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的作用与方法探讨

2023-06-15杏燕燕

学周刊 2023年19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杏燕燕

摘 要:语文课程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初中生的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形成,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既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及人格品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全面整合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学科教学,重塑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与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融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9-013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9.044

过去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充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导致很多学生不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深入推行,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成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紧密融合语文知识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情感思想与精神品质。初中语文教师需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意义,结合学生情况科学选择融入方法,促进知识教学与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意义

(一)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创作出了一系列宝贵财富,包括科学技术、民俗文化、哲学思想等。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了解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感受古人的智慧与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为推动中华民族的崛起,我国历史上涌现出无数的仁人志士,这些榜样人物的民族气节、爱国情怀能够熏陶和感染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培养学生价值观念

近些年来,社会中出现诸多类型的不良思想观念,如重利轻义、个人主义等。初中生的辨别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侵蚀,随之出现责任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财富十分丰富,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自强、谦和等思想观念,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成长。

(三)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过去一些语文教师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让学生采用机械记忆的方式积累语言知识,没有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品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蘊十分深厚,涵盖文学、民俗等诸多类型。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对诗词歌赋等文学经典作品深入接触,逐步形成文化知识体系。同时,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后,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把握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品质,进而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

(四)传承民族精神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民族精神,在精神层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传统文化中反映出的民族精神内涵已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渗透,且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学习,深入感悟和理解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增强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而语文课程是继承、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要求语文教师对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剖析和挖掘,从情感、思想、文化等角度熏陶与感染学生,引导、激励学生主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路径

(一)文化渗透途径内涵

为在语文课堂中有序、有效地融入传统文化,教师需综合考虑语文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发展规律等因素,科学确定渗透目标,再依据目标选择相应的渗透方法,于课堂教学全流程中贯穿传统文化。

1.积淀文化常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带领学生对文本语言符号、字词句篇、文体语体等知识进行感知和理解,帮助学生积累相应的文化常识。通常情况下,可从本体性文化常识与条件性文化常识两个方面划分传统文化常识的类型。前者紧密联系着语文学科,由语言文字文化、文学文化等内容组成。后者涵盖历史文化、艺术习俗、政治礼仪等内容,可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通过带领学生积累这些文化常识,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查阅书籍、互联网搜索等方式了解与积累科举考试方面的文化知识。

2.理解文化精神。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教师在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需将理解文化精神作为重要目标。为顺利达成渗透目标,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深度解读关键词句和片段,从作者的角度体悟感受文本主旨与情感。学生通过深入体悟文本的内在情意,能够感知理解传统文化精神,有效形成情感共振。

3.塑造文化品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单单是让学生感受与理解文化精神,更是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践行与落实。为达成这一目标,语文教师要先带领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学习,之后让学生分析对比自己与高尚人物的差异,鼓励学生践行习得的理想文化品行,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需注意的是,仅仅依靠某一节课无法塑造和培养学生的文化品行,语文教师要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鼓励学生长期积累文化养料,逐步从言行举止上显现出来。

(二)文化渗透内容选择原则

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的文化内容与课程目标、学生情况不相适应或脱离教材文本,将难以保证传统文化渗透效果。因此,语文教师需认真贯彻新课标要求,深入分析文本内容,选择最为适宜的传统文化内容,促使传统文化渗透效率得到提升。

1.贯彻课标要求。新课标明确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要求语文教师依托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渗透传统文化,利用文化知识熏陶学生,促进学生人格品质、审美情趣的发展。由此可见,语言文字是传统文化渗透的立足点,而促进精神发展是传统文化渗透的落脚点。

2.结合学段特点。教育部利用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在国民教育全过程中贯穿传统文化,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向与目标。不同学段的学生具有差异化的接受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明确各学段的传统文化渗透侧重点。初中学生的认知力、理解力相对较强,教师不能单单让学生了解、感受传统文化,而是要带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及思想情感进行深入理解,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得到初步形成。在渗透内容方面,需涉及汉字书法、国家历史、节日习俗、价值观念等多个领域,以便适应初中阶段的学段要求。

