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义共现并列构式“既/又X 又不X”的语义解读

2023-06-15郭艳红

关键词:压制构式矛盾

郭艳红

(浙江工商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既/又……又……”是汉语中常见的并列结构,例如“既年轻又漂亮、又窄又不平整”,而本文关注的反义共现并列构式“既/又X又不X” 属于上述“既/又……又……”结构的非典型成员,如“既喜欢又不喜欢、既对又不对、又学又不学”,并列项“X”和“不X”一正一反语义对立,组合在一起看似存在逻辑矛盾,然而正是这种“自语相违”的陌生化表达,使该结构作为一个整体传递出表达复杂情感、总结评价、抱怨指责等主观构式义,从句法到语义该构式都有其独特性。有学者从逻辑语义视角对其展开研究[1]117-123,[2]51-61,[3],也有从修辞视角对其修辞功能的探讨[4],还有对其主观评价功能的关注[5]。这些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性,但从构式语法视角对“既/又X 又不X”使用语境、构式义及其语义解读机制的研究较少见到。鉴于此,本文尝试从构式语法视角来研究“既/又X 又不X”,以期解决如下问题:该构式有何句法结构特征?该构式出现的语境及其表达的构式义是怎样的?该构式义的解读机制是怎样的?

一、“既/又X 又不X”构式的句法结构特征

(一)“既/又X 又不X”构式的形式特征

“X”与“不X”之间语义对立,但“既/又……又……”结构将“X”和“不X”并置,看似在语表上产生了矛盾冲突,按照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不允许既肯定它,又否定它,否则就会自语相违”[6]。然而,关系词语对复句关系具有转化作用[7],“既/又……又……”结构把“X”和“不X”这种逻辑对立关系转化为形式上的并列关系,凸显X 和不X 共存,体现言者视点的转移。“既/又X 又不X”构式作为一个整体,使得语表概念冲突的“X”和“不X”在彼此对立的较量中语义相互糅合,在充满张力的两级共振中彰显其构式义。该构式的意义并非其构成成分的简单叠加,而是有着独特的语用义。

该构式的不变项是“既/又……又不……”,可变项是X。搜索北大语料库CCL、北语语料库BCC和微博,除去重复的语料以及诸如“又像是枪又不是枪、既是希望又不希望”等非“既/又X 又不X”构式,共得到379 条有效语料,发现:

1.该构式的两种形式“既X 又不X”和“又X又不X”,前者相对比后者更常见,两者意义基本相同,如“既开心又不开心”与“又开心又不开心”。通过CCL 语料库检索,连接项X 和不X 位置互换后的结构“既不X 又X”和“又不X 又X”几乎不存在,也即该构式的两个连接项位置一般不能互换,因为汉语讲究韵律美,一般音节少的在前,音节多的在后,先平声后仄声。此外,这与并列结构遵循“积极性原则”有关[8],若并列项语义有积极程度差别,通常倾向于将积极正向的并列项置于消极负向的并列项之前。

2.根据是否使用逗号,“既/又X 又不X”构式可以分为紧缩式和非紧缩式(如“既开心,又不开心”),紧缩式经由非紧缩式凝合性逐步增强而来。非紧缩式的存在可以看出“既/又X 又不X”构式并非固有,而是随着日常使用需要和省力原则逐步简化而来。本文只考察紧缩式“既/又X 又不X”构式,非紧缩式不在考察范围。

3.“既/又X 又不X”构式一般不能单独表意,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和定语,多单用,偶尔也可连用,出现“既/又X 又不X,既/又Y 又不Y”。如:

(1)tank 三国恋里的那句“等待良人归来那一刻,眼泪为你唱歌……”有一种既唯美又不唯美,既悲伤又不悲伤的错觉。(微博)(连用+定语)

(2)还有一点,就是说敌人是苍蝇、兔子,我又同意又不同意。(CCL)(谓语)

