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培养高中人才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2023-06-15杨华

学周刊 2023年19期
关键词:一体化建设新高考背景思政课程

杨华

摘 要:新高考制度围绕科学选才、促进公平的核心而展开,为学生的升学考试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权,包括自主选择升学途径、考试时间、考试科目以及专业报考等方面,为变革和创新高中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保障。本文以新高考背景下培养高中人才为主题展开探究,全面分析当前培养高中人才面临的诸多挑战,并基于实践的层面提出应对策略,旨在通过改革培养目标、校本课程、教育模式和考评制度不断促进高中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和升级,满足学生发展潜质的成长需求和高校人才招录的选拔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个性化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教学策略;新高考背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9-0012-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9.004

高考是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桥梁,对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一方面,高考长期发挥着学校教育指挥棒的价值,直接决定了高中教育甚至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高考影响着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效果,直接决定了高校招生的生源基础,较大程度地影响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具体的培养方式。推行新高考制度之后,更进一步强化了高考系统性和全局性的特点,促使基础教育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培养高中人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新高考的要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进而为高校及社会培养极具发展潜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优秀学子。

一、新高考背景下培养高中人才面临的挑战

(一)培养目标需要强调全面与个性相统一

在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目标起着指导性作用,不仅体现在受教育者外显的一言一行中,同时也体现在受教育者内隐的性格特质和气质内涵里。实施新高考制度起着巨大的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指引着高中人才培养目标转型和变革,实现重构高中阶段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立足于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制定与之匹配的教学策略。而在设定教学目标方面能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选择权,鼓励学生积极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因此,新高考制度下的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将发生彻底转变,以“学习自助餐”的形式为学生与高校提供双向选择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有侧重点地发展兴趣爱好,并将其与他们今后的专业学习相结合。在这一背景下,高中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强调全面与个性相统一,不仅要促进学生均衡发展综合素质、成为全方位人才,同时又要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探索具有个性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

(二)课程设计需要强调兴趣与专业相结合

重构学习内容是重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新高考要实现全面性与个性化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构建丰富的高中学习内容。而学习内容主要通过课程展现,课程能够将教育思想、目标、内容等相结合,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重要保证,也是全面推进高中学校实现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还要与学生的能力层次相匹配,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容可选。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尤其是在文理不分科的自由学习组合模式下,学生更要立足于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加以选择,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不断激发潜能和发展兴趣,进而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才能。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设计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共同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有侧重点地发展个性,为他们未来的专业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设计需要强调兴趣与专业相結合,要整体规划高中阶段的课程结构,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能力特点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进而为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三)教学形式需要强调传统与创新相融合

新高考制度下高中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也面临着变革,需要积极贯彻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核心教育理念,要将实施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放在学生的实际所得上。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就存在一些局限性,虽然能够实现学科知识集中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却难以实现个性教学。为此,教学形式也面临挑战,在传统教学班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研究和探索走课制、分层教学制,构建行政班教学与走班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同时,课程教学方法也要凸显创新意识,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以学生为教学根本,教师的教学重点要放在启发思考和激发兴趣的层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学策略需要转变为以鼓励和引导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而这均会导致高中教育者面临巨大的挑战。

(四)评价机制需要强调促进与提升的价值

教学评价活动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能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上存在的薄弱项,并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加以巩固。因此,教学评价的实质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其综合素养的有效措施,并非选拔学生的工具。在新高考背景下,教育的评价功能应该从传统基于测试而展示的选拔和筛选功能转变为基于评测而形成的促进和提升功能。也就是说,需要重构高中教育的评价机制,这又是一项新挑战,要强调评价活动的过程性和公平性,体现多元化特点,以此衡量培养人才的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学评价制度应当凸显以日常记录为主要内容,不仅要将阶段性考试成绩作为重要指标,也要综合参考学生平时课程学习的具体表现,如作业完成度、学习态度、回答问题的创新性等。综合素质评价还要把学生的学业水平、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与社会实践等内容相结合,通过翔实的证据、事实和数据充分反映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实情况。因此,在新高考制度下评价制度需要强调评价活动促进和提升的价值,要全面打破单一的成绩考核模式,在因材而异思想的指导下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日常学习效果与综合表现,起到促进学生提升能力的作用。

二、新高考背景下培养高中人才的策略

(一)精准定位培养目标,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教育的本质是充分关注受教育者的发展和幸福,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要以人(受教育者)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充分尊重生命的本性,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措施不断提升生命的价值。新高考要实现培养人才全面性与个性化相统一,这就代表学校教学要走出千校一面的传统模式,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重构培养人才的目标。在以生为本和创新驱动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融合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等教学理论打造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此落实素质教育,实现重构高中育人模式。在充分提升育人内涵与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真正获得发展。

