说文》段注“谶”义疏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