(二)可变项“X”的类别

从词类分布看,能够进入“既/又X 又不X”构式的“X”一般是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由于“不”的副词性质,名词性成分原则上不宜进入这一构式。除去X 为动词短语的情况,X 的音节配置有明显的倾向性。X 为双音节词,占总数的67%,比如“重要、平凡、开心、喜欢、希望、相信”等;“X”是单音节词的情况占33%,比如“像、是、想、信、好、难、愁”等。这与汉民族讲求韵律、喜用双音节词有关,同时也为了语用取效,双音节词通过音节的拖长更能增强感情效果。相比而言,“既X 又不X”中的“X”更倾向于使用双音节词或动词短语,“又X 又不X”中的“X”通常是单音节词,这与李晋霞区分“既……又……”和“又……又……”结构时提到的惯用法有关[9]。

1.“X”为形容词。“X”可由52 个不重叠的性质形容词充当,比如“好、对、难、甜、满意、公平、具体、容易、普通、和谐、重要”等。状态形容词本身不受副词“不”的修饰,所以无法进入“既/又X 又不X”构式。“X”多是正向形容词,如“开心、靠谱、幸运”等,也有一些负向形容词,如“悲伤、孤独、愁”等。例如:

(3)他们看清了中国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市场竞争既公平又不公平的现实……(CCL)

(4)呜呜快要一天没吃东西了,我这个吃货的肚子又饿又不饿的。(BCC)

2.“X”为动词或动词短语。“既/又X 又不X”构式对动词的选择比较宽容,共有48 个动词可以进入该构式,主要是心理动词(如“想、怕、信、觉得、希望、期待、认识、喜欢、相信、理解”),也包括能愿动词(如“可能、愿意、想要、要”)、关系动词(如“是、属于、像”)、存现动词(如“存在”)、动作动词(如“讲、变、学、走、卖、造、算”)和趋向动词(如“来、出去”)。“X”为动词短语时,一般不会太长,否则容易破坏构式的整体性,以心理动词“想、希望、期待”和关系动词“是、像、属于”引导的动词短语(如“想买、想摆烂、希望回家、期待520、是你、像是笑、属于我”)为主。例如:

(5)人来自于猿猴,未来的人将逐渐朝着玲珑小巧实用的方向变化。我又信又不信。(BCC)

(6)我人生的一切痛苦都来源于既想摆烂又不想摆烂的纠结情绪。(微博)

二、“既/又X 又不X”的构式义

(一)“既/又X 又不X”的基本构式义

并列结构“既/又……又……”压制两个语义对立的反义词项“X”和“不X”,有意使其并置从而构建出“对举比较”的构式语境,突显处于语义连续统两端的“X”和“不X”相互对立又和谐共存的关系,使得“既/又X 又不X”构式整体传递出“折中兼有义”。该反义共现并列构式体现一种相反相成、辩证统一的认知思维方式。

Lang 指出若要解决反义共存并列句理解中的逻辑矛盾,不能仅停留在字面解读,而应当根据参照框架(frame of reference)的不同,分解(split)相互对立的两个并列项的意义,为看似矛盾的并列项提供不同的解释[1]119。受Lang 上述观点的启发,卫志强等为似矛盾句“又A 又B”(A 和B 存在语义矛盾)提供了七种理解方式[2]54,并认为一旦结合上下文“似矛盾句”的解读通常只有一种。然而卫志强等[2]51-61未能将这些解读方式与语境、言者意图充分结合加以分析,显得空泛,但对理解反义共现并列结构具有启发。本文认为反义共存并列结构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上述解读中,经“既/又……又……”结构压制以及“X”与“不X”语义对立的激活,特定语境下该反义共现并列构式的主观性(subjectivity)得以激发和突显,认知主体的主观性得到增强,使该构式呈现多种语用义。