为此,学校必须从自身的办学实际出发,深入探索构建校本特色育人目标,如将传统文化中的“礼善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发展根基,在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渗透“礼善文化”,包括外在的物化景观建设、校园馆室建设等内容,也包括内在的营造师生关系、学风教风建设等内容,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办学定位,以此构建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同时,要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个性”的办学特色,通过构建文化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积极依托德育教育和实践平台将“礼善文化”渗透到各类教学活动中。例如,通过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国旗下的讲话”,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在学校的存在感,还能引发学生审视内心,帮助学生构建社会价值观念。

(二)着力打造校本课程,重视规划指导职业生涯

新高考制度下培养人才需要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条件,而课程建设的多样化与特色性是实现个性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为了增强课程设置与学生未来发展的匹配度,设计课程时还需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客观分析自身的能力、兴趣和特点,并结合未来的理想初步构建职业生涯规划,以此指导学生选择课程。

为此,新高考制度下设置课程需要体现课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围绕校园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设置课程必须围绕培养核心素养的中心,从知识文化基础、学生自主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三大方面综合考虑,完成个性课程的顶层设计。同时,要从本校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校师资配备的特点为学生提供选择课程的支持。另一方面,设置课程要为体育课和自修课分配足够的时间,确保学生有机会、有途径释放和缓解学业压力。例如,在课前适当安排伸展运动,引导学生在座位上简单拉伸身体,缓解身心压力。

在设置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还应该全面推进职业生涯教育,指导学生完成认知自我能力、高校专业以及未来职业,尝试寻找人生的奋斗方向,避免产生迷茫的心理。为此,学校要促进教师的职业生涯教育实现专业化成长,可以通过外聘、培训等方式提升师资力量,积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邀请企业家、人资管理专家走进学校,通过讲座、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在更高的层面展开思考,促使高考成为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一种途径。

(三)创新采用走班模式,促进同步发展综合素养

新高考制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能够有效满足学生个体内在的成长与发展需求,也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行政班难以实现差异化教学,需要在传统教学形式的基础上构建新形式,可以尝试“行政班教学+走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课程依旧保持传统行政班教学,而其他课程如物理、化学、生活、体育等则可以通过选修方式实行走班制。通过“走班”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协作学习提高综合能力,实现创新培养人才。

实施走班教学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成绩,再结合学生的能力划分层次,确保学生能够进入与其学习情况相匹配的教学班,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同时,走班教学要注重营造师生关系,强调教师与学生深层次的交往,通过分层式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反复实践,在常规“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另外,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考试频率,走出“题海战术”的教学策略,通过“限时模拟”的训练方式在规定的测试时间内完成模拟训练,通过诊断性测试帮助学生找到不足,及时加强巩固,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四)逐级分解考评指标,构建多元一体的评价体系

要实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关键在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如此才能不斷提高评价制度的有效性。将综合素质体系的五大方面(德、智、体、美、劳)内容分散到各门学科的教学考查中,能够增强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为此,需要将课程划分为基础类、拓展类和研究类三大类,然后在不同类别的课程中将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划分为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三个部分,再将综合素质体系的各个指标分散到不同类别课程的不同学习评价维度,以权重的形式构建评价体系。

在具体评分的过程中,思想发展水平类别的指标由班主任负责,学业成绩方面的评价由各科教师负责,身心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由体育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共同负责,而其他兴趣特长类课程由各门学科教师综合打分。多维度、层级性的评价体系能够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增强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另外,学生、家长也应该参与评价,在充分体现评价激励价值的同时,还能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而在评价结束之后,要构建及时反馈的机制。如运用课前点评、班会分享以及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表扬“典型”、鼓励“普通”,及时发现并肯定每一个学生的独特闪光点,以此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结语

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重点,以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充分实现了个性化教育与社会化教育相统一,能够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因此,素质教育贯穿各级各类教育体系,并延伸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层面,是面向全体受教者开展的全面教育活动,能够促进全体受教者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一背景下,高中教育应该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打造个性化校本课程,创新采用“行政班教学+走班教学”的组合模式,逐级分解综合素质的考评指标,加强塑造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为社会培养既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能服务祖国建设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王义龙.新高考背景下高校招生及人才培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J].就业与保障,2021(12).

[2] 新高考改革呼唤高中学业发展指导[J].教育科学论坛,2020(28).

[3] 董秀华,王洁,王薇,等.新高考改革的政策初衷与实践挑战:由高校人才培养视角反观[J].复旦教育论坛,2020(2).

[4] 李丽云.实现新高考背景下大学与高中人才培养机制的科学衔接[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

[5] 敖思祥,李丁一,王梦璐,等.新高考背景下人才培养方向的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4).

[责任编辑 康兰明]

猜你喜欢

一体化建设新高考背景思政课程
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在新高考背景下的实践与思考
初探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实施融入新题型的阅读教学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词汇语篇教学法思路初探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