3.立足教材文本。在渗透传统文化时,不能够与教材文本相脱离,否则难以体现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要提前研读文本内容,对教材编者的意图进行揣摩,渗透恰当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次北固山下》一课时,文本中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思考探究”模块要求学生对文本修辞精妙之处进行体会。因此,教师可融入对偶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步达成语言知识教学及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此外,语文教师在选择传统文化内容时,要充分考虑文本的文体差异。通常情况下,可从现代文与文言文两个角度划分教材文本的类型,古诗词属于一种特殊的文言文。教材中的现代文往往以常识形式附带传统文化,教师可结合教学需要灵活渗透。文言文的章法、字句是作者传达志与道的重要载体,教师需带领学生着重探究文本的行文章法及字句内涵。而在古诗词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赏析文本中的意象,利用意象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知识。

4.基于学生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的传统文化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无法保证传统文化渗透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提前调研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兴趣,依据学生的兴趣需要确定渗透内容。其中,传统民俗、传统史学的趣味性、生动性较强,受到初中学生的青睐。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可在文本教学之前,引入生动的人物故事、历史背景等素材,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文本的文化内涵。

(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丧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不利于传统文化渗透目标的实现。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传统文化的渗透目标、方向、内容及学生情况,灵活引入多样性的教学形式,切实改善传统文化渗透效果。

1.因字解文。汉字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底蕴,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解析汉字的深层文化意蕴,依托汉字深意理解文本主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论语>十二章》一课时,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学”“习”二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依托演变过程掌握文字背后的深层意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直观的图片向学生呈现“学”“习”二字的形体变化特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二字的甲骨文与楷书的形体,之后详细解读二字的文化本意。待学生初步理解后,教师联系文本内容,鼓励学生思考探究“学”和“习”之间的辩证关系。此种教学方法从语言文字本身着手,但又能对课文整体的文化深意进行印证,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文化意蕴。

2.诵读体悟。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目标,而诵读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教师带领学生对文本内容初步感知后,可让学生开展课文朗读活动,逐渐深入理解文本主旨。诵读由“诵”和“读”两个方面组成,前者要求学生注意情态,后者要求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语文教师在应用诵读法时,需向学生传达诵读要求,让学生读准字音,对重音、停顿、强弱等节奏准确把握,且代入自己的经验和情感,进而对作者的文化情怀进行理解。

3.群文阅读。和常规单文本阅读相比,群文阅读能够对学生产生更加深刻、广泛与持久的文化熏陶作用。现阶段,很多学生缺乏充足的背景文化知识,在文本学习过程中只能对文本的字面含义进行了解,难以准确把握文本深意,逐渐产生畏难心理,不愿意学习传统文化。而通过应用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够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深度理解传统文化。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教材文本内容,合理设计传统文化方面的议题,再精心筛选、组合课内外文本,让学生开展对比阅读活动,有效渗透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其中,文本组合质量直接影响到群文阅读教学效果。教师既可以组合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可从文化主题、文本体裁等角度组合文本。例如,在学习《饮酒》一课时,教师可利用群文阅读的策略带领学生深度理解“隐逸文化精神”。结合这一核心议题,教师组合《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文章,且向学生提供陶渊明的生平故事材料,引导学生全面阅读背景资料及文本作品,顺利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4.创设情境。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情境,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离,学生依托已有的生活经验无法深入感受和理解。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可在情境中镶嵌传统文化,利用情境衔接传统文化与现实世界,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传统文化内容,获取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灵活采用多种情境创设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情境的作用和价值。首先,生活情境。语文教师依据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连接点,创设学生较为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真实生活体验进行回顾,快速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内容。其次,多媒体情境。初中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较为匮乏,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见过与特定传统文化相关的事物。因此,语文教师可向学生呈现相应的图片、视频,这样既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又能够让学生深刻体验传统文化。最后,实践情境。为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可将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开展游览、参观活动,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容。

5.以讀促写。通过将写作活动融入传统文化教学中,既可以检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吸收情况,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及文化运用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先带领学生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再利用写作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想法,促使学生的文化认同及文化品位得到提升。教材中的很多文本展现了作者的精神品质与家国情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思考传统文化内涵,采用文字形式记录、展现个人观点与想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及文化素养,更好地达成语文课程育人目标。初中语文教师要切实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明确传统文化的融入意义,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同时,要综合考虑学科特点、文本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选择传统文化渗透内容及方式手段,保证传统文化的融入效果。

参考文献:

[1] 唐文静.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3).

[2] 苏万平.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2).

[3] 赵力生.谈如何通过中学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21(7).

[责任编辑 张宏丽]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