(二)“既/又X 又不X”构式的语用义及其语境特征

构式义也包括纳入语用因素后的语用义[10],构式语用义伴随语境产生,其识解与语境密不可分。认知构式语法以用法为基础(usage-based),任何一个看似平常的构式都暗含着特定的语义或语用功能[11]。在具体语境中受说话者语用意图的驱动,构式往往会在其原型构式义的基础上,浮现或引申出突显认知主体主观性的语用义。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使用“既/又X 又不X”所意欲传达的意义,即为该构式的语用义,其折射出说话人对言说内容的态度和情感[12]。

1.表达复杂情感义。“既/又X 又不X”构式通过突显两种对立的心理情感X 和不X 交织并存的状态,表达了人物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表达情感义时,“既/又X 又不X”构式的言说主体通常是人,描述他人或表达言者自己内心矛盾纠结的多重情感。“X”一般是心理动词或短语,而且话语语境中通常会伴随一些描述人物内心矛盾的词句。

(7)但离休后,张吉昌对他推荐上来的年轻部长常志既放心又不放心,种种猜测,心里又产生矛盾,甚至产生误会。(CCL)

(8)“我相信你,”舒尔迦说。但他说的并不完全是真话:他既相信又不相信。他在疑惑不定。他这样说,无非因为这对他比较合适。(BCC)

例(7)中言者使用“既放心又不放心”,将“放心”和“不放心”两种对立的情感并置,表达了张吉昌对常志“看似放心但又不放心”的矛盾情感义。同样,例(8)中通过并列构式“既相信又不相信”激活语义对立的心理活动“相信—不相信”,加之构式的后续句“他在疑惑不定”的烘托,传递出舒尔迦半信半疑的复杂情感。这两例用“既/又X 又不X”构式意在表达他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9)实际上既喜欢又不喜欢过春节,毕竟过春节要接受那一堆很老的习俗。(BCC)

(10)既希望又不希望更好的人出现在你的世界。(微博)

除了表达他者内心情感,“既/又X 又不X”构式还能用来表达言者自己内心的矛盾纠结情感,由例(9)和(10)。从例(9)的语境可以看出,言者一方面喜欢过春节,但面对一堆过春节的老习俗,言者对过春节出现反感情绪,“既喜欢又不喜欢”把这两种矛盾情感并立,为言者对春节的喜爱增添一缕矛盾的情感。例(10)中用“既希望又不希望”将“希望”和“不希望”并置,揭示了说话人对曾经的爱情无法释怀的矛盾之情。

2.表达总结评价义。“既/又X 又不X”构式可以表达说话人立足自身视角的主观评价义,体现了说话人立场[13]的主观性。这一构式通常用来对某句话、某种做法、某事或某人进行总结、评价或判断。“X”以性质形容词为主,具有评价义。

该构式义的语篇语境有其独特性,呈现出“总分解注式”互文语境,包括“总”和“分”两部分。本文用“YX+Y不X”表示分述解释话语,它为“既/又X 又不X”构式提供进行总结评价的原因或背景,其中YX和Y不X分别代表为构式并列前项“X”和后项“不X”提供原因或解释的补充话语,即从“YX”视角看,是X,但从“Y不X”视角看,却不X,从言者视角为对立的并列项能够实现辩证统一提供理据。该构式出现的语境可概括为两类:

1)先总—后分式:(之所以)既/又X 又不X+(是因为)“YX+Y不X”,即先用“既/又X 又不X”构式进行总结评价,紧接其后的语步中再用YX和Y不X对构式并列前项和后项分别加以解释。例(11)和(12)呈现在“先总—后分式”语境中,使用“既对又不对”和“又简单又不简单”对话语和事件进行总结评价后,后续语境中均出现Y对和Y不对以及Y简单和Y不简单分述话语,从不同侧面为构式中对立成分“对—不对”和“简单—不简单”的和谐并存提供解释。

(11)有的商界人士认为“十点利”销售法其实是在“打价格战”,是“压价竞争”,“除了两败俱伤,不会给谁带来好处”。这话既对又不对。打价格战是事实(Y对),但这种价格战是国家法律所允许的,也不会带来商界两败俱伤的后果(Y不对)……(CCL)

(12)孙振民做成这些事情,又简单又不简单。简单就是政府放手让他干,支持他干,一路绿灯为他开(Y简单);不简单是新绛县的主要领导从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Y不简单)。(CCL)

2)先分—后总式:(因为)“YX+Y不X”+(所以)“既/又X 又不X”,即先用YX和Y不X进行分述以做好铺垫,然后再用“既/又X 又不X”构式进行总结评价。例(13)和例(14)中先行分述话语Y普通和Y不普通以及Y浪漫和Y不浪漫分别从言者思考问题的不同视角进行描述,为后续使用“既普通又不普通”和“既浪漫又不浪漫”构式进行总结评价构建话语语境,从而听者能更好地理解看似矛盾的构式中蕴含着的和谐。

(13)李白,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Y普通),一生苦闷不得志却又潇洒快意(Y不普通),既普通又不普通。(微博)

(14)提前过的520[送花花](Y浪漫),没有惊喜感的男朋友提前说了(Y不浪漫),果然就是既浪漫又不浪漫的存在。(微博)

如上两种语境,以“先总—后分式”更为常见,“先总”更能激发听者意欲获知为什么评价某事为“既/又X 又不X”,从而带着好奇心去获取“后分”的解释话语。此外,在网络语境中,分述解释话语“YX+Y不X”可显可隐,比如例(15)出现了表评价义的“既/又包容又不包容”,但没有具体语境对该构式加以解释,易给人留下较多思考空间。

(15)这个互联网真的既包容又不包容。(微博)

3.表达指责抱怨义。此种构式义下的X 通常是行为或趋向动词,且一般为单音节词,有利于干脆利落地宣泄情感。“既/又X 又不X”具有构式义“表面看似要X,实际上又不X”或“虽然要X,但是没有X”,这种未能实现X 却又虚张声势的做法引发了人们的不满,进而使该构式在语境中浮现出“抱怨指责”的言外之意。该构式所针对的一般是他者,经常伴随一些抱怨话语或负面评价话语,多出现在疑问句和感叹句中。此外,“既/又X 又不X”构式后面一般紧接着会出现“的”。“的”可看作情态助词,表示言者对命题的主观态度[14],加强该构式指责抱怨的语气;“的”也可视为结构助词,使构式的语义由动作转向状态,营造一幅在X 和不X 之间摇摆不定的画面感,为构式浮现出指责抱怨义起烘托作用。

(16)碰瓷造车、辟谣造车、暧昧造车……小米“既造又不造”的究竟在盘算什么?(腾讯新闻)

(17)陈昆生像挨了一闷棍,心里怏怏的,很不是滋味:这算什么话?来就来,不来就不来;又来又不来的,让人怎么办?真是的……(CCL)

(18)师傅:“这外国人太没溜了,又卖又不卖的,耍人玩可不行!”(CCL)

(19)“别傻了”,格蕾欣打消她的疑虑说,“我费了那么大的劲,但是他又学又不学,我看,他是永远也学不会读书的。”(BCC)

例(16)中使用“既造又不造”构式且为其添加引号,凸显了小米看似在“造”与“不造”之间摇摆,实则虚张声势,结合“碰瓷造车、辟谣造车、暧昧造车”等语词以及言者发出的疑问“究竟在盘算什么?”该构式表达出言者对小米虚假造车的指责。例(17)“又来又不来”中“来”与“不来”看似矛盾的表述,暗示言者指责某些人仗着位高权重“虽然说来,却没来”,语境中的抱怨话语“真是的”以及“这算什么话?让人怎么办?”更加增强该构式表达的指责义。例(18)中“又卖又不卖”表示“表面看似卖,实际上又不卖”,伴随语境中负面评价话语“太没溜了”和“耍人玩可不行”,可推断该构式具有指责抱怨的语力。例(19)中“又学又不学”可表示小奥斯卡“有时候学,有时候不学”或“表面上学,实际上没有用心学”,结合语境中“我费了那么大的劲,但是……”以及“我看,他是永远也学不会读书的”负面断言,该构式传递出言者对小奥斯卡不用心学习的指责。

总之,“既/又X又不X”构式在其“折中兼有义”基础上,受到构式形式特征、语境因素和言者语用意图的影响,构式所携带的认知主体的主观性得到增强,凸显其三类语用义,详见表1。

表1 “既/又X又不X”构式语用义及其形式、语境特征

三、“既/又X 又不X”构式义解读的“词汇—构式—语境”压制运作

构式作为形义配对体[15],对前来“应聘”的组构成分提出形式和意义/功能上的准入条件,满足条件才能“入职”[16]。当组构成分间的关系超出构式准入的基础语义类型,构式便会压制其组构成分,在原本互相冲突的概念间建立新联系,不断使用逐渐形成超常规的形义匹配构式。“既/又……又……”结构的典型准入条件是嵌入的两个成分语义彼此兼容共存,然而嵌入“既/又X 又不X”构式的两个构件“X”和“不X”语义相反对立,似乎不能彼此兼容,从形式逻辑层面看“既/又X 又不X”根本不可能存在,而这种非常规的嵌入恰恰触发了构式压制。构式压制受体验性制约[17],构式压制之所以可能是由于人在与社会互动中基于身体经验所涌现出的心理感知体验,直接影响着能进入“既/又X 又不X”构式的“X”通常是心理动词、性质形容词和行为趋向动词,而X 的类型直接关系到其构式义的解读。“压制的实质是改变语言表达的识解方式”[18],“既/又X 又不X”构式压制激活了认知主体的识解视角,强行凸显了X 和不X 从不同视角下对同一内容进行表述的对立却统一、矛盾却交织并存的语义关系。

压制所引发的构式语义的重新阐释,离不开构式使用的具体语境[19]。当词汇—构式层面的语义冲突无法消解,语境便成为解读构式义的考量因素。De Swart 指出,压制在句法形态方面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受隐性语境性的再阐释机制支配,以解决语义冲突[20]。构式语境的压制带动“既/又X 又不X”构式义的变化,使构式呈现多义性。当构式语境中伴随着一些描述人物内心矛盾情感的词句,激活心理动词X 和不X 所呈现的两种矛盾心理,并压向整个构式,使该构式凸显出情感表达义,即表达言者内心矛盾纠结的复杂情感。性质形容词X 所携带的评价色彩进入构式,伴随“总分解注式”语境的激活,以及X 和不X 所形成的两种完全相反评价的并立,构式传递出言者从不同视角下对同一内容的看法,使构式浮现出总结评价义。当该构式语境中出现抱怨语或负面评价话语,且多在疑问句和感叹句使用,凸显了X 和不X 两种行为的对立并存、摇摆不定,使人不知所措而引起交际者的不满,进而该构式传递出言者的抱怨指责义。“词汇—构式—语境”压制运作过程中组构成分“X”和“不X”表面上超越常规的偏离,恰恰揭示了“既/又X 又不X”更大范围的构式表达力。这种超常规用法恰恰折射出“X”和“不X”反义并立所带来的在不同语境下的语言交际潜力。

四、结论

研究发现,看似矛盾的“X”和“不X”的非常规嵌入触发了构式压制,同时伴随着描述内心矛盾情感的语词、抱怨负面评价话语以及“总分解注式”语境的压制,在“词汇—构式—语境”压制的运作下,认知主体的识解视角得以激活,“既/又X又不X”的主观构式义得到凸显,传递出三类构式义:表达矛盾复杂感情、总结评价义和指责抱怨义。

猜你喜欢

压制构式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一种新型无人机数据链抗压制干扰技术的研究
空射诱饵在防空压制电子战中的应用
一种旧物品挤压成型机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对GPS接收机带限高斯噪声压制干扰的干扰带宽选择分析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